小时候农村挖蚯蚓,有两种蚯蚓,一种红色,一种灰色,为什么?

小时候,野外池塘、小河中的鱼虾繁多,只需要带着一根竹竿,用大头针烧一下折弯做成鱼钩,然后用妈妈缝补衣服用的尼龙线系起来,就做好了一个自制鱼竿,之后拿着一个小桶、一把小铲子去池塘边,再挖一会蚯蚓,就可以钓鱼了。

虽然当时钓的鱼通常以麦穗、小鲫鱼为主,但也乐在其中,钓多了拿回家油炸一下,少了就直接喂鸡鸭。

不得不说,蚯蚓简直是一种“万能鱼饵”,基本上大多数的鱼都很难抵挡蚯蚓的“美味”,不过,在挖蚯蚓时,通常我们能看到两种:一种是红色的蚯蚓,一种是灰色的蚯蚓,小时候以为它们是一种,只是颜色不同而已。但其实,这两种蚯蚓并非同一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种颜色的蚯蚓以及鱼为何能“爱上”蚯蚓?

红色蚯蚓?灰色蚯蚓?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下的一个大类群,属于寡毛刚单向蚓目,目前已知的蚯蚓超过了3000种,它们几乎是遍布除了寒带和沙漠外的世界各地,在我国蚯蚓的种类约有200多种,它们外观上差异并不是特别大,所以蚯蚓是我们最熟悉,但最难分辨的一类环节动物。

蚯蚓是一类栖息在土壤下的环节动物,它们擅长挖穴打洞,所以能够让土壤的透水、透气性更强,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它们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还是自然界中最好的肥料,可以直接为植物所用,而且最关键的是它们数量庞大,所以蚯蚓被达尔文称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蚯蚓喜欢腐殖质、潮湿的土壤,所以只要是在没有污染潮湿的土壤中,我们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这是因为它们雌雄同体, 繁殖能力也比较强。虽然蚯蚓长相都差不多,但其实通过它们的体色和体型,我们至少能把我国的蚯蚓分成三大类:表栖型、内栖型以及深栖型。

以我国华南地区最常见的远盲蚓为例(我国是远盲蚓种类最多的国家,超过了200种),皮质远盲蚓是一种广泛的栖息于落叶较多的林地中的一种远盲蚓,它就属于典型的表栖型蚯蚓,将落叶拨开,露出腐殖质的土壤后,在0-10厘米的深度内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皮质远盲蚓的特点是比较细短,体表颜色以深红色为主,这就是华南地区小伙伴们挖蚯蚓最常挖到的一种。

而同样是远盲蚓,常见于耕地和菜园中的远盲蚓就是毛利远盲蚓,它就是内栖型蚯蚓,它的栖息土壤深度比皮质远盲蚓稍微深一些(0-15厘米),不过,二者有相似的栖息深度,区分它们也比较简单,第一就是栖息环境,第二呢就是从体型上看了,毛利远盲蚓的身体明显比皮质远盲蚓要粗长,而且在挖到它们时,皮质远盲蚓要更加的灵活,而且毛利远盲蚓的体色较浅,以灰色为主。

最后是深栖型蚯蚓,参状远盲蚓就是典型的深栖型蚯蚓,它的栖息深度通常在10-20厘米,甚至更深,它与上面两种蚯蚓最大的区别就是体表与第一种蚯蚓相似,但是体型要比第二种都要大。(参考资料:《生物多样性》:蚯蚓在我国南方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参状远盲蚓

因此,我们小时候挖到的红色和灰色的蚯蚓并不是同一种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颜色,因为同一种蚯蚓往往栖息的环境高度一致,而体色对于它们来说也是一种保护色,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以我国南方为例,这两种蚯蚓红色的通常是皮质远盲蚓,灰色的通常是毛利远盲蚓。

除了外观的差异外,灰色的蚯蚓往往有一种比较奇怪的味道,不过,这种蚯蚓钓鱼时,比红色的蚯蚓更为好用一些,原因的话,就跟下面我们要说的“鱼是如何爱上蚯蚓的有关了”。

鱼爱上蚯蚓?

从表面上看,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而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它们是没有交集的,既然这样,就代表着鱼几乎是吃不到蚯蚓的,为何蚯蚓还能作为“万能饵料”呢?这就与鱼寻找猎物的方式有关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浑浊的水中或者是在夜晚,我们依然能钓到鱼呢?没错,鱼其实很少用视觉去寻找猎物,毕竟水至清则无鱼,而且鱼的视力本身就不太好,它们靠的主要是听觉和嗅觉。

鱼所谓的听觉其实主要是靠收集地面和水面上的振动,而嗅觉就厉害了,鱼其实是有四个鼻孔的,这四个鼻孔分别在鱼头部的两侧,两两相通,这两个相通的鼻孔内部有一个被称为“嗅囊”的器官,这个器官中包含了大量的嗅觉细胞。

当鱼在游动时,水会从互通的鼻孔中流进流出,此时嗅囊就会分析水中的一些信息,一些杂食或者肉食的鱼类,对蛋白质的捕捉能力尤其的强。

而蚯蚓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当我们把它撕短或者直接挂在鱼钩上时,它们体内的一些物质就会散发到水中,从而被鱼捕捉到,虽然鱼没吃过蚯蚓,但是浓浓的蛋白质含量已经告诉鱼,这是好东西了。

其次,蚯蚓挂钩后一般都是活体的,放入水中之后,它们会挣扎(无法呼吸),挣扎会产生水的波动,也会被一些附近的鱼感知到,这样鱼就会去吃蚯蚓,进而咬钩了。

总结

我们挖蚯蚓时看到的不同体色的蚯蚓,其实是不同的种类,它们体型不一,体色不一,除了常见的红色、灰色外,还有绿色、棕色、紫色等颜色,想要区分它们确实不太容易。

不过,一般情况下,颜色不是决定鱼吃不吃的关键,气味才是,就像我们上面说到的毛利远盲蚓一样,它们除了有蛋白质的味道外,还有另外的一种能发出气味的物质,显然就比其他的蚯蚓要好用一些了。

小时候农村挖蚯蚓,有两种蚯蚓,一种红色,一种灰色,为什么?

蚯蚓在农村里是最常见不过的一种小动物了。因为蚯蚓可以用来钓鱼,在农村里,用蚯蚓钓鱼基本上是不二的选择。小的时候,经常会拿一把铁锹到一些肥沃的地方去挖蚯蚓,有时翻动石头,或者搬开花盆,翻动泥地里的瓦片,都可以找到蚯蚓。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蚯蚓不容易找了。五一时,我想去钓鱼,挖了半个小时才挖到十多条蚯蚓。

农民们每次翻地的时候都会看到有蚯蚓,有些人还会把挖到的蚯蚓用个瓶子装起来,带回家去喂鸡喂鸭。鸡和鸭可是非常喜欢吃蚯蚓的。经常用蚯蚓喂鸡鸭,它们长得快,毛色也很漂亮。

蚯蚓是一种生命力很顽强的小动物,基本上在农村的任何土地里,都有可能找到蚯蚓。蚯蚓又叫地龙,喜欢吃各种腐败的有机物。所以,我们想找蚯蚓时,最好在潮湿的腐质比较多的土壤里找。在那些地方找到的蚯蚓都会特别肥,颜色也特别深。

全世界蚯蚓的品种大约有几千种,各种不同的品种,必然会使得各自的肤色和个体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品种导致的差别。

不同年龄段的蚯蚓,也会有肤色的差别。一般来说,年纪越大的蚯蚓,肤色会越深。

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蚯蚓,它们的体型和颜色也是不同的。这个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比如人有各种肤色之别。

一般来说,在比较肥沃的黑土壤里,腐烂有机物特别多的,潮湿的环境下,蚯蚓伙食比较好,长得比较特别大,那么他们的颜色就会是那种深灰色的。而在一些红土壤里长大的蚯蚓,腐物比较少,一般会比较细小点,而且肤色也是红色的。

这个哪怕是同一品种,也是因为环境影响而改变了肤色。因为和土壤颜色差不多时,可以逃避部分天敌的捕杀。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红色的蚯蚓,会比较韧性点,活动能力也会强点。

当我们把蚯蚓弄断时,红色蚯蚓体内流出的东西是红色的,而深色的蚯蚓流出的东西是黑色的。这就说明了环境对它们的肤色影响了。

小时候农村挖蚯蚓,有两种蚯蚓,一种红色,一种灰色,为什么?

蚯蚓在农村实在是太常见了,有时候翻开大石头,下面往往就有好几条蚯蚓。另外农民在种地翻耕土地的时候,也常常会翻出来蚯蚓。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养鸭子,而过去基本不买饲料的,为了让刚买回来的鸭子快点长大,就会每天放学以后去各地寻找蚯蚓,一般在一些土壤很肥沃、潮湿的地方,蚯蚓比较多。而所挖出来的蚯蚓多数都是红色的,有些是灰色的,还有极少数的一些蚯蚓是棕色的、绿色的。那为何蚯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其实蚯蚓的颜色,和其品种及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就像人类有黑色、黄色、白色三种以后,不同品种的蚯蚓颜色也有一些区别的,并且就算是同一种类的同一个体的蚯蚓,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体色也会发生变化的。

这是因为蚯蚓还具有一定的变色能力,会随着所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比如在一些黑色且比较潮湿的土壤中生活的蚯蚓,就主要是以灰色、黑褐色为主。而在一些较为干燥的并且灰色、红色的土壤中所生长的蚯蚓,那么其体色就以红色为主,更多的是偏向粉红色。还有一些喜欢栖息在水中的蚯蚓会呈淡白色。

而不同颜色的蚯蚓,特性也有点不同。像最为常见的红色蚯蚓,其一般比较细长,活力也很足,用它来钓鱼,挂在钓钩上面,经过一段时间了依然还能保持活性,还会不断的蠕动。并且红色的蚯蚓还很耐用,这种蚯蚓的韧性好一些,不仅很适合穿在钓鱼钩上面,不容易从钓钩脱落,而且即便是在水中泡了一段时间,也不容易烂。当有小鱼不断来抢食的时候,也不会很快解体。再加上红色蚯蚓的腥味也比较重,很容易吸引鱼过来咬钩。再加上红色蚯蚓很容易找到,不管是自己去野外挖蚯蚓,还是去渔具店买现成的蚯蚓都很方便,所以就成为了很多钓鱼人的首选。不过红色蚯蚓很细长,这就决定了其只适合钓麦穗、白条、趴地虎、虾虎等小鱼。

相较于红色蚯蚓,灰色的蚯蚓那就是大块头了,而且腥味也要更重一些。不过灰色蚯蚓也有一些缺点,那就是韧性方面要差一些,在水中泡不了太久,活力也不足。但是灰色的蚯蚓却很适合在型号比较大的钓钩上使用,用它来钓黄鳝、大板鲫、胡子鲶、黄骨鱼和甲鱼等一些大型肉食鱼类是最合适的了。

小时候农村挖蚯蚓,有两种蚯蚓,一种红色,一种灰色,为什么?

这可能跟品种有关吧,还有就是生长环境可能也会影响蚯蚓的颜色。

小时候喜欢钓鱼,自己也养过蚯蚓,我们农村一般在地里挖到的野蚯蚓就是又大又肥,而且颜色是泥巴色或者灰色。

但自己用土蚯蚓做种养殖,可以让颜色慢慢改变,但需要牛屎,我们小时候饲养蚯蚓都是用牛屎饲养,保持好温度和湿度,放置在阴凉处,不要直接照晒,蚯蚓怕光,土蚯蚓到了夏季会产许多蛋,长出来的蚯蚓也就成了淡红色,与土蚯蚓就会有很大的颜色差别。

所以蚯蚓的颜色可能与品种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真实记录,农村生活,敬请关注【八零后在农村】

小时候农村挖蚯蚓,有两种蚯蚓,一种红色,一种灰色,为什么?

作为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基本上对蚯蚓都不会莫生!而题主所说的农村的蚯蚓为什么一种是红色的,一种是灰色的?

居本人所知蚯蚓分为两个品种。

一种是青灰色的,而青灰色的品种当中又分为两类,一是粗长而没有骚味的,过去农民们都以某品种喂养家禽和晚上作为钓饵弄鱼。

而另一种青灰色的相比前面的小一些,但满身充满着浓浓的骚味,手根本就不能抓,骚味极难去除!

而红色的蚯蚓也有两个品种,并非如网友们所说的老与幼的关系。

一种是跟青灰色没有骚味的那种大小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农民们称它为纲蚯蚓,粗大而长。

另一种则是小型的红蚯蚓,人们都用它作为钓鱼的钓饵,它永远都不会长到如纲蚯蚓那么大!

所以说蚯蚓的颜色就跟人一样,是两个品种!人不是分黄种人与白种人吗!道理是一样的!

本人观点。

小时候农村挖蚯蚓,有两种蚯蚓,一种红色,一种灰色,为什么?

来自农村小伙伴们对蚯蚓这种节肢动物都很熟悉吧,尤其是春夏季节的雨季,阴暗潮湿地都会有很多蚯蚓繁衍滋生。记得小时候哄妹妹玩,有一次揭开牛棚后面的石板,爬出很多又粗又长的蚯蚓来,有的就像筷子那么粗长的,都把妹妹吓着了。

农村的老奶奶告诉我鸡婆婆最喜欢吃蚯蚓,能多下蛋,于是我没事就喜欢和妹妹抓蚯蚓,用筷子夹又因装在铁盒子里。抱回家给下蛋的母鸡们吃。期待它们努力工作多下蛋,下大蛋,好让妈妈去赶朱桥大集,集市上换回许多生活日用品和我们爱吃的糖果回来。那是我在农村七八岁的年纪能干的最带劲最拿手的手工劳动了。

我查阅过资料,蚯蚓资料显示其实全世界蚯蚓品种挺多的,有两千五白多个品种吧,名字也都不一样多少有点差异。蚯蚓中药名地龙,我们老家就叫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喜欢生活在腐烂潮湿的环境中,以土壤中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环境内充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却极少得病,也是非常奇特吧?这是因为蚯蚓体内有独特的抗菌数免疫系统有关。

初中学习动植物课时知道:蚯蚓有节,没有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体表裸露,无角质层。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其余各节均具有刚毛。这个我们生物课上放大镜观察过。蚯蚓还是雌雄同体动物,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蚯蚓是世界动物进化史中最重要的动物类群哦!

挖蚯蚓的时候也发现蚯蚓虽然都是软软的长长的,但颜色却有点不一样,从外表看,有的是灰色的,有的是红色的呢,有人说蚯蚓小时候是红色的,长大了就变成灰色的了。但是有的灰色的小蚯蚓我也见过啊。现在想来,我分析这可能与土壤的矿物质含量与成分有关系吧?或者蚯蚓的身体颜色和他们摄入的食物有关系。蚯蚓的血是玫瑰红色的。而新生皮肤可能是比较薄,然后你就看起来他的血液就成玫红色就会发红。蚯蚓生活在土壤是比较乌黑肥沃的黑土地,那她的整个身体,因为摄入的泥土,会使肠道发黑,发灰那个整个身体看起来有可能就是黑灰色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