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黄河因为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水体比较浑浊,而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但是,近些年,黄河水确实清了很多,而且清的频率以及持续时间也更长了,不过,黄河水虽然清了,但里面的鱼虾反而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清澈的黄河水
黄河水为何变清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它发源于我国青海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份,最终在山东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总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而黄河之所以“黄”是因为其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黄沙进入到黄河之中,据统计,每年黄河干流的输沙量在16亿吨左右,含沙量为35千克每立方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其实,黄河也不是一直如此的浑浊,根据我国地质专家李鄂荣的考证,有据可考的黄河水变清发生了43次,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发生在1727年,持续时间为20天。因此,如今的黄河水变清其实是有自然和人为两个因素的,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个因素。
第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导致黄河水清是比较罕见的,因为黄河不会改道,它一直会从黄土高原流经带走大量的泥沙,但是,在极端的条件下,黄河也会出现水清的现象,这个极端的条件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当黄河的流速较慢时,显然冲刷泥沙的量就会变小,此时就会出现黄河水清的现象。
而黄河的流速较慢与它的源头雪山融化有很大的关系,当雪山融化量较少时,其源头水量就会变小,因此,自然因素就是源头雪山融化速度减慢,造成的黄河流速慢,从而减少了泥沙量。不过,黄河变清极其罕见,所以古人又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
第二:人为因素。如今的黄河水清与人为的治理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既然黄河水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那么从这里下手是最好的,而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一直没有停止过,主要的举措就是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
我们以黄土高原的腹地子午岭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子午岭就损失了4800平方公里的天然林,而从1998年开始,这里大力的推行植树造林,到了如今这里已经有了321万亩的林木,树木是天然的固土植物,大量的树木减少了进入到黄河中的泥沙,这是黄河变清的原因之一。
其次,在几十年来,黄土高原上还建成了接近6万座淤泥坝,淤泥坝的建立大大减少了进入黄河中的泥沙。因此,正是植被的增加和淤泥坝的建立才有了如今的“黄河清”。
黄河的鱼虾为什么变少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项关于黄河鱼类的调查报告显示,黄河内有鱼类191种,但是到了2015年,根据《黄河鱼类志》显示就剩下了约180种,到了如今,黄河内的鱼类只剩下了约147种,也就是说短短的40年间,黄河中的鱼类就减少了44种。
当然,黄河鱼虾的减少与黄河水清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为黄河水清了,只是其中的泥沙含量减少了,对鱼类的生存是有利无害的,既然这样,为何黄河鱼虾会减少呢?这与下面两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红烧黄河大鲤鱼
第一:捕捞。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其中的鱼类资源丰富更是让沿岸的人们尝尽了甜头,根据数据统计,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河渔业的年捕捞量还有30多万吨,但是如今就剩下了约6.5万吨的年捕捞量,不足之前的20%。
这其实就与过度的捕捞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的捕捞通常使用的是密网(绝户网),大小通吃,而且大量的捕捞已经超过了鱼类自然繁殖的极限,这样必然会越来越少。
而且每年黄河都会出现流鱼奇观,这是由于汛期,黄河流速加快,加上降雨导致泥沙量增加,最终使得鱼类大量游到水面上的景观,但是在流鱼的两岸,有无数的人拿着渔网在虎视眈眈,要知道流鱼时,也是鱼类繁殖的季节。
除此之外,电鱼,毒鱼在以前的黄河流鱼并不鲜见,这样的捕捞显然会让鱼类大幅度的减少。
第二:断流。从1972年到1977年,短短的25年间,黄河就断流了23次,其中以1996年和1997年两次断流持续时间最长,分别持续了136天(579公里的断流)和226天(700公里的断流)。
断流是鱼类最大的杀手之一,因为黄河中许多鱼类是有洄游习性的,一旦断流,就会导致大量的鱼类无法洄游正常的繁殖。
断流的黄河一角
而黄河断流的原因同样是有自然和人为两个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由全球变暖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加剧河道的蒸发量,同时也会造成季风减弱,最终使得海洋的水汽难以进入到内陆形成降雨。
人为因素是指人们对水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植被的破坏使得土壤的吸水性更强、以前的灌溉方式对水的浪费较大,黄河两岸人口增加对水的使用量增加、工业用水的增加等等,这些都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写在最后黄河水清与鱼虾减少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如今的黄河水清与人为的治理有很大的关系,而鱼虾减少与人为过量捕捞以及断流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过量的捕捞是主因。
而如今长江因为渔业资源告急已经进入了长达10年的禁渔期,而且如今长江的禁渔已经初见长效,在一些江段甚至出现了鱼虾成群嬉戏的现象,所以,黄河的禁渔与黄河的治理同样是势在必行的。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近些年,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黄河水多数时间都比较清,有时还是绿藻水,在夏季暴雨季也会出现黄沙水,但是比较少,同时呢黄河里的鱼虾变少了,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黄河水变清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黄河水之所以浑浊是因为中游土质疏松,极易被水流带入黄河,这就造成水混,那么现在为什么会变清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随着国家对黄河治理的支持,在中游很多地区退耕还林,泥沙得到很好的固定,那么进入黄河泥沙的总量就少了。
修建水利设施拦沙,通过修建大型的水里设施,将沙拦住,那么进一步减少了沙的总量。
沙子的利用增多,随着近些年黄河沿岸城市化的发展,沙子作为建筑材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统计每年可用掉1亿吨,而目前黄河年均入沙量才有6亿吨左右。
鱼类的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不光是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以及珠江流域都存在鱼类减少的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人类的活动,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环境的污染,滥抓滥捕等,造成渔业资源的减少。
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我们知道很多鱼类是洄游性鱼类,但是在河流上兴建水利设施会影响鱼类的生殖洄游,那么就会影响鱼类的繁殖。
外来物种挤压鱼类的生存空间,有一些大型凶猛鱼类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渔业资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黄河水变清和鱼类减少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两者的变化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巨大变化。其实无论是哪一条河流,都面临着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加以重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是珠海禾虫哥,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赞、转发,交流讨论。感谢有你!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众所周知,黄河到了中游就开始出现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了,这使黄河中下游的河床不断抬升,黄河也因此成为了一条“悬河”。黄河的泥沙含量很高,据说在中下游舀一碗黄河水,沉积的泥沙就有半碗!
题主所说的“黄河水变清”,应该指的是黄河的中上游。黄河上游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冰高山冰雪融水,在夏季的水量比较大,河流的含沙量也非常小,水质和长江中上游有的一比。
黄河水为什么会变浑浊?黄河上游的水又为什么会变清呢?黄河水变浑浊的原因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土质疏松,大量泥沙和黄土就很容易被黄河水带走。
其实说起来,黄土高原的土质和人类活动并没有太大关系,黄土高原堆积的尘土来自于西部的沙漠地区,常年盛行的西方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此外,黄土高原每年每平方的太阳辐射量高达5700~6500兆焦耳,如此高的热量也导致可黄土高原干旱的气候,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很低,营养元素也难以在土壤中积蓄。长此以往,黄土高原就形成了贫瘠低产的土壤。
在没遇到黄土高原之前,黄河水还是“清白”的。从2008年以来,我国的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黄河水质治理措施,黄河中上游的水质也因此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好转。
官方的调查数据显示,黄河中上游断面水质确实有了很大改善,其中I~III类水质月均占比从原来的不到3%增加到了20%以上,成果非常显著。与此同时,劣V类水质的月均占比也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20%,水源污染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接下来说一说黄河中、上游渔业资源的变化。
从2002年开始,研究人员曾先后9次对黄河干流的中、上游河段进行过渔业资源的调查,主要方式是实际捕捞和走访调查。这次调查发现的鱼类样本有38种,浮游植物有87种浮游动物42种。
与1982年的渔业资源调查对比来看,黄河上游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确实在明显下降,黄河中上游土著鱼类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的现象比较明显,而且还存在着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
由此可见,黄河上游的水的确在变清,但是鱼类也确实在减少。
那么问题来了,黄河中、上游的鱼类为什么会减少呢?黄河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其中河源至贵德一段是属于黄河上游,贵德至孟津一段为黄河的中游。黄河上游的鱼类基本上都是高原鱼类,以特种鱼居多,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资源量相当丰富;黄河的中游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搭上了快班车,在黄河一带的经济建设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水利工程的建设、水体污染航运、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水生生物的生境大幅丧失和破碎化,渔业资源也随之衰退,濒危物种的数量大幅增加。
在黄河中游和上游,人为捕捞并不是鱼类变少的主要因素,最根本的影响还是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工程的建设(会阻碍鱼类的洄游繁殖路径)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
就以物种入侵为例来说吧,黄河中上游新发现的鱼类可以分为两大来源,一个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另外一个是国内其他水域引进的品种。这些外来物种流入黄河的渠道主要是黄河两岸养殖新品种的引进以及盲目的放生行为,这对黄河的本土物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黄河的增殖放流。在放流的时候,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否则就容易给物种的入侵带来可乘之机。
▲▲在黄河流域放流的大规格鳊鱼。
以中游的陕西段为例,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水域的本土鱼类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25种,但是外来入侵物种却增加了24种。在国外的入侵物种中,数量占主要优势的分别是俄罗斯鲟、锦鲤、镜鲤、革胡子鲶、斑点叉尾鮰、罗非鱼6种。不难发现,这6种鱼都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鱼(或观赏鱼),很有可能都来自于黄河流域附近的人工养殖池塘。
▲▲罗非鱼
这里再多说一句,很多人都以为罗非鱼无法适应低温,在北方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从实验数据来看确实如此,因为水温一旦低于10℃,罗非鱼就会死亡。之前我还在跟网友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长江中有没有罗非鱼?我当时也不敢下定论,反复思考之下给出的答案是:长江中有罗非鱼。现在看来,连黄河流域都发现了罗非鱼,那长江出现罗非鱼也就更加不足为奇了!
言归正传,除了国外的物种,黄河中上游也有很多国内的入侵物种,像大家比较熟悉的草鱼、麦穗鱼、荷包鱼、大鳞副泥鳅、长吻鮠、乌苏拟鲿、大口鲶、圆尾斗鱼、池沼公鱼、青鳉、长春鳊等等。这些鱼种同样会和黄河里的原生鱼种产生竞争,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不容小觑。
▲▲乌苏拟鲿
▲▲黄河沿岸养殖的草鱼
总结黄河流域上游变清,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的污染整治与专项治理措施。相比之下,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水质依然相当浑浊,“一碗水半碗沙”依然是对黄河水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也不是单纯靠人力就能解决的问题。
黄河流域鱼类资源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工程的修建(如三门峡水电站)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
黄河本土鱼消失是现实存在的问题,1982年调查中还发现了鳗鲡、铜鱼、北方铜鱼,但是这三种鱼已经“失踪”了很多年,其生存状态着实令人担忧。不管怎样,希望黄河的治理工作能够坚持下去,也希望黄河的生态越来越好!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这个问题隐性把黄河变清和黄河鱼类资源减少变成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二者有一定间接的联系,并不是完全因果关系,因为造成黄河鱼类减少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因素有很多。我回答了很多关于黄河下游的问题,今天来说说黄河中游。
黄河变清,是中游几代人治理的成果其实黄河上游至黄河河口镇,含沙量并不高,至中游的河口镇时,年均含沙量只有6kg/m3,年输沙1.46亿吨。黄河经过晋陕大峡谷之后,由于峡谷两岸,特别左岸陕西地区,众多支流输送泥沙,到龙门时,年平均含量达到了37kg/m3,年输沙量也达到了10.64亿吨,仅无定河就贡献了1.63亿吨。可见黄河泥沙治理重点在中游,中游治理重点在陕西北部。
目前黄河中游最直接治理泥沙流失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植被,抵抗地表水的侵蚀。二是直接在小流域内建设淤地坝,拦沙坝。从50年代开始,晋陕峡谷两岸就开始建设淤地坝,拦沙坝。2012年时,陕西还计划投资107亿,建设8000多座淤地坝。2017年陕西的淤地坝数量占全国数量一半以上,达到了惊人的3.39万座,拦沙效果58亿吨。下图是淤地变成良田的景象。
加上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蓄浑排清,黄河时至今日有机会变化已是几代人的努力结果了。
所以单以泥沙角度,是无法解释黄河上游鱼类资源问题。
黄河鱼类减少,人为因素居多回到题目问题,上文大概解释了黄河变清一些因素,对鱼类减少不利因素是小浪底,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因为这阻断黄河干流鱼类通道连通性,鱼类的生存环境破碎化,食物来源被压缩,对洄游性鱼类繁殖造成毁灭打击。
下图是小浪底水库的蓄浑排清。
但是黄河鱼类过去几十年面临的威胁,远不止这些,人类上游龙门峡放养外来的虹鳟,及中游放养外来的银鱼现在都是优势物种。本地物种生存空间也面临外来户的竞争,原来极边扁咽齿鱼 、花斑裸鲤 、骨唇黄河鱼、厚唇裸重唇鱼、北方铜鱼、鳗鲡基本消失了。
其次人类过度利用黄河水,黄河在1972年-1999年间,经常断流,对下游的鱼类生存环境是直接影响。
人类黄河两岸排污,水体恶化也是造成鱼类的死亡因素之一。
希望以上对大家理解黄河变清和鱼类减少的认识有帮助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点赞评论!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答案:黄河水变清是人为治理的结果,鱼虾变少是过度捕捞、水污染和大坝阻断的结果,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作为曾经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干流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1立方米的水中含沙量就有70斤,被人称为“一碗水,半碗沙”。黄河的泥沙90%都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颗粒以粉砂为主,具有粘性差,透水性强的特点。因此,黄土高原土质松散,极易被冲刷;黄土高原还缺少植被保护,夏季雨水充沛时,大量的泥沙被冲入黄河中,黄河也变得越来越浑浊。值得注意的是,浑浊的水不代表脏水,清澈的水也不一定干净。黄河内有大约150种鱼虾,例如黄河虾、雅罗鱼、裸裂尻鱼、刀鱼、鲤鱼等,这些鱼虾能生存在浑浊的黄河中,得益于它们的鳃。鱼和虾都有鳃,它相当于一个过滤器,鳃小片上布满了毛细血管,能与经过的水流进行气体交换获取氧气,而黄河的浑浊是悬浮的泥沙造成的,沙的直径通常在0.03毫米左右,这个直径可以很轻易地被鳃拦截,因此黄河的浑浊并不会对鱼虾造成太大影响,顶多是视线模糊,视野距离变短。并且黄土高原流失的泥沙进入黄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其它微量元素,对鱼虾的生存反而是有益的。真正能威胁鱼虾生存的三个因素是(1)水资源污染 (2)食物匮乏 (3)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黄河水近年来确实变得更清澈,由于退耕还林和还草工程的实施,黄土高原上的地表被大量植被覆盖,泥沙流失进入黄河的现象缓解了许多;中上游地区修建的坝库和修筑梯田都减少了黄土高原的产沙量,所以黄河水没有那么浑浊了。黄河鱼虾变少的原因
照理说,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河水质应该会变得更好,河内的鱼虾也会变得更多。但现实情况却是相反的,鱼虾的种类和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三门峡大坝和小浪底大坝等水利工程,能起到防洪水、防冰冻堵塞水道、灌溉农田、供水发电等作用,但缺点是阻断了鱼类洄游的路线,这直接影响了鱼类的产卵,觅食和冬季低温的生存,环境改变使鱼类繁衍变得更加困难,鱼类数量减少也很正常。
无视警告,无视禁渔休渔期,过度捕捞是鱼类减少的另一大因素,每年春季都有团体组织在黄河上游放生数千斤鱼苗,当地群众闻讯立刻开始在下游捕捞,严重破坏了鱼类的生态,一些渔民甚至用毒鱼、电鱼等方式捕鱼,导致黄河中生存的鱼类种群不足以达到繁殖的数量,这样的结果是黄河内的鱼类已有三分之一消失,鲤鱼、刀鱼、铜鱼已经难觅踪迹,整体的年捕捞量锐减50%;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水源污染,中上游工业农业产生的废水和居民生活的污水一起流入黄河中,水污染严重影响了鱼虾的生存。
虽然黄河变得比之前清澈,但不代表水质变好了,细菌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的化学废料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水的颜色来判断的。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黄河的名字一直都名副其实,因为它的中段经过了黄土高原地区,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因此黄河是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近些年黄河似乎在慢慢变清,当然这是好事!但问题是黄河里的鱼也变少了,难道黄河变轻和鱼真的不能共存吗?
标配黄河
黄河为什么会变清?2017年5月份,《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调查发现,从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郑州的桃花峪,长达1200多千米的黄河中游已经变成了一条清水河,和印象中的黄河大相径庭!据控制了91%流域面积和90%径流量的潼关水文站5月份实测的数据显示,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已经低于0.8千克/立方米!
过去黄河的平均含沙量达37.8千克/立方米,一些支流甚至达到了300~500千克/立方米的含沙量,和现在相比,几乎就相差50倍,这个改变,常年住在黄河附近的朋友最有体会了!山西永和县农民贾长治说,黄河变清已经十多年了,有时候黄河岸边可以用绿水青山来形容。但他更怀念以前的黄河,水头很高,浪花2米多,成天轰轰响,现在像只小绵羊!
小浪底水库拦沙
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拦沙效果显著,从2000年到2015年黄河下游输沙量年均仅为0.64亿吨,和1950~1999年年均减少了11.39亿吨,按设计标准,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为75.5亿立方米,原计划14年后拦沙库容饱和,但到目前为止还有32亿立方米,预计寿命将增加一倍!
黄土高原上的绿化
原本在黄河流经的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以及榆林和延安都是黄河的重要来沙源头,但鄂尔多斯经过30多年的治理,水土保持良好,黄河的来沙支流中含沙量大大减少!
小浪底水库泄洪,请注意水坝后方的清水
最近20多年来,黄土高原上的生态治理效果显著,1995年~2015年,延安退耕还林面积超过千万亩,覆盖了当地近20%的面积,坡面治理后,暴雨时水土保持良好,黄河支流泥沙量减少58%~78%!
综合治理下,黄河来沙急剧减少,因此除了汛期或者小浪底水库下泄,黄河转清是个整体上的趋势,这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奇观,黄河变清,可能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誓言,但现在黄河真的变清了,你是否兑现?
其实除了黄河变清这道奇观外,还有消失的毛乌素和库布齐沙漠,在中国人民不断的治理下,两个沙漠已经变成了绿油油的山林,全球出现这种大规模消灭沙漠的国家,估计中国认第二,就没有国家敢认第一了!
治理和未治理,左右两边区别非常明显
黄河的鱼变少了和河水变清,两者有关系吗?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我们拿来形容水,有时候也用来形容职场,道理也很简单,水太清了,水体不肥沃,鱼就不容易长大!但黄河水并没有清到那么夸张,所以黄河变清和鱼变少并没有直接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感觉鱼变少了呢?
其实不止是黄河鱼变少了,还有长江鱼也变少了!曾经长江上的刀鱼,渔民一渔网下去就是上百斤,当年是渔家的天然江鲜美食,但现在涨到了3000元一斤,还不一定有货,绝对的奢侈品!不只是刀鱼,当年常见的白鳍豚和白鲟现在已经几近灭绝,江豚则只剩下千余头。
为什么会这样?
水坝增加,鱼类洄游产卵被设置了重重障碍!水道繁忙,鱼儿根本就没有休养生息的地方,而大型鱼类则很容易被螺旋桨击伤甚至死亡,还有船体的噪音,以及泄漏的油污与沿岸排放的各种污染,使得长江上条件日渐恶劣,这样的地方还能让渔业高产吗?
与长江相比,黄河被关注度没有那么高而已,因为长江上有很多特有的物种的知名度都是世界级的!尽管黄河也有很多鱼类濒临灭绝,比如黄河狗鱼和黄河雅罗鱼以及黄河裸裂尻鱼等等,估计很多朋友都没听说过!
黄河流域的水电站
这些鱼类濒临灭绝的原因各不相同,黄河裸裂尻鱼和黄河雅罗鱼是因为水坝众多难以洄游产卵所致,而黄河狗鱼则是顶级掠食鱼类,它的濒临灭绝是因为供它们捕猎的鱼类减少!尽管黄河通航条件远差于长江,但局部运输仍然非常繁忙,另外黄河两岸取水灌溉众多,污染排放也非常密集,鱼类减少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这几年对于黄河两岸的治理,高污染排放企业的污水处理等措施下,黄河鱼类会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恢复,也许过不了多久,你没有见到过的景象可能会重现黄河,沙漠都能变绿洲,黄河也能变清,在中国人民勤劳的双手下,啥都有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