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首次发现桃花水母在鱼塘里大量出现,它们从何而来?
桃花水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非常的罕见,不过近些年,在我国各地的水体中陆续有桃花水母被发现的报道,比如从2014年到2016年,重庆璧山青龙湖就连续三年在湖中发现了桃花水母,2017年,四川眉山市仁寿县景贤乡同意村的一个鱼塘中也出现了一度被认为灭绝的四川桃花水母。
这不,近日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的一处人工鱼塘中,又出现了大量的桃花水母,而且这是大连地区首次发现桃花水母。那么,为何罕见的桃花水母会在鱼塘大量出现呢?它们是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桃花水母的习性说起。
桃花水母桃花水母是一种古老物种,科学的研究表明,它们至少在距今约6.5亿年前就出现在了地球上。我们印象中的水母基本上都生活在海洋中,但桃花水母是个例外,它属于水螅纲淡水水母目,是一类罕见的淡水水母(水母是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十字水母纲、立方水母纲以及水螅纲下所有动物的统称)。
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我国古人其实早已经在水中发现了它们的存在,比如清代《桃花鱼歌》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花开是鱼两不知。花开正值鱼戏水,鱼戏转疑花影移
其中的桃花鱼说的其实就是桃花水母,只是以前的人习惯将水中的动物称之为鱼才有了这个叫法,不过,以前的人认为桃花水母是桃花落入水中才形成的,所以当桃花落尽,桃花水母也就消失了。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它不了解才有的错误认知。
作为一种水母,桃花水母与其他水母一样都有水螅体和水母体两个形态,其中水母体就是我们上面配图中看到的,它们与其他的水母很相似,像一把透明的小伞一样,有着多达300根几乎看不到的触手,用来捕猎。
水母体下的桃花水母直径在1.8厘米左右,在水中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根据不同的种类(目前发现有11种),伞边缘的颜色各有不同,比如褐色、黄色、红色、黑色等等。
而水螅体的桃花水母就比较小的,它们的体长不足2毫米,直径不足体长的1/10,在水中通常将自己固定在一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无论是水螅体还是水母体,桃花水母均可以繁殖,只不过,水母体时是通过有性繁殖产生水螅体或者直接由辐状幼虫变为水母,而水螅体则以出芽生殖(无性繁殖的一种)产生水母。
桃花水母为何比较罕见?桃花水母之所以比较罕见主要有两个原因:对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以及生命周期的形态。
我们先说环境。桃花水母对淡水水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这种水体水流速度不能太快,而且还得清澈、无污染(这种环境基本上只有井水能满足,所以大多数桃花水母是在井水中被发现的),并且水体中还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水温也不能过高或者过低,这种水体在当下实在是不太容易找。
其次是生命周期的形态。桃花水母并非昙花一现型的,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大约2年的时间,但是在这2年内,一旦水体发生了变化,水母体的桃花水母就很难生存了,留下的只是它的水螅体,这些水螅体由于体型小,而且附着在水体底部,极难被人发现,这就导致了人们认为桃花水母已经消失了,但其实它们只是以另一种人们察觉不到的形态继续存活而已。
鱼塘中为何会大量地出现桃花水母?近些年发现的桃花水母主要集中在两个水体中:井水和鱼塘,如果说井水还能够通过地下水互通,让桃花水母有迁徙的可能性的话,人工鱼塘就没有了这方面的来源了,毕竟人工鱼塘与地下水是不互通的。那么,如此多的桃花水母是哪里来的呢?我认为问题就出在水上。
上面我们说过,即使我们看不到桃花水母了也不代表它们真的消失了,有可能它们在水体底部以水螅体的状态继续地生存,而鱼塘的水主要来自于人工补给,通常的方式就是从野外水体抽调。
在抽水的过程中,一旦水体底部已经成为水螅体,甚至是休眠体(在极端环境下水螅体会继续收缩,变得更小)被抽到鱼塘中,它们就能在这里扎根了。此时,随着水逐渐的沉淀,水的温度逐渐的稳定,这些水螅体或者休眠体就会再次生长,最终产生大量的桃花水母。
但是,鱼塘中的桃花水母大都是“昙花一现”,因为随着一些饲料、药物的使用,这些桃花水母即便以水螅体也极难存活。
写在最后桃花水母因为非常的罕见,所以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但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极危或者濒危物种,甚至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压根就没有收录它,这是因为科学家们发现我们即使看不到它们,也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水螅体),而且近些年,桃花水母大量出现的消息也比较多了。
不过,抛开这些因素,桃花水母确实是活体水质检测器,因为水质一旦出现问题,它们就“消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