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毁灭恐龙的那个流星,不是砸在陆地,而是在太平洋中间,会怎么样演变?
恐龙如果看到这个假设一定会笑醒,因为如果撞击地球的陨石落到了太平洋中间,恐龙至少能多活个几千万年,只不过,想要存活至今,不太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从恐龙灭绝开始说起。
恐龙灭绝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地球上还是鳄类的天下,但是好景不长,三叠纪-侏罗纪的灭绝事件来临了,这是一场持续了约5000万年的灾难,导致了当时处于地球霸主地位的伪鳄类、大部分的兽孔类以及大型两栖类动物纷纷灭绝,而最早的恐龙虽然早在距今约2.45亿年前就出现了,但是此时它们的体型很小,只有狗般大小,所以,它们在这场浩劫中成功的幸存了下来,并且从侏罗纪开始慢慢的演化成了地球上的优势种群,这是恐龙时代的开端。
大型的伪鳄类
恐龙登场后,由于灭绝事件的影响,地球上的生态位相对的空缺给了它们高速发展的机会,所以迅速崛起的恐龙从出现到灭绝可以说是“统治”了地球超过1.6亿年的时间。
从目前的研究看,恐龙灭绝的主因都指向了陨石撞击,而且导致恐龙灭绝的陨石撞击并非一次,而是多次,其中比较知名(大)的三个陨石坑分别是: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乌克兰的波泰士陨石坑以及英国的银坑陨石坑。
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三个陨石中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发现,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以及银坑陨石坑形成的时间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波泰士陨石坑形成的时间大约在距今约6517万年前(加减64万年),这与恐龙灭绝的时间恰好吻合。
而且在三大陨石坑中,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最大,其直径达到了180公里,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出能够造成如此大陨石坑的陨石直径至少有10千米,另外两个陨石坑虽然小一些,但直径也达到了(陨石坑直径)24公里和20公里(银坑)。
波泰士陨石坑
相近时间内的多次陨石撞击,导致了大量的灰尘进入了大气,遮挡了太阳,使得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部分的枯死,而且撞击后进入大气的硫化物也形成了全球性的酸雨,这使得植物的生存更加的雪上加霜。
同时巨大的撞击导致了地壳开始变得活跃,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也带走了当时大部分的恐龙,因此,在植物大量酷似的情况下,只有一些小型的动物生存下来,而到了白垩纪体型基本上完成了巨大化的恐龙纷纷灭绝了。
如果这些陨石撞入太平洋中间,恐龙会不会灭绝?太平洋是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存在,面积达到了1.813亿平方公里,而导致恐龙灭绝的这几个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总面积跟太平洋相比简直如九牛一毛。
而且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在4187.8米(不含属海),陨石撞击时,如此深的海水会起到很大的缓冲力,这样陨石砸到水底,陨石坑也会小很多。但是尽管这样,也不能忽略陨石的威力。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2013年2月16日,俄罗斯乌拉尔联邦管区车里雅宾斯克市迎来了一次小型的陨石撞击,该陨石进入大气层时至今约为15米,质量大约在7000-1000吨之间,这颗火流星在坠落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释放了三次冲击波,之后在地面上形成了三个撞击点,其中两个在切巴尔库尔湖附近,这次撞击事件造成了1491人死亡。
此时,恐龙灭绝时的陨石撞击有了另外的解读,它也有可能是在空中就发生了爆炸,而一颗15米直径的陨石就能造成如此大的威力,那么一颗能造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陨石如果发生爆炸,其威力足以引发大规模的地震和海啸了。
而且在撞击到太平洋中央时,陨石同样能够引发大规模的海啸,此时的恐龙虽然会笑,但是笑的应该不太好看,因为全球性的海啸至少会让一部分的恐龙灭绝,尤其是分布在海岸线附近的恐龙,它们会瞬间被吞噬。
只不过,相比较撞击在陆地上,少了撞击后的灰尘进入大气,所以遮天蔽日以及大量的硫化物进入大气就不会发生了,这样远离海洋的恐龙显然是不会受到灭顶之灾的。
因此,如果导致恐龙灭绝的陨石撞击到了太平洋中间,依然会灭绝部分恐龙,但是会有恐龙能够存活下来的。
幸存的恐龙能否活到今天?假如陨石撞入海中,必定是有恐龙是可以存活的,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恐龙是非鸟恐龙,毕竟恐龙灭绝事件发生后,有翅膀的恐龙是存活下来的,而且还演化成了如今的鸟类,在天空中翱翔。
其实,即使这样,非鸟恐龙也无法生存至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地球的变化不会因为恐龙灭绝与否而停止,而恐龙作为一种大型的爬行动物,它们极有可能是变温动物,这就使得恐龙很难在寒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至少出现过5次大冰期,所谓的大冰期就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而从6500万年前到如今,地球上出现过一次大冰期,这就是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开始于距今约258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在此期间,欧亚大陆、北美以及其他高纬度地区逐渐被冰封,这使得许多动物灭绝,而恐龙如果经历这次大冰期的话,即使不被低温带走,也会因为冰层覆盖导致食物减少最终而消失。
写在最后恐龙的灭绝主因是多次的大型陨石撞击,这些陨石几乎全都撞击在了陆地上,所以引发了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如果这些陨石撞击点落在太平洋中央的话,物种灭绝依然会发生,但是远不会如此之大,也就是说一些恐龙(非鸟恐龙)是能够存活下来的。
但是,即便生存下来它们也活不到如今,这是因为它们无法对抗第四纪冰川,毕竟白垩纪晚期时非鸟恐龙的体型已经非常大了,它们保暖能力差,对食物需求量大,很难应对灾难。
如果毁灭恐龙的那个流星,不是砸在陆地,而是在太平洋中间,会怎么样演变?
如果6500万年前那颗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并不是撞在陆地上而是撞在太平洋中间的话,我倒不认为恐龙会全体灭绝,至少还能剩下一些。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足足有10千米的小行星以40千米每秒的速度撞到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根据专家估计,那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爆炸当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约等于广岛原子弹的70亿倍,这么大的一颗小行星,体量已经超过了珠穆朗玛峰,更不用说以这么高的速度撞向地球,威力很是惊人。
撞在了陆地上之后,给地球留下了一个直径230千米的巨大陨石坑,陨石坑大部分在陆地上,也有一部分在海洋里,也正是因为这次撞击,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超过90%的哺乳动物的灭绝。科学家通过分析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的200万年以及之后的30万年的化石进行对比,发现地球上的生物真的几乎死绝了。
撞击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撞击在陆地上,首先位于撞击中心的物种可以说是一瞬间就死干净了。但是最可怕之处不在这里,陨石撞击在地球上,绝大多数都会气化掉,与此同时,也会激起漫天的灰尘,这些灰尘遮天蔽日,厚厚的灰尘阻挡了天空长达数月之久,没有了阳光,植物首先就枯萎,以植物为食的大型恐龙,慢慢也因为缺少食物而渐渐死去。而一旦食草动物大面积死亡,肉食性动物离死也就不远了。
如此带来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等到最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恐龙竟然全部灭绝了,不得不让人想象其余的物种是不是都死光了?除了这些影响之外,陨石撞击还会造成海啸,火山爆发,一切的一切,对于地球上的物种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但是现在有人问到,如果这颗小行星撞到了太平洋里面,后果会怎么样呢?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从天而降落入海洋之中,撞击瞬间产生的能量估计已经足够使周围100公里内的海水汽化,不仅如此,高达上千米的海啸席卷全球,瞬时性的全球大洪水,足以摧毁一切。
但是我并不认为生物灭绝会比降落在陆地上更加严重,对于恐龙而言,陆地上的恐龙可能会因此丧命,但是别忘了恐龙还有生活在水中以及生活在天上的,对于这些恐龙,海啸对于它们的影响,不会很大,等风平浪静之后,它们还会继续生活繁衍下去。所以如果恐龙没有都灭绝的话,那么今天就轮不到人类统治地球了。如果毁灭恐龙的那个流星,不是砸在陆地,而是在太平洋中间,会怎么样演变?
如果6500万年前的那颗10公里直径的流星没有砸在“墨西哥湾”,而是砸在了太平洋的正中间,可能地球的发展确实会出现不一样的走势。
先来看看当年的那颗陨石对地球到底造成了怎么样的具体破坏。虽然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恐龙的灭绝完全是因为这颗流星的撞击,但这颗超大流星撞击地球这件事本身却是有着充足的证据的,而且也确实对于当时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生物的灭绝。这一点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个时间点前后几十万年的化石变化也获得了相应的一些证据,那就是撞击之后的几十万年里,地球生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确实明显减少了。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假想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颗直径预估在10公里的流星当时砸在了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附近,造成陨石坑的平均直径接近200公里。这个陨石坑恰好位于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其中大部分位于陆地上,少部分位于海洋之内。虽然这个陨石坑在地表上已经很难观察到,但通过地质分析是可以清晰辨别的。
这颗陨石对于当时地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撞击引发的扬尘、海啸、火山爆发、地震对地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当这一些灰尘进入大气层以后,导致整个大气层都被这些灰尘所包裹,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地球的地表环境,太阳光很难直接穿透这些灰尘层,植物的光合作用就难以实行,大量植物就会灭绝,相应的也会整个影响到整个动物链,最终也就导致了大量生物的灭绝。而且长期的灰尘遮日也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生物的灭绝。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生物大量灭绝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随着撞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而持续发生的。
如果当时这颗流星砸在了太平洋的正中间,对于地球的影响会有什么不同呢?由于这颗流星的尺寸非常巨大,无论是落在地球的任何位置,其破坏力都是非常强的,如果当时这颗流星正好落在了太平洋的中间,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海啸及地震,火山也会喷发,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同样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因此而产生灭绝。但相较于撞击在陆地上而言,撞击到深海以后,可能相应的灰尘影响要小一些,虽然说火山喷发一样会产生相应的灰尘,但总体来说还是要好那么一些,相对的对于后期地球坏境的影响也要稍微减弱那么一点。因此个人判断其最终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也要弱一些,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物种全部出现灭绝。不过对于恐龙这种大型动物来说,灭绝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而一些小型动物的生存机会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如果毁灭恐龙的那个流星,不是砸在陆地,而是在太平洋中间,会怎么样演变?
大约在两亿年前,一块名为“盘古大陆”的陆地形成,大喷发时期幸存下来的恐龙开始大量繁殖,此时的地球成为了恐龙的家园,没有任何物种能威胁到恐龙的生存;但是不代表宇宙的东西也不能威胁恐龙的霸主地位。
1:六千五百万年前,一块约十公里长的岩石开始向地球驶来,其整体的体型比现在的珠穆朗玛峰还要大,当然这块巨石落入了当时被称作尤卡坦半岛的墨西哥湾,也就是掉进了海洋,并不是砸在了陆地上,只有后来的小块陨石才是落在了陆地上。我们从陨石的破坏方式来看,落入海洋上比落入陆地上的破坏性还要大;
2:当时的这颗小行星以每小时7万公里的速度撞上地球,空气摩擦和撞击产生的高温使小行星融化,地壳破裂,岩浆喷射而出,海啸吞没大地,灰尘铺天盖地,高温使森林自燃,地球变成一片火海,据推测当时的地面温度高达275摄氏度,没有任何生物能承受住这个温度,由于很多恐龙都是植食性恐龙,灰尘挡住了太阳,植物必然死亡,那么这些恐龙自然就会因没有食物而死亡。
假如陨石是落在当时的太平洋中,但是由于陨石的速度太快,质量又大,撞击到太平洋中同样会掀起惊涛骇浪,撞击点释放的能量约是几百万个核弹的能量,海水作为一种能量的传播介质,会将一部分能量以冲击波的形式传向地球的四面八方,冲击波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恐龙同样难逃灭亡的命运,所以我觉得不管是这颗小行星砸向地球的哪个地方,对于当时的地球上的生物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因为撞击造成的毁灭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的反应。
专注科学问答,欢迎关注与讨论如果毁灭恐龙的那个流星,不是砸在陆地,而是在太平洋中间,会怎么样演变?
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在如今的尤卡坦半岛墨西哥湾,科学家们在地表之下发现了这个直径185公里的巨型陨石坑,初步估计此次撞击的威力是120万亿吨TNT,小行星在撞击地球的一瞬间就因为高温而爆炸开来,巨量的尘埃遮住了太阳,全球气候巨变,最后恐龙灭绝。
6500万年前的尤卡坦地区是一个浅水区域,也就是说陨石一开始确实是掉进海里的,不过速度极高的陨石撞击海面和撞击地表的反应是一样的,都会在瞬间粉身碎骨。
如果当时的撞击地点是太平洋中心区域的话,海水会忠实的把能量传递出去,40km/s而且比珠峰还大的陨石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海啸,地球生态圈会被完全破坏,蝴蝶效应也会影响每一个物种。
地球的生态循环是很大气磅礴生生不息的,但大型天灾往往会短时间内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恐龙这种大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是很差的,小行星撞击后活下来的基本只剩下小型生物了。
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从地球上抹去了一些东西 ,但人类的祖先却活了下来,哺乳动物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所以我们人类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颗小行星。
如果毁灭恐龙的那个流星,不是砸在陆地,而是在太平洋中间,会怎么样演变?
如果是那样的话,未必会引发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惨案。
这是现代基于对撞击坑的详细研究可以反推的一个结论。
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所以毁灭了恐龙王朝,不仅和它本身的能量有关系,还和能量释放产生的具体细节紧密相关,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即可能放大小行星撞击的后果,也可能缩小撞击后果。而这和地球的大气层性质紧密相关,大气层即保护了地球免遭许多更小的流星的袭击,但同时对于更大的流星来说,大气层反倒成了一个“助纣为虐”的因素。让我们来了解下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层- 上冷下热的对流层
图示:家中暖气引发的对流。热空气上升到屋顶失去一定热量后,温度下降变成冷空气,于是开始下降。由此构成一个室内的空气循环。而地球大气运动现象与此相似。热升冷降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
图示:平流层(上)和对流层(下),中间有条分界线,被称为热带对流层顶层(TTL)。在对流层大气温度上冷下热,但在平流层则上热下冷。
对流层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一层,因为日常天气变化都发生在这个区域中。雨雪冰雹打雷闪电等等都发生在这里,它的高度在地球不同部位有所差异,从离地11公里~16公里高的范围内,都可能是对流层。对流层中,之所以会发生气流上下翻腾对流的现象,就是因为地面热而高空冷,于是地面的热空气上升,而高空的冷空气则下沉,于是发生大气对流现象,不停地翻滚,带来了雨雪冰雹等现象。
图示:天气网的简单科普。虽然在离地面较近的地方,其实温度变化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越高的地方越冷,在原则上是不错的。
要想切身体会这一点,只要往高山上爬就行。为何高山山顶上常常有长年不化的冰雪?那就是因为高空的空气温度很低的缘故,在一定范围内,越高温度就越低。因此,哪怕是在地球最热的区域,赤道上也可以有雪山,只要山足够高就行,比如乞力马扎罗山,就是地球赤道上唯一的雪山,它的海拔高度为5895米,峰顶就长年积雪。
图示:赤道上唯一的雪山,乞力马扎罗山。
- 上热下冷的平流层
图示:横坐标是温度(摄氏度),纵坐标是高度(公里),黄线代表从地面向空中上升,温度的变化方式。
与上冷下热的对流层不同。随着继续向高空中上升,超过11或16公里后,大气温度的变化模式本身又发生了变化,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黄线先向左然后向右的变化,向左表示降温,向右表示升温。黄线的变化趋势为保持近乎垂直,即温度不再继续下降,或略微上升。直到越过大约30公里后,黄线开始明显向右走,代表大气温度开始快速上升,到达平流层顶端时,大气温度差不多已经回升到零度了。这就是平流层,之所以被称为平流层的根源。
因为上热下冷的空气是不会发生对流现象的,因为下面的冷空气不会向上升,而上面的热空气也不会下降,于是这一层的空气就基本保持平行移动,而不再像对流层的大气那样有剧烈的上下翻滚的气流。因此,大型客机通常选择在对流层顶端,平流层(同温层)底端中飞行,这就是为啥迪克牛仔那首歌要叫《三万英尺》的缘故,因为三万英尺就差不多是万米高空。在万米高空飞行,不容易遇到颠簸的气流,飞行体验更好,同时也更容易控制飞机,不容易出事。
那么对流层、平流层和流星撞地球的后果之间又有啥关系?当流星太大,它撞击到地面或者浅海地区时,冲天而起的蘑菇云将直冲到平流层,由此引发严重后果,因为平流层中的物质,可以经年累月地呆在那里,不会轻易掉回地面。让我们先用大火山爆发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加以说明。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和中国。在西方,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甚至有冻死人的1816年之说。而当时正值中国清朝嘉庆年间,云南等地因此发生了大饥荒。由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饥荒、疫病、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影响了人类的命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那么,1816年的全球性低温导致全球农业大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图示:随着火山威力的变大,它将从局部自然灾害升级到全球自然灾害。原因就和平流层有关。
原因竟然是1815年4月5日的印尼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造成的!这次火山大爆发,可以排到史上最大火山爆发的清单中去。火山喷发的微粒直冲平流层,这些微粒包括释放的二氧化硫在平流层中扩散到全球,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硫酸盐尘云,遮蔽日光,导致全球性的气温下降,它们在平流层中差不多呆了三年的时间才慢慢清除,结果就是引发了连续三年的气候变化。
而当年毁灭恐龙的那颗流星,不仅砸在浅海,而且砸在一处富含石膏的海床上。冲天而起的富含硫酸钙的尘埃云,通过平流层笼罩全球,花了几百年时间才从平流层中被彻底清除,其落下的尘埃甚至在全球各处的地层中都能找到存在的证据,非常夸张,由于这颗小行星富含铱给鉴定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也给解释结果提供了关键依据。
图示:示意图,中间那层就是k-T界线的沉积物,富含铱,地球上的铱非常少。正是发现了这个关键证据,最终古生物学界才认可了恐龙王朝毁于流星的假说。
全球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大多死于持续数百年的低温,而不是被那颗流星直接杀死的。而这正是因为平流层的特性所导致的。如果能及时清除平流层中那些硫酸盐颗粒,那么第五次大灭绝完全可以避免。而如果那颗流星砸进太平洋正中间,那么依然会造成严重影响,但由于其激发的尘埃云会远远小于砸在浅海地区,而且尘埃云中的具体物质也会有差异,最终导致的降温程度和持续时间都会大幅度减少,那么其造成的影响将会小得多。
图示:位于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红色气球处,就是当年那颗陨石的撞击点。如果它早一点砸下来,就会砸到太平洋中,因为地球是从西向东自转的,那么地球生命史就改写了。
人类还能出现吗?我不知道,您们认为呢?
喜欢就关注呗,欢迎每天来看喔
我一般每天两答或者更多
谢谢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