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近日,广东一位网友在一个矿坑深潭岸边发现了一些被人捞起后丢弃的“怪鱼”,这些鱼体型不小,一条至少有2斤多,尾鳍、腹鳍以及胸鳍都呈淡黄色,这些鱼之所以会被丢弃是因为一些人网上或者钓上来之后,由于对这种鱼不熟悉,再加上这个矿坑是由地下水和降雨形成的封闭的水体,所以一些人担心这些鱼体内重金属超标。
从网友现场拍摄的图片看,在水中也有成群的鱼在游动,而且数量还不少。网友将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发布到网上之后,许多人认出了“怪鱼”,它其实就是“泰国鲮鱼”。那么问题来了,泰国鲮鱼究竟是什么鱼?它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不与外界相通的矿坑深潭中的呢?有网友表示,珠江已经发现如今的泰国鲮鱼,未来会不会入侵到长江流域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一地来解答一下。(下图是网友拍摄的,箭头所指就是游动的泰国鲮鱼)
什么是泰国鲮鱼?看到这个名字,许多小伙伴会以为这是泰国的一种鱼类,但其实,泰国鲮鱼的学名是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是鲤科野鲮属下的鱼类,它的原产地是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
作为鲤科下的鱼类露斯塔野鲮长相与我们常见的鲤鱼差不多,只不过它与我们常见的鲤鱼最大的差异就是鱼鳍呈红色,尤其是腹鳍和尾鳍的下部,红色非常的明显,而且它们体背、体侧的鳞片上还有着淡红色的半月斑。
也就是说露斯塔野鲮并非我国原本就有的鱼类,由于这种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抗病能力较强,所以它们最早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一种养殖的经济型鱼类从印度引入到了泰国的,而我国是在1978年从泰国引入的,3年后,也就是1981年,在我国人工繁育成功,在投入养殖后,人们发现该鱼的生长非常的迅速,投入十几厘米的鱼苗,半年之后就能收获至少1.5斤的鱼。
但是由于露斯塔野鲮属于一种喜欢温暖水域的鱼类(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所以在我国该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在不同的地区,对于露斯塔野鲮的叫法也有不同,有的叫“泰国鲮鱼”,有的叫“高背鲫”,有的叫“三角鲫”等等。
珠江的泰国鲮鱼珠江是我国第三长的河流,由于降雨充沛,水资源丰富所以也孕育了多种淡水鱼类,据统计,珠江中约有385种不同的鱼类,其中五十多种经济型鱼类,二十多种名贵的鱼类,以前这里最常见的经济类鱼类当属土鲮了,作为我国温暖水域中常年的鱼类,土鲮曾经是珠江水域中捕捞量最大的鱼类之一。
但是,如今的数量和捕捞量已经大不如前,这除了与过度捕捞有关外,还与其他鲮鱼的入侵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泰国鲮鱼和麦鲮(麦瑞加拉野鲮)了。
麦鲮
这两种鱼之所以会在珠江出现的原因几乎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作为经济型鱼类引入到我国的(泰国鲮鱼是从泰国引入,麦鲮是从印度引入),随着在我国华南地区的推广,它们的养殖面积逐渐的加大。
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一些鱼塘中的麦鲮和泰鲮就有了机会进入到珠江水系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工放生,由于泰鲮长的与我国本土的鲤鱼有些相似,泰鲮长的与我国的草鱼有些相似,所以一些放生鱼类的人不明所以就从市场上买回来放生到珠江里了。
目前,珠江里这两种鲮鱼已经非常常见了,而且将我国本土的土鲮生存空间压缩,使其数量逐渐减少,当然,除了这两种鲮鱼外,珠江中还有多种入侵鱼类,比如罗非鱼、埃及塘鲺、食蚊鱼、清道夫等等,这些入侵鱼类也在不断的威胁着珠江水体中原生鱼类的生存。
广东山上矿坑里的泰鲮是怎么出现的?众所周知,在山上挖一个野塘,用不了多久里面就会出现鱼,这并不是塘里自己生的鱼,而是鱼通过一些途径进入到其中的,而广东山上矿坑里的泰鲮也是如此,它们之所以在这里出现,首先要排除掉发大水的因素,因为虽然发大水会将鱼塘中的鱼冲入其他地方,但是水往低处流,鱼塘通常在平原地区,很难到达山上,所以,矿坑里出现泰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放生。前几天看到一个短视频,一对母女买了鱼去放生,结果在下游不远处就被一位男子用渔网捕获。这种现象在如今是非常常见的,所以一些放生的人为了不让其他人捞走鱼,就会把鱼带到一些人迹罕至的水体中放生,所以,这里的泰鲮有可能是有人发现了这个水体,然后放生的。
第二:鸟携带。一个新形成的水体很快就有鱼,有一半的功劳要给鸟,这是因为一些鸟类本身就喜欢吃鱼,当它们捕捞到的鱼本身就要产卵时,这些已经成熟的卵也会被它们吃进体内。按理说,吃进身体的鱼卵会被消化系统消化掉,但是经过科学的研究发现,当鸟吃了一条要产卵的鱼后,不是所有的卵都能被消化掉。
早在2019年,西诺斯谷大学水生生态系统生态与保护实验室Giliandro G. Silva 研究团队对水鸟进行研究时发现,鱼卵在水鸟的体内竟然能够存活30个小时,而且当这些卵被排出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在水中可以孵化。
因此,不排除一些水鸟吃掉了带有成熟鱼卵的鱼后飞过这个矿坑,然后将排泄物排到了矿坑的水体内,而排泄物中就包含了未被消化的鱼卵,所以这些鱼卵正常孵化成了鱼。(下图为研究团队用鱂鱼的鱼卵做实验的结果)
珠江已被泰鲮入侵,长江还远吗?虽然珠江已经被泰鲮成功入侵,但是对于长江,我个人持乐观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养殖区域限制。由于泰鲮是原产热带和亚热带的一种鱼类,所以来到我国后,它们主要也是在南方部分地区,比如广东、广西、海南等亚热带地区,而长江在珠江北部,距离还相当之远,泰鲮的养殖还远远到达不了这里,既然长江流域附近没有泰鲮的养殖,那就排除了暴雨等天敌可能会将鱼塘里的鱼带入长江的可能性了。
第二:泰鲮的“弱点”。虽然泰鲮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但是作为一种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鱼类,它们的抗低温能力非常的差,通常在温度低于10℃时就很难存活,低于7℃会大量死亡,而长江水域附近的温度虽然很少会降到0℃以下,但是在冬季,低于7摄氏度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泰鲮很难在长江活过“一岁”。
总结一下泰鲮其实是原产印度等国家的一种淡水鱼,只不过我国是从泰国引入的,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在引入我国后,泰鲮的主要养殖区就集中在珠江中下游附近的省份,所以它们也有了进入到珠江的机会,再加上人为放生的因素。
而泰鲮虽然如今已经在珠江中形成了较大的野生种群,但是它们对温度的苛求使得它们很难进入到长江流域生存。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国内有句老话,“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说明鱼卵对恶劣环境(干旱、酸碱、低温等)有很高的耐受力。近年来,科学家也确实发现了鱼卵的顽强之处,在休眠期间,有些鱼卵甚至能抵御鸟类胃酸的腐蚀。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美丽长江
正所谓唇亡齿寒,既然珠江已经被侵入,扩散到长江还会久吗?也许长江里早已经有了,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泰国鲮鱼其实早到上世纪的1978年就已经被引进入我国养殖,与本土鲮鱼相比,泰国鲮鱼的个头大,生长快,最重能长达四五十斤,所以,深受养殖者喜爱。但与本土鲮鱼相比,泰国鲮鱼的肉质粗糙,味感较差。
这次之所以有人觉得泰国鲮鱼侵入珠江,是缘于一个广东男子在露天矿坑中钓到了泰国鲮鱼。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奇怪,毕竟,泰国鲮鱼被引进已经几十年时间,早已经成为珠江一带的常见鱼种。
珠江地区被钓上岸的泰国鲮鱼
至于在露天的矿坑中发现,正如在人迹罕至的野外池塘也会有鱼一样,很大原因是鸟去养殖泰国鲮鱼的池塘边喝过水,鱼卵粘在鸟嘴和鸟的脚上,再来这个露天的矿坑饮水,鱼卵进入这个露天的矿坑之中,乳化成鱼……
据于这样的原因,我认为,既然珠江已经被泰国鲮鱼入侵,也许长江里也已经有了泰国鲮鱼,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这要看看我们爱不爱吃了
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鱼,但是你要说这玩意补肾或者营养丰富之类的,绝对大家会疯狂吃这种鱼,在中国能吃的,大部分都不太可能存在泛滥成灾的情况,小龙虾吃成养殖了,鲤鱼在外国泛滥,在中国是美味食材,蝗虫油炸了可以吃,蛇可以用来泡酒……
中国怎么说有10几亿的人口,只要好吃就不可能泛滥成灾,而且泰国是热带的鱼吧,如果是问题就不大,中国还有大量钓鱼爱好者,这种条件这种鱼泛滥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做菜非常厉害,鱼刺多的可以煲汤,腥味大的可以麻辣,总之只要不太难吃,都可以做成菜,总会有人吃的,中国人还真不像外国人那样挑食……
就和吃螃蟹一个道理,第一个看着螃蟹没吃过,一个人敢尝试了,接下来大家都吃了,我在看来所谓的泛滥就是外国人挑食人少导致的,他们不爱吃内脏,不爱吃下水,觉得皮蛋不好吃(废话,自己被整好当然不好吃了),终究是他们饮食不如我们丰富导致的,所以我不认为这种鱼是入侵,能吃就不算入侵,太小看我们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能吃的鱼就不是什么问题。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11月,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经高达754种。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以下物种:
一、非洲大蜗牛:
早在1920年代,福建厦门就已发现该物种。后来作为食用,被引入到南方数省。
这种蜗牛繁殖力强,而且寿命也很长,可存活5—7年。在南方形成了泛滥。
非洲大蜗牛除了危害农作物和生态系统外,还会传播疾病!
二、福寿螺
最开始它是作为高蛋白食物引进的,1981年引入广东。
但是由于口感较差,很多养殖户弃养,而流落到江河湖泊,形成泛滥。
三、小龙虾
在20 世纪 30 年代进入我国。
在其他国家造成泛滥和危害的小龙虾,在我国却被吃成了需要大量养殖才能存在的物种,可谓是所有入侵物种中混得最差的。
四、牛蛙
1959年我国从古巴引进了一批牛蛙,当时是中古友好的礼物。
牛蛙因为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口感佳,立刻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由于养殖管理出现漏洞,导致部分牛蛙流落到野外。由于鸣听时声若哄钟,在农村一度被认为是鬼魅!不过由于可食用,也未能泛滥!
五、巴西龟
20 世纪 80 年代巴西龟经香港传入广东, 继而迅速流向全国。
但很多国人误以为它是中国本土龟,将其大量放生,造成泛滥!其实它们排挤本地物种,对本土龟会造成严重威胁。
六、清道夫
1980年作为观赏鱼被引入我国。
清道夫由于长相丑陋、产肉率低且携带病菌,因此几乎没人吃。但在野外河流却吃鱼卵,对本地生态造成巨大破坏,钓鱼人钓到都会将其人道毁灭!
七、罗非鱼
1974年,由香港将这种鱼引入广东,因其外形和鲫鱼有几分相似,所以国内最早的渔业养殖人员,给其命名为非洲鲫鱼。
由于繁殖力强,在南方迅速泛滥。大罗非口感还是不错的!
至于广东矿坑中的泰鲮,很有可能是鸟吃鱼或鱼卵,鱼卵没有消化,经过鸟的粪便排泄出来遇到水,便又会孵化成鱼的!
根据资料显示,鲮鱼的临界水温为7°,低于7°的情况下,它们不能适应。
长江处于较高纬度,温度相较于广东珠江流域低,泰鲮应不至于泛滥!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泰国鲮鱼在早十几二十年,在我们这里都已经有养殖,市场上比较抢手,因为它肉厚比本地鲮鱼大,价钱比本鲮鱼低,我也喜欢买它。久而久之就不见它的踪影,如果不是看到这篇文章,忘记有它的存在了。它对食物非常疯狂,是垂钓者的乐物,只要不禁止钓鱼去钓,加上捕捞,相信不会繁殖大快的。其实约果利用得好,它会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除了作为日常的餐桌之外,可以制成鲮鱼罐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