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狈为奸”这个词语中,狈是什么生物?
“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艰狈蹶”,在我国包含狼狈的成语有很多,但奇怪的是狼在如今我们也能看到,但是与狼一起出现的狈却一直非常的神秘。那么,狈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为何如此的神秘呢?我们一起来试着找一下答案。
从“狼狈”由来找一下狈的影子在我国所有的成语,乃至字都有溯源,“狼狈”这个经常出现的词更不例外,在郑友明的《“狼狈”源流考论》和金文明的《“狼狈”探源》中都对“狈”这个字的来源进行了追溯。
根据《“狼狈”源流考论》,我们知道“狼狈”一词起源于东汉末年,起初并不是这两个字,而是“剌bo”(这个字打不出来,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郑友明的这篇论证),意思是“两足外长而行”,后来分化为“剌犮”、“剌八”,音转为“獵跋”,义转为“狼跋”、“狼贝”,受狼偏旁的影响“贝”逐渐变为了“狈”。
根据《“狼狈”探源》我们知道,狼狈真正出现是在唐代,当时的著名的文学家段成式对“狼狈”一词进行了解释: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于狼腿上,狈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乘者称狼狈。
从那以后,狼狈这个词在文人的笔下经常出现,而且注解都差不多。由此可见,其实狼狈是由一个古词演变而来的,它的本义是指走路时两腿外八,后来因为“剌”变为“狼”,所以与之组词的“贝”就变成了“狈”,也就是说“狼狈”其实都不是指某种动物,而是由相近的指演变而来。
在现实中,有没有符合“狈”形象的动物?从中唐开始,有了关于“狈”的描述,它被描述为与狼同行,且前足明显短于后足,需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走的动物,之后人们对“狈”进一步描述,说它有着灵敏的嗅觉,能够找到藏在地下的动物,所以它与狼是互利互惠的。
从自然界中,我们是找不到与狼同行的,除了狼以外的动物的,因为狼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它们只接受自己的同类,对于异类,它们只会群起而攻之,其次,前足明显比后足短,除了霸王龙外,现存的动物也就袋鼠比较明显的,而二者是没有相遇机会的。
因此,我个人推测,唐中期之所以将“狼狈”理解成两种意思,可能与他们看到过野生的狼交配的场景有关,因为狼与狗交配的行为差不多,这个行为与狈的描述也差不多,而且即使遇到人,由于狼生殖器结构的特点,它们也极难分开,所以在人们眼中就成了“狼狈为奸”了。
虽然,在现实中没有与狼匹配的狈,但是像狼狈这种关系的动物还是存在的,它们就是美洲獾和北美郊狼,其中北美郊狼虽然不是狼(犬科犬属郊狼种),但也是狼的近亲之一,至于美洲獾则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的鼬科动物,它的长相与我们常见的猪獾、狗獾有些相似。
北美郊狼与狼有些相似的外观,但比狼要小很多,它们的成年平均体重仅有14公斤左右,肩高平均在50厘米左右,除了体型外,郊狼的习性也与狼不同,它们偏日行性(如今受人类活动的因素影响,已经逐渐的偏夜行了),而且它们的群居性并不强,只是偶尔的聚集到一起,在狩猎时,又分开,各忙各的。
郊狼是杂食性动物,它们既吃肉也吃植物和果实,而且由于独自捕猎的习性,郊狼的猎物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比如啮齿类动物、兔子、狐狸等等,除了这些动物外,郊狼的食谱中还有一种小型的鼬科动物美洲獾。
美洲獾是北美洲常见的一种鼬科动物,它们喜欢穴居,主要栖息在大草原上,也同样也是郊狼的主要分布地,而且郊狼的猎物大部分都是穴居的,所以郊狼在寻找猎物时也会捕杀美洲獾。
原本美国的动物学家也认为郊狼与美洲獾是死对头,但通常长期的观察,动物学家们发现:二者的合作要比冲突更多,在现实中,郊狼与美洲獾通常是成对出现的,它们一起觅食,因为美洲獾的体型较小能够钻入啮齿类和野兔等动物的巢穴中,此时,猎物受惊跑出,正好被守在洞口的郊狼捕杀。
当然,在一起狩猎中,美洲獾并不是“苦工”,它与郊狼是互惠互利的,因为美洲獾钻入猎物洞中时经常能捕杀到一些幼崽,这恰好满足了美洲獾对猎物的需求,而赶出去的成年猎物则被郊狼捕杀。
而且郊狼的视力较好,它们能够发现在外面觅食的猎物,通过追逐将猎物赶入洞穴中,之后,美洲獾再慢吞吞地赶来钻进去,二者配合将猎物“全军覆没”。
写在最后“狼狈”通常被人认为是两种动物,但其实狼狈这个词的由来与动物是没有关系的,只不过到了后来,可能人们看到了狼的繁殖场景,才将“狈”动物化了,因此,“狈”在自然界中是没有原型的。
但是,像我们理解的“狼狈”关系的动物是存在的,就像狼的近亲郊狼与美洲獾一样,它们“狼狈为奸”将猎物一家一网打尽。
“狼狈为奸”这个词语中,狈是什么生物?
“狼狈为奸”、“狼狈不堪”、“十分狼狈”、“狼狈逃窜”是我们中国人都熟知的词语,这些词语中说了两种动物就是狼和狈,狼是我们都熟悉的动物,和狗差不多大,也是狗的近亲,那么“狈”是哪种动物呢?
实际上,“狈”是哪种动物到现在都没确定,我们或许可以说“狈”是传说中的动物,因为这种动物基本上只在传说中出现过,谁也没有真正见到过是哪种独特的动物。传说中“狈”和狼是好朋友,但是“狈”的智商比狼更高,也可以说它是狼的军师,然而“狈”这种动物又有一种硬伤,就是它的前腿比较短,跑起来的速度不够快,因此它就把两条前腿搭到狼的屁股上,和狼一起跑,只要节奏保持一致,它就能单用后腿和狼跑得一样快。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引《食物本草》中就说“狈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负之而行,故曰狼狈。”
然而在生物学上却并没有“狈”这样一种动物,和传说中的“狈”的体型类似的动物恐怕只有袋鼠了,然而袋鼠是草食动物,而且野生袋鼠只在大洋洲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才有,不可能和狼成为朋友。
所以有生物学家怀疑“狈”很可能是被猎户的兽夹夹掉前腿的狼。由于狼是群体生活的动物,通常不会遗弃自己的同伴,所以受伤同伴可以将一双短前腿放在另一只狼的后屁股上一起行动。
古书中最早有关“狈”的记载是出自《酉阳杂俎》,说法和上面传说中的说法一样,《康熙字典》中“狈”字的解释是:“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一解释认为“狈”是前足畸形的狼,现实中也有人发现过前足缺失或者畸形的狼趴在另一只狼背上的现象,这或许是“狼狈”一词的来由吧!
但是也有人认为“狈”这种动物是有的,它其实就是豺,它比狼更像狗,也有生物学家认为豺才是狗的祖先,又名豺狗、亚洲野犬、亚洲赤犬、红狼等,不过豺的体型较小,其体长95-103厘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20千克左右,不过豺并不会与狼在一起活动,两者是不会狼狈为奸的。
也有人认为“狈”这种动物就是狼獾,又名貂熊,它的头部和狼很相似,但它却不属于犬科,而是属于鼬科貂熊属的一种动物,有6个亚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极地地区,我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阿尔泰山区。这种动物也是体型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雄性远大于雌性,其身形介于貂与熊之间,体长80~100厘米,尾长18厘米左右,重达8~25千克,大型的狼獾基本上和狼的体重差不多了,而且它腿比较短,跑起来没有狼快,和传说中的“狈”很是相像。
狼獾多单独活动,昼伏夜出,食性很杂,但以肉类为主,擅长捕捉狐狸、野猫、狍子、麝、小驼鹿、水獭、松鸡、榛鸡、鼠类等动物,个性非常凶猛,它可以长途奔走,也喜欢游泳,攀爬技能也很高超,可以在密林中自由跳窜,常常从树上一跃而下,伏击路过的动物,因此有“飞熊”之称,漫威动画中金刚狼的原型就是狼獾。
不过“狼獾”的名字中虽然有一个狼字,却并非狼的朋友,相反它们见面却会有打架的危险,所以两者基本上也不会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因此把狼獾看着传说中的“狈”是不太合适的。豺和狼獾虽然都和传说中的狈很相似,但却不能被认为是狈,如果狈不是瘸了腿的狼,那么这种动物还是个谜,或者说有没有这种动物还是个谜。
“狼狈为奸”这个词语中,狈是什么生物?
【成语】: 狼狈为奸
【拼音】: láng bèi wéi jiān
【解释】: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狼和狈两种野兽。狼的前肢长,后腿短;狈的前肢短,后腿长。有一次,狼和狈一道去偷羊,但羊圈又高又结实,既跳不进,也撞不开。于是它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狼骑到狈的脖子上,狈用两条后腿站起来,把狼拖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的两条前肢攀上羊圈,把羊拖走。根据狼和狈勾结干坏事的传说,人们创造了成语狼狈为奸。狼狈为奸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做坏事。
狈,为中国的一种动物,犬属,为狼的近亲。由于狈的前腿特别短,所以走路时要爬在狼的身上。有见及此,狈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一旦没有狼的扶助,就不能行动。"狈"这一种动物,是否真正存在仍是一个谜。现时的人们主要认为"狈"其实是被猎户所设的捕兽夹夹断前腿的狼,因为狼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会遗弃自己的同伴,所以会让受伤同伴的一双短前腿放在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动。最早有关"狈"的记载是出自《酉阳杂俎·广动植》,但尽管如此,当时一直没有人成功把狈活捉,坊间根据其外表猜测其为灌狈。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因进行一次东北地区猎狼行动而捉了一只"狈",但后来才发现,那只是被捕兽夹夹断前腿,还是怀孕期的母狼。背着这只"狈"的是其伴侣,结果公狼当时放弃逃脱的机会保护"狈",直至被猎杀。《康熙字典》中"狈"字的解释是:"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一解释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第一,狈并非传说中的兽,自然界里有狈;第二,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条腿或两条腿发育不全,走起路来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狼一离开,就要跌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引《食物本草》中谈到"狈"时说:"狈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负之而行,故曰狼狈。"狼群中的畸形狼较罕见,又难以自己去觅食,存活下来的数量更少。曾有人亲眼在狼群中见到狈的身影,当驱散狼群时,狈趴在地上急得团团转,寸步难行。知道狈就是畸形的狼。
“狼狈为奸”这个词语中,狈是什么生物?
狈只是个传说!
“狼狈为奸”这个词语中,狈是什么生物?
正如“狼狈为奸”这则成语,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其广泛讨论,从字面意思来解读:狈是一种前腿特别短的动物,它需要趴在狼身上来完成狩猎,后又用来比喻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这里就有个明显的问题,在我们的认知中,狼的身上根本没有出现过别的什么动物,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动物名字叫作狈,那么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又怎会无端杜撰出一种子虚乌有的生物呢,这个“狈”是否真的存在呢?
狈的传说广为流传
关于狈的传说我们在一些非正式历史文献中总能找到几则出处,有记载说狈就像是狼群的王者,约1000头狼中才会产生一只狈,狈的智商极高,狼群在狈的指挥下完成群体狩猎。不过狈有着天然的身体缺陷,后腿过短使它根本没办法正常行走,外出捕猎时也只能依附在狼身上。
从成语“狼狈为奸”中我们可以解读到:有狼的地方未必有狈,但有狈的地方一定有狼,二者勾结在一起总是在密谋坏事。
当然如果以狼的眼光看来,那不过是维持其族群生存的必要捕猎手段罢了。狼作为群居生物,势必需要一位领袖才能带领族群生存下去。
很多人认为这是头狼分内的事儿,但实际上,头狼在狼群中更多发挥的管理秩序、标记领地以及带头冲锋的关键作用,头狼未必是狼群中最聪明的那个,很可能狼群真正的大脑,是狈。
狈就像是为弥补狼群缺点的最优化机能,普通狼的前腿是短于后腿的,但狈确实后腿明显短于前腿,如果它能和狼搭配起来,那就能在捕猎中发挥头狼的最大能力,弥补狼群的缺陷。
而且狈的智商往往能在困境中带领狼群成功突围,食物短缺时狈能轻松侦查到人类生存的痕迹,在它的指挥下狼群潜入人类领地偷鸡偷羊。
狈很聪明,它似乎知道狼群是无法与人类为敌的,所以每次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通常是头狼拖着狈前来侦查,后续狼群会在夜里时大举进攻,带走它们过冬必要的食物。
狈真的存在吗?
不过或许是狈的传说太过于神乎其技,以至于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看到过这种特殊的生物,这倒也不难理解,在人类的生活区域连狼群都极难见到,更不要提传说中的狈了,不过《酉阳杂俎》中曾记载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说有个过路的男人在途径齐郡西边时曾遇到了外出捕猎的狼群,狼群规模不多,大约有30只左右。
男子看眼狼群越来越近,这荒郊野外怕是难有人来救自己,情急之下他看到有个约2米高的草垛,男子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赶紧爬上去。
狼群本身的缺陷让其很难去往高处攀爬,它们逐渐围在草垛四周,似乎正在想如何将到嘴的食物带回巢穴。不管狼群们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爬上高于它们数倍的草垛。
正当男人欣欣自喜时,突然发现有头狼从暗处跃出,这狼的模样尤为特殊,它的后脚小得可怜,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这头狼直直来到草垛下,张嘴就开始把草垛的草往外衔,其他狼看完后纷纷学习,不一会儿数米的草垛就开始明显下降。男人只能看着自己一步步陷入险境,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那头特殊的狼出现。
好在后来有猎人被这边的声音吸引,并躲在暗处伏击狼群,狼群被未知的危险吓走,男人也得救了。
抛开其他的不说,这则小说记录中的那头特殊的狼,很可能就是大家一直在找的狈。
獾或许是狈的现实模样
但狈这种传说中的生物真的存在现实吗?
我们并不能以肯定的语气去回答这个问题,可如果我们翻阅古籍查阅就会发现,成语“狼狈为奸”中真正形容的并非是狼与狈这两种生物。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曾记录过“狼跋其胡”这句话,后来随着朝代更替,狼跋一词又逐渐演变成“狼”,或许后世的狼狈为奸一词因此演变而来,但值得一提的是,“狼”最早在诗经中并非是形容动物的,而是对世族权贵的讥讽之语。
而后世有人说亲眼看到的狈,很可能是幼时的狼獾。
獾在体型上与幼狼高度相似,其表皮毛发呈灰色,前爪长于后爪,而且嗅觉极为灵敏。但獾从不会像狼群那般捕食,它们大都以泥土中的蚯蚓为食,更不会去帮狼出谋划策。
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其外部具象化形容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成语背后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动人故事。
就像我们在探索狼狈为奸这则成语的历史渊源时,总会以主观思维将其编撰成一个个故事,故事中包含着我们对成语的全部期待,这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全部消失,答案或许并没有过程更有意义。
“狼狈为奸”这个词语中,狈是什么生物?
应该是古人看到两只狼在一起,羞羞,所以称之为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