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鲸鱼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到目前为止,蓝鲸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包括灭绝的生物在内。当然,这个大也只是相对于整体的体型,如果单独地拿出体长来说,蓝鲸可不是最大的。

2020年4月,美国加州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就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宁加洛深海峡谷中发现了一种超长的生物,这种生物在大海中就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子,以不规则的圆形在深海中徜徉。

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是一种新型的虹吸类水母(并不是真正的水母,而是水螅虫纲管水母目下的生物),它们在深海中能发出微弱的荧光来吸引猎物。

研究人员通过激光测量等手段初步测得该生物的体长约为46.9米(最新资料显示,它可能有119米,研究人员称用激光测量不规则形态而且是一直在运动的形态是有很大误差的,不过这个数据的公布并没有公开相关的测量仪器),在深海中,它就像一条发着光的飘带一样。

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发现的最长的海洋生物,无论是先前公布的数据,还是后来更新的数据,都要比最大的蓝鲸(33米)还要长很多。

不过,虹吸类水母也就是管状水母,它们并非是一个个体,而是由无数个异形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落,它们彼此之间高度独立而有高度配合,一起生存。

那么,在深海中,可能存在比蓝鲸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解释一下。

首先,大的体型需要更多的食物

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动物的体型与它的进食量是成正比的,比如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它们一天平均要吃掉150公斤的植物,而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蓝鲸,它虽然是须鲸,只能虑食一些小的海洋生物,比如磷虾,但是它一天的进食量平均在6吨左右。

如果是蓝鲸肚子里的食物链低于2吨,那么它们就会有强烈的饥饿感,就像快要下班的我们一样。

大象属于草食性动物,它们吃的草是陆地上生物量最大的,而且是最容易获取到的。当然,大象如此庞大的进食量也导致了它们一天要花接近20个小时觅食。

而磷虾也是海洋中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仅仅是在南极海域的磷虾就有约5亿吨的保有量,而且一年人对磷虾的捕捞量加上其他生物的消耗量一共要超过2亿吨。当然,完全不用担心磷虾会被吃灭绝,因为它们太能“生”了(一只磷虾一年能产下平均7000枚卵)。

因此,动物的体型想要大,要么食物容易获取,要么食物量和供给相当的充沛。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深海能不能满足巨型生物生存的条件。深海泛指大于1000米的海水深度,众所周知,海水越深,其压强越大,平均每下降10米就会下降1个标准大气压,那么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这里的压强至少在10Mpa以上了,在如此高压强的环境下,即便是海洋生物也没有多少能够承受的了的。

其次,深海中还有一个特点:完全没有阳光。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光照,海洋植物就很难在水底生长,也不会滋养太多的初级消费者,更不用说什么次级消费者了。

因此,还深海只有少量的浮游生物,海葵、多毛类等底栖生物以及一些可以深潜的哺乳动物、鱼类等等。其中,浮游生物较少显然是无法满足大型动物的生存需求的,而少量的海葵、多毛类这些生物的体型小、数量也少,也无法满足大型动物的生存需要。

所以,如果比蓝鲸还大的深海生物存在的话,只能以偶尔深潜的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为食,显然这种食物太不稳定了,是无法让它们长期生存的。因此,深海的食物匮乏是深海中几乎不可能有比蓝鲸还大的生物存在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至今为止未捕获

2011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人类深海捕鱼的起源,国立澳大利亚大学的考古人员休·奥康诺等人不久前在东帝汶的一个洞穴中挖掘出金枪鱼和其他深海鱼类残骸,通过测年技术,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残骸来自于距今约4.2万年前。

也就是说,人类最起码在4.2万年前就已经可以用方法钓到深海鱼类了(参考:《科学》20111125)

虽然人类大脑的不断演化,人类的工具在不断的升级,从帆船到捕鲸船,人类不断的在提升自己捕捞的深度和捕捞的体型、量、如今在世界上只要人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有捕鱼业,甚至是南极这样极端的海域依然有捕鲸业。

但是,如此多的渔船在不断海水层中下网,如果是有比蓝鲸还大的生物存在的话,即使捕捞不到完整的个体,也能捕捞到它身体的一些部分,而且这些动物如果存在,它们也会死亡,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面它们存在。

深海捕猎的难度太大

作为一种大型动物,它需要的食物量是非常大的,这除了需要庞大的生物量来支撑以外,高效的捕猎能力也是必须的。我们举个例子,在目前的脊椎动物中,寿命最长的是格陵兰睡鲨,它的平均寿命在272岁左右,最大寿命在400岁以上。

而且格陵兰睡鲨是一种大型的鲨鱼,它们最大体长可达7米,为了能够在冰冷的海域中生存,它们不仅将垂直游动的深度调整到了150-550米(生物比较集中的深度),还用一种方式“钓鱼”。

由于格陵兰睡鲨主要分布在北冰洋附近的海域中,上层的浮冰覆盖使其在海中对猎物的锁定能力比较差(光线低),为了更高效地捕猎,它与一种名为“Ommatokoita elongata”的桡足类寄生虫达成了合作。

Ommatokoita elongata寄生虫直接寄生在格陵兰睡鲨的眼部,使得格陵兰睡鲨局部失明,但是它体内有荧光素可以发光,所以能够吸引许多海洋生物前来,让睡鲨捕食。

作为一种栖息在平均300米水深中的大型猎食性鲨鱼,它都只能靠牺牲眼睛来捕猎,而且只能捕猎一些中小型的猎物。那么,1000米的深海,需要靠什么呢?

单纯的靠眼睛肯定是不行的,毕竟没有光线,眼睛的作用不大,而且即使这种生物也被发光的寄生虫寄生了,也不会吸引太多的生物前来,这使得它们的捕猎难度变得很大。

总结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深海中存在比蓝鲸体型更大的生物,而且从深海的生物量、种类来看也不满足巨型生物生存的日常需求,况且在全世界捕鱼的当下,如果存在这种生物不可能一点关于这种生物的信息也捕捉不到。

因此,如果说在较浅的海中有巨型生物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前海中的巨型生物一定是能被人发现的,或者搁浅,或者捕捞,或者目击。

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鲸鱼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我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蓝鲸。

其实并不是,很多生物都比蓝鲸大!

蓝鲸,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动物中最大的,长度可达33米,体重可达181吨。

这些数据代表什么呢?

相当于,体长有3辆公交车,而体重呢,按照大象5吨体重来算,则大约是36头大象这么重,人类在蓝鲸面前,更是渺小。但以下2种就比蓝鲸“大”:

1、比蓝鲸重40倍以上的神秘蘑菇

这种蘑菇是蜜环菌的子实体,也被称为蜂蜜蘑菇。

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生活在俄勒冈州国家森林公园里,占地面积大约为10.36平方千米(15540亩),由于真菌生活在地下,其整个体重无法正确测量。据科学家预估,该个体的体重在7500吨之上,甚至有人认为可能已经达到了难以置信的3.5万吨。

蜜环菌,就像是地下的一张“吸血”网,盘根错节的菌丝,在森林里吸食树木的营养物质而生,因为长出大片的金黄色蘑菇,才被人类发现。

2、比蓝鲸长的水母

狮鬃水母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水母,直径可达2米,虽然体重只有两三百公斤,但体长(连触手)可达37米。

而世界上最长的头衔,还不属于狮鬃水母。2020年在西澳大利亚海岸发现的一种管水母,如同一根飘带,环形漂在海洋中,“环”估计有47米,科学家认为其总长度可达119米。

由此可见,蓝鲸顶多算是最大的脊椎动物或者最重的动物。

蓝鲸头骨

有人质疑世界上最大的脊椎动物应该是易碎双腔龙,而不是蓝鲸。根据化石预估,易碎双腔龙身高至少在10米以上,体重平均值就有180吨,而身长可达50米。

但是易碎双腔龙的体型是建立在猜测预估上,因此是存在争议的。

蓝鲸,放在陆地上来看,确实是超巨型的生物,但放在占地球70%的海洋中,倒也不觉得突兀,那海洋中有可能存在比蓝鲸更大的超级生物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蓝鲸会长得这么大?

众所周知,动物的个体不是说你想长多大就长多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生物的大小遵循平方立方定则;

换句话说,动物放大10倍,那么它的表面积则是原来的100倍,而体积则是1000倍。

按照这个原则,将一个大猩猩简单放大20倍,在物理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的骨骼和肌肉是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体重,它们的腿会被压碎,内脏也会被压爆。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纯粹根据骨骼和肌肉支撑体重这个原则来计算,动物只要多长一些脚增加支撑力,而体重不是纵向而是横向发展,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缓解的。

科学家计算出在陆地上能自由行走的动物,体重至少可以达到100吨,甚至1000吨。但现实中的动物体重和理论值相差甚远,这也说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限制了体型增长。

其他因素就包括:食物、温度、自然天敌、新陈代谢等等因素。

就以恐龙为例,那时候的动物确实普遍比现在大,蜻蜓的翅膀就有1米长,恐龙一类的爬行动物更是大到难以想象。

恐龙之所以能长大这么大的体型,是因为当时环境好,氧气含量高,食物丰富,恐龙几乎没有什么天敌,温度也高。种种优势,让这样庞大的生物存活了下来。

那蓝鲸呢,又是因为啥呢?

蓝鲸生活在海洋中,优势更加明显:水的浮力有助于蓝鲸支撑身体,减轻对骨骼和肌肉的压力;蓝鲸的食物是磷虾,磷虾是“海上金矿”,数量极其惊人,即使人类每年捕捞十几二十万吨,海豹和鱿鱼每年要吃掉1亿吨,磷虾的数量依然能够满足蓝鲸一天4000万只的供应。食物如此丰富,而且蓝鲸也无需消耗太多体力,只要张嘴过滤就可吃到磷虾,身体自然长得大。

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蓝鲸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深海巨人症,意思是栖息在深海区域的物种会比生活在浅水区的体型更大。

真实案例也很多,例如0.76米长的大王具足虫、腿伸展开有3.7米的日本蜘蛛蟹、体长2米的大鱿鱼、8米长的皇带鱼……

主要原因是深海区温度低,有可能导致细胞变大,并延长寿命,对于终生都在生长的物种来说非常有利;由于压力、盐度和温度的关系,深海中的溶氧反而增加了,更有利于呼吸;最为重要的是,深海区竞争压力小,人类干预也少,保证动物能安全长大。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人类看不到的深海中,还存在更大的生物吗?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很多科学家认为蓝鲸还有空间继续增大,但事实上,因为物理上和生理上的原因,以及食物和环境等因素,33米的蓝鲸已经是极限了。

33米也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每个蓝鲸都这么大,那么蓝鲸种群数量还会减少,更容易灭绝。

退一万步来讲,超巨型生物是否能在人类的眼皮子底下生存,很难说!

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鲸鱼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深海有没有超出我们想象之外的巨型生物?猫先生先给结论,按照现代主流的生物理论来说,99.99%不可能。

先上一张图就能说明问题。

生物最重要的活动依据是能量的获取嘛。辛辛苦苦的忙活,吃不饱,那咋整?还得张成题主问到的巨型生物?光喝海水是肯定不够的啊。所以,巨型的海洋生物不会舍近求远,跑到我们都认识不了的深海中去的。

但是呢,凡事没有绝对嘛。人类的文明探测其实还是太稚嫩的。海洋四百米以下,对电磁波的屏蔽作用相当的大,核潜艇跑四百米深海,就是安全的防侦测距离。而大洋平均水深可是四千米啊!真有个虫洞啊,故意隐藏的外星文明基地啊,环太平洋的怪兽啊之类的,只要它们不动,那真有可能就潜伏实在了哦!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鲸鱼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鲸鱼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其实这个话题中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澄清下,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大型海洋生物都在1000M以内,比如抹香鲸等能进入深海捕猎的超级海洋掠食者,尽管它们潜深可以超过2000M,但它们也生活在浅海的,因为它们是用肺呼吸的,必须到水面换气!即使是传说中的大王乌贼,也就是抹香鲸的最爱,也仅仅只达到了200M-400M而已,不知道深海的范围指的是海洋的哪个深度?

一、有哪些极限深度的庞然大物

蓝鲸是已知最大的海洋生物,深长可以超过33M,体重超过180吨!但蓝鲸是一种浅海生物,一般捕猎很少超过100M水深,极限个体能达到500M,但仅为个案!

抹香鲸体型比蓝鲸要小一些,但它的体型也超过了18M,体重可达50吨以上!抹香鲸也是一种浅海生物,尽管它极限潜深可以超过2000M,但捕猎深度大都在水深数百米范围,另外用肺呼吸的动物也都必须在浅海休息,因为需要换气!

有的就是传说中的海怪大王乌贼了!大王乌贼毕也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那个尺度,最大能达到到15-20M左右,还有一种巨形乌贼是大王酸浆鱿,有一个因素限制了它进一步长大,大王酸浆鱿的平均寿命仅仅只有450天,到了这个时间基本就老死了!因此即使大王酸浆鱿乌贼能长更大,但时间也许不太允许!

因此加勒比海盗中的景象也许不会发生,要让大王酸浆鱿成为传说中的海怪的话,假如它的寿命更久一些也许还真有可能出现!因为您无法想象一年半就能长到15-20M的生物,假如长十年会有多大!

二、深海为什么无法生存大型生物?

很多朋友都怀疑在我们所不能到达的深海,也许生活在史前巨形生物,这可能是很多影片的误导所致,生物生存需要必要的环境,

1.食物,浅海食物相对会比较多,因此绝大部分的海洋生物都在浅海!

2.水下高压环境的生物一般都是软体动物,比如像乌贼等,因为水压无法对抗,只能平衡,因此软体动物是深海生物的趋势!

3.极限深度溶解氧很低,大型生物耗氧量比较大,因此深海难以存在活动量大的物种

三、是否有更大型生物在浅海,或者植物?

巨藻是世界上最长的藻类,最长可达500M,当然这已经不是动物的行列了,但它依然属于生物,不过它并非生长在深海,而是需要光合作用的浅海!

尽管生命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但如果是庞然大物或者超级生物的话,这限制条件太多了,深海基本就没有它们所需的条件,即使有,也是在浅海!

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鲸鱼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可能性非常之小。目前认为蓝鲸是地球上存在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之一(有人认为可以去掉“之一”,存在争议)。

实际上,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可能还赶不上对太空的认知程度。上天容易下海难,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在黑暗寒冷的大洋深处,存在着一种体型超过蓝鲸的未知生物呢?(蓝鲸的的体长最长可达到33米、体重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180吨)

这么说吧,可能性相当小,因为海底深处根本就没有庞大的食物来源。(见下图)

由于温度、含氧量、阳光等因素,随着海洋深度的不断加深,物种的丰富程度也在下降,如果一个有着比蓝鲸更大体型的生物要生存在这环境险恶、食物匮乏的海底,这几乎是一件不合逻辑的事情。(一头成年蓝鲸,每天的食物量甚至能达到5吨)

所以说,虽然人类涉足的大洋深处还比较少,但依据现有的理论以及事实,想要在深海处发现体型比蓝鲸更大的生物,几乎不可能。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深海中有可能存在比鲸鱼更大的超巨型生物吗?

谢邀,这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以为深海中存在水怪,是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例如有的电影说深海中存在残存的巨齿鲨,或万米的海底存在美人鱼岛之类的,但这毕竟只是影视作品,不是科学,深海区贫瘠到什么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海洋中大部分动物都生活在浅层——光合作用层,即水下200米内,这个水层能透过阳光,浮游植物可以生存。植物能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固定为生物质能,从而养活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这个水层是欣欣向荣的,多数鱼类、鲸豚、鳍脚动物都在这个水层生活。

一旦超过200米,阳光无法进入了,浮游植物就无法生存了,这样食物链就从最底层断了。这下面的生态系统主要是靠表层沉下去的有机物质碎屑,外加一些自养型微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维持的。深海水层食物非常少,是不可能养活大型动物。

200-1000米的大洋中层,离表层尚近,和光合作用层的能量交换比较多,还是有不少动物的,常见的海洋动物企鹅、蓝鲸、虎鲸、大白鲨、海狮、海豹等都可以进入这个水层。

超过1000米进入大洋深层后,就是一面黑暗的世界了。著名的抹香鲸可以潜水至2200米处,它来这里是吃数量丰富的乌贼的。

现代科学发现,鲸鱼最大潜水深度是3000米,软骨鱼最大潜水深度是4500米,硬骨鱼最大潜水深度是8000米。越往下可供大型动物吃的食物越少,大型动物越不会在这里出没。因此,深海中存在超巨型生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海底一万米的海沟里,只有一些甲壳动物可以生存,如端足类的短脚双眼钩虾,就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种小动物体长不过五厘米。这里的食物链主要靠海底火山喷发带出的一些化学物质维持着,养不活稍微大一些的动物。

如果真的存在巨型生物,或者有残存至今的巨齿鲨、海王龙,也应该生活在海洋表层,深海水层一片寂静,几乎没有生物存活迹象,如何能养活大型动物呢?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