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洞里的粮食为什么不发芽?

相信很多年龄大点的朋友有过挖田鼠洞的经历,可是那些被田鼠藏在洞里的大豆花生等粮食,为什么在里面不会生芽?

记得小时候,放了寒假最喜欢去田里挖鼠洞了,因为冬天的鼠洞里就像个“百宝箱”,里面藏着大量花生、大豆、玉米等粮食。

挖鼠洞可是一件体力活和技术活,首先你要判断哪些鼠洞里有粮食,因为一旦挖错,一上午的大汗淋漓就付诸东流了,一般情况下,洞口有新鲜的土的鼠洞里大概率会有存粮,因为田鼠到了冬天也没有冬眠的习惯,经常的外出让洞口会有些新土。

找到洞口挖鼠洞是个体力活,因为鼠洞表面上看只有一个5厘米左右的口,但是里面却别有洞天。首先,鼠洞并不是一直向里,也不是直接向下的,而是有一个与洞口平行稍微高一些的通道,挖开通道才是向下的鼠洞,一般情况下,一个鼠洞至少要50厘米深,我曾经挖过一个一米多深的,这可是一个大工程,两个人轮流挖要两个多小时。

不过,这种鼠洞的收获也是很大的,那个一米多深的鼠洞,我挖出了满满一小推车的花生。

虽然现在这些粮食不缺,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缺衣少穿的当时,挖一个冬天的鼠洞得到的粮食拿回家清洗加工一下就够全家吃一段时间了。当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鼠洞也没有人挖了。

众所周知,农民在收获了庄稼后,必须要经过晾晒才能够存储起来,而且如果储存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在储藏的过程中,还需要多次晾晒,其目的就是防止粮食发霉和发芽。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田鼠存粮又不晒粮食,储存在洞里的粮食为何不会发芽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粮食为什么会发芽?

粮食是农作物的种子,虽然现在农民种植基本上会去粮种站买种子,但是以前人们种地基本上是自留种,自留种与留下吃的粮食一样都需要晾晒才能保证不发芽。这是因为许多粮食在发芽后是不能食用的,比如花生发芽后会生成黄曲霉素。即便是那些发芽后不会产生毒素的粮食,比如小麦,其发芽后营养价值也大大降低了。

一般的粮食储存都能满足发芽的两个要素:水分、温度。粮食集中储存时,一旦没有晾晒干,里面的水分就会聚集起来,而且粮食堆积在粮仓里,温度也比较的高,此时中心和底部的种子就会发芽。

鼠洞里的粮食为何不发芽?

挖过鼠洞的小伙伴都知道,里面无论有多少粮食,挖出来很少会有发芽的,这代表着田鼠有一套自己储存粮食的方法。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田鼠的存粮为何不会发芽?

第一:温度。

田鼠屯粮通常发生在秋末,此时秋高气爽,气温和地温都相对较低,而花生发芽的正常温度区间在25-30℃之间,大豆发芽的温度相对低一些也有18-22℃。

虽然鼠洞中冬季的温度要远远高于外界环境温度(通常在5℃左右),但是这依然不满足粮食发芽所需要的温度。

第二:存粮的构成

田鼠的存粮有两个构成部分:一是直接从庄稼上弄到的,二是从地里捡到的。举个例子,从庄稼上弄包括我们将花生拔出来后需要放在地里晾晒,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就会偷走一部分,而第二个构成就是当我们将地里的庄稼清完后,始终会有一些花生和大豆遗漏在地里,此时田鼠就会趁着夜色去搜寻。

一般情况下,田鼠搜到的粮食都已经晾晒得差不多了,因为地里没有了庄稼的遮挡,所以这一部分的庄稼即使放到鼠洞中,它也是比较干燥的,很难发芽。

第三:储存方法。

我们在储存粮食时,通常会集中摆放,要么是将它们全部放到一个谷仓中,要么是装到袋子里然后集中的摆放。这样集中摆放后,粮食内部温度一高,就会产生水分,种子就会发芽。

而田鼠存粮不会这么干,首先田鼠存粮的通道有好几条,每一条通道都对应了一个小小的储藏室,一般情况下,深度在50厘米以上的鼠洞中会有4-10个小的储藏室。这是储藏室彼此之间不相连。

其次,田鼠会把粮食分开放到不同的储藏室里,这样一个储藏室里储存的粮食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粮食很难形成厚的堆积,从而产生热量和水分,这样就能保证粮食不发芽了。

当然,不发芽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在春天你挖开一个鼠洞,鼠洞中还有存粮的话,里面的花生可能就会发芽了,不过,这些存粮依然可以被田鼠吃掉,并且随着气温上升,它们的食物也会逐渐多了起来。

最后

在温带生活的田鼠到了冬季都有囤粮的习惯,这是因为温带有着明显的冬天,一旦到了冬季,万物凋零,田鼠又不冬眠,所以必须要存一些过冬的粮食。

虽然在冬季挖开鼠洞拿走粮食很可能会导致田鼠死亡,但是归根结底,田鼠是偷了人的东西,而且在条件非常差的以前,这些粮食也是人的命,所以以前冬天挖田鼠洞是非常常见的。

而在鼠洞中的粮食待几个月都不会发芽是因为田鼠懂得分开储藏、尽量储藏一些较干的粮食以及冬季的气温很难满足粮食发芽的条件。

田鼠洞里的粮食为什么不发芽?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都不知道田鼠会“上吊”,田鼠危害大,但却是存粮高手,关键时刻还能救人命?答案颠覆你的认知,可不是田鼠会晒粮食,而是这些原因。

说起家鼠,很多人都很熟悉,这种经常混进人类居所偷吃偷喝,出入肮脏地方的小动物,很多人看到就害怕。

有一种老鼠,不会进入房屋偷吃偷喝,还很“勤劳”,爱干净,是动物界的搬藏大师。

这种老鼠就是田鼠,田鼠跟一般的家鼠一样属于啮齿目鼠形亚目,但田鼠看起来要比家鼠可爱干净得多,因为田鼠也是仓鼠科的一类,这就意味着田鼠的嘴巴很能装。

田鼠是一种什么动物

田鼠体型比较小,四肢短,眼睛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全身褐黄色的毛,以及短小的尾巴,还有一对略微显露于外的耳朵。

田鼠在全球分布非常广泛,北到俄罗斯的冻土南到广阔的亚热带,主要栖息于草原、田间,也有一种生活在森林的林鼠和林旅鼠。

田鼠的四肢别看短,但是相对粗大,爪子发达,两个门齿尤其粗壮,这就给田鼠善于挖掘提供了先天优势。

田鼠的生活习性可以用四季分明来形容,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春天,存货吃完,田鼠频繁出窝活动,为的是填饱肚子。

夏天,田鼠的繁殖季节,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秋天、田鼠为了过冬,疯狂地在田间地头搬粮食。

冬天的田鼠并不冬眠,绝大部分时间躲在洞里吃喝拉撒,很少出洞活动,这也是为什么秋天的时候,田鼠要疯狂地寻找粮食,并储备起来。

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只要是老鼠基本没有人喜欢。

但是农村老人却说田鼠关键时刻却能救人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田鼠能救命是怎么回事?

挖田鼠窝是在农村长大孩子的一件乐事,可以打发一下午的时间,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挖开田鼠窝会有一番大收获,里面可以用“谷满仓”来形容。

田鼠有存储粮食过冬的习性,所以田鼠窝里存放着田鼠过冬的食物。比如花生、玉米、大豆、黄豆等等。有的田鼠窝存粮数量非常巨大,可达20~50多斤。

这在饥荒或收成不好的年代,是能够充饥,甚至救命的。反正田鼠也是从农户手里“偷”来的,这也叫物归原主。

我们知道花生、玉米、大豆这类都是非常容易发芽,可为何在田鼠洞里找到的粮食都是未发芽的呢?

田鼠洞里的粮食为何不发芽?

农村老人告诉我,田鼠嘴巴含过的粮食不会发芽。

农村老人相信田鼠嘴巴里会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只要田鼠含过了,粮食就不会发芽,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花生也好、大豆也好,还是玉米发芽都需要一定的条件。那么田鼠洞满足种子发芽的条件吗?

1、先说温度。

绝大部分种子的发芽温度要达到15~18°,也就是初春的时候。

花生则需要更加温暖的温度,我们四川通常把种花生称为“点花生”,一般在4月或5点种植,也有更晚的。

田鼠存储粮食的时候都在秋天和初冬的时候,这个土壤的平均气温都会低于12度,夜晚则更低。田鼠洞一般都处于地表下50里面以下的地方,这些地方温度更低,远远达不到种子发芽的条件。

2、再说湿度。

种子要发芽需要保持湿度在60%以上,所以在农村的夏秋季节,收获的粮食都需要反复晾晒,避免保存的时候变质或发芽。

相信很多人都有急急忙忙收苞谷、收谷子的经历,这就是通过反复晒,去除粮食表面的水气,能够使得粮食能够长时间保存。

那么田鼠是如何控制搬运过来粮食的适度呢?南到田鼠自己也会晒粮食?

当然不是田鼠会晾晒粮食,而是因为田鼠搬运的大部分粮食都是从地上捡来的,已经经过晾晒了。

比如收获花生的时候,农户并不会直接拿回家,一般都要放会,稍微了晾晒下,甚至在田间过夜。这就给田鼠提供了搬运机会。

而且本身就会有一些粮食脱落到田里,这部分大概占了总量的1%~3%。

别看只有这么点,但对于田鼠来说可是很大的数量,需要搬运几个晚上。这期间这些散落的粮食就已经在晾晒了,含水量不高,已经比较干燥了。

3、存放方式。

老人说,田鼠也叫“搬藏”。这是说田鼠是搬运和存储粮食的专家。

田鼠会趁着夜色去田间地头寻找散落在田间的粮食,也会直接爬到庄稼上啃咬。

田鼠厉害就厉害在不仅会勤劳的搬,更会聪明的“藏”。

田鼠洞错综复杂,就像一座底下城堡。田鼠洞有过道,也有起居室、储藏室、还有厕所。储藏室也会按粮食的种类存储,比如有专门放玉米,有放花生的,有放大豆的。

田鼠不会像人类一样把所有粮食放一起,而是分室存放,避免过多堆积造成的温度湿度上升,还会在粮食上撒上一层薄薄的沙,这样能进一步隔绝空气,防止粮食发芽。

有的储藏室还是密封的,等需要的时候,田鼠才会打开取食。

可见在储存粮食上,田鼠可谓是行家。不过田鼠存放的粮食并不是100%不会发芽的,有些储藏室的粮食也会发芽,不过发芽程度很低,一般都是在第二年春年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结:田鼠洞存放粮食的季节是秋冬季,田鼠洞的温度也很低,大部分种子不会在这个季节发芽。田鼠是仓储专家,不仅会按门别类的存放粮食,而且会存放多个地方,即使一个地方发芽了,另外一个储藏室还有吃的。

田鼠有什么危害?

100亿斤粮食、20万担棉花、数以万计的甘蔗,这就是田鼠曾经能够带来的粮食损失。

除此之外,田鼠还会传播一些疾病,所以田鼠一度是农户的心头大患。

丈母娘在四川老家务农,据她说现在农村的田鼠没有以前多了,主要是得益于天敌数量的恢复。

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好,使得农村一些田鼠的天敌又活跃了起起来。

这里面就有猫头鹰、蛇、黄鼠狼。据统计一只黄鼠狼一晚上能捕食5~8只田鼠,这远比猫更厉害。猫头鹰则可在粮食收获的季节捕食1000只田鼠,这相当于增产了1吨的粮食。

农户如何减少田鼠带来的损失。

虽然可以依靠田鼠的天敌来消灭一些田鼠,但是这些天敌并不可控,农户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田间地头种植驱鼠植物。

这类植物例如“软枝黄婵”,这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灌木,整棵都是有毒有害的,田鼠如果误食叶茎、花瓣会引起呕吐和拉肚子,具有一定的诱杀效果。

还有一种植物叫做“鼠见愁”,一听名字就知道专门克老鼠,毕竟“老鼠见了都愁”,这是因为“鼠见愁”会散发出一种老鼠不喜欢的气味,让老鼠难以忍受,从来远离农作物。

第三种就是“老鼠筋”,这种植物外表有很多坚硬的针刺,田鼠这种伏地爬行的动物会由于疼痛而不进入庄稼地。

2、捉鼠工具。

捉田鼠工具跟一般的家用捕鼠笼是不同的,主要是针对田鼠会钻洞的特点,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而且比较费钱。

3、化学诱杀。

一些专门针对鼠类的毒饵,不会对家禽牲畜带来伤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灭鼠办法。

4、人工捕杀。

人工捕杀虽然比较费力,但确实一件好玩的事情,可以带上土狗一起找寻田鼠洞,是比较好的办法。

田鼠会“上吊”是怎么回事呢?

农村老人说,田鼠洞要是被挖了,田鼠会“上吊而亡”。

实际上田鼠为了过冬准备了很长时间,搬运了几十斤粮食,累了好长时间。如果洞被挖了,没有粮食过冬了,田鼠估计会被气晕。

至于田鼠会不会真的“上吊”,这个真还没见过,不过估计熬不过这个冬天,即使当时不上吊,过不了多久也会饿死。

最后:

1、田鼠不会冬眠,所以每年秋天会在田间地头收集可以过冬的粮食。

2、田鼠是动物界的“搬藏”高手,田鼠洞里的粮食之所以不会大面积发芽,主要是田鼠洞采集粮食时,多半都经过了晾晒,含水量并不高,田鼠还会分区储藏,洞内的储藏室温湿度达不到粮食发芽条件,再加上洞内缺氧的环境,所以田鼠洞内的粮食不会大规模发芽。

3、田鼠泛滥会影响粮食收成,农户可以采取依靠天敌或种植驱鼠植物,人为捕杀、工具捕杀等方式降低田鼠的危害。

4、田鼠洞被掏,田鼠多半会死,其偷搬来的粮食只要不发芽,不发霉是可以食用或被牲畜食用的。

田鼠洞里的粮食为什么不发芽?

田鼠危害甚大,却也救过无数人的性命。

听我父亲说,他和我妈妈1959年结婚,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母亲怀上了我的大姐姐3个月,春季每天吃的都是野菜和杂粮,父亲非常过意不去,就去荒坡地挖甘草根给我妈妈补充营养,没想到一下子挖出来一个田鼠洞,从洞里面挖出来玉米20多斤,花生米3斤多,直接脱下上衣和裤子用来装粮食回家。当天晚上就开始改善生活。

可能现在的人都会说,田鼠洞里面的粮食不能吃,里面含有各种细菌和病毒,搞不好还会有出血热或者鼠疫的病菌。但是,那个时候谁还管这些?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幸福的记忆了。

从那以后,父亲就在生产队的耕地边缘到处找田鼠,他发现,花生地、黄豆地、红薯地周围的田鼠最多。只要发现田鼠就拼命追,田鼠受惊以后就会向巢穴方向跑。等到找不到田鼠了,就在附近找洞口。田鼠的洞口一般有1~3个,也只有比较大的田鼠洞才会有三个洞口,里面也会有几十只田鼠,里面储存的粮食最多。

所以,发现一个洞口以后,就要在周围寻找到其他的洞口。他发现,田鼠的洞口方向都有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朝着农田、水源和逃生路线的方向。田鼠也有鼠路,会有固定的路线,所以仔细寻找就能看到踪迹。

那个时候,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更没有肉食和鸡蛋,生活水平相当低,田鼠肉很鲜美,吃一次就忘不了美味,光找到了洞内的粮食还不够,将两个洞口堵死,留下一个出口设置陷阱,田鼠也只有掉进坑里,等着被抓了。

有人说田鼠洞里面的粮食不发芽,可能指的是田鼠洞内的粮食没有发芽,道理很简单呀!田鼠洞内有潮湿的地方,也有干燥的地方,为了长期保存粮食,满足冬季和早春的食物需求,田鼠会将粮食分类堆放在地势最高的地方,这些地方比较干燥,粮食没有水分,当然就不可能发芽。

如果周周围粮食足够多,田鼠会将粮食分别藏在不同的分叉洞里面,一部分洞会被堵死,里面没有氧气,抑制了种子萌发。在整个冬季,外界几乎没有食物,也很冷,田鼠就呆在洞里面不停地呼吸,就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也会抑制发芽。

一般情况下,也只有秋季,田鼠才会储藏粮食,而且到了春季,洞内的粮食基本被消耗干净,所以很少有人看到田鼠洞内粮食发芽现象。但是,我在村庄灭鼠的时候也掏过鼠洞,见到里面的粮食有发霉变质的,也有发芽的,也有发芽后被田鼠吃过以后残留的干芽,所以说,田鼠洞内不发芽的说法也不是绝对正确的。

至于说田鼠洞内的粮食挖出来以后会不会发芽的问题,我也亲自实验过。只要是没有发霉变质,就一定可以发芽,与家中储藏的粮食没有两样。

需要说明的是,田鼠不可能储存几年的粮食,毕竟田鼠采集粮食是真正的虎口夺食,也只有粮食完全成熟以后才会拉进洞里,而且是吃饱以后才会搬运粮食。农民一般等到粮食成熟之后就会马上采收农作物,留给田鼠的时间并不多。

当然,收获粮食肯定会遗落一部分,一般的粮食采收期损耗率在1~3%左右,也足够田鼠折腾一阵子了。

你挖过田鼠洞吗?吃过田鼠吗?洞内的粮食会不会发芽呢?说出你的观点,共同讨论一下吧!

田鼠洞里的粮食为什么不发芽?

我是农民跟田鼠打交道大半辈子了,不要小瞧这帮家伙的智商高得很,田鼠洞也是有分区的田鼠会在温度适宜干燥的土层做存粮间,更可气的是田鼠嗅觉很灵敏经常把老农最先成熟质量最好的粮食运回洞储藏这样的粮食水分低不易霉变受潮发芽,曾经现场逮捕一只田鼠嘴巴两腮鼓鼓的用木棍一敲里面全是大豆居然能有成人一小把那么多真的是服了,开春翻地也经常翻到田鼠窝里面的粮食都新鲜的也就是说人类保存好粮食的所有条件田鼠也都做到了关键人家还是零投入效益高。

田鼠洞里的粮食为什么不发芽?

以前庄稼地里田鼠洞多,到9月中旬拔花生的时候,玉米大豆都还在生长,田鼠洞在大片的玉米地里,想抓田鼠比较难。因为田鼠不冬眠,这时候田鼠就在鼠洞里挖掘好粮仓,到地里偷粮食存起来,等到冬天食物少的时候再吃。别的动物要么怕饿冬眠了,要么到处在冰天雪地里找食物,这时候田鼠躺在洞里吃得饱饱的,笑嘻嘻地过冬呢。

收花生的时候,人们用三齿钉耙,对着花生根部一钉耙下去,往上一撬,整颗快要干枯,绿叶都泛着黑点的花生秧带着一大嘟噜花生就从地下被挖出来了,每棵花生秧上都带着一二十粒花生壳。放在地里晒一两天太阳,再用架子车拉回家,把花生一颗颗摔下来,再晒上几天就可以储存在粮仓里了。

拔花生的季节,家里孩子可高兴了。爸妈会把刚挖的花生洗干净,带着壳子放到铁锅里,再加上一把盐,放上花椒、八角,大火烧起来,煮上一会就熟了。略微闷一会儿,打开锅盖,整个厨房都飘着煮花生的香气。

用漏勺抄起装到盆里,端到堂屋,一大家子坐在电视机前边吃水煮花生边看电视,别有一番幸福滋味。那种刚挖出来的花生,煮出来带着天然的清香味,可是比干花生泡湿再煮好吃多了,在城市里生活是体验不到的。

田鼠可能也会计算时节,也可能是嗅到花生的香气了,等人们把花生挖出来后,在地里晒了一天,当天晚上田鼠就该到花生地里拾荒了,把落下的花生从地上捡起来,藏到嘴巴两边的皮夹子里,一张嘴塞得鼓囊囊的,跑回洞穴,吐出来藏在粮仓里。

稍微歇息片刻,田鼠就会再次向花生田进发,多次去拾荒。说是拾荒,见到成嘟噜的花生也是照拿不误,连捡带偷,一个晚上一只田鼠能跑无数趟。把一个个花生仓装满,这才感到一丝丝欣慰,就是冬天下雪也不怕挨饿了,田鼠这才会踏实地睡去。

到了十一期间砍玉米的时候,最大的庄稼地会在十天八天时间全部收割完毕,之前遮挡视线彻地连天的玉米田没了,视线一下子就好了, 一眼望去,一个个村落又显露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剩下点点的大豆田,并且不像东北的大豆能长一人高,我们那里的大豆也就到腰深,如果不是想吃豆油,种家会更少。

玉米田是收割最慢的,掰玉米就得好几天时间。田鼠这段时间也跟着忙活起来,时间依然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田鼠会过来玉米地里,把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捡走,藏在自己洞穴里。一粒一粒捡太慢了,总有一些赶着储备越冬粮食的田鼠直接去扒玉米,把玉米粒从玉米棒上啃下来偷走。

人们掰玉米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根玉米棒被老鼠偷走几十粒玉米呢,那根玉米棒也被偷吃了,毕竟被偷的玉米只是少数,大家也就是骂一两句,就抓紧时间掰玉米了。田鼠听到动静,就躲在老鼠洞里休息,晚上人走了,它就高兴嘻嘻地又出来偷玉米了。

十月中下旬是收割大豆的时间,基本上玉米地里忙完,就该收大豆了。大豆壳子比较脆,尤其是那段时间是秋老虎,太阳比较热,把豆壳都晒得干干脆脆的了,收割大豆的时候,稍微一用力,豆壳啪一声就崩开了,里面的三四粒大豆就被崩得找都找不到了。

田鼠对田里的大豆也格外喜欢,大豆田里会有好多崩丢了的大豆,晚上的时候,田鼠嗅到大豆就捡走,一粒粒地收拾好藏到大豆仓里。这到冬天不就多了一份食物还多了一个口味了吗?大豆田收割以后,需要大家一粒粒地捡被崩走的黄豆。

有时候大白天就看到和人一样勤劳的田鼠竟然也出来捡大豆,显然这都是那些没有储备好越冬粮食的田鼠,在和人们争分夺秒呢,毕竟大豆是最后一个秋季农作物了。田鼠一不小心和人们碰个照面,被吓得一溜烟跑到远处,突然消失了,那里肯定有老鼠洞。

这时候就该有些比较小孩头的叔叔和大哥哥惦记着挖老鼠洞了。回家扛着铁锹,带着土狗就出发了,村里的土狗群都知道这是有好事啊,会欢喜地跟着,撵都撵不走。到了地里,开始找老鼠窝。我们那时候还是孩子,大老远看到有人在地里挖掘,就知道是挖田鼠呢,赶紧凑过去看。

大家都当这是一项娱乐活动,狗子也不例外。那些狗子是不吃田鼠的,但是它比挖田鼠的人还积极呢。但凡人们找到一个老鼠洞,你还没挖两铁锹呢,就被狗子挤一边去了,它们也想挖田鼠洞。这时候叔叔和大哥们都惊叹狗子的积极,喊道:慌什么慌,你行不行啊。狗子被人数落后,不会把田鼠洞让出来,而是会更加积极地表现。

只见占有洞口正位的狗子,挥舞着两只前爪,对着田鼠洞,呼呼呼扒拉着,速度比平时快上好几倍,看到有玉米大豆等秸秆阻挡的时候,还知道气急败坏地叼到一边,继续呼呼呼地挖洞。扒拉几下,还会把半个头插进田鼠洞,用鼻子嗅嗅,想嗅出田鼠的位置。要是狗子把头拉出来后,更卖力地扒洞,那里准有一只田鼠快被挖出来了。

田鼠也精得很,一窝田鼠通常会有五六个洞口,最少也得三个洞口,每个洞口都被人或狗子堵住,田鼠被困在里面,别提多郁闷了。可是狗子们不专一,它们不吃田鼠,就是来参加娱乐活动的,有些狗子嗅到自己洞口没老鼠,看别的狗子扒洞起劲,就想凑过去参与一下。这个时候往往会给田鼠制造逃跑的机会。

有时候大家守着一个田鼠窝挖半天,因为一只狗子掉以轻心,放松了对自己洞口的把手,去别的洞口抢功劳呢,地底下的田鼠抓住机会,哧溜一下从洞口跳出来,撒腿就跑。在我们这群小孩子和狗子们的着急追赶下,跑到桥洞下边的缝隙中去了,这只田鼠就安全了。总不能因为抓一只田鼠把桥砸了吧,每每都让大家遗憾得直摇头。

有时候遇到更狡猾的田鼠,大家都兢兢业业地把守各个洞口,这样也不行。田鼠的洞口有明洞和暗洞,明洞被把守住了,可是那些在草根和秸秆根部隐藏的暗洞你就很难发现了。田鼠被堵截得不得脱身的时候,就把那些再挖几下就能出去的暗洞挖开。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小孩子看到一处土在动,非常好奇,正看呢,突然一只田鼠跑出来,哧溜一下就逃走了。

就是田鼠跑了,这个田鼠洞也会被继续往下挖,因为里面有田鼠储备的粮食。通常是用一根细柳条插老鼠洞里,然后就顺着柳条往里面挖,看到三岔口就分头挖,再挖还有岔道。运气不好的会挖到一个装满田鼠屎的坑,这是老鼠的厕所,大家就嘻嘻哈哈地叫骂几声,仿佛是被老鼠骗到一般。

然后往另一个洞口挖,挖到一团软麦秸叶,懂行的大哥哥就该说这是田鼠的被窝子,暖和着呢。我们这群小朋友就像学到了不可思议的知识一般,都感叹田鼠这也太能了吧,一个田鼠洞竟然分得这么细,很讲究嘛。再挖另一个洞,这个洞越挖越深,突然看到了一半个玉米、花生或者是黄豆,再往下挖就是一大堆粮食了。

大家嘻嘻大笑,终于挖到田鼠的粮仓了。就这一个仓库里就能挖出三四斤粮食来,装到提前准备的篮子或袋子里,回家喂鸡鸭。其实大家都不是冲着粮食来的,大都是冲着挖田鼠玩来的,说是为了挖粮食,大抵是不想别人说我们游手好闲罢了。挖田鼠洞这么有趣的事情,哪里是几斤玉米能够换的。

田鼠洞里各种粮食是分开储藏的,这个仓道挖出了玉米,别的仓道里就能挖出花生,另一个仓道可能是大豆。一个田鼠洞挖了个遍,能找到五六个粮食仓库呢,加一起有二三十斤粮食呢。

田鼠好动,除了睡觉,就是跑来跑去。到冬天了它们也不闲着,在洞里挖来挖去找虫子吃。冬季田鼠找吃得比较难,储备的口粮就是它越冬的依仗。田鼠活动量大,特别能吃,一天要消耗自身体重30-40%的粮食,一个冬季得十多斤粮食补贴口粮呢。

一窝田鼠储备这么多粮食,首要保证的是这些粮食不能坏掉。它们挖的洞穴大都是根据季节变化来对应变化的。夏季的时候,太阳比较毒辣,地面容易晒热,就挖深一些。就是下大雨,也浸润不到老鼠的活动区域。到了秋冬季节就会挖得浅一些,这样就容易得到阳光的温暖。

为什么田鼠洞里的粮食不会发芽呢?那是因为田鼠储备粮食大都在秋季,这时候温度本身就低,又比较干燥。种子发芽的温度在12-28度,田鼠的洞里的温度基本保持在5度左右,加上它们大都会储备晒干后的粮食,是很难发芽的。

不过田鼠洞里的粮食一到来年春天就容易坏了。因为温度高了,空气也变湿润了,田鼠洞里的粮食如果还有很多,吃不完了,那是会发芽的。一旦发芽或者发霉,田鼠就会把这些粮食叼出来丢掉,或者换一个地方再挖个新的田鼠窝。

每次挖田鼠洞,点子背的田鼠被狗子逮住的话,就很难逃脱。狗子咬住田鼠拼命甩头,这样田鼠就没法弯腰咬狗子的嘴巴。每次大家挖完田鼠洞,挎着一提篮几十斤粮食走后,那些侥幸逃走的田鼠失去了粮食不知道是怎么度过冬天的?

我姥爷说可能是田鼠的洞又深又大,总会剩下一两个仓库是人们找不到的,田鼠看人走了,就该回去了,把没被人挖走的粮仓找到,会高兴得叽叽叫上几声,然后躺在里面等着过冬了。

我说姥爷你怎么能替田鼠着想呢?姥爷告诉我,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他才十多岁。又遇到了荒年,家里没吃的,冬天的时候,他不信老鼠洞都被挖绝了,在雪地里挖了个被挖过的老鼠洞,找到了十来斤粮食,一家人省着吃,才度过了荒年。希望我们永远不用过和老鼠抢口粮的日子了,珍惜和保持现在的生活。

田鼠洞里的粮食为什么不发芽?

平均一只田鼠一年大约要吃掉9公斤粮食,田鼠的洞穴就相当于粮仓,60后和70后的都知道,挖鼠洞广积粮,挖出的豆子换豆腐脑!

田鼠喜欢穴居,洞穴多呈洞群分布,一个巢穴的洞口多达3~10个,洞穴的内部非常讲究。小时候我和爷爷挖过一个鼠洞,里面的老鼠长得非常肥大,鼠洞有一个专门的厕所,有一个宽阔的鼠窝专门用来睡觉(里面垫着柔软的草),每一个单间储粮室内分别有不同的农作物,有玉米、花生、红薯块、红枣、栗子等,运气好的话挖一次鼠洞能收获十多斤粮食。

鼠类能吃的食物,人类就能吃;鼠都不能吃的食物,人千万不能吃。田鼠爱吃谷类、瓜子、花生等食物,如果在洞穴挖到这些作物,在饥荒年代人完全可以食用,不过大多都会用来喂禽畜。

农村有的地方有“吃一鼠,当三鸡”的说法,田鼠是一种高蛋白食物,营养非常丰富,人们除了会把鼠洞里的挖出来的粮食收集起来喂禽畜外,有时候还会专门捉田鼠来食用,吃起来特别香。你吃过田鼠肉吗?

特别注意:鼠洞为了防止被水淹,鼠道进去有一个比洞口稍微高的通道,鼠洞一般有六七十公分深,因此挖鼠洞是非常费力的事情,一般来说洞口有新鲜泥土的鼠洞会存有粮食。

挖过鼠洞的人一般都会发现“鼠洞里的粮食一般都不会发芽”,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种子为什么会萌发?

种子要想萌发,首先要求结构完整,像缺少胚芽的种子、未成熟的种子、干瘪的种子肯定不会萌发出来,结构完整且有足够的营养储备是种子萌发的前提。

其次,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以及充足的空气,种子吸水膨胀软化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种子才能萌发。

那么,为什么田鼠洞内的粮食不会在里面发芽呢?

一、大多数种子都有休眠期

绝大多数种子都有休眠期,,一般刚刚收获的种子都不能立即播种,否则出芽率会很低,如刚收获的马铃薯、菠菜种子、牛皮菜种子等不能立马播种。不过,像很多早稻没有休眠期,在收获时如遇雨水和高温,就可能在植株上直接萌发。

田鼠一般都是在秋季积极储粮;冬季不冬眠,吃储粮,不下雪也会外出搜寻食物;春季鼠窝中存粮减少或者吃尽,会饥不择食;夏季老鼠生育,会积极找食物。当你挖开老鼠洞穴时,里面的绝大多数粮食都是刚收获不久的,这样的种子绝大多数都处于休眠期。

特别注意:种子有休眠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如许多夏天或者秋天产生的种子,一般当年都会处于休眠期,如果种子冬季来临之前就发芽,那么很可能会被冻死。因此,种子存在休眠期是很重要的。

如果想去鼠洞里挖粮食,最好在秋季和冬季进行。鼠洞内没有看见粮食长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食还没有等到萌芽就已经被老鼠吃了。

二、田鼠储存粮食的穴室不利于种子萌发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老鼠存粮食的穴室和老鼠居住的穴室并不是同一间,储存粮食的穴室在地下温度往往比较低(5℃左右),而绝大多数粮食作物只有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才能萌发,这种阴冷的洞穴不满足粮食萌发的需求。

此外,田鼠储存粮食的洞穴往往比较干燥,也没有足够多的空气,非常不适合种子萌发。

三、昼夜温差交替下很容易使种子萌发

多数种子在恒温下都不容易萌发(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很小),而在昼夜温度交替变动的情况下更容易萌发。

鼠洞内的粮食深埋于地下,几乎处于一个恒温状态,因此大多数种子不能萌芽。

四、老鼠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很多老鼠会把粮食的胚咬掉

种子的萌发必须要有完整的胚,胚包括胚芽、胚根、胚轴、胚乳(储存着营养),如果种子的胚不完整,那么种子肯定不能萌发。

老鼠的智力超乎我们想象,一些田鼠会把种子的胚咬掉,导致种子不能正常萌发。

五、田鼠并不会等粮食完全成熟后才去储备

老鼠并不总是等粮食完全成熟后才去收集粮食,这些动物没那么笨。农民一般都要等粮食完全成熟后才会收获,而粮食未成熟前就成了老鼠的乐园,这些老鼠会在粮食成熟之前将其咬下来带到洞中,这种没有完全成熟的种子自然发芽率会很低,这样的粮食一般都不会萌发。

当然,什么情况都不能绝对,如果老鼠洞挖得多,偶尔也会看到发芽的种子,这说明部分鼠窝的环境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总结,田鼠洞里的粮食一般不会在里面发芽(不过,把粮食取出来后在适宜环境下可能会发芽),这是由于鼠洞里储存粮食的穴室温度低、空气干燥、缺乏足够多的空气,不具备种子萌发的外在条件;此外,一些种子没有完全成熟或者结构不完整,这也会导致粮食不会在鼠洞内部萌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