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美国人却为什么不吃它呢?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受入侵物种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里穴兔泛滥,请来了狐狸控制穴兔,狐狸泛滥,想养点骆驼吧,骆驼一不小心在野外发展了超过100万头的“大军”,原本只想保护湾鳄,没想到湾鳄又泛滥了,就连本土的袋鼠也在泛滥成灾的边缘疯狂的试探。

除了澳大利亚外,还有一个国家饱受入侵物种的威胁,它就是美国。美国的野猪、亚洲鲤鱼已然让它们头疼不已,这不在我国属于“紧俏货”的黑鱼又悄悄地泛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许多农场的池塘被藻类覆盖,严重影响了水质,但是这些池塘的水还要供家畜饮用,所以只能无害化处理。最终他们现在了以鲢鱼、鳙鱼为主的亚洲鲤科下的鱼类,因为这些鱼类属于杂食性,没有什么不吃的。

结果引入之后,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池塘里的水逐渐变得清澈,而这些鱼的体型也越来越大,就在一切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时,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多次爆发洪灾,泛滥的河水将池塘淹没,此时,亚洲鲤鱼们纷纷“鲤跃龙门”进入了密西西比河,至此,亚洲鲤鱼在美国正式成为了“入侵物种”。

亚洲鲤鱼在美国成为入侵物种是因为“引狼入室”,但是黑鱼就不同了,它并非是人有意引入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黑鱼的“美国之旅”。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黑鱼

黑鱼学名乌鳢,是鲈形目鳢科鳢属下的鱼类,也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淡水水域中,它是食物链最顶端的鱼类,除了鱤鱼外,几乎没有鱼类能够威胁到它。

这是因为黑鱼有着平均0.6米,最大1.2米的体长,在淡水鱼类中,这已经算是大个体了,而且黑鱼作为一种中型鱼类,它们的适应能力也不是其他中大型鱼类能比的,比如它可以在低氧的水环境中生存,这是因为黑鱼比其他鱼多了一个名为“鳃上器”的器官,这个器官可以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最关键的是黑鱼有一口尖利的可以瞬间将猎物撕碎的利齿。

黑鱼主要分布在亚洲(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其中以印度、东南亚、朝鲜、日本以及我国为主要的分布区,在我国它们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淡水水系中,以湖北、江西、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内居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鱼类在产卵后就让后代自生自灭了,不过,黑鱼就“称职”多了,雄鱼和雌鱼除了会“做窝”(共同通过吐泡泡的方式来将一些水草以及碎屑组成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形产卵窝)外,它们在产卵后,也会潜藏在卵的下方保护自己的卵。

因此,性情凶猛、攻击性强、体型又大、产卵能力强、后代孵化率又高的黑鱼一旦出现在淡水水域中,就是“王者”一样的存在(前提是别遇到人)。

黑鱼的“美国之旅”

早在2002年,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位农场主打电话报警称,在自家的池塘里出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恐怖鱼类,它长着蛇一样的身体,尖利的牙齿,而且非常的凶猛。由于这是第一次接到报警,所以当时也没有引起关注。

到了2005年,美国一位垂钓爱好者在密歇根湖中钓到了一条长60厘米的“奇怪的鱼”,与2002年农场主描述的鱼一模一样。之后,在加州南部、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当地人均发现了符合描述的鱼。于是,美国的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并展开了调查。

这一调查不要紧,专家们一看是亚洲淡水中的“王者”之一的黑鱼,这下坐不住了。随后随着深入的调查,美国自然资源部发现,最早黑鱼进入野外水体是发生在2000年,当时一对美国夫妇搞来了一对黑鱼放在自己鱼缸中养着,结果随着黑鱼的不断长大,鱼缸中的其他鱼类都神奇的消失了。

最终这对黑鱼长到60厘米的体长,鱼缸也装不下了,而且它们还巨能吃,于是,这对美国夫妇就将其放到了附近的池塘里,而这应该就是2002年时池塘发现的黑鱼。之后,在其他州也有一些人因为黑鱼攻击性强、食量大将其放生,最终在黑鱼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下(一次排卵2万枚之多,再加上护巢的习性,让后代的存活率非常高),成功的在美国的一些水域中扎根。

由于黑鱼食量大且凶猛,所以在美国淡水中几乎是没有天敌的,因此,在一些水域中,它们疯狂地繁殖并挤压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成为了继亚洲鲤鱼后的有一大入侵物种。

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坐不住了:黑鱼在我国可是紧俏货,而且其肉质鲜美,价格颇高,想吃野生的还不太容易呢。为何美国人却不吃呢?

美国人为何不吃黑鱼?

在我国野生水体内,黑鱼几乎很难活到成年,而在美国60厘米的黑鱼只是常态,超过1米的黑鱼也是不在少数的,这在我们这绝对是被疯抢的节奏。但是在美国却无人问津,这其实与美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美国人也爱吃鱼,只不过他们吃的基本上都是海鱼,而且在市场上售卖的鱼基本上是处理好的,很少能够看到活鱼。而黑鱼是一种淡水鱼,相比较海鱼,它的土腥味相对较重,这需要一定的烹饪技巧,其次相比较海鱼,黑鱼的刺比较多,尤其是肌间刺,这简直让美国人无法忍受。因此,美国人不吃黑鱼,主要是饮食文化不同导致的。

其次,在上面我们说过,亚洲鲤鱼是因为清理水污染才被“请”到美国去的,因此,淡水鱼在许多美国人眼中是比较“脏”的。因此,自始至终,美国都没有吃淡水鱼的习惯,所以即使如今亚洲鲤鱼泛滥成灾,黑鱼部分地区泛滥成灾,也很少有人会去吃它们,这样更加剧了它们的泛滥。

总结

黑鱼从2000年正式进入美国野生水体,在短短的20多年里就已经在许多州的淡水水体中泛滥成灾 ,这是因为它们在美国没有天敌,再加上它们有着护巢习性以及强大的繁殖能力。

当然,这与美国人不吃淡水鱼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这绝不是主要的因素,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入侵物种形成后还能用吃来解决的。

黑鱼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美国人却为什么不吃它呢?

2019年的10月9日,据当时美国媒体的相关报道称在乔治亚州发现了一种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几天的怪异鱼类,于是该州的野生动物官员警告人们,如果看到这种鱼,请不要手软请“立即杀死它”。

注:(此图来源于网络并不是相关的真实事件报道)

我们不禁好奇这位野生动物官员为什么对这种鱼有强烈反感态度呢?

原来据乔治亚州自然资源部官员在一份声明中说:“这种怪鱼的学名是北方黑鱼,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是属于外来物种。”

而最主要的能引起这位野生动物警官对这种鱼反感的并不是鱼的品种,而是因为它实在是太多了。

因为在美国14个州当中都相继出现了这种怪异的蛇头鱼。俨然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了。

并且有的黑鱼体型超巨大,但却因长居水中霸占地位有啥吃啥,于是就造成生态破坏,污染水质,所以美国人才不得不下令捕杀它们。

那有人好奇美国人那么喜欢吃美食,况且黑鱼又那么多,但是为啥不吃它们呢?

我觉得有几个观点来说明美国人不吃黑鱼的主要原因。以下则是我的一些分析:

一、美国的黑鱼体型肥硕,吃一顿可以几天不吃饭。

一位居住在市郊的美国人在一次开展捕鱼行动时,捕获了一条重达将近20公斤的美国黑鱼。

当晚就和他的朋友将这条黑鱼进行了烹饪。不过他们两个仅仅只吃了鱼的三分之一后再也吃不动了,而剩下的三分之二准备带回去做成鱼罐头进行储存。

于是这位美国人在捕鱼行动后就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对黑鱼的一些观点,他说:”如果我的肚子再胖点,其实能够把这条黑鱼一顿吃下去的,可是它太大了,得几天才能把它吃完,并且仅仅只是这一顿我就感觉可以几天不用吃饭啦。”

注:(此图来源于网络并不是相关的真实事件报道)

虽然这位美国人的观点带有自嘲的意味,但我们可以看出黑鱼自从到了美国以后就适应了美国的气候条件,基本上不是吃就是喝,没有了天敌的干扰,自然体型就飙升起来。

所以就算美国人想吃也没有那么大的肚皮啊!你说是不是啊!

二、美国属于快餐文化,而黑鱼不适应美国人的胃口

美国的饮食一直都是快餐结构。美国人每天对于自己要吃什么有自己规划,比如早上是牛奶与面包,中午则是披萨或意大利面,晚上则是鸡肉牛排等。

如果把黑鱼放进美国人的餐桌上,你说一顿两顿的可以,但是成为日常餐饮必备的食物那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美国人喜爱吃一些甜食以及油炸食品。像什么甜甜圈、冰淇凌、提拉米苏等,还有一些油炸食品,像炸鸡块、炸薯条等。

况且,美国社会节奏很快,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品尝美食,还有黑鱼本身并不适合做成快餐,而且鱼刺也可能比较多。

所以,美国的黑鱼并不讨美国人的胃口。

三、美国黑鱼属于外来物种,怕是一场阴谋吃了会中毒

美国的黑鱼并不属于美国本土物种。它的原产地为我们中国的长江地区,不知什么原因就偷渡到了美国。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有所缓和,但仍然对中国有所偏见,比如他们就认为美国的黑鱼之所以那么泛滥的罪魁祸首是我们中国。

认为把黑鱼投入美国是一场中国策划的阴谋,吓得美国人不敢吃,怕这鱼有毒。但我觉得这绝对是无稽之谈。

因为黑鱼本身并不会带有毒素,就算被人下毒,它也活不了多久的,所以可以放心的吃。

四、黑鱼的繁殖能力强,就算使劲吃也吃不完

黑鱼离开水后可以靠”气囊“呼吸空气存活4天左右的时间,并且完全适应美国水域温度条件后,繁殖能力超强。

况且黑鱼在河流当中什么都吃,所以常年霸占美国河流的主体地位,也因此在下船捕捞时,捕获黑鱼的数量要占河流生物的大多数。

有的美国人一天时间内就能捕获上百条不同种类的黑鱼,但无法一天之内全部把它们全部吃光。

由此可见就算你变着花样使劲吃,也吃不完美国的黑鱼。

结语:假如你们旅游途中到了美国,会品尝一下美国的黑鱼是什么滋味吗?

黑鱼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美国人却为什么不吃它呢?

这个结果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美国也好,澳大利亚也好,本身都是外来物种入侵形成的国家。外来物种入侵,改变了居民的生活习惯,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形成的生物链。如果还是以当地土著为主要人口,那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出现的问题会被原有的,自然形成的生物链所淹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