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被人吃,你们说它冤不冤?
“弱肉强食”原本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而人类是从这个生存法则中走出来的“强者”,这一点毋庸置疑。随着人类大脑的不断演化,地位不断升高,人有了可以猎杀一切动物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人吃动物貌似也是弱肉强食。
但是,在猎奇君看来,不仅仅是穿山甲,所有的野生动物被人吃都很冤,而且这也是作为人类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穿山甲被人吃,到底冤不冤?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要先弄清一个重要的问题:穿山甲为什么会被人吃?
穿山甲是世界上走私量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在过去10年内,至少有超过100万只穿山甲被非法贩运。虽然在2016年《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已经严禁穿山甲交易,但是有需求就有人铤而走险,到了2019年,在禁令下,马来西亚沙巴竟然一次性查获了30吨的穿山甲。因此,到目前为止,走私穿山甲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没有停止。(下图为当时马来西亚查获穿山甲的冰山一角)
那么,穿山甲屡禁不止的原因究竟在哪呢?答案很简单:需求。那么,世界上对穿山甲需求最多的国家是哪呢?没错就是我国。根据由14个国家媒体共同组成的全球环境联盟主导的《穿山甲报告》显示,无论是从亚洲野外还是从非洲野外非法捕获的穿山甲,虽然会几经转折,但是终点大都一致,那就是中国。
没错,我国是世界上对穿山甲“需求”最大的国家,而需求的原因有两个:鳞片和肉,其中鳞片是主因,肉是次因。
鳞片是主因是因为从古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医术中就有关于穿山甲鳞片药用的记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乳。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穿山甲,王不留,妇女吃了乳长流。
时至今日,这个依然是许多人认可并且愿意相信的“通乳神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早些年海关查获的穿山甲大都是鳞片。不过,在当下,穿山甲的走私一般也是鳞片和肉分开,至于原因有两个:穿山甲长途运输容易死亡和肉也有需求。
国内对穿山甲肉的需求纯属是被一些非法的商贩炒起来的,因为在以前,国内走私的基本上都是鳞片,所以肉一般都留在了走私源头那。为了让利益最大化,这些人开始各种吹嘘穿山甲的肉也有妙用,恰好有一部分人就相信了,所以黑色的市场就形成了。
因此,穿山甲被人吃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许多人都相信其鳞片的药用功效;第二,穿山甲的肉被黑心的走私犯们炒作起来了。
弄清了穿山甲为什么被人吃,我们再来看一下它被吃冤不冤?
我们先从药用来说。关于穿山甲鳞片的药用其实科学界早已经辟谣了,它的鳞片其实就是角质。而角质是动物毛发、角、爪子、蹄子、皮肤表层最关键的结构之一,也就是说穿山甲鳞片的成分与我们身上的“老皮”、指甲成分的差异是不大的。
其次,即便是它有通乳的功效,也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要的肉食来源是猪,而猪蹄上的猪蹄甲其实就与穿山甲鳞片成分几乎一样,而且在医书中,它与穿山甲鳞片的作用是一样的。产妇下乳时,常用猪蹄其实主要就是用它的蹄甲。
其次是肉。作为一种食虫类的哺乳动物,穿山甲的肉也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所谓的“补身”只不过是走私的人为了将肉一并处理掉才散播的谣言。而且由于穿山甲生活在潮湿的林地中,而且擅长挖洞和食蚁,所以在其进食时,不免要吃掉一些土壤,而这些土壤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因此,吃了穿山甲的肉非但不会达到流传的功效,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且不说穿山甲的鳞片到底能不能通乳,就算是能,我们也能从我们驯化且需求量巨大的猪身上找到替代品,也就是说它的鳞片,我们并不是必须。其次,至于穿山甲的肉,这不过是不良商贩为了利益最大化,才编造的谎言而已。最关键的是穿山甲是吃白蚁的高手,有它在能够控制白蚁繁殖的速率。
综上所述,穿山甲原本是一种“为人除害”(主要食物是白蚁)的野生动物,却被人当成了“仙丹”吃掉,实在是太冤了。
为什么说“被人吃的所有野生动物都很冤”?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角度一:必要性。人类也是从茹毛饮血的时期走过来的,到了距今约1.5万年,人类祖先开始了驯化野生动物的道路,因为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捕猎时的危险,一方面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绵羊(人类第二个驯化的动物)开始,人类陆续驯化了绵羊、猪、牛、鸡、驴、鸭、鹅等动物,目的就是不断的充实我们可以食用的肉种类。
所以,我们才有了多种选择,而这些选择目前已经足够满足人的味蕾和营养需求。因此,人捕杀野生动物食用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角度二:安全性。大多数野生动物见到人之后第一反应是逃走,我们今天就不谈原因了,这种本能的反应是非常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许多野生动物是许多病毒的中间宿主,它们主动远离人类,躲避人类,其实这就为我们之间建立了一道天然屏障。
但是,如果非要去吃野生动物,人就会主动的靠近它们,从而打破了天然屏障,使得一些人畜共患的疾病找到了传播源。因此,野生动物在主动的与人远离,但是人为了吃竟然主动的去靠近,你说它们被吃冤不冤?
角度三:生态平衡。人类其实是处在大自然中,又在大自然之外的动物,这是因为人类生存环境已经与大自然“脱节”,但是人类同样处在地球的大生态之中,因此,人与野生动物其实都是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人为地为了吃去疯狂地猎杀各种野生动物,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
我们举个例子,以前野猪的数量非常的稳定,但是从灰狼、老虎、花豹等动物被人大面积猎杀之后,野猪缺少了天敌,它们迅速的在野外泛滥,最终冲到农田里肆意的破坏,这就是生态失衡造成的物种泛滥,最终“食恶果”的还是人类本身。
总结在古代,所有的技术相对落后,医疗条件也比较差,所以人们只能依托于野外的资源,这才有了各种古代的医书,才有了“通乳”的穿山甲。但是,如今人类的医疗条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如果此时还是按照古代的一些“偏方”去治病的,这确实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悲哀和倒退。
最后,呼吁大家抵制伤害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这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和共同的家园。
穿山甲被人吃,你们说它冤不冤?
我认为不冤,因为自然界生存法则就是这样,有人吃的植物动物,就象人吃猪肉是常态化。穿山甲被人吃是因为它稀缺有滋补作用,而且甲壳有药用价值。如果是穿山甲泛滥成灾谁又去评论它的好呢,只能是说物以稀为贵,人们不能胡乱通吃通杀,也得保护好野生动物世界,不能让一些野生动物绝迹,那样人类环境才能和谐共生美好!
穿山甲被人吃,你们说它冤不冤?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生存在食物链低层,老虎吃肉,人类只能躲在旁边看,等老虎吃饱才能吃到肉,一不小心自己就是老虎的下一顿肉,你说人被老虎吃了他冤不冤,只能说弱肉强食,没有什么冤不冤。
穿山甲被人吃,你们说它冤不冤?
大千世界,有各自的生存法则,没有什么冤不冤的,花开就有花落。
穿山甲被人吃,你们说它冤不冤?
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一个故事!当时这个故事在微信疯传,网友们看到都很感慨!
故事是这样的:
一次,一名官员和几名同僚到某城市出游,看见有摊位在卖穿山甲,而且现杀现烤,当时几个人都很有兴趣,想目睹穿甲从被杀到变成美食的过程,于是一行人就停驻观看。
这名官员在放满穿山甲的围栏里,挑选了几只让摊主宰杀他,只见,摊主提起了最肥的一只,准备把它拉直,可是不知为什么,废了好大劲,都没有成功。
摊主曾经杀过无数的穿山甲的,都未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时他脸上就出现了尴尬的情绪,随即用力地把穿山甲摔在地上。
他对这些官员们说,穿山甲吃痛就会把身体展开,可是连续摔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一群人看到穿山甲早就惶恐的眼睛已经闭合,嘴角呢也渗出了血丝,但它依然没有展开身躯,反而越蜷越紧。
官员们见此示意作罢,可是摊主却不肯,他直接把穿山甲用铁钳夹起,摔到火盆上烧烤,那一瞬间,空气中传来了焦味,穿山甲鳞甲都脱落了,可是它却依然维持着一样的蜷缩姿势。
无奈之下,摊主只好放弃,并对这些人说,这是穿山甲恐怕是有了毛病,还是不吃的好,于是,随手就把它丢在后方的地上。
接着,摊主用熟练娴熟的手法,宰杀把另外两只,整个过程就非常顺利,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
后来,那名官员留意到,那只被丢在地上的穿山甲,它竟然慢慢地伸直了身躯,原本紧闭的双眼,眯开了一条线,然后一阵抽搐后,突然间,所有动作停止了,它吐出最后一口气,死了。
这时候,一行人才发现,他的肚皮上竟然有一只体型如老鼠般大小的穿山甲,他看起来粉嫩透明,脐带仍与母体相接,应该是刚出生不久。
这只可怜的幼崽嘴巴不停的张合,身体也再缓缓地蠕动。可怜的是,它的母亲已经不能再看它一眼了!
这只母穿山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顽强地抵抗着人类的折磨。它到死都不愿展开身躯,为的就是保护怀里的孩子,即使被捅摔甚至遭受烧烤的痛苦,还依然紧紧地裹着自己的孩子,不让他受到一点伤害。
看到这一幕,这名官员感动得几乎要掉泪,他竟然见证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耻。
看到这里,你还会说穿山甲就是生来被吃的吗?
你说他被人吃,冤不冤?
2014年,中华穿山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极度濒危。2016年,我国大熊猫被降为易危。这说明大熊猫都从濒危的边缘救回来了,可是,中华穿山甲马上就没了。
可是我们对穿山甲的关注,远远比不上大熊猫,而对关注穿山甲的人,恐怕就是吹嘘穿山甲的鳞片有药用价值,它的肉包治百病。
请注意,研究人员已经证实,穿山甲的鳞片和人类指甲成分没有什么不同,产生假的鳞片可以通经下乳,活血消肿,他的肾虚和风湿等等都是假的。
现在中华穿山甲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所以,请那些什么都想吃的人们嘴下留情,给这千万不要再虐杀这些可怜的小生命。
我们和动物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保护野生动物,拒绝杀戮,愿所有的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穿山甲被人吃,你们说它冤不冤?
人在这世界上是最强者,霸道也是无可奈何的利益趋使,但无故杀戮会给人们代来更凶险的灾难!请爱惜每一个生命,因为牠们有权利在这世界上生存,真证该杀的是肆意横行在这世上的每倭瓜和战争制造者,有哪胆量去杀日本人和昧里奸人去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