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飞得最远鸟能飞多远?它一生可以飞多远?

有一种叫斑尾塍鹬的鸟,可以连续飞行8天横跨太平洋,一次飞行11000公里,那么斑尾塍鹬是不是地球上飞得最远的鸟?

鸟虽然大都擅长飞行,但是不是所有的鸟都能飞很远,比如大多数的留鸟,它们的飞行距离和高度通常都比较低,这与体型关系不大,是习性决定的,因为像燕子这种鸟,虽然体型不大,但是它们与大雁的迁徙路线几乎是一样的。那么,在自然界中,哪种鸟飞得最远呢?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来说:单次飞行距离最远和迁徙路线最远。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迁徙路线最远的鸟

有迁徙习性的鸟都是候鸟,相比较留鸟,它们每年都需要飞很长的距离,比如北京雨燕需要从北京飞到遥远的南非。候鸟的迁徙是一种习性,导致这一习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食物变化(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在冬季没有食物)、气候变化(四季分明冬季寒冷的地区候鸟最多)、生物钟(有的鸟迁徙已经刻在了基因里)等等,正是因为鸟类迁徙的动机不同,它们迁徙的目的地也各有不同。

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鸟类约有8600多种,其中约有1/3是候鸟,在如此多的候鸟中,有两种迁徙路线最远的鸟,它们是北京雨燕和北极燕鸥。

首先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雨燕科下的鸟类,它们体型比我们常见的燕子要大一些,由于它们的模式种是在北京发现的(由一位英国人命名的),而且它还是北京独有的鸟类,因此才有了这个名字。

与其他的燕子一样,北京雨燕也是一种候鸟,不过,我国大多数燕子的迁徙路线是从北方到南方(也有东南亚地区),而北京雨燕比较有个性,它不向南飞,而是先向西再向南,一路从我国首都飞到南非,这个路程单程约在16000公里左右。不过,北京雨燕需要在路上休息和补充体力,并不是一下子飞1.6万公里。

其次是北极燕鸥。北极燕鸥是一种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鸟类,属于海鸥的一种,主要以海里的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同样的北极燕鸥也是一种候鸟,与大多数的候鸟不同的是:北极燕鸥一年要过两个夏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每年的7-8月份是北极的夏季,也是北极燕鸥的繁殖期,随着繁殖期一过,北极迎来了冬季,此时北极燕鸥就要向南迁徙了,经过3个多月的飞行,它们会最终到达南极洲附近,虽然南极很冷,但是每年的11月-3月是南极的暖季,它们会再次生存,也就是说一年内,北极燕鸥过了两个夏天。当暖季要结束时,北极燕鸥会再次起航,返回自己的繁殖地,这一来一回就相当于绕了地球一圈,单程的距离达到了19000公里。

因此,如果只看迁徙路线的话,最长的鸟是北极燕鸥,其次是北京雨燕。

单次飞行最远的鸟?

以上两种鸟是迁徙的路线长,它们在迁徙的路线上需要不定时地停留补充体力和休息,但是在自然界中,有一种鸟,它单次不停歇的飞行距离就达到了11000公里,它就是斑尾塍鹬(cheng yu)。那么,斑尾塍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鸟呢?它是如何做到不吃不喝一气飞1.1万公里的呢?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

斑尾塍鹬是鹬科塍鹬属下的鸟类,单纯的说鹬科,小伙伴们可能有些不熟悉,所以我们来说一种鹬科下比较知名的鸟-丘鹬,它知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鹬蚌相争中的鹬,第二它走起路来就像是在跳舞

我们今天说的斑尾塍鹬虽然不会“跳舞”,但它超级能飞。从体型上看,斑尾塍鹬是鹬科下比较大的一种,它有着平均40厘米左右的体长。从外观上看,斑尾塍鹬有着略带淡红色的尖长的喙,至于羽毛与其他鹬科成员差不多,都以灰褐色为主。

斑尾塍鹬之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鸟类,在欧洲、亚洲、非洲甚至是北美洲都有分布,因此它有着3个亚种以及多个繁殖的种群(地区性)。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生活在阿拉斯加的种群,在每年的8月份,斑尾塍鹬会踏上南迁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要横跨整个太平洋,最关键的是它们只用8天的时间,而且在中间不会做停留,不进食,不分昼夜的飞,这个路程可达1.1万公里,最终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越冬地。

斑尾塍鹬的这一迁徙习性,是鸟类学家Gill等人通过标记从阿拉斯加出发到达新西兰的斑尾塍鹬,然后分析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轨迹发现的。

那么,斑尾塍鹬是如何做到不吃不喝飞行1.1万公里的呢?有两个方法:

第一:储备。想要长距离的飞行,鸟类必须要补充体力。斑尾塍鹬也是如此,鸟类学家通过分析南迁之前的斑尾塍鹬体重发现,在南迁之前,它们会尽量少飞、多吃,这样它们的体重要比之前增加50%以上(正常情况下体重平均280克左右,南迁之前能够达到平均450克)。因此,它们之所以能够8天不吃不喝,是有足够的脂肪储备,在高速的飞行下,这些脂肪会随时分解为鸟儿提供飞行的动力。

第二:乘风破浪。上图是斑尾塍鹬的迁徙路线,从路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并非直线飞行,而对于这一点鸟类学家也做出了解释:在飞行中,斑尾塍鹬会根据风向调整飞行的方向,总之就是基本让自己处于顺风飞行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省力且能够加快飞行速度的方法。

总结

鸟类迁徙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艰辛很多,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候鸟,在迁徙时,都会尽可能少的休息(天敌、环境陌生等等),从众多迁徙的鸟类来看,迁徙路线最远的当属北极燕鸥了,它的单程可达1.9万公里,而不停的飞行最远的鸟当属斑尾塍鹬了,它能在不进食的情况下,连续飞8天,路程长达1.1万公里。

地球上飞得最远鸟能飞多远?它一生可以飞多远?

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一只被编号为“4BBRW”的斑尾塍鹬连续飞行11天,横跨太平洋,飞行距离达到了12200公里,这是有记录以来单次飞行最远的鸟!

十几年前,科学家为了监测候鸟的迁徙路径和习性,在新西兰米兰达港,为16只斑尾塍鹬装上了小型卫星跟踪器,其中一只斑尾塍鹬的腿上系着编号为E7黑色塑料足旗。

正是这只E7,在2007年的世界各国媒体上大出风头,也让很多生物学家大跌眼镜,因为这只斑尾塍鹬从阿拉斯加出发,向北斜跨太平洋,一直飞到了大洋洲的新西,创造了鸟类单次飞行最远距离的记录。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这只斑尾塍鹬在8天时间里,连续飞行了11587公里,飞行期间不吃不喝不睡觉!这让科学家们为之震惊,E7也成为当时世界上单次飞行最远的鸟类。

而此项记录被另外一只代号为“4BBRW”的斑尾塍鹬打破,2020年9月16号,这只斑尾塍鹬也是从阿拉斯加出发,沿着“E7”的路线飞行,不过在即将抵达目的地时被的飞吹到了澳大利亚,“4BBRW”只能绕远了一段距离,最终抵达新西兰。

这也让它的飞行距离打破了原有的记录,连续飞行11天,飞行距离长达12200公里,途中仍然是不吃不喝不睡觉,斑尾塍鹬始终是目前地球上单次飞行距离最远的记录保持者。

那么斑尾塍鹬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为什么能连续飞行这么远?下面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斑尾塍鹬是何方神圣?

斑尾塍鹬属于鹬科塍鹬属,是一种水鸟,跟鸽子体型差不多,体重不足1斤,不过它的腿、脖子和喙都比较长,方便在滩涂觅食,这是大部分水鸟的共性。

成年斑尾塍鹬全长可以达到37公分,它的尾巴上有斑点,主要栖息在沼泽湿地、稻田和海滩等处。在大部分国家的动物园或者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斑尾塍鹬的身影,这种鸟的分布比较广泛,除了南美洲比较少之外,在世界其他地方,算是比较常见的鸟类。

斑尾塍鹬在我国为旅鸟,每年春秋两个季节,常有成群迁徙通过,尤其在我国一比较著名的观鸟地点,比如上海的崇明东滩、江西的鄱阳湖湿地、广西的沿海红树林等地,也都比较容易看到。但是斑尾塍鹬在2017年的时候,已经被列为近危物种,见到了也不要随意捕捉。

斑尾塍鹬的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蠕形动物、水生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的时候经常把长长的喙插入泥沙中,直至喙的基部。

斑尾塍鹬从阿拉斯加飞往大洋洲主要是为了寻找食物,这是大部分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阿拉斯加冬季的时候,大地会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沼泽也会冰封起来,斑尾塍鹬就找不到吃的了。所以在冬季来临之前,它们要飞往南半球的新西兰,等到第二年北半球夏季来临时又飞回阿拉斯加。

斑尾塍鹬为什么这么能飞?

在全世界已知的8600多种鸟类中,约有1/3是候鸟,它们都有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的习性,每次迁徙都会飞行很长的距离。比如北京雨燕,从我国首都北京出发,一路飞行到南非,迁徙距离远达16000多公里。

不过要论单次飞行最远距离,非斑尾塍鹬莫属,跟其他候鸟飞飞停停不同,斑尾塍鹬迁徙途中从不停顿,甚至不吃不喝不睡觉,直到抵达目的地才会停止飞行!

那么斑尾塍鹬为什么这么能飞呢?目前科学家们给出了两个主要的原因:

1、神奇的囤脂能力

斑尾塍鹬每次在启程迁徙之前,都会做好完全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储存脂肪。它们在阿拉斯加与新西兰之间往返,途中不吃任何食物,就必须要提前储备足够的脂肪。

科学家是怎么知道斑尾塍鹬飞行途中不吃东西的呢?因为斑尾塍鹬主要生活在湿地滩涂,以小虾小蟹以及昆虫等为食物,它们一般在沼泽地边行走边吃虫子,但是在飞行的时候,斑尾塍鹬是无法进食的。科学家们在监测“4BBRW”的记录中,没有发现它有停留的情况,也就是说斑尾塍鹬并没有停下来觅食。

数据显示,斑尾塍鹬启程之前的体重,比平时的体重翻了一倍,但是它们的体型却没有太大的改变,没有长成“大胖子”,这就是斑尾塍鹬神奇的地方——它能够压缩自己的内脏,来给脂肪腾地方!这样既增加了飞行所需的能量,又不至于让自己的体型变得肥胖而影响飞行。

所以说,斑尾塍鹬能够持续飞行十来天,凭借的就是神奇的囤脂能力,它们在起飞之前脂肪的含量达到了体重的一半,这种能力在鸟类当中是首屈一指的。

2、左右大脑轮流值班

斑尾塍鹬飞行所需的能量解决了,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克服,那就是睡觉的问题。人如果一个礼拜不睡觉,恐怕会困死,鸟类同样也需要睡眠,那么斑尾塍鹬是如何做到11天不眠不休的呢?

其实科学家们目前还无法完全确定斑尾塍鹬睡眠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不过有一个推测:斑尾塍鹬长途飞行的时候,左右大脑可能会轮流休息,它们只需要一半的大脑就可以控制身体平衡和飞行导航等。

所以说,斑尾塍鹬拥有其他鸟类不具备的两种特殊能力——囤积脂肪、左右大脑轮流值班,这两种能力让它们长途飞行时可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结语

不管是E7,还是4BBRW,或者其他斑尾塍鹬,它们每年都会在阿拉斯加与新西兰之间往返一次,每次往返都要飞行大约3万公里的距离,而且在它们的一生之中,要这样来会飞行15~20次。

如果说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当属北极燕鸥,单程距离高达19000公里,排在第二位的是北京雨燕。

但是单次飞行距离最远的鸟类,非斑尾塍鹬莫属,目前的记录是12200公里,斑尾塍鹬神奇的囤脂能力和左右大脑轮流休息的机制,让它们拥有了横跨太平洋的能力。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遇到脚上带着金属环的鸟类,很可能就是所谓的环志鸟类,此时一定要记录下环志上的文字,并报告给当地的观鸟协会。

关于这个话题就介绍到这里,读者朋友有其他观点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看法。

地球上飞得最远鸟能飞多远?它一生可以飞多远?

北极生物奇观

在地球上的大洋四兄弟中,北冰洋不仅面积最小,而且也是深度最浅的大洋。北冰洋虽小,却有极其独特的气势。首先,它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洋,也是地球上惟一常年为冰雪所覆盖的大洋。而且,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大冰盖,不仅永久不化,还在不停地旋转、破裂和运动。

因此,北冰洋也是地球上最严酷、最神秘、最危险、最可怕的大洋。正因为如此,它也是人类了解得最少的大洋。跨越北冰洋上空连接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的距离为最短,但由于恶劣的气候和巨大的冰盖,所以无论是空中还是水上航线都无法利用。因此,北冰洋也是人类活动最少的大洋,只有那些勇敢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们,偶尔深入到它的中心地区。

鸟类迁徙的冠军

北极是鸟类的天堂,地球上绝大多数长途迁徙的鸟类,都要到北极去繁殖。最值得一提的是北极燕鸥,它们在北极繁殖,却要去南极越冬,每年在南北两极间往返一次,行程4万多千米。因此,它不仅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而且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1970年,有人曾抓到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它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这种体重只有100克左右的小小的鸟类,一生中大约要飞行150多万千米,其非凡的能力令人赞叹。

北极燕鸥非常美丽,长喙和双脚都是红色的,头顶是黑色的,就像是戴着一顶呢绒帽子;灰白的羽毛,从上往下看,很难和大海区分开来,有利于保护自己。而从下往上看,也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有利于捕食海里的鱼。

北极燕鸥聪明而勇敢,总是聚成几万只的大群,进行集体防御。貂和狐狸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得三思而后行。就连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曾有过这样一个场面:一头北极熊试图悄悄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想偷它们的蛋或者幼子,但当它那笨拙的身躯一暴露,北极燕鸥立刻成群结队出击。用坚硬的喙猛啄北极熊的脑袋。北极熊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只好逃之夭夭。

如果仅从飞行距离的长短来看,亚军当属黄金鸟。秋天一来,黄金鸟先是飞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里经过短暂休养、身体储藏起足够的脂肪后,便纵跨大西洋直飞南美的苏里南,一口气飞行4500多千米,最后来到阿根廷的帕潘斯草原越冬。

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黄金鸟,则一口气飞行48小时直达夏威夷,行程4000多千米,从那里再飞3000多千米,到达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甚至更南部。在所有鸟类中,黄金鸟具有高明的导航系统,在几千千米毫不停留的飞行之中,它们可以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毫不偏离地直达自己的目的地。黄金鸟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生灵,

具有强烈的母爱之心。当出现天敌时,它们会伸出一个翅膀,装成折断了的样子,以此来吸引天敌的注意,保护其幼崽免遭袭击。

冰上之王

当你在北冰洋的冰盖上艰难跋涉时,几乎看不到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天上没有鸟,冰上一片死寂。所以,从表面看来,北冰洋也是地球上生物最少的大洋。当然,你决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走着走着,说不定从什么地方就会窜出一头北极熊来。

北极熊是北极最凶猛的动物,人们把它们称为“北极之王”。北极熊主要是在北极冰盖上活动,以捕食海豹为生,偶尔也到陆地上来找东西吃。冬天。怀了孕的母熊就会到陆地上来产仔育儿。北极熊在三四月份交配,但受精卵却储存在输卵管中并不友育,直到秋天才进入子宫开始成长,年底出生。幼崽只有几百克重,相当于母亲体重的1%,但发育得非常之快,其母乳的脂肪含量达30%上,是任何其他食肉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小熊有一年多以上的时间要与母熊生活在一起,学习捕食和生存,然后开始独立生活。雄性一般比雌性离开母熊要早一些。

北极熊个个都是游泳健将。在北冰洋那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连续畅游几十甚至几百千米。许多熊类都有冬眠的习惯,北极熊却不冬眠,只在天气最坏的时候,缩起脑袋睡上几个小时。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主要生活在北极中心地区的大冰盖上,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北极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不必再跑到陆地上与狐狸和狼群争食。北极熊身高可达3米,体重可达800千克,一次就要吃40千克的食物。在它的食谱中找不到任何植物,这也是环境所迫,因为在茫茫的冰原上,甚至连苔藓和地衣之类也无法生长。夏天,它们的日子要好过一些,可以捕捉鸟类,拣食鸟蛋,捞鱼摸虾,偶然走到陆地时,还可以抓几只旅鼠当点心吃。但这些东西都太小,很难填饱肚子。北极熊的主食主要是环海豹,这种海豹分布很广,直到北极点附近都可以找到。北极熊通常都是站在海豹呼吸孔的下风,以免自己的气味将海豹吓跑。它们总是全神贯注,一动不动,耐心等上几个小时,海豹脑袋一露出来,便会闪电般地一口咬住,将其拖出,饱餐一顿。北极熊总是单独行动,它们也许是地球上最孤独的动物。

北极最大的陆地动物

麝香牛又称麝牛,是北极最大的陆地动物,麝牛有点像西藏的牦牛,但比牦牛大,长着一对很大的犄角,它身上确实有一种麝香的味道,特别在发情期更是如此。麝香牛性格犟强,勇猛顽强,坚忍不拔,即使气温降到零下五六十度,也悠然自得,绝不离开北极,因而成为惟一常驻北极的大型食草动物,即使在强敌面前也决不退缩,宁肯一拼到底。

鹿香牛高约1.5米,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400千克。雌牛体重约只有雄牛的3/4。它们的重量主要集中在长有肉峰的前半身,看上去格外矫健有力,特别是在拼搏和争斗时,更显勇猛顽强,锐不可挡。但实际上麝香牛生性文静,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趴在地上打瞌睡,以保存体力。只有当强敌(主要是狼群)来临时,它们才百倍警觉起来,摆好架势,但从不主动出击。

麝香牛的社会生活也十分有趣。它们习于群居,但却不像驯鹿那样组成庞大的队伍,通常一群只有几头或十几头,最多也不过几十头,雌牛和幼牛被夹在中间,四周由雄牛警戒和照顾。动物学家们观察发现,虽然在前面领路的总是一头雄牛,但牛群在跋涉苔原及牧地时,头牛通常是一头怀了胎的母牛。此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雄牛又分别组成自己的小组,每组都有自己的领袖。但是,也有个别的雄牛不受欢迎,没有一个小组肯接受它,只好自己单打独挑,孤零零地在草原上逛来逛去。

麝香牛长着一对坚硬而永不脱落的犄角,尖利的角尖向上翘起,直指前方,像一把钢叉,使人望而生畏。当一个群体聚在一起时,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隆起的土丘。它们平时行动缓慢,似乎很是笨拙,但若受到惊扰,就会狂奔起来,风驰电掣,地动山摇。长而多绒的毛发是它们抵御严寒所必需的,但也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因为即使在冬季,温暖的气流有时也会带来一场大雨,寒风一吹,身上的水球就会渐渐冻成一层厚厚的冰甲,一个个都变成了大冻砣子,动弹不得。

地球上飞得最远鸟能飞多远?它一生可以飞多远?

动物界有形形色色的动物,鱼类占有了江河湖泊和海洋,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占有了陆地和滩涂,驼鸟、袋鼠和骆驼占有了广阔的沙漠地带,而鸟类则是空中的霸主。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现在是地球食物链顶端的掌控者,但人类在某些地方並不如其它动物强。

论游泳任何一个世界游泳冠军比不上一条小小的鲨鱼,论奔跑即使跑马拉松进2的基普乔格也赶不上一只成年的羚羊,论跳高世界跳高冠军也比不上一只成年的青蛙,它能跳起比它身高多十几倍的高度。论飞行即使在现代科技全力辅佐的高性能飞机一次性飞行也赶不上

斑尾塍鹬这一鸟类飞行的冠军。斑尾塍鹬是一种生活在滩涂上的水禽,褐色的羽毛长长的嘴缘和细长的双腿,尾短小,它们常以贝类、小鱼、昆虫等为食。喜欢集小群而迁徒,多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及北美地区。冬季则迁飞至大洋洲过冬。

斑尾塍鹬飞行能力极强,冬季迁飞要跨过上万公里的路途,包括要飞越太平洋。由于飞行时它们极少进食,不着地是为了自身的飞行安全,以避免遇见天敌。它们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储备大量的脂肪,徒飞前脂肪积累达到体重的50%。鸟类迁徙的习性常和自然物候

相联系,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在海拨1000多米的空中连续飞行11天,这是斑尾塍鹬最有耐力的飞行纪录,除了自身擅飞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在高空飞行时顺应空气流动的方向,也即顺风飞,以风为带着它们飞行12200公里的路途。有时甚至睡着了但身体在张开的鸟翅

以及空气流动浮力的作用下依然可继续飞行,所以它们也成了地球上栖息活动范围最大的鸟类之一,这种飞行能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巳深深植入它们的基因中,不需要后天学习,到时会发生的自身迁徙行为。这一点和人类大不一样,这就是此种鸟类的天性。

地球上飞得最远鸟能飞多远?它一生可以飞多远?

世界上飞得最远的鸟

世界上飞得最远的鸟是北极的燕鸥。这种鸟体型中等,但是它们有个奇怪的习惯——喜欢生活在太阳不落的地方。每年的6月份前后,也就是地球南极黑夜降临的时候,北极燕鸥就匆忙地飞往北极,因为此时北极 正好与南极相反:处于白昼。北极燕鸥也是这个时候在北极生育后代。

大约到了每年的8月份,也就是北极黑夜降临的时候,燕鸥就开始带领它们的后代向南极飞行,就这样一直循环着,它们每年飞行的距离大约是4万多千米!它们毫无疑问是世界上飞行最远的鸟,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白昼鸟”,因为它们只生活在有太阳的地方。在北极圈生活着一种燕鸥,每年要经历两个夏季。当北极冬季到来就会绕地球半周迁徙到南极洲,每次飞行距离接近2万公里,可谓是世界上飞的最远的鸟。

形态特征

北极燕鸥是一种体型中等的鸟类,一般体长33-39厘米。雄性和雌性在形态上差异不大,身体上的羽毛主要呈灰色与白色,头顶羽毛呈黑色,鸟喙和脚呈红色,外形跟普通燕鸥很相似,不过尾巴较普通燕鸥更长。北极燕鸥的翅膀又窄又长,在空中飞翔时,它们的翅膀具有比其它飞鸟大得多的浮力。

生活习性

北极燕鸥主要栖息于沼泽和海岸等地带,以小鱼、虾、甲壳类、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它们常常在水面上空持久而频繁飞行,一旦发现食物,就急速扎入水中捕食。北极燕鸥喜欢争强好斗,就算是同一个族群中的成员也经常争吵和斗殴。不过,它们还是具有很强的集体感,当遇到外敌入侵时,北极燕鸥会立马团结起来进行防御。

长途迁徙

北极燕鸥飞行能力超强,虽然它们不是世界上飞的最快的鸟,但是有十分罕见的长途跋涉的本领,能进行超长距离的飞行,它们每年都会在南北两极间往返一次。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北极燕鸥就在北极圈内繁衍后代,冬季来临时,它们便开始进行长途迁徙,向南极洲进发,在那里度过一个夏季。等到南极洲的冬季到来,它们又开始返程,如此循环往复。北极燕鸥每一次迁徙都要绕地球半周,距离接近2万公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