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天敌是什么?

蟾蜍可以说是最“丑”的两栖动物了,这是因为蟾蜍的身体背面几乎布满了凹凸不平的疙瘩,这些疙瘩特别的像人感染麻风病后的症状,因此蟾蜍又被称为癞蛤蟆。蟾蜍身上的疙瘩并非简单的凸起,因为在这些疙瘩的内部都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这是蟾蜍重要的防御手段,正是因为如此,蟾蜍真正意义上的天敌并不多。那么,有哪些动物是蟾蜍真正意义上的天敌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说明一点,那就是蟾蜍是蟾蜍科下300多种两栖动物的统称,它们分布广泛(除了与世隔绝的海岛外,它们遍布世界各地的大陆上),不同的蟾蜍形态、习性也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讨论蟾蜍天敌时,只是某些蟾蜍种类的天敌,毕竟不同种类的分布不同,没有一种动物可以是所有蟾蜍的天敌。当然,这里要把人类排除,因为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杀各种各样的动物。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来介绍两种蟾蜍的天敌

蟾蜍天敌之一:蛇

蛇是蛇目下所有爬行动物的统称,在该目下,小到几厘米长的钩盲蛇,大到接近10米的网纹蟒、森蚺应有尽有。所有的蛇均为肉食性动物,除了一些大型的蟒、蚺会捕杀中型的哺乳动物外,其他的蛇类大都以啮齿类动物以及两栖动物为食。而啮齿类动物通常是老鼠,两栖动物通常是青蛙和蟾蜍,在3000多种蛇中,有超过15%的蛇的食谱中有蟾蜍。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蛇吃蟾蜍,蟾蜍体表会分泌毒液,难道蛇不怕蟾蜍的毒液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蛇只能吃部分的蟾蜍,有些剧毒的蟾蜍,就连鳄鱼吃了都会“挂”,更不用说体型更小的蛇了。(一条吃蟾蜍被毒死的鳄鱼)

一些蛇之所以能够吃一些蟾蜍是因为在相同的生境中,蛇对蟾蜍的毒性都有一定的抗性和分解酶,这使得蟾蜍的毒液伤害降低到最低,而且吃蟾蜍的蛇大都是毒蛇,它们本身对毒液的抗性就高,再加上先用毒液杀死对方再吞咽(毒腺停止分泌),所以几乎是没有损伤的。

虽然蛇可以吃蟾蜍,但是蟾蜍照样能够吃蛇,其中大蟾蜍就被不止一次地发现过吃蛇,不过它们吃的都是小蛇,而且是无毒蛇类。所以,从整体上看,蛇确实算得上是蟾蜍的天敌之一。

蟾蜍的天敌二:澳洲水鼠

在上面的配图中,我们用到了一张鳄鱼吃蟾蜍被毒死的图片,该图片并非P图,而是真实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事件,其中被咬住的蟾蜍名为甘蔗蟾蜍。甘蔗蟾蜍学名海蟾蜍,是一种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大型蟾蜍,体长平均在15厘米左右。虽然叫海蟾蜍,但是它并不生活在海中,只是因为它能够适应浓度15%的盐水生活。

而它之所以有了甘蔗蟾蜍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它喜欢吃甘蔗,而是与澳大利亚引入它们有关。早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大面积种植甘蔗,但是与此同时甘蔗的一种害虫甘蔗蛴螬爆发,为了遏制这种害虫,澳大利亚于20世纪30年代从南美洲引入了海蟾蜍,用来抑制甘蔗蛴螬,因此才有了这个名字。

但是,让澳大利亚没想到的是甘蔗蟾蜍来到这里非但没有消灭害虫,反而泛滥成灾,这是因为甘蔗蟾蜍来到这里后选择了其他的昆虫,而本土物种根本抑制不了它们,原因是甘蔗蟾蜍的眼睛各有一个巨大的毒腺,可以分泌由14种不同化合物构成的剧毒毒液,有多毒呢?一条鳄鱼想要尝鲜,直接当场毙命,除了鳄鱼,蛇类也拿它们毫无办法。

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甘蔗蟾蜍的动物-澳洲水鼠。

2014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多个水域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甘蔗蟾蜍的尸体,这些甘蔗蟾蜍无一例外地都被开膛破肚。在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主刀医生”澳洲水鼠。作为啮齿目鼠科水鼠属下的动物,澳洲水鼠与甘蔗蟾蜍一样都是临水而居,它们作为“原著民”发现了“入侵”的蟾蜍。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澳洲水鼠想到的一个办法,那就是将蟾蜍翻过来,然后用尖利的爪子将蟾蜍开膛破肚,然后吃掉里面的内脏以及四肢的肉,由于甘蔗蟾蜍的毒腺在双眼的后面,所以澳洲水鼠才不会中毒身亡。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聪明的澳洲水鼠想到了解决剧毒的甘蔗蟾蜍的方法,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也直呼“不可思议”。

因此,可以避开毒腺捕杀剧毒蟾蜍的澳洲水鼠,必然是蟾蜍的天敌之一。

蟾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人喜欢“以貌取人”,因此相貌丑陋的蟾蜍自然就不受人待见,除此之外,蟾蜍因为其毒腺分泌的毒液对于人类来说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所以蟾蜍非但不受人待见,还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金钱”,这导致了许多蟾蜍被人类大量的捕杀。

记得小时候,尤其是雨过天晴后,总是能够在路上看到笨拙的蟾蜍,但是现如今,想要看到蟾蜍已经不太容易了。但实际上,蟾蜍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益兽”,它们的幼体在水中(蝌蚪)以水藻为食,这也是以前很少在有蟾蜍的水域中看到成片水藻的原因(水藻可以污染水体)。当成年后,蟾蜍很少在水中,一般都是在陆地上以昆虫和蜗牛为食,而这些昆虫在我们农业中大都属于害虫,所以,“田间小卫士”不止是青蛙,还有蟾蜍。

正是因为蟾蜍“益兽”身份以及数量急剧减少,目前蟾蜍在我国已经被列入了“三有动物”中,严禁私自的捕杀。

总结

蟾蜍是一种备受歧视的两栖动物,但是从演化的角度看,它们演化出了分泌毒液的能力,这让它们鲜有天敌存在。从天敌的角度看,能够称得上蟾蜍天敌主要是蛇类以及啮齿类动物中的水鼠。最后,再重申一下,蟾蜍对于我们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请不要伤害蟾蜍。

蟾蜍的天敌是什么?

小时候,夏天雨后蟾蜍都会出来,我弟弟两个都不懂事,看一次打一次,都是用砖头砸,现在想想很是后悔。

所以熊孩子也是蟾蜍的天敌之一[捂脸]

蟾蜍的天敌是什么?

蟾蜍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它的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部旁边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能够分泌白色毒液。不了解蟾蜍的人,总是对它“敬而远之”,见了它就绕着走。而实际上,蟾蜍不仅是捕食害虫的农业卫士,而且集药用、保健、美食于一身,因而被誉为“蟾宝”,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那么蟾蜍在自然界中有没有天敌呢?

幼年蟾蜍的天敌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蟾蜍也是由蝌蚪变来的。蝌蚪古时写作“科斗”,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为主。

在自然条件下,每只雌性蟾蜍的产卵总量可达5000枚左右,孵化率约为50%,而蝌蚪的存活率仅有20%~30%。蝌蚪生长周期比较缓慢,自蝌蚪变态成幼蛙大约需要60~80天。

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蝌蚪的天敌主要包括肉食性鱼类、龟、虾类、黄鳝、水蛇、水蜈蚣、蚂蟥和水生浮游生物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蟾蜍,在水中显得非常脆弱,只要是体型比它大的动物,都能够吃掉它。因此,蝌蚪的存活率低至20%也就不足为奇了。

蝌蚪时期的蟾蜍身体结构还没有进化,背上没有大大小小的疙瘩,自然也就无法分泌毒液,所以很多动物都能够以它为食。

成年蟾蜍的天敌

从蝌蚪阶段挺过来的蟾蜍,存活率就非常大了,因为它身上开始分泌毒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以后的蟾蜍就没有天敌了。

成年后的蟾蜍喜欢在草丛、水沟或潮湿的石头、泥穴内隐蔽栖息,为不让皮肤失水过多,它们一般白天在洞内潜伏隐蔽,待到太阳落山后的黄昏或是夜晚时间出来觅食、活动,它们主要捕食蝇蛆、蜗牛、甲虫等小动物。

成年蟾蜍的天敌主要包括食肉鱼类、蛇类、龟鳖类、鼠类、水獭、蚂蟥以及一些飞禽。不过,凡是能够以成年蟾蜍为食的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的抗毒绝招。

毒蛇捕捉蟾蜍

以蛇类为例,它之所以能够吞下成年蟾蜍而安然无恙,是因为它体内也含有毒液。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蛇类都能够吃蟾蜍,只有自身也含有剧毒的蛇类才能够吃掉成年蟾蜍。毒蛇对成年蟾蜍的剧毒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和分解酶,最终将毒性消化吸收掉。

而有些动物无法抵抗成年蟾蜍的剧毒,却不小心吃了成年蟾蜍,那它就比较惨了。有一条鳄鱼曾经吞下了一只成年蟾蜍,没过多久就被毒死了。可见,蟾蜍虽小,毒性很大。

人类

蟾蜍在自然界中还要面对一个强大的天敌,那就是人类。以前,有的人在田里捕捉蟾蜍,然后去掉外皮和内脏,据说也可以吃。不过,这种行为非常危险。

由于蟾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它也常常成为人类捕捉的对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