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回家的三只小鸟都夭折了,心里很难过,不应该带回家喂养吗?

昨天早上发现门前的树下有一个支离破碎的鸟窝,走进一看,有三只刚出壳的幼鸟!谢师傅马上回家用小碗盛了点粥到树下给下鸟喂食。小鸟应该是在树下呆了一个晚上了,又冷又饿吧,喂的粥也都吞下去了。谢师傅不放心,决定带回家里喂养这三个小家伙! 把小鸟放在客厅,用纸箱装着,昨天下午出太阳了,天气比较热,小鸟的状态是不错的,听到有声音就知道张开嘴巴要吃的了。喂了好久次。 昨晚睡觉前我怕小鸟会冷,问谢师傅,谢师傅说现在天气那么热,应该不要紧。然后小鸟就放纸箱里,用纸巾垫着。昨晚我起来看了几次小鸟,看见昨天视频有朋友留言说应该用碗装起来。我半夜就用热水烫了下碗,然后垫了个小毛巾,再在上面垫了些纸巾!给小鸟喂了点温水!感觉小鸟的状态差了很多。 下半夜基本就没有睡好了。五点多起来看小鸟,就很虚弱了,后面结果大家都能猜想到了吧。心情很难过!很后悔是不是当初我们不应该带回家里来,是不是小鸟还有机会存活?以后要是再遇见,还能带回家喂养吗?应该怎么才能养活呢?

小时候特别的喜欢鸟,但是由于无知,经常喜欢把刚孵化出来的小鸟带回家自己养,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被带回家的小鸟基本上全部死亡,印象中,只有一只小麻雀被成功的养活,并放生了。那么,为什么这些雏鸟我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都会死掉呢?在野外遇到雏鸟能拿回家自己喂养吗?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从野外带回家的小鸟为什么极难养活?

小时候,我曾经养过许多鸟的雏鸟,有许多叫不上名字,到现在也很少见到了,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喜欢在农田之中的地面上筑巢的鹌鹑(没错就是我们常吃的鹌鹑蛋的鹌鹑)。以前在麦田里,麦收的时候,经常就能看到鹌鹑的巢,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刚孵化出来的雏鸟。当然,小时候怕它们没人照顾的我就肩负起了照顾它们的责任。但是,年少无知的我并不知道,这是在害它们。通过小时候的一些经验,再结合现在已了解的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我终于找到了小鸟极难养活的原因:

第一:适宜的温度极难模拟。我们以鹌鹑为例,鹌鹑的巢虽然在地面上,但是上面有农作物的遮挡,所以即使在炎热的夏日,白天巢内的温度也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虽然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凉爽,但是对于初生无毛的鹌鹑来说,就比较冷了,在自然环境下,夜晚成年的鹌鹑会回到巢内,将雏鸟庇于羽毛之下,用来保持雏鸟的体温,让雏鸟的温度昼夜几乎没有温差。

但是,被我们带回家之后就不同了,白天还好,外界的温度较高,属于雏鸟的适宜温度,但是到了晚上就不同了,虽然小伙伴们会给纸箱的底部铺上一层棉花、衣物等,但是上面的温度没法控制,此时雏鸟完全暴露在降低温度的环境中,此时它们的活性就会降低,而这里的活性降低并不是它们要休息,是冷,体温无法调节导致的。因此,许多小伙伴从野外带回家的雏鸟,第二天早上就奄奄一息了,这就是昼夜温差无法导致的。

第二:不了解雏鸟的食性。在育雏期,是鸟妈妈(或者爸爸,因为有的鸟是一方育雏,有的鸟会双方参与)最繁忙的时候,因为它们在白天要不断的飞进飞出来为雏鸟提供食物。虽然我们带回家的雏鸟也会喂养,但是没有科学的喂养,它们也是死路一条。首先,雏鸟一般都是吃“肉”的,即便是杂食性的鸟类在雏鸟期也是如此,但是由于雏鸟的消化道还比较脆弱,所以成鸟一般会捕捉一些蠕虫或者昆虫幼虫来喂养雏鸟,因为这样的昆虫没有硬壳,不容易伤到雏鸟的消化道,而且营养丰富(满满的蛋白质)。而且最关键的是雏鸟在刚出生的0-5天内,还不能整只的自己吃昆虫,而是要吃鸟妈妈在嗉囊中反刍出来的流质食物,过了5天后,它们才能自己吃东西。

而我们喂养就不同了,一般都会选择高淀粉的流质食物,比如粥,此时的雏鸟很难消化这些食物,而且这些食物也不能提供给雏鸟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这样喂几天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雏鸟开始拒绝进食,越来越萎靡,最终只能饿死。

其次,鸟在喂养雏鸟时,有着严格的进食节奏,并不是它们张嘴就喂,通常成鸟喂养雏鸟的节奏在1-2个小时一次,随着雏鸟的逐渐长大,喂食间隔会拉长,到了晚上日落之后,雏鸟就不再进食了,这就是鸟妈妈的科学喂养。但是,在我们饲养下,不但无法提供给雏鸟它需要的食物,就连喂食节奏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样就会使得雏鸟很难存活。

由此可见,我们很难模拟野生鸟类照顾雏鸟的方式,是雏鸟在我们拿回家后养不活的主要原因。

最后,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唯一养活的那只麻雀是怎么回事?

那只麻雀是我在自己家里的屋檐下捡到的,当时,屋檐下我妈正好垛了一些烧火做饭用的柴火,所以这只麻雀雏鸟并没有摔死。那只麻雀并不是“光溜溜”的,而是已经长出了一些灰色的羽毛,只不过比较短。我把它放到了一个小纸箱里,底下铺了一层干草,为了方便通气,我把纸箱的四周都扎了许多的孔。当时正好是夏秋交集,田野里许多蚂蚱,我和弟弟没事就去抓蚂蚱,抓得多了就放在一个塑料瓶子里,经常喂它。期间也给它喝过小米粥,一直过了有20天,它就长齐了羽毛。之后,我和弟弟就把它放出来,它就在地上扑棱几下翅膀,能飞起来约几十厘米高,几天后,它就飞走了,再也没回来(回来也不知道,因为明天早上老家的墙上都会站着一群麻雀,也分不清了)。这是从小到大,唯一一次捡到雏鸟成功喂活。

总结

如果在野外看到鸟巢,建议大家不要去碰它,如果实在好奇,看看就行,尽量别上手,因为成鸟通过气味判断自己的孩子,我们拿了卵或者雏鸟,它们身上就会沾上陌生的气味,会导致成鸟直接整巢的抛弃自己的卵或者雏鸟。而且通过上面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家中很难模拟成年照顾雏鸟的方式,这会导致雏鸟大概率的死亡,因此把雏鸟带回家养其实是害了它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