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向来生性多疑,为何杀了杨修却留下鹰视狼顾的司马懿?

在曹橾面前,杨修表现得比司马懿更活跃。杨修是名儒,又是忠于汉室的人,根本不会对曹操阿谀奉承,时常点评曹操言语。

司马懿当初是被曹操用刀逼着出来的,在曹操面前唯唯诺诺,曹操是看其有才的份上让其做了曹丕老师。司马懿在学生曹丕当上了魏皇帝之时,还是一副克尽职守的样子。直到曹丕临终托孤后,司马懿才苦尽甘来,开始了野心大爆发。

曹操本来有取代汉室之野心,对忠于汉室的文儒一向采取敌视态度。杀孔融,连小孩也不放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杨修屡次点评曹操,曹操很不爽,留着他怕将来会误大事。既使才高八斗,不忠于曹就怕被对手所利用,干脆一杀了之。

自古说:伴君如伴虎。杨修面对猛虎不会退避三室,还敢发声,悲剧自然就会发生。就连最大军师荀彧,因不赞同曹操逼献帝加九锡丶封魏公,曹操也丝毫不念旧情逼其自杀。可见,在曹操面前,只有像司马懿那样忍气呑声丶像徐庶那样一言不发丶像郭嘉那样绝对忠诚,才能安然无恙。

曹操向来生性多疑,为何杀了杨修却留下鹰视狼顾的司马懿?

杨修的死是由他的德性决定的。所以,聪明但没修养,德性差的人,反不如平常人。司马懿就没这方面的弱点,而曹操又是个爱才如命的人,当年杀吕布他都犹豫过,关羽他也放过,怎么会杀司马懿呢?何况司马懿跟他一样属智慧型的人。压制他,会的,但无论如何不会害他性命。再说杨修和司马懿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杨修属聪明型的,司马懿属智慧型的,只有智慧才最有征服力和感召力。

曹操向来生性多疑,为何杀了杨修却留下鹰视狼顾的司马懿?

曹操是个多疑之人,但也是一个爱才之人,从长板坡,放关羽,就是希吕布时也有些犹豫,从这些事件中都能看到曹操爱才的一面。

但楊修的死是多种原因,杨修是聪明,但却爱表现,诚腹不深,老揭曹操的底,这使曹操对杨修早有不满。

如如曹操梦中杀人,杨修说被杀者在梦中尔。等等多次。最后在鸡肋事件中,以杨修绕乱军心为名除掉了他。

杨修的死还有一个原因,杨修卷入了曹丕和曹植的政权斗争,杨修和曹植交好,都是文学爱好者。又是曹植的谋士,在曹操面前明目张胆的力挺曹植,当接班人确立后他还有意挺曹植,这就触犯了曹操的忌讳,就是曹操不杀他,曹丕也定会杀他。

而司马懿就不同,他老谋深算,深藏不漏,加之又是曹丕的谋士,曹操有意留下司马懿将来扶持曹丕,所以是不会杀的。

曹操向来生性多疑,为何杀了杨修却留下鹰视狼顾的司马懿?

司马懿和杨修在三国时期确实属于顶级人才级别,他们都非常聪明,可是曹操杀了杨修,留下了司马懿,究其原因还是为了进一步的巩固曹魏的江山社稷而采取的措施。

我们就从以下两个分析一下,曹操为何要杀掉杨修,而留下司马懿呢?

曹操为何要杀掉杨修?

杨修之死的缘故在很多文章中做了详细说明,在这里,我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下。

首先,杨修深度地介入了储位之争。

曹操自立为魏公之后,其儿子为了储位争论不休,而朝堂内外的大臣们或深或浅的卷入其中。

派系之争被曹操所忌讳,特别是各自拥立一子而讨伐另外一个更是为曹操所痛恨,因此许多朝臣在明面上不敢有所偏袒,可是暗地里却大力支持自己拥立的人,并为之出谋划策。

杨修就是这样一个深度介入储位之争的人。杨修并不是曹丕身边的人,而是在曹操麾下做事,但是杨修多次借助在曹操麾下做事的机会为曹植牟利。杨修确实非常聪明,经过多年在曹操身边工作的经验,已经完全可以揣度曹操的心意,这就为曹植谋夺储位打开便利之门。

表面上,杨修是在为曹操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曹植上班,就如曹植安排在曹操身边的一个细作一般,时刻为曹植服务。

曹植的深度介入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从而引发朝臣们明争暗斗,如此一来,杨修的所作所为极大地触犯了曹操的忌讳,最后采取了极端措施除掉了杨修,结束了这场明争暗斗。

其次,储位之争已定,杨修必须被除掉。

在早期,曹操确实有意让曹丕和曹植之间进行竞争,从而让他们各自表现,以此来促进他们去努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储位之争的恶果也逐渐显露,在朝中出现了两大派别互相斗争,极大的影响了曹魏的稳定。

到了曹操晚年时候,为了稳定局势,曹操痛下决心,立曹丕为世子,从而为储位之争一锤定音。

曹丕为世子就意味着世子之争不再继续吗?其实不然,因为不到最后,没有人会服输。即使曹丕即为世子之位后,曹植这一派的势力依然在兴风作浪,伺机反扑,这对于曹魏的政局其实非常不利。

特别是对于晚年的曹操来说,稳定才是上策,因此曹操决定通过处死杨修来显示他的决心,打掉曹植一派依然尚存的野心。

杨修被杀之后,储位之争才真正的稳定下来。

最后,收拾不服从的世家大族。

我们只知道袁绍是四世三公,其实在东汉末年还有另外一个大族同样也是四世三公,这个家族就是弘农杨氏,杨修的家族。

袁氏家族传到袁绍这一代已经显现出极强的个人野心从而被历史淘汰,可是弘农杨氏对于汉室天下却是忠心耿耿,不是其他世家大族可以比拟。

无论在董卓时期,还是郭汜李傕时期,杨氏家族一直围绕这汉献帝周围,作最后的挣扎,这些挣扎虽然最终没有能够挽救颓废的汉室天下,可是彰显了他们对汉天下忠贞不二的决心。

杨氏家族是天下有名的家族,他们的一言一行引导着天下人的风向,杨氏家族的倔强同样支撑着汉室天下的命运。

杨氏家族虽大,但是真正出来为仕的不多,最有才的大概只有杨修一个。随着曹操年限的逼近,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和杨氏家族周旋,于是采取了极端措施除掉了杨修,逼迫杨氏家族在大是大非的面前站队,从而逼迫其他世家大族屈从曹魏的正统统治。

曹操在收拾完杨修之后,接着收拾了崔琰,从而让天下人看到了形势已经倒向了曹氏家族,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因此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顺利的实现了禅位,登上了帝位,取代了四百余年的刘氏汉天下。

由此可见,曹操诛杀杨修确实不是一时激愤,而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巩固曹魏政权,实现最后的禅代。

曹操为何要留下司马懿?

以我们后世的眼光来看,曹操应该杀掉司马懿而不是杨修,司马懿不是有狼顾之相吗?其实这个只是《晋书》里面的一面之词,有提拔和显摆司马懿的嫌疑。

即使曹操如此多疑,可是摆在曹操面前的景象和我们看到的形势是不一样的。

那么曹操面对的司马懿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正是在这个情况下才让曹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而是留下他来辅佐曹丕吧。

首先,司马懿并没有深度介入储位之争。

曹操希望曹丕和曹植俩兄弟能够互相竞争,但是非常忌讳朝臣各自拥立一个来互相争斗,这是曹操的大忌,毕竟袁绍的几个儿子的下场就摆在前面,印象异常深刻。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司马懿比杨修更加聪明,那就在于表现得没有那么急切,能够让人一眼看穿其意图所在。

和杨修明目张胆的支持曹植不同,司马懿虽然支持曹丕,但是只是暗地里,旁敲侧击式的支持曹丕,很难让人抓住把柄。

其次,曹丕的胜利让司马懿的地位更加稳固。

司马懿一直都是曹丕的人,这点曹操也知道,但是司马懿不似杨修那样深度参与了储位之争,司马懿更像曹丕的挚友,反观杨修则是更像曹植的死党,为了一己之私而牟利的朋党。

公元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随着曹丕地位的被立为太子,司马懿的地位也随之更加稳固。

司马懿位置的变迁也是为曹丕未来继承曹魏大业打下铺垫,因此曹操完全没有必要杀掉司马懿。

最后,司马家族早已是曹魏的铁杆支持者。

弘农杨氏是汉室天下的铁杆支持者,而温县司马家族则不是。早在司马懿还没有入仕做官的时候,其他的兄弟早已为曹操效力。

司马懿是曹丕的挚友,而司马孚则是曹植的幕僚,其家族早已如同广撒网多捞鱼一样投身入曹操麾下,深深地和曹魏绑在一起。

在曹操逐步剥夺汉室大权的过程中,司马家族不仅只是一个旁观者,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动者和支持者,正是如此行径,司马家族才深得曹操的信赖,并获得大力提拔。

总而言之,曹操选择诛杀杨修而放过司马懿是从多个方面的考虑,其根本原因是出于稳定曹魏基业的需要,才做出这样的抉择。

曹操向来生性多疑,为何杀了杨修却留下鹰视狼顾的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刀下留情,在古城会放了诸葛亮一马,养寇自重。

曹操向来生性多疑,为何杀了杨修却留下鹰视狼顾的司马懿?

杨修跟司马懿不是同一类人。

杨修只是一个文人,曹操颁号令,写文章,写诗赋词,杨修的确是个有用之人。杨修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聪明,能揣摩到曹操的心思,只是因为太过于显摆自已,引起曹操震怒,引来杀身之祸。

而司马懿不同,他善变通,懂权谋,曹操知道,要维持政权,需要象司马懿这样的文臣辅佐自已,而司马懿确实又有与众不同的才干。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擒孟达的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北伐,使用反间计,让自已比较忌讳的对手司马懿丢了官,失去了兵权。于是,魏军在前线连吃败仗战事吃紧。这时,有人保荐司马懿出山力挽危局,魏主此时也后悔当时的做法,就让司马懿官复原职,统兵迎战。

这时,出现了一个插曲,原来蜀将后来降魏的大将孟达,又想回投诸葛亮。诸葛亮接报大喜,嘱孟达不要声张,注意防备司马懿。

司马懿知道这件事后,他想奔袭新城先取孟达,然后去见魏主复命。有人跟他说,你这样先斩后奏不合法制,一旦主上怪罪下来,你吃不了要兜着走了。司马懿回答,我先去复命再袭新城,恐怕孟达就有准备了。我如此取孟达后复命,不为私为国也。

就这样,司马懿大军突然出现在孟达城下,孟达慌乱迎战,虽然射死了曹军大将徐晃,自已也身首异处,被消灭了。司马懿除了孟达,让诸葛亮少了一路帮手,无奈之下,只好先退兵了。

曹操对司马懿的为人很了解,所以在临终前,嘱咐更提防司马懿,后来的变故证实了曹操的嘱咐是有远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