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兔子可以杂交吗?
不同品种的兔子可以杂交吗?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品种”的定义。品种并非生物学名词,而是泛指同一种家养动物下的类群,举个简单的例子,狗是家犬的统称,世界上有多个狗的品种,但是它们均是狗的类群。从这个定义上看,拥有品种的兔子是家兔,而家兔都是由穴兔驯化而来的,只不过不同的品种是人为选择下的结果,所以不同品种的兔子是完全可以杂交的,没有任何生殖隔离的约束。但是如果说是不同种的兔子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种的兔子能否杂交以及原因?
什么是不同种的兔子?在开始我们说过,品种并非生物学名词,而是家养动物有人类定向培育后的类群,根据目前人工培育的结果看,家兔一共有45个品种(纯种),这些品种都是不同地区的人将家兔定向驯养来的。但是,种就不同了,它是生物学名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以种为单位,多个具有亲缘关系的种组成了属,多个具有亲缘关系的属组成了科,以此类推。
兔子是兔科下所有动物的统称,在兔科下一共有9个属43种不同的兔子。如此多的种类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既然是要讨论不同种的兔子,我们就选择家兔与野兔这两种兔子来简单的说一下吧。
野兔和家兔能杂交吗?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家兔与野兔的差异到底有多大?
野兔和家兔这是一对容易被人误会的兔子,因为通常野和家后面同样名字的动物都存在着驯化关系,比如野猪和家猪、野鸭和家鸭、野牛和家牛等等,但是野兔和家兔却没有驯化关系。科学家们根据已发现的早期家兔骨骼以及基因对比发现,目前全世界的家兔均与欧洲野生穴兔有着亲缘关系,再结合最早的家兔骨骼在西班牙、法国等地被发现,所以,家兔的祖先是欧洲穴兔,它们早在距今约3600年前被欧洲人驯化,之后通过贸易引入了亚洲、美洲、澳洲(最为严重,因为澳大利亚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人兔大战”就是欧洲穴兔)。
虽然家兔的驯化史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就像狗与狼的关系一样,它们只是不同环境下同一物种的分化,因此,狗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灰狼的亚种之一,而家兔也一样,它属于穴兔的亚种之一。
而野兔通常指兔科兔属下的动物,它们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澳大利亚除外,这里只有入侵物种穴兔),全世界范围内一共有48个亚种。
那么,穴兔与野兔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呢?
首先是近缘关系。虽然家兔和野兔都是兔科下的成员,但是家兔属于兔科古兔亚科穴兔属(注:古兔亚科下仅有穴兔属一个属),而野兔属于兔科兔亚科兔属。从生物学分类上看,我们就不难发现,家兔与野兔的差异非常大,因为它们从亚科开始就已经开始分化了,这就好比猫和老虎的区别一样(猫科猫亚科和猫科豹亚科)。
其次是形态。家兔是穴兔驯化来的,所以它依然保留了穴兔的基础形态(至于长耳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从形态上看,家兔腿比较短,奔跑速度较慢,擅长挖洞(穴兔是最会挖洞的兔子,正是因为这样穴兔才让澳大利亚花重金修的围栏形同虚设),而野兔就不同了,它们四肢较长,善于奔跑,但通常不会挖洞,栖息在草丛或者灌木丛中,以软草为窝。从体型上看,野兔体型细长,体重通常在5斤左右,而家兔比较“短胖”,体重平均在7斤左右,在养殖场中,它们的体重可以轻松突破10斤。(下图为野兔)
最后是染色体。对于不同的动物来说,染色体都有特异性,即便是同科同属不同种的物种也是如此,只不过,生物学分类越接近的物种其染色体数量、类型越接近罢了,比如驴和马是同科同属不同种的两种动物,它们的染色体类型就比较接近,只是数量有着一定差异(驴是31对,马是32对,数量差了2条),而作为同科不同亚科的两种动物,野兔与家兔的染色体类型差异化更明显,数量差异更大,其中野兔有48条染色体,而家兔只有44条染色体,二者的染色体数量差了4条。
野兔和家兔可以杂交吗?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界条件下不交配,或者交配后不会产生后代亦或者可以产生后代,但后代几乎不具备繁殖能力),所以,很少能够看到杂交种。但是,生殖隔离毕竟不绝对,所以在人工的干预下,狮子和老虎、驴和马都是有几率产生后代的,但是二者的后代几乎具备繁殖能力。
从生物学分类上看,越接近的物种杂交产下后代的几率越高,比如狮子和老虎成功繁殖后代的几率为1%(同科同属不同种),而山羊和绵羊杂交产生后代的几率不足1‰(世界范围内不超过5只,而山羊和绵羊是同科不同属的成员),到了野兔和家兔,它们成为了同科不同亚科的动物,其成功杂交的几率更低,低到了目前还没有一只的地步。这是因为二者的染色体差异太大,几乎不会发生融合,而且染色体数目也不同,很难成功配对。
总结虽然从名字上看,家兔与野兔似乎有驯化关系,但其实二者相差甚远,一个是古兔亚科下的穴兔,一个是兔亚科下的野兔,所以二者的基因相差很大,这造成了染色体极难结合,因此,即使杂交,二者也极难产生后代,而且即使勉强产生后代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数量极少、不具备繁殖能力。不过,如果说不同品种的兔子的话,由于它们都是同种动物,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可以正常繁殖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