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动物会吃自己?
动物自己吃自己?这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没事啃自己的手指甲、嘴角的死皮,甚至是不小心划破手指用嘴吸走血,其实都算是一种“自食行为”。当然,自然界中的自食行为远没有这么简单,那么,自然界中有哪些动物吃自己的行为呢?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自然界中哪些动物会自己吃自己?第一种:苏门答腊虎。早在2017年,印尼德索尼洛国家公园中有一头奇怪的苏门答腊虎,之所以奇怪是因为它的右前掌消失了。游客发现并且拍照之后,引起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注意,经过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是偷猎者在国家公园内放置的捕兽夹导致的,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这头老虎被夹住之后,为了挣脱,将自己的右前掌整个的咬断,之后才脱险的。
2017年,韩国吉里桑国家公园内一头雌性的成年亚洲黑熊因为被绞索缠住了一条腿,随后它为了自保将被缠住的这条腿直接咬断,成为了“三腿熊”。
诸如此类野生动物被困,为了生存自己咬断自己的某一个器官的事情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偷猎猖獗的以前,比如狼、狐狸等动物也有报道自断一条腿求生。
第二种:环箍蛇。养过狗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狗喜欢跟自己的尾巴“过不去”,总是追着自己的尾巴咬,有时候咬到了,自己疼的惨叫一声然后松口。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狗自己“玩”(消遣)的一种方式。当然,狗追着自己尾巴大都咬不到,但是有一种动物不但能咬到,还能吞下自己身体的约1/3,它就是环箍蛇。
环箍蛇是分布在北美洲的一种蛇类,它们体长平均在50-60厘米左右,属于小型后沟牙毒蛇(通常毒性不强,属于游蛇科)。作为一种小型蛇类,环箍蛇颇受一些喜欢爬宠的人的喜爱,而且在人工饲养下,环箍蛇通常会表现出“自食行为”,它们会从自己的尾巴开始吞食,一直吞到身体的1/3,(为啥不继续吞了?蛇的扭曲是有极限的,再吞的话就骨折了)。不过,它们基本上吞到这个位置之后就会停止,过一会再慢慢地通过蠕动将尾巴吐出。
第三种:海鞘
海鞘是脊索动物门海鞘纲下所有动物的统称,它们均分布在海洋之中,种类超过了1200种,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凤梨、有的像茄子、有的像花朵。通常海鞘身体大都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状的,成年后寄生在海底礁石或者一些物体的表面。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海鞘有一个奇怪的“自食行为”,那就是它们会“吃掉”自己的大脑。众所周知,成年的海鞘是没有大脑的,但是幼年期的海鞘是有大脑的,而且大脑在其身体里呈游离状态。那么,成年后海鞘的大脑去了哪里呢?被吸收掉了。由于幼年的海鞘需要在海中游来游去,所以它们需要大脑去调节身体的活动,当成年后,海鞘会固定在礁石上,此时它们不需要移动,也就不需要大脑了。这时海鞘的大脑以及其尾巴和神经节就会被分解并吸收掉,成为身体营养的一部分。(下图为海鞘的幼体器官图)
第四种:猫。猫也有“自食行为”,这个行为通常发生在分娩之后,作为胎生哺乳动物,母猫通常会吃掉自己的胎盘,当然这个动作是确保小猫已经被自己舔干净的前提下。
动物为什么会有“吃自己”的行为?通过以上四种动物的“自食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动机都不相同。首先,老虎、熊咬掉自己的尾巴或者是四肢,是为了生存,算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因为被夹住之后,它们要么饿死,要么被偷猎者收走,只有死路一条,断掉一根腿或者尾巴还有生还的希望。
其次,环箍蛇的“自食”主要原因是人工饲养下,它们的捕食欲望得不到释放,而且环境过于单调,所以是它们一种消遣的方式。
第三,海鞘吃掉自己的“大脑”,是因为成年后大脑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就被分解吸收掉了。
第四,猫吃自己的胎盘,一方面是因为胎盘的气味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幼崽不利,所以这是一种保护的本能。一方面一些科学家认为动物吃掉自己胎盘的行为可能与减少分娩后的疼痛以及分娩后对能量的需求有关。
总结动物自己吃自己的行为被称为“自食主义”,这是自然界中相对来说比较少见的现象,从整体上看,动物被困后咬断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环箍蛇自己吞自己的尾巴并不算真正的“自食主义”,而猫吃自己的胎盘、海鞘“吃掉自己的脑子”更符合“自食主义”的定义,而它们之所以有这种行为,一方面是“物尽其用”(海鞘吃脑),一方面是种本能的自保行为(猫吃胎盘)。
为什么有些动物会吃自己?
体内所需的东西 不得已要吃掉自己的一部分才能新陈代谢出来
为什么有些动物会吃自己?
动物的智商也不低,好比我们自己的关节因某某因素,导致了截肢,而我们是在医生的帮助下截肢;动物呢,只能自己啃食。我们农村最常见的,家禽母亲。刚生出小崽,就会在他身上不停舔食,这真正的原因是。为了把小崽崽身上的脏液体舔干净,从而使得小崽崽更好的成活。而最后的胎盘出来后,养农,不及时清理,就会被小崽崽母亲吃掉。你以为它真的饿了吗?不是的,他是为了刚出生小崽崽有更好的环境生长。不得不把它吃掉。然后再到别的地方吐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