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民都头疼的泛滥物种,为什么到了中国甚至需要人工养殖?

“物种泛滥”确实是让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头疼不已的问题,因为物种泛滥往往破坏的不止有生态,还对人们的财产有着直接的威胁,比如从19世纪就开始就在英国泛滥的虎杖,不但让本土的植物少了很多(竞争),还让泛滥区域的人的住房房价骤降。但是,从表面上看,在我国物种好像很难泛滥成灾,一些在其他国家泛滥的动物,在我国甚至沦落到需要人工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下场。那么,在我国物种真的很难泛滥吗?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下图为古巴泛滥的红地蟹)

首先,我们来看几种在国外泛滥,在我国却需要养殖的动物

第一种:兔子。说起兔子泛滥,相信许多小伙伴首先想到的就是澳大利亚了,从19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将欧洲穴兔带入澳大利亚之后,澳大利亚持续上百年的“人兔大战”就已经拉开了帷幕。在穴兔泛滥的鼎峰时,澳大利亚拥有超过100亿只兔子,为了控制兔子的数量,澳大利亚用尽了各种办法,比如修围栏、投毒(黏液病毒,欧洲穴兔的“杀手”)、鼓励性捕杀等等,但是截止到现在,澳大利亚还有约6亿只兔子。相比较而言,我国就不同了,野兔早已经成为了“三有动物”,而且在我国有许多以兔子为主的餐饮,这些市场空缺都需要养殖来满足。

第二种: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是原产美国东南部的一种淡水鳌虾。由于其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等特点,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的引入作为一种淡水龙虾来养殖,因此,也为它们打开了“入侵”的大门。到目前为止,小龙虾已经在多个国家泛滥成灾,尤其是欧洲最为严重。

但是,根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仅仅是在2017年,我国就消耗了价值2000亿人民币的小龙虾,也正是因为如此大的需求量,在我国小龙虾的养殖业非常的火爆。

第三种:野猪

野猪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而它们之所以成为了保护动物,就是因为之前人为猎杀严重,许多野猪被端上了餐桌。但是,同样是野猪,进入北美洲后,却泛滥成灾,尤其是美国。据统计,美国约有600万头野猪,它们一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15亿美元。虽然美国也有奖励的捕杀政策,但是依然没有遏制住野猪泛滥的态势。

为什么在其他国家泛滥的物种,在我国却需要养殖?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第一,这些物种为什么会泛滥?第二,养殖满足市场需求,是不是就代表物种入侵失败?第三,吃货真的能阻止物种泛滥?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分别地来看一下。

第一:这些物种为什么会泛滥?

以上这三种动物在不同的地区泛滥成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入侵物种”(一个物种被人为的引入到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地方,并且有能力在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发展成一定的数量)。因为在美国原本没有野猪,在欧洲、亚洲、非洲地区原本也没有小龙虾,在澳大利亚也没有兔子,所以这些都是入侵物种。入侵物种一旦进入新的环境中,在缺少天敌(本土生物的食物链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繁殖能力且适应能力强的情况下,就会泛滥成灾。

物种一旦泛滥成灾,就会对本土相近生态位的生物产生威胁(竞争),也会对本土的动植物产生威胁(过度进食),例如巴西龟由于人为的放生已经在部分地区呈泛滥态势,它们不但会与本土龟类争夺食物,还会吃掉本土的鱼虾、鱼卵等,危害本土的生物。

第二:大面积养殖,是不是就代表物种入侵失败了?

在我国最知名的大面积养殖的入侵物种当属小龙虾了,这个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说过了,那么,它真的是入侵失败的典型吗?答案并非如此。首先,小龙虾最早是在20世纪初先由日本从美国引入,到了1929年,又将引入的小龙虾带入我国的。但是,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的淡水水域中,它们迅速地泛滥成灾,虽然之后,它的美味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南方在当下,野生水体里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小龙虾,只不过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野外捕捞不如养殖来得快,所以才养殖了。它们现在依然在野生环境下,抢夺本土生物的生态位,危害着本土的植物(比如水稻),因此,小龙虾是成功的入侵物种,至少在当下依然是。所以,养殖满足市场需求,并不代表物种入侵失败了。

第三:吃货真的能阻止物种入侵和泛滥?

从上面小龙虾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看出,靠吃货来解决物种入侵的问题显然是不显示的。除了小龙虾外,我国入侵且呈泛滥态势的物种还有罗非鱼、福寿螺等等,这些物种都是因为“吃”被引入的,但是它们依然在我国野生环境下活的好好的,并且挤压着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间。

其次,在许多物种泛滥的文章下面都有集结一大批的吃货,恨不能让物种泛滥的国家请他们去吃掉这些泛滥的动物。但是,这真的可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以澳大利亚的兔子为例,即使把吃货请过去,带着大厨过去,捕杀数亿只狡猾、擅长打洞的兔子也是一个耗时巨大的工作,而且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如此多的兔子早已经再度繁殖了新的后代,如此往复。因此,靠吃货组织入侵和泛滥的物种也是不显示的。

总结

泛滥的物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本土物种,它们之所以泛滥是因为生态失衡,比如野猪在我国部分地区泛滥,是因为缺少了约束它们的天敌,比如狼群、老虎、花豹等等;第二种就是入侵物种了,入侵物种比本土物种更容易泛滥和失控,这是因为在新环境中,它们缺少针对性的天敌、再加上它们原本就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从目前入侵我国的物种看,小龙虾、罗非鱼等都是被吃货接受的物种,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它们在我国野外泛滥的现状,所以,吃货解决物种入侵显然是天方夜谭的。

世界人民都头疼的泛滥物种,为什么到了中国甚至需要人工养殖?

微博上一条题为“818入侵大吃帝国的外来物种们”的长微博被广泛转发,国内的吃货们在调侃戏谑之余,也津津乐道于吃货们的伟大力量,中国吃货竟然能将如此众多的令别的国家头疼脑热的入侵生物送入坟墓,拯救世界岂非指日可待?

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先不说能不能消灭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入侵物种吧,单是中国的入侵物种,中国环保部门曾在2003年和2010年颁布过两批有重大危害的外来入侵生物名单35种[1, 2],但这区区35种显然不能代表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按照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和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给出的数据,中国目前记录在案的入侵生物有754种[3],估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吃货们解决外来入侵物种问题?你们想得太天真啦。

什么是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Invasive species)是引进物种的一个子集。如果一个物种被人为引入一个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具备了在无更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发展成一定数量的能力,以至威胁到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就可称之为“入侵物种”[4]。

一个物种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入侵生物,几千万年以来全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上演物种更迭的悲喜剧,但这个过程是缓慢和只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而人类改变了这一切。

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种移动优势:交通工具。这就使得某些物种可以搭着人类的顺风车轻易到达它们从未抵达过的陌生角落。大量的引入物种面对的是它们在短期内所不能适应的环境。那些人类出于某种经济目的主动引入异域的物种,人们往往要为它们主动创造出合适的生境它们才能生存下去。

但少部分物种,借助人类的力量来到了属于它们的新大陆,这个新的环境意外地适合它们生存,那么它们不借助人类也能活得很好。如果一旦逃离了人类的控制,那些在原生地遏制它们种群增长的因素完全不见了,那么这些物种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形成野外种群,或者通过那些潜在的生存优势以数量侵夺原生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或者食性广泛来者不拒直接以原生物种为食,或者能够分泌毒素和其它抑制本土物种生存的手段。

同时入侵物种并不一定是生就一副尖牙利齿,全副武装消灭其他所有生物的样子,在一个地方的种群受到有效抑制的物种,在环境因素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入侵物种。

在熟悉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将逐条来分析这条长微博所包含的错误。

小龙虾:天下吃货不止我们一家

其实第一条是错误最少的。中国的吃货的确对于消灭作为入侵物种的克氏原螯虾起了重要贡献,而错误的部分则是,世界上的吃货可不止我们一家。

入侵物种具有地域性,我们谈起入侵物种时,必要说起入侵的地区。因此这句话的表述本就并不恰当。

关于小龙虾的身世,瘦驼曾经有一篇文章:小龙虾究竟是怎么进入中国的?在此不再详述。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克氏原螯虾绝非只在中国被当作食物,甚至中国也不是小龙虾消费的主要市场。美国、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非洲和欧洲多国、加勒比海地区都有养殖食用克氏原螯虾的历史和传统,在美国,98%收获的小龙虾来自于其原产地——密西西比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州。在1990年,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龙虾产量占当年世界小龙虾总产量的90%,同时在当地就食用了世界小龙虾总产量的70%[5]。每年的四五月,在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的许多个有小龙虾出产的城市都会举办“小龙虾狂欢节”(Crawfish Festival),在那几天美国人民人山人海,架起露天大锅,用盐、柠檬汁、咖喱、肉桂粉和超辣的卡宴辣椒烹炒成吨的小龙虾,场面更是疯狂热烈。

美国人民烹饪小龙虾。图片来源:trbimg.com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小龙虾的产量为8.8万吨,占当年全世界小龙虾产值的83.8%。

作者:钟蜀黍 链接: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6827/来源:果壳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世界人民都头疼的泛滥物种,为什么到了中国甚至需要人工养殖?

1、中国饮食文化多样,总有一种做法能让食物变的美味

2、人口多需求大

3、地大物博,基本生物在中国都能生存

4、中国人智慧,总能变废为宝,开发生物的价值

世界人民都头疼的泛滥物种,为什么到了中国甚至需要人工养殖?

这现象说明中国人聪明、有智慧,善于把缺点变成优点,把短处转为长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不管何种生物的泛滥,中国人都能扬长利短,使用恰当,把不利变成有利。

物种泛滥即成灾,如蝗虫泛滥成灾时,中国人想到鸡鸭灭蝗法。在2001年河北的一个牧场的植物就让蝗虫啃食了,动用了养鸡场的五千只鸡两天不喂,直运到牧场,鸡见虫就啄食,这方法让养鸡的收入增加了,牧场亏损减少。2000年新疆某地也发生了蝗灾,牧民养了很多鸭子,让它们去进攻蝗虫。通过养鸡养鸭来治理蝗虫的方法是中国人的治理蝗虫的经验,传授给蝗灾的国家,帮助他们减少损失。泛滥物种繁衍最快的数小龙虾,不光是在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泛滥,在德国、美国也泛滥成灾。泛滥的物种还有澳洲的三文鱼、丹麦的生蚝、美洲的鲤鱼。老外处理小龙虾捞上来后,渔民们只好当场“人道毁灭”! 渔民直接把小龙虾踩碎了,当成肥料了。对于聪明的国人来说简直是暴殄天物!

世界人民都头疼的泛滥物种,为什么到了中国甚至需要人工养殖?

几千年来我们华夏大地一直是可耕地少人口众多,古代连年爭战,旱涝绝收,人们饥不择食,野草树皮,飞鸟地鼠,无一不是入口之物,尽管如此仍是赤地千里饿殍满地,一句话凡是能入口的皆为我食,慢慢地形成了农耕民族的特有食谱,这一点西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都不可能理解,因为他们没吃的可以抢,去杀人放火,我们却不能,我们没有马匹,也没有海盗,遇到荒年只能自行解决,任何物种都是我们的食物,所以说别国泛滥成灾的物种到了我们这里都被吃成了保护动物,绝对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世界人民都头疼的泛滥物种,为什么到了中国甚至需要人工养殖?

说到全世界人民都头疼的泛滥物种,为什么到了中国却需要人工养殖?这令人想起山东海底蝗虫疯狂一时,却很快被扫荡殆尽的事儿吧。

在中国,任何泛滥成灾的物种,都战胜不过十四亿人一双手儿,一张嘴儿!

今年3月14日,《青岛早报》一则新闻,曾经惊夺世人眼球。说的是今年山东海底出现大面积“海底蝗虫”,将养牡蛎人家养的牡蛎吃个精光。面对这灾难性的外来物种侵袭,有些牡蛎饲养田中已经“颗粒无收”,人们扒开牡蛎的壳子,发现牡蛎里面肉已经被吃个精光,有牡蛎养殖户预测损失达上千万元。这海底蝗虫的疯狂令渔家欲哭无泪。

那被渔家称为海底蝗虫的究竟是什么?就是海星

这种海星繁殖非常快,一只成熟的海星,一次可产卵200~250万粒,成长后专门偷吃渔家在大海养的牡蛎

面对渔民们的损失,青岛各级政府紧急动员,准备大战海星。于是,政府允许使用以前禁止的海底地笼,用来捕捉海底海星。一只捕捞海星船一天多则可捞上万斤海星,少则也有五六千斤。

正当人们焦虑如何处理这些海底蝗虫时,事态变化却令人破涕为笑。为什么?捕捞海星船一靠岸,各地海鲜商纷纷涌来,抢购海星。原来这海星外来物种,到中国这里来,就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据说味儿如蛋一般,烹蒸烤炒,一番加工后,就是一道诱人的大餐。所以,到三月十九日,海星竟然供不应求,价格也从四元一斤,涨到五元五角。

海星变废为宝的事实充分说明,在中国,任何外来物种,都很难泛滥成灾。中国鲤鱼在中国不会泛滥,到美国却多得满河都是,以致美国政府花钱雇用人工捕捉做肥料。龙虾也是,澳大利亚龙虾多得遍地成灾,人们避之不及,但到中国却需要人工养殖龙虾,供市场需求。为什么,很多外来动物都成了中国人的美餐。就是一些植物,比如水浮莲,广东一带人在其嫩稚时,炒着当菜吃。

所以,各国头疼的外来物种,一旦进入中国,就会变废为宝,供不应求,只好人工养殖,以应市场需求,满足美食家们的需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