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期频繁发现已经灭绝动物的出现?

最近抖音或是头条经常看到有已经灭绝的生物又被发现了,而且还是活体,网络上总的有几种观点 一:外星说:灭绝生物经外星人培养再次重还地球,个人觉得这个观点也不是说不通,毕竟现在的科学认知领域对我们生活以为的星球还很茫然,或许真的有外星人的存在也说不定呢 二:人类活动说:因为人类活动,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因为砍伐森林等等,生活范围缩小,所以不好找。找不到不就是灭绝了嘛,但是找不到就只是找不到而已。 三:时间重置说:2012年开始,时间重置了,灭绝生物陆续出现了 四:末日说:灭绝生物陆续出现,是不是意味着审判日的到了,末日要来了呢? 小结:大家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呢,或许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欢迎大家一起评论留言。

近些年,确实有一些已经宣布“灭绝”的动物再次出现的报道,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我是由衷地开心,毕竟物种的灭绝无法挽回,而且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整个自然生态来说也是有利的。但是,许多人拿着“灭绝的生物”再次出现大做文章,才有了“外星人重塑说”、“时间重置说”、“末日说”等一系列的伪科学的谣言。因此,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物种灭绝”的定义以及“灭绝的动物”为何会再次出现?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说两种近些年“灭绝”后又重现的物种

第一种:台湾云豹

猫科分为猫亚科和豹亚科,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豹亚科下的动物都是大猫,比如狮、虎、豹、美洲豹、雪豹等均在这一亚科下,但是,也有一个例外,它就是云豹。云豹是豹亚科下最小的动物,它的平均体长只有1米左右(不含尾巴),体重平均在20公斤左右,与猫亚科下的猞猁差不多大。而台湾云豹就是云豹下的亚种之一,也是我国台湾地区独有的一种猫科动物。

台湾云豹是在1862年首次被记录在科学文献上的猫科动物,但是因为其皮毛非常的具有观赏性,所以一直是人们的猎杀对象。到了1983年,在调查中就再也没有发现野生台湾云豹的踪迹,至此,台湾云豹被宣布“野外灭绝”。

从1983年开始,动物学家们又数次的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搜索,在数次搜索无果后,到了2013年4月,研究团队表示台湾云豹疑似灭绝,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研究团队最终在2014年4月正式宣布台湾云豹灭绝。但是,就在5年后的2019年2月,台湾东南部台东县达仁乡的部落巡守队员在巡山时发现了一只正在捕猎山羊的台湾云豹。

至此消失了接近40年的且已经被认定为灭绝物种的台湾云豹,再次出现了。

第二种:腔棘鱼

腔棘鱼是腔棘鱼目下所有鱼类的统称,根据已发现的腔棘鱼化石看,它最早在距今约3.8亿年前的泥盆纪就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在经历了约3.1亿年后,它们与恐龙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因此,一直以来,腔棘鱼纲都被认为是已经从地球上完全消失的一个纲。但是,1938年玛乔丽·考特内·拉蒂迈在巡视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一种与其他鱼类截然不同的鱼,而且它与已经灭绝的腔棘鱼纲下的成员有着极为相似的外形。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被发现的鱼的祖先就是几亿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腔棘鱼,因此这种鱼被命名为矛尾鱼,而且被划分到了腔棘鱼目下成为了唯一一个现存的科-矛尾鱼科。

相比起消失了36年的台湾云豹,腔棘鱼“消失了”超过6500万年前,于是有些人就开始了各种想象,便有了开头我们说的几种想象的“假说”。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物种的灭绝是如何定义的?

物种灭绝从地球生命诞生开始就从未停止过,仅仅是地球史上的五次大的灭绝事件就带走了超过98%的地球总生物种类,当然这五次大灭绝事件是生物集群灭绝,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物种灭绝。

从人类诞生之初开始,物种的灭绝速度就开始加速了,到了近代,尤其是近一百年内,根据科学家的估计,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过去物种平均灭绝率的100倍以上,显然这个原因大部分都出在人类身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对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包括灭绝、极危、濒危、易危、无危以及数据缺乏(在我国的分类中,在灭绝与极危之间还有野外灭绝)。其中,灭绝是指一个生物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也就是说一种动物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

虽然这个很好理解,但是想要宣布一种动物灭绝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近代灭绝的生物。因为,如何确定发现的死亡个体是最后一只?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一个物种被宣布灭绝时,还需要经历多次、间隔时间较长的对该物种栖息地进行较为细致的搜索,当完成这些动作后,如果还是没有发现一个物种的踪迹,那么这种动物就会被宣布灭绝。上面我们说的台湾云豹从1983年开始就没有见过野生个体,但是直到2014年才宣布灭绝的原因就在于此。

为什么被宣布灭绝的动物会再次出现?

灭绝的动物再次出现当然不是什么“神创论”、“外星人制造论”等谬论,这里有一个逻辑存在:那就是物种的灭绝是人宣布的,而且是人数次寻找一种稀有的动物未果之后宣布的。这里有很强的主观意识。

我们还是以上面的台湾云豹和矛尾鱼为例来说一下。首先是矛尾鱼,灭绝了6500多万年的物种再次出现?这个前提就已经错了,因为矛尾鱼的分布是在大海之中,而且仅分布在西印度洋中,并且它栖息在100米-700米的深海之中,本身的商业捕捞就很难捕获到它。

其次,即使捕获到了矛尾鱼,渔民也只是觉得它是一种有些奇怪的深海鱼,并不会想着它可能是与亿年前的鱼类有关联的鱼。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玛乔丽·考特内·拉蒂迈对古生物有一定的认知,如果不是他去海边看渔民满载而归,他也不会发现矛尾鱼。

因此,矛尾鱼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一直从亿年前生存至今,只不过是没有人发现它们而已,并不是谁创造了它。

我们再来看一下台湾云豹。台湾云豹也不是谁创造的,它与其他猫科动物一样都是在几百万年演化而来的。而在近代,它消失的原因就是人为的捕杀(为了它的皮毛)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但是,随着台湾云豹已经消失的消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些不断搜寻台湾云豹的“偷猎者”就会停止自己的搜寻动作,这给了仅剩的台湾云豹喘息的机会。

其次,随着近些年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停止了对许多森林的砍伐,这同样也给了一些岌岌可危的野生动物留下了生存空间。而且台湾云豹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谨慎的猫科动物,一旦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会爬上茂密的树躲起来,不太容易被观察到。

因此,台湾云豹的消失也不是真正的消失,只是它们数量降低到了极致,再加上它们谨慎小心的性格,才让它们躲过了数次的搜捕(包括科学的搜索)。

总结

人类虽然在地球上已经站在了“主宰者”的位置上,但是在偌大的地球上依然有人类没有探索到的地方,而且即使探索到的地方也不会毫无遗漏地将区域内的一切生命体全部掌握,正是因为这样,一些被宣布“灭绝”的动物,才有了喘息的机会。再加上人们对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野生环境破坏的收敛,也给了它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并且现在想要观察区域内动物的活动,只需要安装大量的摄像头即可,所以,一些“灭绝”的动物才会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

为何近期频繁发现已经灭绝动物的出现?

有来头。实际上牠们并没有灭绝,甚至包括恐龙!都还在六道轮回中循环,有的变了个样子活在世上,只是世人不认识牠们罢了。有的又现出原来的形象来了,人们才觉得牠没有灭绝。悟到了佛家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就无所谓灭绝与生存了!这是个深刻的道理,你得慢慢去悟去解……

为何近期频繁发现已经灭绝动物的出现?

说明环境好了,生态逐步恢复了!我相信,只要山清水秀就会有越来越多惊奇的发现!

为何近期频繁发现已经灭绝动物的出现?

第二种还比较符合现实。

举个生活中的法律上的例子吧,有一点可比之处。

如果某个人外出打工或者什么其他原因,总之这一走就渺无音讯,家人报了警,也查找无果。

但是一个人总用亲人朋友和一些法律和民事上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债务纠纷赡养义务什么的,老找不到人,这种事就不好处理,于是法律规定如果某人在一定时间内始终渺无音讯,就宣告失踪,宣告失踪后再过一段时间,就升级为宣告死亡。如果已经宣告失踪或者死亡的人后来又突然出现了,法律也对其相应的法律关系有明确的规定。

其实灭绝动物也分两个概念,一个是确实灭绝了,一个是宣告灭绝。

其中确实灭绝又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毕竟世界这么大,哪个角落里还藏着一只也说不清,这种灭绝也可以称作学理灭绝。所以现在所有的灭绝,其实都是学理灭绝和宣告灭绝。

既然无论是学理灭绝还是宣告灭绝都具备不确定性,那么一些从前被认定已经灭绝的生物又被发现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动物越高级,对种群亲族生殖隔离的要求就越高,特别是哺乳动物,只要种群小于一千五百到两千,就会出现由于近亲繁殖出现的退化,比较著名的物种是大熊猫,野外栖息地被分割,长期以来独立生存地域内的种群数量一直不足,导致生育力低下,死亡率略高于出生率。

这就很危险了,也就是说,除非进行有效的人工干预,野外大熊猫的灭绝已经成为定局。

为何近期频繁发现已经灭绝动物的出现?

其实很简单,因为去年至今因为疫情原因,人类活动大大收缩,所以它们都跑出来自己的藏身处

为何近期频繁发现已经灭绝动物的出现?

谢谢提出:

小时候,我们这里只是小县城,内环路外到处都是小河沟,鱼塘,水稻田,我们常常光屁股下河游泳,到水稻田里抓鱼。

“菩萨遮”最耐活,用个水瓶养起来,越长越漂亮。

长大后,城市扩大新建:一环路→二环路→现在又建设三环路。节假日闲来无事,在“内环←中间→一环←中间→二环”区间,到处建成高楼林立。

唯独昔日“菩萨遮”小鱼儿,不见踪影。是否算区域性灭绝?

不是砖家,不敢做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