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灭鼠疫,就把草原上的鼠全部都灭掉,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会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老鼠是“四害之首”,也是人最痛恨的动物之一,这是因为老鼠不但会破坏人们的财物,而且它本身还能传播鼠疫,所以灭鼠这件事,从人类利益关系上看,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同样是为了控制鼠疫,将草原上的鼠全部灭掉,会不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草原地区的鼠疫鼠疫也就是鼠疫杆菌,它通常存在于啮齿类动物身上,经由跳蚤传给其他的动物(包括人类)。历史上比较大的鼠疫有三次,这三次鼠疫就带走了超过5000万人的生命,可见鼠疫的危害之大。不过,不同的鼠疫宿主也不尽相同,毕竟啮齿目是一个大家族,仅仅是鼠就有超过450种不同的种类。
在草原地区,携带鼠疫的老鼠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家鼠,而是黄鼠。黄鼠并不是黄鼠狼,甚至它也不是老鼠,因为黄鼠狼是鼬科动物,黄鼠是松鼠科下的动物。
黄鼠又称草原黄鼠,它们是一种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的杂食性动物,在我国内蒙古以及青海地区,因此,它才是草原地区主要的鼠疫携带者。
虽然黄鼠是松鼠科下的成员,但是它与我们常见的松鼠区别很大。首先,草原黄鼠的耳朵很小,眼睛圆且大,最关键的是松鼠大都有一个大而长且蓬松的尾巴,但是草原黄鼠的尾巴却比较的短小(长尾黄鼠的尾巴较长,但是末端也不蓬松)。草原黄鼠之所以有这样的形态,是因为松鼠科下的成员大都栖息于树上(树栖),而黄鼠则是栖息在草原之上(地栖)。
大多数的啮齿类动物都有“屯粮”的习惯,目的就是为了在冬季有的吃,尤其是松鼠科下的其他动物,它们通常都有多个“屯粮地点”,而且即使被积雪覆盖,它们也能准确的找到屯粮地。
但是,黄鼠不同,它们属于穴居动物,而且洞穴的结构非常的简单,并没有储存粮食的地方,所以为了度过漫长的没有绿色植物的时期(黄鼠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它们选择了长达半年的冬眠期。
正是因为黄鼠只吃绿植的习性,它们对牧区的破坏性较强(与家畜抢食物),再加上它们是草原地区鼠疫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播者,所以在草原地区,黄鼠是最大的灭杀对象,人人得而诛之。
把草原上的黄鼠都消灭掉,有什么利弊?上面我们简单地说了一下黄鼠的习性和危害,所以,对于牧区的人来说,把草原上的黄鼠都消灭掉,有三大好处:
第一,消灭所有的鼠类就能减少草原的消耗,让牧区的牧草不再紧张,而且更有利于牧区的科学放牧;
第二,消灭掉黄鼠,就意味着切断了草原地区鼠疫的主要传播来源,与人和家畜都是有利的;第三,由于黄鼠挖洞的习性,它们不但会将挖洞的土盖住周围的牧草,使得牧草无法正常生长,还会破坏牧草的地下根系,造成牧草的死亡,所以在灭掉它们后,牧草的面积和品质都会增加。
因此,如果单就牧场来说,灭鼠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那么将草原上的黄鼠都消灭掉,从生态的角度看有什么弊呢?
一定程度的会破坏食物链
在草原地区,鼠类是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也正是因为如此,鼠类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也很重要,比如陆地上的蛇类,它们的主要猎物就是鼠类,一旦鼠类被灭绝,它们也就失去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再比如天空中的许多猛禽,它们的主要猎物中,鼠类也占比较大,鼠类的被消灭,也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因此,如果草原上的黄鼠灭绝殆尽,许多以它们为食的动物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总结其实,现在的草原地区已经不像以前了,以前的草原地区人迹罕至,而且食物链相对完整,在整个草原地区,万物相生相克,彼此约束,所以即便是鼠类它们也无法猖獗。但是,在野生动物越来越少的当下,鼠类的繁殖能力没有退化,因此造成了它们数量膨胀,这就对草原生态起到了反作用,再加上草原牧区化比较严重以及鼠类携带的鼠疫威胁,草原地区的鼠类成为了不得不灭的存在。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灭鼠,即便是将草原地区的鼠类全部灭绝,也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但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将一种数量较多的物种完全抹掉,势必会影响食物链的。至于,许多人说灭掉草原上的鼠类,会导致土地硬化(没有翻土的动物了)的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草原上的鼠并不会松土,反而会影响植被的生长,而松土的任务还是交给蚯蚓等动物比较好。
为消灭鼠疫,就把草原上的鼠全部都灭掉,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会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欧洲鼠疫的终止恰恰是因为褐家鼠。黑家鼠身上寄生的客蚤可以寄生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身上,造成了鼠疫的跨物种传播,而褐家鼠身上寄生的跳蚤是一种角蚤,这种跳蚤只寄生在褐家鼠身上,不会造成鼠疫跨物种传播。
因为褐家鼠驱逐了黑家鼠,试图寄生在褐家鼠身上的客蚤又被本来寄生在褐家鼠身上的角蚤驱逐,结果反而因为褐家鼠的侵入终止了鼠疫。
而现在城市里褐家鼠又逐步被黄胸鼠驱逐,不知道黄胸鼠身上寄生什么跳蚤,假如黄胸鼠身上寄生的跳蚤可以跨物种寄生的话,鼠疫很可能再次出现。
褐家鼠被黄胸鼠驱逐恰恰是在人类帮助下完成的,因为褐家鼠警惕性不如黄胸鼠,在毒饵的诱惑下更容易吃毒饵,黄胸鼠不会轻易尝试不熟悉都食物或者含不熟悉气味的食物的,结果毒死的绝大多数是褐家鼠,造成现在黄胸鼠泛滥。
为消灭鼠疫,就把草原上的鼠全部都灭掉,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会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采用各种方法减少老鼠的数量,是一直以来世界各国为之不懈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灭鼠是减少疾病发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说实话,要把老鼠全部消灭只是我们理想中的目标,谈何容易。
老鼠虽小,但危害很大。对我们的健康来说,通过老鼠能够传染的疾病达35种以上,特别是鼠疫、出血热、伤寒的危害更大;老鼠的粪便和尿液极易污染粮食和食物,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对农牧业来说,老鼠糟蹋和啃食农作物,造成粮食产量降低;能够咬伤家禽,传播猪瘟、口蹄疫、鼠疫、炭疽等疾病;偷食和污染畜禽饲料等。
对生产生活来说,老鼠善于打洞,破坏建筑物基础,引起局部中空甚至塌方;经常咬坏电线、绳索、布料、纸张等,严重干扰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们对老鼠简直恨之入骨。
如果我们把老鼠都消灭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老鼠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单元,它在食物链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它的消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短期内和它关联的生态系统出现紊乱。比如,蛇、老鹰、黄鼠狼等这些老鼠最大的天敌,它们的食物来源一开始会出现问题,数量也会下降,直至找到其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这些其它作为替代的生物受到牵连必然数量也会锐减。再比如,老鼠在自然界经常吃的昆虫会因老鼠的灭绝而大量繁殖,反过来又会影响大部分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地球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改变,总体上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机制进行恢复的。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种类大约有1400多万,但是从地球漫长的演变个发展过程来看,有科研机构统计分析,地球至今已经存在过50亿种生物,大约99%的物种都已经灭绝,地球每过6000多万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群体性灭绝事件,即使这样,地球生态系统仍然在有序的进行。
因此,老鼠灭绝在短时间内会扰乱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系统,引发蝴蝶效应,但当食物链上的生物出现替代者之后,所有生物数量就又会达到新的平衡点,老鼠灭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就不存在了。
为消灭鼠疫,就把草原上的鼠全部都灭掉,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会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过度放牧,至草原退化,老鼠的天敌如狐狸、沙狐、蛇、老鹰、狼、等等减少或者消失,至始老鼠在草原上泛滥。
为消灭鼠疫,就把草原上的鼠全部都灭掉,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会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这就是内蒙古飞机✈️灭鼠
为消灭鼠疫,就把草原上的鼠全部都灭掉,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会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老鼠,自古就是人类的公害之一,人们把自己非常厌恶和讨厌的对像都比喻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它们毁坏财务,与人类争夺消耗粮食,自身携带具有重大杀伤力的鼠疫病菌,有百害而无一利,建国初期,毛主席就号召国人消灭四害,老鼠就是其中之一,现在、过去以及将来消灭老鼠永远是人类的责任之一,说把老鼠全部消灭了一点都不为过,更何况事实证明人类在大的灭鼠运动和方式方法都不会把老鼠消灭的干干净净的,谈不到对生态造成破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