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导致禾花雀在13年间从无危到极危?

禾花雀又名黄胸鹀,现在很少看到了。

禾花雀早在20世纪还是一种我国常见的鸟类,进入21世纪后,禾花雀的数量持续的下降,从2004年的近危物种,到2008年的易危物种,再到2013年的濒危物种,最后到2017年的极危物种。也就是说禾花雀从04年到17年这13年的时间内从近危一路到了极危,濒危等级等同于亚洲狮、中华鲟。那么,是什么让禾花雀在13年间,从近危到了极危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禾花雀

禾花雀学名黄胸鹀(wu),它属于雀形目鹀科鹀属黄胸鹀种,整个的鹀属下一共有39种鸟类,它们均为小型的鸣禽。从外观上看,黄胸鹀的体长平均在15公分左右,它与麻雀长的有些相似,不过,相比麻雀来说,黄胸鹀要漂亮很多,它的胸腹部羽毛为干净的黄色,头部羽毛为黑色,翅膀和背部的羽毛以栗褐色为主,上面点缀着许多白色的斑点。

黄胸鹀原本是欧亚大陆上常见的一种鸟类,其下有两个亚种分化:指名亚种和东北亚种。其中东北亚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地区。而指名亚种的分布是最广的,它们广泛的分布于欧洲东北部和亚洲东部地区,在我国黄胸鹀指名亚种西抵内蒙、西藏地区,南至海南、台湾,北到华北各省,东达东北地区,可以说起分布涵盖了几乎整个的中国板块。

当然, 我们上面说到的分布地区,是在该区域会出现,由于黄胸鹀本身有迁徙的习性,它们有着不同的迁徙路线,所以在迁徙时途径的地方原则上说都是它的分布地。而且一种鸟究竟是不是旅鸟,取决于该地区与鸟的关系,比如在迁徙的路线上,云南、广西等地对于黄胸鹀来说只是短暂的逗留,因为它们要去广东沿海地区越冬,所以,对于云南、广西等地来说,黄胸鹀属于旅鸟,而对于广东沿海地区来说它就是一种冬候鸟。

与其他的雀形目下的鸟类一样,黄胸鹀也是典型的群居型鸟类,它们在白天至少是三五十只成群的,在迁徙的季节,甚至会出现上千只集体飞行的场面,非常的壮观。而且黄胸鹀与麻雀一样都是杂食性鸟类,它兼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黄胸鹀的极危之路

从上面的介绍看,黄胸鹀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但是为什么它们会在13年间从近危到了极危呢?原因有五点:

第一,养

由于黄胸鹀的外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它属于一种鸣禽,有着婉转的叫声,因此,在许多地区,黄胸鹀被人为的捕获到拿到花鸟鱼虫市场上进行售卖。这是其一。

第二,吃

我发现,在我国分布的野生动物永远都不会离开一个“吃”字。笔者翻阅了一下资料发现,黄胸鹀在早些年的南方许多地区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尤其是广东地区,吃黄胸鹀的现象最多,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黄胸鹀有补肾壮阳的功效,再加上一些人的炒作,黄胸鹀成为了一种“紧俏货”。从分布上看,广东沿海地区是黄胸鹀的主要越冬地,因此,黄胸鹀的急剧减少,与被吃也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杀

黄胸鹀经常出没的环境中有田野,而且它的喙本身就比较的适合开谷物的壳,所以,早在21世纪初,黄胸鹀被认为是一种只吃谷物的鸟类,这与人类发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就像当年的麻雀一样,黄胸鹀也曾经被当成一种“害鸟”被人们疯狂的捕杀。直到后来,随着科学家们对鸟类研究的深入以及对黄胸鹀野生死亡个体的解刨发现,在繁殖期,它是一种只吃昆虫的鸟类。至此,误会解除,但是伤害已经造成,而且还是大范围,高数量的伤害。

第四,药

其实不光是黄胸鹀,许多鸟类在当下都有生存危机,这是因为人口的增加破坏了许多的野生环境,而且对于土地的开垦,也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这就导致了许多鸟类想要活就必须在人类的田地附近觅食,因为这里既有谷物,也有昆虫。

但是,为了减少病虫害,农业上农药的使用较多,这就增加了鸟类吃带有农药的谷物和昆虫的几率,而鸟类也是一样的,吃了有农药的食物,它们的下场也只有死路一条。而这一点并不是我国才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的。

第五,困

这里说的困,并不是睡觉,而是被“束缚”的意思,而束缚黄胸鹀的不是别人,正是它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黄胸鹀的繁殖习性与其他鸟类不同,它们特别的喜欢在平原的草丛中筑巢繁殖,这原本是一种繁殖习性,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在地面上,就意味着它们的后代被其他动物捕杀的几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比如蛇类,老鼠、黄鼠狼等等。因此,在人为的迫害下,繁殖习性本身就存在漏洞的黄胸鹀在13年的时间内就走到了极危。

总结

关于黄胸鹀的极危现状,笔者翻阅了许多的资料,其中大多数的资料都说是中国人把黄胸鹀吃没的,关于这一点,我不是很赞同。因为,黄胸鹀的减少有多重的因素,被吃只是一方面,除了被吃,栖息地的减少、繁殖习性的缺点、农药的使用等等都是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什么原因导致禾花雀在13年间从无危到极危?

“空中人参”的美名,导致禾花雀从无危到极危

禾花雀在13年间从无危到极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公开信息认为在中国,为食用而对禾花雀进行的非法诱捕是对禾花雀最主要威胁。

禾花雀学名黄胸鹂,是一种候鸟。这种鸟类,体型大约只有15厘米左右,比麻雀还小, 形体也与麻雀相似,只不过禾花雀的脚比麻雀的脚略长一点。

禾花雀原产于内蒙古 和东北一带,每年由北往南飞迁过冬,经过广东时, 正是十月水稻扬花季节,故称“禾花雀”,尤以广东三水市的禾花雀最名。

由于禾花雀专门吃水稻谷粒,令到稻农稻谷失收,损失很大,因此,在三水农民一直都有“捕鸟护稻”的习俗。加上禾花雀肉质肥美,骨软如绵和营养丰富,在民间有“空中人参”的美称。

据闻禾花雀的骨头比较脆,可以一口一只,吃起来肉质比较细嫩多汁,非常可口,而且烹饪的手法特别多,总共有十多种,多数是粤菜的处理手法,有油炸的、盐焗的、铁板的、姜葱爆、红烧的等等。

除制成食物,又利用禾花雀酿制成的“禾花雀酒”,这酒一出现,就身价十倍,说是佳肴美酒,更增乐趣。

以前禾花雀上市的时候,许多华侨、港澳同胞都会慕名前来三水,参加“禾花雀节”,食客的蜂拥而至,导致鸟儿惨遭大面积捕杀。

曾有文详叙禾花雀捕猎过程:

落日时分,来到预先选定的地点,左右两边各竖一根竹杆,竹杆上挂着特制的网,网一般用尼龙丝绳织结而成,倾斜约45度角。网 眼尺寸与禾花雀头部一般大小,网的长短要视捕捉范围而定。

网布完毕,三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候在网前,二人从芦苇丛另一端,各抓住麻绳一头,将麻绳上下晃动,把禾花雀一步一 步驱赶到网前。这时,守候在网前的人,抓准时机燃放一串鞭炮。

禾花雀听到突然而来的巨响,纷纷起飞而撞入网眼,头被卡住。猎人拔杆收网,满载而归。据当地人说,一网最多可以捕捉到四、五千只,收网时两个人都抬不起来。

后来,广东省林业厅多年前已对上述美食节进行了取缔,但禾花雀并没有在人们的餐桌上消失。

其实,禾花雀形体娇小,连人的半个拳头大都没有,剥毛除净上碟后,就算用油炸红烧亦未能掩其惨状,不知究竟有何滋味,令人趋之若鹜。

是什么原因导致禾花雀在13年间从无危到极危?

禾花雀,学名,北方叫洛铁被,立夏前后来,小满后走,公肚黄,被黑向生铁一样然色,母肚淡黄,背淡黑,公唱的好听时间长,母教声小,不好养皮气大,三,四天不吃食,八几年就很少见,现在以经见不到,现在农村很多物种已经灭决了,生态发生大的变化,不知下一个是什么物种灭决,照这样下去,人也能在化石中能见到,保护环境,不是喊几声口号,社会进步,不应牺牲原生态为代价,是什么最后把人类送进坟坑,不是自然,也不是老天,是我们自己。

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是被标上了“特产食品”的标识。有人说那不是传统食品吗?不错,珠三角的确有吃“禾花雀”的传统,但历史上由于保鲜、运输、物流等没有今天这么发达,自然繁育还可以维持生态平衡。一个区域性的物种再强大也架不住超区域的需求。如果不立法保护起来,继续的为了利益贪婪而杀戮的话,灭绝就在眼前。

这玩意儿吃是吃不绝的,关健是它的食物来源在减少(比如现在草是种植的,不结籽)。最大危害是农药(虫子没有了)。现在还看的见蚂蚱之类的昆虫吗!?看的见青蛙吗?那去了!请那些专家不要转移大家的视线,这些生态是你们给造成的恶果,不可能是人们吃了几只鸟。 江河里如果不修水电站,不建化工厂,不往河里排污水,鱼怎么会绝种?这比电鱼毒鱼更绝!

以前这种鸟在我们这(东北)春天常见,那时迁徙的这种鸟群太多了,一棵树的树枝都能压弯,树上还没有树叶呢,全是鸟。随便抛个石子都能砸中,现在很少看到了。也许是农药的使用,就连虫子,蜻蜓,蝴蝶,麻雀,青蛙也少多了。

都不知道这豆丁大小的鸟有什么好吃的,农村有点钱的家里办酒席都少不了油炸禾花雀,现在不让吃了就说是杂雀掩耳盗铃,还有水鸭水鸡锦鸡斑鸠野鹤,偷猎候鸟的人真是缺德,现在肉食那么丰富,鸡鸭鹅鱼牛羊猪狗的,非要吃野生动物。

吃了几千年都没灭绝,主要是它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搞开发破坏了,广东是它重要觅食地区可稻田已变成高楼大厦,开发区,现在都食东北米外省来东南亚各国的米,本地稻谷也象禾花雀一样快灭绝了,能怪谁?首先这种鸟的迁徙目的地,最北是东南亚地区,最北大约是北纬28°左右,而欧洲大陆最南边,是北纬36°,显然它不会待在欧洲大陆,然后,它在土耳其,阿拉伯半岛和巴基斯坦都是罕见迷鸟,它在迁徙中显然会避开高原和高山,以此数据为基础,就能画出这样的迁徙路线了。

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为了生物链完整性?为了物种多样性?人也是地球物种的一员,生物天性也在不停的拓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总会有不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那一天,他们相对于人类毕竟是进化的太过缓慢了,人类活动对原始自然生物网的破坏可不可以理解成另一种重建呢?

这些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已经改变,苟延残喘的少数被人类圈养起来,逐渐丧失食物来源,这样的慢性死亡难道就是人类所能做的善良吗?如果想保护,给它们留出足够的自留地,退出来别干涉,否则的话,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就可称为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什么可后悔的,地球出现生命以来消亡的物种已经不计其数,对那些消亡的物种,只能说,“对不起,吾等生而为人”。

人之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其一是因为现有认识太过浅薄,不能充分利用生物物种资源,所以需要加以保护留待后代继续研究挖掘价值;其二是对某些物种灭绝后果的不可预期性恐惧,所以要尽可能维持现有物种状态,和平发展;从根底上讲,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是出于人类利益考虑的,谈不上道德高尚,而因为这个根底上的自私属性,保护起来慢慢利用的效率经常要让位于短平快的利益效率,譬如建青藏铁路会阻断藏羚羊的迁徙路线,所以设计方在方案里加了几个桥洞供动物通过,有没有用不知道,但人类是万万不可能因为保护野生动物而放弃建铁路的。以上,保护野生动物在人类群体言论里会有一定市场,但永远不会是主流,因为保护的初衷就是自私的。

这样说吧,群众把禾花雀从无危吃到濒危,土豪把禾花雀从濒危吃到极危。20多年前,广州卖的炸禾花雀,一块钱一只。一个小店,大盘子,上面全是山一样炸雀。还有打火锅,一盘一盘禾花雀上来,全是光溜溜的鸟儿。有些人,明明就是吃到灭绝的,你没吃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其他群众没吃。事实就是事实,很多广东人爱吃果子狸,穿山甲,鱼翅,蟛鱼腮,全都吃到濒危了,有什么好否认的。不谈吃的,只说壮阳。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男的三十微软,四十松下。就是一夫妻,随着年龄增长,夫妻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老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老公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甚至是老公已经负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使得一部分夫妻要在这方面消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号召除四害,麻雀彼消灭的差不多了!禾花雀的命运也差不多了。老广包括香港人一到冬天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也(东西)特别喜欢!唉!小小禾花雀,你能躲过这残酷的冬天吗?耕地大面积流失,化学农药过量使用。这两点才是导致濒危的主因吧。以前不用走远,城郊就是耕地水田。现在走再远都很少了,基本都荒废没人种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没有了,怎么繁殖?

特别无奈的是身边有家长和同辈的人根本不在乎野生动物保护,对他们来说能在饭局上跟领导和朋友拉进关系比什么物种灭绝要重要太多了。教训我中国社会就这样,人际关系最重要,该抽烟喝酒就得抽,吃某些珍惜的野生动物有档次有品味,至于物种灭绝是什么?他们根本不在乎。最后我只能跟他们说,现在别吃太狠了,吃灭绝了以后你们儿孙就吃不到了。这是他们唯一听得懂也能接受的话。三观不合真的好无奈,明明都讲中文,天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完全不能交流。

广东在饮食文化中的野味入菜要剔除陋习,无论是营养还是养生来看,长三角的饮食都不会比珠三角的饮食效果更差!热衷吃野味,是一种陋习,要坚决加以纠正!禾花雀的确被当作壮阳物,同样命运的还有斑鸠。(当然斑鸠已经有饲养了。)斑鸠就是因为起错名,广东话鸠就是屌的意思。我纯正广东人,爱海鲜,但不好野味。广东虽是我家乡但我不惧于揭广东人的短。就在十年前我去某县,还见到不少人捕猫头鹰来卖,那村妇也告诉我可以壮阳。不过我也要申明一点,并非所有广东人都这样,所以别一杆子打下去。还有部分广西人也爱吃野味,所以也别只骂广东。

是什么原因导致禾花雀在13年间从无危到极危?

人口肆意扩长,栖息地减少,食物贫乏,农药滥用等,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都是导致地球上相当一部分物种濒危或灭绝的主因,尤其是人类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禾花雀在13年间从无危到极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广州秋交会期间,我的一位老朋友老客户李金啟先生曾经几次跟我提及广东某地举办荷花雀节,专门食用荷花雀

是什么原因导致禾花雀在13年间从无危到极危?

人的素质,监管不力,环境恶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