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被扔到海里面会被咸死吗?

先说答案:淡水鱼被扔到海里,不会被咸死,但是会可能因为脱水而死,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鱼类只能在淡水或者海水中二选其一生存。那么,淡水鱼放到海水会发生什么呢??有哪些鱼又能在淡水中又能在海水中生存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几个问题。

什么是淡水鱼?

淡水鱼从表面上看就是指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淡水鱼一生都生活在淡水中。因为淡水鱼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的淡水鱼就是指终生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而广义上说淡水鱼分为三种:初级性淡水鱼、次级性淡水鱼以及周缘性淡水鱼。

在这三种淡水鱼中,初级性淡水鱼是一生都生活在淡水中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四大家鱼就是典型的初级性淡水鱼;次级性淡水鱼则是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淡水中,偶尔会出现在低浓度的咸水中的鱼类,比如入海口。我们最熟悉的次级性淡水鱼就是罗非鱼了;最后是周缘性淡水鱼,这一类鱼主要栖息在海中,但是一生中总会有部分时间会游到淡水中生存。比如有些鳗鲡目下的成员就有游入淡水的习性。不过,这一类的鱼类通常会被划分到海鱼中。

目前已知的鱼类有约2.6万中,其中约有1.07万种为淡水鱼类,在这上万种淡水鱼中,有80%左右的为初级性淡水鱼类,次级性淡水鱼类约占19%左右,而周缘性淡水鱼只有一百多种,约占淡水鱼总数的1%左右。

将淡水鱼放入海水中会发生什么?

上面我们说了淡水鱼按照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而除了初级性淡水鱼外,另外两种都能在海水中生存,因此,如果将次级性淡水鱼和周缘性淡水鱼放入海水中,它们并不会发生死亡的现象。

但是,如果将初级性淡水鱼放到海水中,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这将会是一个杀死淡水鱼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简单的来谈一下。

由于淡水鱼(初级)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淡水生活,身体的各项构造也是为了适应淡水环境而生的。一旦放入了海水中,首先发生的变化就是生存环境的浓度,由于海水中盐分很高,属于高浓度溶液,而淡水鱼体内是淡水,属于低浓度溶液,根据渗透压的关系,淡水鱼体内的水分会半透膜流到高浓度溶液(海水)中渐渐的淡水鱼就会脱水而死

因此,将初级性淡水鱼放入海水中,淡水鱼并不是被齁死的,而是死于细胞脱水。

同样的如果把一条初级性的海鱼(完全生活在海水之中的鱼类)放入淡水之中,它也是活不成的,不过,它并不是死于脱水,而是死于膨胀。因为,海鱼终生生活在海水中,而海水的密度高,压强大,海鱼已经完全适应了这样高压强的环境,如果把它们放入淡水中,由于其体内的压强要远比外界(淡水)的压强大,此时海鱼体内的血管和器官就会膨胀,最后内脏和血管暴裂而死。比如一些深海鱼类在被网住拉到船上时就会因为外界压强比自己身体的压强小很多,而发生内脏自爆的现象,因此,我们买到的带鱼的腹部大都是被破坏的,其实这就是它在出水时自爆造成的。

总结

淡水鱼放到海水中能不能活取决于淡水鱼的种类,只要不是初级性淡水鱼,放入海水中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要是初级性淡水鱼放入海水中,必然会死于脱水,这是渗透压机制造成的。

淡水鱼被扔到海里面会被咸死吗?

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淡水鱼的生活习性是在淡水中生活,你改变了它的生存环境它当然会死掉的。但可能也存在一些个别现象,有的鱼生存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更强,所以不排除个别既能在淡水中生活也能在海水中生活的鱼种。

淡水鱼被扔到海里面会被咸死吗?

淡水鱼被扔到海里会不会被“咸”死和鱼本身的耐盐能力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大多数淡水鱼终生生活在淡水环境中,比如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黄颡鱼等等。小部分淡水鱼(比如鲑鱼、鲟鱼、鳗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幼年时期在淡水中生长,到了某个阶段就会返回大海,一直到性成熟时才会返回出生地产卵。

▲▲大西洋鲑就属于典型的洄游性鱼类

生活在河口地区的鱼类就更“厉害”了,这里处于淡水与海水的交界地带,因此这里的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也更强,在海水和淡水环境中都能生活。另外,凶猛的牛鲨(学名为公牛真鲨)也能在淡水中生活,这也是世界唯一一种能在淡水中生活的鲨鱼。

▲▲牛鲨 Carcharhinus leucas

事实上,海水鱼和淡水鱼调节渗透压的机制是不同的

海水的盐度很高,海水鱼体组织的渗透压比海水更低,因此水分会不断的从海水鱼的组织中向外渗出。为了避免脱水,海水鱼必须大量吞食海水,并通过肾脏排尿鳃部的泌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而淡水鱼则恰恰相反,淡水鱼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的淡水更高。根据渗透压原理,外界的水分会不断的通过皮肤、肠道等器官进入淡水鱼的组织中。但是淡水鱼也有“应对之策”,可以通过大量排尿才能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几千万年以来,海水鱼和淡水鱼代代相传,形成了两大体系:海水鱼普遍适应了高盐度的环境,而淡水鱼则适应了在低盐度的水体中生活。不同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专家们据此将鱼类划分成了狭盐性鱼类广盐性鱼类

只要水体的盐度有轻微的变化,狭盐性鱼类就因为难以适应而死亡。典型的代表性鱼类就是珊瑚鱼,珊瑚鱼虽然很好看,但是并不好养,因为盐度只要变化1个单位,珊瑚鱼就会因为适应不了而死掉。

相比之下,广盐性鱼类就“皮实”得多了。广盐性鱼类是指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强的鱼类,射水鱼、黄鳍鲳、罗非鱼、海鲈、鲻鱼等都属于广盐性鱼类,这些鱼既能在海水中生长,又能在淡水中生活。

以罗非鱼为例,看看淡水鱼对盐度的适应能力

1998年,国内的研究人员尝试了奥利亚罗非鱼的盐度驯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逐步调节的方法,在4~5天的时间内就可以使奥利亚罗非鱼完全适应盐度为33.5的自然海水环境(注:全球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在我国北方沿海的盐度为30~32之间)。

另外,如果将奥利亚罗非鱼直接从淡水中扔到盐度为20的海水中,在4天(96h)的时间内也不会有生命威胁。如果将盐度突然从0提高到25及以上时,奥利亚罗非鱼就会开始出现死亡现象,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有相当一部分个体依然能存活下来。

另外一场针对尼罗罗非鱼的实验也表明,当盐度为10时,尼罗罗非鱼的成活率最高,有60%;当盐度为30时,尼罗罗非鱼的存活率下降到20%;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盐度为0时(即纯淡水环境)尼罗罗非鱼的存活率也并不是100%,而是40%(如下图所示)。

由此看来,盐度对罗非鱼造成的生命威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适当提高盐度反而有利于提高罗非鱼的存活率。不过罗非鱼毕竟是淡水鱼,长期在高盐度的海水环境(30左右)中生活会导致生长速度变慢,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实验也表明,当盐度为30时,尼罗罗非鱼每天的增重量只有0.105克,明显低于在淡水中的日增重量(0.286克),这就意味着:将罗非鱼从淡水转移到海水中养殖,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产肉量却会大打折扣,综合的养殖效益并不理想。

所以对罗非鱼的养殖而言,并不是盐度越高就越好,只有将水体的盐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超过20)才能起到最好的养殖效果。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淡水鱼被扔到海里面会被咸死吗?

海水含盐量在14‰-47‰,而淡水含盐量通常不到0.1‰,海水含盐量是淡水数百倍,将淡水鱼扔在海里会被“咸死”,但实际上鱼并没有咸这种味觉,“咸死”是因为无法呼吸。

咸水和淡水的分类其实就是按照水含盐量的不同,所谓的淡水并不是没有盐分存在,河流流动天然地冲刷河岸岩石土壤,而且水流量巨大,即便是那些公认难溶解的物质也会有少许溶解在水里,完全不溶的物质大概是不存在的,而土壤中还有很多可以轻易溶于水的矿物质盐,使得淡水也有一定的咸度,但是通常比较低,淡水河流的含盐量在0.01‰以下,湖泊能暂存河水蒸发量大盐度稍高,能达到0.1‰,咸水湖和海洋由于只有流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通道,由于不断地蒸发含盐量不断地增加,视海洋和河流的关系,海洋水体的含盐量在14‰-47‰,远远超出陆地淡水。

因为水体的差异,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的鱼类就存在着生理结构的差异,主要在于鱼鳃。鱼的体表有粘液的防护,粘液的作用在于降低水的摩擦,便于鱼的游动,同时对鱼的免疫有一定作用,若鱼鳞多处脱落,鱼就容易感染病原而死亡,而鱼本身是不喝水的,鱼类生活在水中一般不会缺水,体内的水很少因为蒸发而损失,而且摄食的过程常常是一口吞,它们并没有咸这种味觉,因为鱼的神经系统进化得比较原始,外周感觉不是很灵敏,其痛觉等感觉都比较差,鱼身体所需要的水多是直接来源于食物,它们“喝水”其实只是为了过滤其中的食物和氧气。

鱼鳃是有很多丝状结构构成,每根丝状结构上都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就像人的肺和肺泡毛细血管的关系一样,鳃丝中的毛细血管因为壁薄可以很容易地和水发生物质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水中的溶氧,鱼鳃的体积并不大,但是鳃丝的总长度十分惊人,使得小小的器官就能供给鱼类所需的氧气;此外鱼鳔这个调节鱼浮动的结构中也能存储一定的空气,某些鱼类极端的时候可以利用其中存在的氧气短暂地供给生命。

由于淡水鱼适应了淡水环境,其鳃丝毛细血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咸水,渗透压是由于血管内外、细胞膜内外溶解的物质密度的差异导致的,通常血管内、细胞内蛋白密度高一些,但是在外部矿物质浓度高一些,而水会因为渗透压向渗透压高的一方流动,淡水鱼生存的环境中水体矿物质较少,到了矿物质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咸水环境中,鳃丝毛细血管内外的渗透压失衡,液体会从血管、细胞向咸水中渗透,结果导致鱼鳃丝中液体减少,收集氧气的能力会大大下降,于是鱼会被憋死。

不过科学家认为如今海洋中3/4的鱼类祖先反而是淡水鱼,因为很多海鱼保持着洄游的特性,而且海鱼不像淡水鱼存在肉中的小刺(肌间骨),就是因为淡水鱼适应了海洋环境,然后不断地进化使小刺消失,因此海鱼的肉质更加细腻有韧性。淡水鱼适应海洋的环境主要在河流入海口附近,这里由于河流水量大可以制造一个缓冲地带,盐分的扩散难以进行,一边是咸度小的淡水,一边是咸度高的海水,中间是交融的过度地带,鱼在此间活动,不断穿梭淡水咸水,慢慢地适应海水环境。

不过这样的过程需要漫长的演化历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适应的。相反咸水域来到淡水环境中适应性或许更强一些,尽管有鳃丝肿胀呼吸困难的风险,但是很多海鱼有洄游的特性,会回到祖先居住的淡水河流中上游产卵。

淡水鱼被扔到海里面会被咸死吗?

水土不服成活不了

淡水鱼被扔到海里面会被咸死吗?

淡水鱼被扔到海里会被咸死吗?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不是水产品养殖专家,对鱼的习性没研究,说说我亲眼所见。

我家附近有一口大湖,我天天去湖边锻炼。早先湖是死水,污染严重,影响环境和市容。后来改造,让湖水流动起来,和城外的江水连起来了,但是江离着入海口很近,海涨潮的时候,海水会倒灌入江,如果这个时候再把江水抽到湖里,那么几乎全是海水了。

曾经湖被人承包,放了几十万块钱的淡水鱼苗,多半是鲢鱼,草鱼等。有一段时间,已经长到几斤重的鱼一条条地浮在水面上,无力气游动。很多市民用渔网捞,或将鱼钩甩向翻肚的鱼,将它钩上来,场面壮观。后来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正是海水涨潮,倒灌入江,又从江里把水抽进了湖里,淡水鱼受不了了。

另外,也出现过海鱼被抽到湖里,同样难以存活的现象,好几斤重的海鱼浮在湖面上。特别是有一种一指长的小海鱼,漂了湖面一层,环卫工足足打捞了五卡车。

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鱼离开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都是无法存活的。好比人,在清洁的空气中会感到肺腹舒服和通畅,一旦遇到空气污染,又是咳嗽,又是胸闷,想办法摆脱恶劣的环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