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动物是‘一夫一妻’制的,有什么利弊?

听说90%的鸟都是一夫一妻制的,那么对于动物而言,一夫一妻制有什么利弊呢?

“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文明世界的表现之一,在我国的古代,帝王们有着“三宫六院”,妃子们每天翘首以盼的等待帝王的宠幸,除了帝王之外,凡事古代有权有势的人都有不止一位妻子。从男性的视角看,这是有好处的,但是从女性视角看,这是极度不公平的,里面充满了性别歧视。那么,作为野生动物来说,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呢?这种习性有什么利弊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自然界中,大多数野生动物的配偶选择

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从习性上看,可以分为群居和独居动物。作为独居动物,它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伴侣,只是在发情期才雌雄才会短暂的生活在一起,等到过了发情期,它们会回归各自的生活,不再联系,而后代则大都由雌性抚养(海马除外,因为海马是只有雄性拥有育儿袋,所以受精卵是在雄性的育儿袋里发育并成熟的)。但是,大多数的独居动物,第二年的配偶并不固定,这是因为独居动物在发情期时,大都是通过与同性的竞争获得交配权的,而第二年,能不能打败对手还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的独居动物都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自然界中唯一一位雄性生宝宝的动物-海马

对于群居动物来说,它们选择配偶的方式与独居动物又不同了。首先,群居动物大都有首领,而且90%的群居动物的首领都是雄性(比如鬣狗就是雌性为首领的哺乳动物),而这个首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它需要具有族群中最强的战斗力,换句话说,它是通过打败其他的同性同类才当上了首领。虽然首领不容易,但是,优势也是很明显的,除了拥有族群的控制权外,还拥有族群中的有限交配权,尤其是像狮子这种,族群中大多数为雌性的动物,它们拥有与整个族群异性交配的权利。

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群居动物来说,有点像我们古代的“一夫多妻制”。

自然界中有哪些“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关于一夫一妻制的动物,许多小伙伴首先想到的就是鸳鸯、天鹅这些经常出现在描述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的动物。但是,事实上,无论是鸳鸯还是天鹅都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首先是鸳鸯。回想一下,只要是出现在我们视野当中的鸳鸯大都是成双成对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鸳鸯每年有5个月的时间是成双成对的,因为每年的4-9月份是鸳鸯的繁殖期。除了繁殖期,鸳鸯们大都是成群活动的,并没有伴侣的概念,而且根据生物学家的观察发现,鸳鸯每年繁殖期的伴侣并不固定。因此,鸳鸯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其次是天鹅。天鹅表面上看确实有着“一夫一妻制”的习性,它们一旦锁定了配偶,无论是不是发情期都会待在一起,而且到了次年的发情期还是原先的这一对交配。但是,一旦天鹅的一方出现死亡,到了次年,幸存的另一半就会重新寻找新的配偶。因此,天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动物。

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会说:人类也是一方死亡后大都会选择重新找一个新的伴侣啊,照这个说法,就没有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了。

确实,如果将“一夫一妻制”严格化,人类也不是绝对的一夫一妻制动物。那么自然界中就没有真正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了吗?当然有,其实大多数的昆虫(不要说昆虫不是动物,昆虫属于动物界昆虫纲)都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动物,因为,它们的寿命大都只有一年,比如蜉蝣

俗话说“愿为蜉蝣,只争朝夕”,蜉蝣就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动物,因为它们的寿命短到只有一天,从孵化开始,它们就开始了“婚飞”,当交配完成,雄性死亡,雌性在产下卵之后也随“夫”而去。

“一夫一妻制”的利弊

从上面的介绍看,只有寿命足够短的动物才可能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动物,而这些动物大都是昆虫,对于昆虫来说“一夫一妻制”谈不上什么利弊,因为它们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发情期内做了该做的事。所以,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如果不是丧偶会“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我们以天鹅为例。

天鹅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对雄性是最有利的,因为雄性不用再通过决斗的方式来争取交配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受伤的几率,而且一夫一妻制,更有利于雄性留下更多的后代。除此之外,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大都是终生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孵化后代还是照顾后代都有很大的优势,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后代的生存几率。再有就是一夫一妻制对彼此来说也有了固定的依靠,夫妻双方都能够在对方需要帮助和照顾时给予支持。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对于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来说,它们一旦选择了对方,就意味着失去了与其他异性繁殖的机会。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繁殖选择更加强壮的异性非常的重要,但是每一种动物的未来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对于一夫一妻制的野生动物来说,它们的繁殖就有了局限性。

其次,一夫一妻制的野生动物会一定程度的减少基因的多样性。因为一夫多妻或者是每年更换伴侣的动物基因组合的选择性就比较的多,这样后代的基因多样性就比较的多,而且后代的数量也明显要多一些,因此,一夫一妻对于对于整个野生动物的种群发展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的。

最后就是优胜劣汰了。对于不是一夫一妻的动物来说,想要获得交配权,每年都需要在繁殖期展开决斗,这样一些较弱的个体就会失去繁殖的机会,而能够繁殖的都是一些佼佼者,这样有利于保持优良的基因,而一夫一妻制则失去了保持优良基因的筹码。

总结

“一夫一妻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因为这样消除了性别歧视,给了每个人拥有另一半的机会,这样是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的。但是,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却是利弊参半的,利是双方照顾后代提升了后代生存的几率,并且减少竞争,而弊则是选择性受限,不利于基因多样性和优性的长远发展。这也是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不选择一夫一妻制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动物是‘一夫一妻’制的,有什么利弊?

不同的动物,对伴侣的忠诚度要求也不同。有些动物夫妻双方都不需要对对方保持忠诚,比如:猫,公猫不仅会到处与母猫交配,就连母猫也会与不同的公猫一起繁衍后代,科学家曾经从一窝小猫中发现5只小猫,至少有3个不同的父亲。

有些动物的一方需要对对方保持忠诚,比如:狮子,雄狮会通过武力角逐出狮王,而狮王则可以霸占狮群中所有雌狮的交配权。反之雌狮只能与狮王交配。

也有一些动物,会保持较为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关系,比如:企鹅。但是不同品种的企鹅对待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也不同。有些企鹅属于一年内一夫一妻,比如:帝企鹅,虽然在这一年内它们会保持夫妻关系,共同抚养后代,但等到来年时,有75%的帝企鹅会“离婚”,重新寻找配偶。

而黄眼企鹅则属于大部分终身一夫一妻制,只有7%的黄眼企鹅会中途更换配偶。

那为什么动物会有如此不同的繁殖方式呢?

动物的繁衍方式

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都是有性生殖,也就是必须寻找到另外一半才能繁殖后代。最开始,两性都能够生产大量的生殖细胞,并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孕育后代,这种方式至今仍被有些鱼类和两栖类使用,它们在生育后代时,雌性和雄性会同时在同一片水域产下生殖细胞,通过水流让两者受精。

但由于体外环境不安全,而且不能保证每一个受精卵都受精,因此有些生物在演化时,逐渐出现了一方孕育出数量较少的生殖细胞,而另一方孕育出数量较多的生殖细胞。

其中孕育较少生殖细胞的大多是雌性,这是因为雌性不仅要孕育后代,往往还要抚养后代。生育数量较少的后代,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然而雄性则采取另外一种繁殖方式,孕育较多的生殖细胞,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让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由于大多数雄性不参与孕育后代以及抚养后代,因此对雄性来说,最为划算的事情就是在繁殖期时与多个雌性繁殖后代,这样即使有一部分后代没有存活,也有足够数量的后代能够传递自身的基因。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许多动物保持着一夫多妻制地生活。

但是雌性也不是吃素的,有些雌性会在交配期时与多个雄性交配,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自己的后代基因更加多样化。

比如:同一窝小猫中有多个不同的父亲,这样做的好处是基因多样性足够丰富,即使有一些后代无法适应环境,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但是,一夫多妻制以及多夫多妻制的弊端在于:求偶需要浪费大量的能量;由于雄性不参与抚养后代,导致后代存活率较低。

因此,一些生物种群中,出现了一夫一妻制行为。

一夫一妻制的好处

相比于一夫多妻制而言,一夫一妻制的生物面临的生存条件更为恶劣。比如:企鹅。许多企鹅生活在极其严寒,而且食物匮乏的南极地区,而企鹅在孵化后代时,需要始终将蛋保持在脚面之上,而这一过程需要长达几个月。

企鹅将蛋孵化之后,幼崽又会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命。如果没有雄企鹅参与到抚养后代的任务中,单凭雌企鹅的照顾,将无法有足够多的后代能够存活,该种群也会随之而灭绝。

在这种生存淘汰机制之下,一些雄性照顾后代的个体被保留了下来,由于雄性的参与,使得后代存活率显著提升,因此雄性照顾后代的个体基因才能够被传递下去,所以该种群保持着一夫一妻制度。

据了解,有90%以上的鸟类属于一夫一妻制,它们轮流孵蛋,共同抚养后代。

尽管大多数鸟类保持着一夫一妻制,但是研究表明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双方也会出轨,鸟类科学家观察发现,同一窝出生的小鸟,可能拥有不同的父亲,只是可怜的父亲并不知情,因为雄性如果知道雌性出轨,很可能会弃家而去。

其实不只是雌性会出轨,雄性也会出轨,它们也会趁伴侣不注意去和别的雌性繁衍后代,只不过这种出轨是一时的,它们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巢穴中继续抚养后代。

之所以一夫一妻制的鸟类也会出轨,对于雌性而言是因为出轨能让自己所孕育的后代基因更加多样化;对于雄性而言,出轨能让自己留下更多的后代,而且自己还不用承担照顾后代的责任。

有哪些动物是‘一夫一妻’制的,有什么利弊?

上世纪60年代,著名鸟类学家戴维·拉克在调查9700多种鸟类后发现,其中高达92%的鸟类都是一夫一妻制的。也正因为如此,鸟类成为了人们眼中最能代表忠贞爱情的象征。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夫一妻制,并不等于基因和遗传上的一夫一妻制。科学家曾试图通过输精管切除技术控制红翼黑鸟的自然数量,结果却使他们大为震惊——丧失生育能力的雄鸟和雌鸟交配后,雌鸟居然成功孵化出了新一代雏鸟,下一代新生的幼鸟数量并没有因为雄鸟的“阉割”而受到影响。

对动物们来说,无论是否做到了“爱情专一”,它们的繁殖行为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实现种群的繁荣,这种繁殖策略是不同物种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首先说一说那些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在两栖动物中,精灵毒剑蛙是目前已知的第1种采用一夫一妻制的物种,雌性和雄性的毒箭蛙在一起共同繁育后代。

在营养匮乏的小池塘或者水坑中,刚刚破膜孵化出的蝌蚪们面临着来自环境与天敌的种种威胁,这时候精灵毒箭蛙的亲本便联合起来,在严酷的育儿环境中协助后代获取充足的食物,一直到成年。

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物种并不多,即便在高等哺乳动物中也很罕见。在4000多种哺乳动物中,只有不到3%的物种是一夫一妻制的。“一夫一妻制”物种中比较有名的有企鹅、长臂猿、狼、巴西刺盖鱼、信天翁、仓鸮、白头海雕、河狸、松果蜥等等。

▲▲长臂猿

▲▲信天翁

▲▲狼

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像人类这样有道德约束的群体,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没有上面这些物种专一。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有40%的男性和30%的女性都承认有过婚外性行为。大卫·巴拉什在其著作《一夫一妻的神话》中坦言,全球范围内,有80%的人类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一夫多妻行为。

那么,一夫一妻制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如果采用一夫一妻制,那么新生的幼崽就可以得到来自于父母的更多照顾,包括抵御敌害、捕捉猎物、保温取暖等等。在很多物种中,如果雌性亲本临时更换了新的配偶,那么新来的雄性配偶往往会将雌性之前的幼崽全部杀掉,在大型的猎食性哺乳动物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绝大多数企鹅(帝企鹅除外)都是终身的一夫一妻制,雌雄亲本不仅可以为子代提供食物,在极寒条件下还可以提供“保暖服务”。企鹅在岛屿上繁殖时,成千上百的企鹅家庭往往会在一起扎堆,企鹅父母在外出觅食时很容易与它们的幼崽走失。

想要在成千上万只幼崽中准确识别出走失的雏鸟并不容易,如果一旦“确认失败”,等待企鹅雏鸟的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对企鹅雏鸟来说,想要活下去就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既然一夫一妻制的好处如此明显,那么自然界为什么还有如此频繁的婚外行为呢?

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雌雄两性的最佳繁殖策略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雄性物种更加注重的是配偶数量而雌性物种更重视的是配偶的质量

这背后的生物学原理也很简单:雄性产生精子更加容易,而雌性产生卵子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和数量庞大的精子相比,卵细胞是非常珍贵而且有限的,因此对雌性个体来说,任何一个具有健康生殖能力的雄性配偶就足以帮助她完成生殖使命。

另外,绝大多数物种中的父亲并不能确定雌性产下的后代与自己有无血缘联系,而母亲通常可以确定,因此抚育后代的责任一般是由母方承担。

▲▲海马也是对待爱情高度专一的物种,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马种群的扩张。

因此,在由雌性抚养后代的群体中,婚外性行为不仅让雄性个体享受到了一夫一妻制所带来的福利,还满足了增加配偶、繁殖更多后代的需求。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在哺乳动物中一夫一妻制的物种仅占到3%的原因了。

专情和滥情是有什么原因导致的?平原田鼠和山区田鼠的实验给出了答案

无论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这两种繁殖策略都各有利弊。在人们的印象里,有的物种天生“好色”,而有的物种却高度专一,这背后的生物学机理究竟是什么呢?

科学家通过平原田鼠和山区田鼠实验找到了线索。这两种田鼠在亲缘关系上很近,但是性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平原田鼠非常专情,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而山区田鼠却非常滥情,私生活非常混乱。

研究表明,在首次交配过程中,平原田鼠的雌性和雄性亲本在大脑中都产生了大量的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雌性哺乳动物在妊娠时期也会产生同样的激素分泌现象),这两种激素会使小鼠产生高度的配偶依恋,雌雄双方缔结了非常深厚的情感联系。在激素的作用下,平原田鼠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婚姻关系。

在山区小鼠的体内则不存在这两种激素的受体,也就是说,即便人为地给山区田鼠注射这两种“爱情”激素,它们依然不能做到专情如一。当研究人员在小鼠的体内转入相关受体的基因后,奇迹发生了:山区小鼠竟然和平原小鼠一样,再也没有出现过滥情的现象!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有哪些动物是‘一夫一妻’制的,有什么利弊?

这个问题应该是动物学家才能有比较正确答案。

有哪些动物是‘一夫一妻’制的,有什么利弊?

动物如鸽子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它回巢能力強。社会男女婚姻特征之一就是有排外性,这就是一夫一妻制。他维持了夫妻、家庭的稳定,也相对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提问者提到弊,恐怕对好色之徒和有婚外情的人去讲了。

有哪些动物是‘一夫一妻’制的,有什么利弊?

在动物界之中,“一夫一妻”的动物非常多,例如企鹅、狼、柯氏犬羚、赤背蝾螈、黑兀鹰等等,当然在某些状态之下,可能会看到部分生物的一些“出轨”现象,但是普遍情况而言,这些生物都是遵循“一夫一妻”的法则的。

而人类也是遵循“一夫一妻”的,在古代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夫多妻的情况,这是处于社会状态不一样,如今反正我们都是遵循这个规则。

而在动物界之中,不同的动物遵循“一夫一妻”的状态不一样,有些生物可能会出现违规的情况,与人类一样有点出轨的小动作,但是有一种生物是非常严格的,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出轨,同时还会做出一些人类都无法想象的动作。

一夫一妻制最严格的动物是谁?

那就是我们非常常见的一种生物——大雁,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就算是在如今生态系统的恶化之下,地球生物种群减少的情况之下,也还是能够经常看到。大雁也是属于群体类物种,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所以我们经常形容它们就说“一群大雁”。但是成群的大雁并不是随便可以交配,而是地球生物之中,最严格执行“一夫一妻”的动物。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大雁的适应性很强,也是动物界的“竞争夺权”的物种,我们上面也说了,这种生物基本都是成群结队的模式,所以在处于交配的时段,大雁就会通过争斗确定等级序列,王子雁有优先采食、交配的权力。

而如果自己交配之后的大雁出现了死亡,那么例外一只大雁就会“为爱付出”,大雁从不独活,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真的是同生共死。

所以,我们说大雁是“一夫一妻制”之中最严格的动物,就算是人也不太可能会因为一个人去世了,而例外一个人会出现跟随死亡的情况,当然有部分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自己的伴侣去世之后,会很快伤心过度,于感情而死亡,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这就是大雁的情况。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有什么利弊之分?

利——站在生物的角度来说,一夫一妻可以减少生物之间的竞争,这样就可以减少物种之间的损伤,整个物种群发展可能也相对较为和谐,不会因为动物之间的竞争而出现分散。同时一夫一妻的实施也可以改善动物之间的一些“病菌”传播,这与人类也是一样,一夫多妻很容易就会引发问题的出现,这就是它的优势存在。

弊——一夫一妻的弊端可以说也比较强,《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曾经做了一项实验,将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这种生物在一夫一妻制与一夫多妻制的交配模式下进行分析,在这两种交配模式下繁衍了95代之后,研究人员模拟了当今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现实生活”情景,并观察了最近的15代如何应对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影响遗传因子。

科学家们发现一夫一妻制模式下可能会导致这个生物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并在试验结束时已经灭绝了。

而一夫多妻模式下的该物种,数量下降速度要慢得多,研究结束时仍有60%的人口存活。这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动物的“一夫一妻制”有可能导致它们灭绝,所以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从这两种情况来看,优缺点都很明显,所以我们也无法分辨出到底哪种最好,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生物减少情况下,一夫多妻最好?

我们知道,如今地球的生物种群确实在大规模减少之中,甚至有科学研究报告指出,新一轮的生物灭绝可能已经出现,而我们地球已经出现了五次生物灭绝了,每次对动植物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如果再次出现生物灭绝的情况,那么人类可能也会出现极大的影响。而针对动物来说,丰富动植物是稳定生态系统的主要部分。

所以站在除人类之外的动物发展或蔓延的情况之下,适当的采用一夫多妻还可能是最好的,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稀缺性的物种采用,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近亲动物”出现变异的可能性较大,这又有损伤,所以如果在各种优越的条件之下,生物适当的进行一夫一妻或者衣服多妻的交配方式,也许能够稳定生物的种群。

本身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如果同种生物种群能够合理控制交配方式,也许还能够缓解一下生物多样性的极端性转变,这就是大概的情况,当然这作为参考就行,具体生物多样性能否采用这样的方式,还需要科学分析才可能给予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