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感谢悟空君的邀请
知了是我们夏天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而且它的叫声一度成为了夏天的标志,每年只要是听到第一声蝉鸣,就意味着夏天到了。当然,知了除了叫醒夏天以外,还叫醒了许多人肚子里的“馋虫”。但是,许多地方的小伙伴也发现,近些年知了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以前晚上出去一个小时都能搞到几十个,现在出去半夜也搞不到十几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知了的一生知了学名蝉,是半翅目蝉科下所有昆虫的总称,现已知的蝉种类超过了2500种,它们大都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表面上看,蝉的一生很短暂,一只雄蝉大约叫半个月左右就会停止,因为它们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但实际上,蝉的一生短则两三年,长则十七年。因为,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的。
不同的蝉生命周期不同,比如分布在北美地区的蝉大都是13年或者17年的蝉,而我国大部分的蝉生命周期都在3年左右。
蝉能够看到光明的时间很短,而在这7-15天内,它们需要完成繁殖的任务。当雄蝉和雌蝉交配完成后,雄蝉通常在3-5内就会死亡,而雌蝉的则能活一周左右。在此期间,雌蝉会用自己尾部的坚硬的产卵器将卵产在细小树枝的树皮之下(直径通常在5毫米到10毫米之间),由于树枝太细小,雌蝉每次又需要产下超过300颗卵,所以雌蝉需要将卵产在不同的位置甚至是不同的树枝上。
雌蝉不是位负责的妈妈,因为当它产完卵之后就会飞走,让自己的后代自生自灭。由于卵孵化成初始的若虫至少需要30天的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母亲照看的卵也不容易。首先,如果有大风的话,会将它们吹落地面,这个时候的卵失去了从树皮的保护很难孵化。其次,一些昆虫会专门找到蝉卵的位置将自己的卵产在蝉卵里面,比如蚋,此时,蝉卵就成为了蚋后代的天然营养池。
终于熬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卵孵化了。刚孵化的若虫非常的小,仅有几毫米,用肉眼很难看到。初生的若虫虽然体型很小,但是前足已经具有挖掘能力,所以被风吹落的若虫就会通过小小的前足挖开地面进入其中。
进入地下之后,若虫以植物根部的汁液为食慢慢的生长,经历过4次蜕皮之后,若虫才能长成2-3公分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了猴大小。这个过程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几年。
长成知了猴之后,它们会通过感知地面的温度和湿度以及透过洞口的小孔来判断季节和白天黑夜来确定是否到了自己出洞的时机,所以大多数的知了猴通常会选择雨后的傍晚爬出洞口。
爬出洞的知了猴开始本能的寻找附近高大的物体向上爬,因为它要完成最终的形态—蜕变。一般情况下,知了猴会爬到离地面至少2米高的地方才停住。此时,它们会用力的将自己的背部顶开,遵循着背、头最后是腹部的先后顺序成功蜕变。蜕变之后的蝉身体非常的柔软,而且它们的翅膀还没有伸展开来。之后,蜕变完成的蝉会从壳上爬到树干上,因为它们需要吸食树干上的汁液让自己快速的成熟。
经过一个晚上的努力,到了黎明之前,蝉的身体终于变成了黑色,以及整个翅膀也伸展开变得非常的坚硬。
这就是蝉短暂而有漫长的一生。短暂是因为只能在地面上生活半个月,漫长则是因为在地下要度过几年的暗无天日的岁月。
蝉为什么越来越少了?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能够看出,蝉从卵状态下就已经开始了淘汰了,由于环境和天敌的缘故,一个卵室中几十颗卵只有6-8颗能够正常孵化为若虫,这本身就降低了蝉的孵化率。当然,这只是自然的原因,而且是蝉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蝉的不断减少与这个因素关系不大。下面, 我们就来说一下蝉减少真正的原因。
01 捕捉
知了猴也就是蝉的若虫几乎是我国每一个有蝉的地方都会吃的存在,每年的夏天,吃过晚饭后,你必然会看到许多人提着小桶拿着手电在路边、树林里寻找知了猴的身影。用我们这的一句话说就是:抓的人比知了猴多。
经过漫长的岁月以及淘汰好不容易才重见天日的蝉就这样被油炸、爆炒后变成了下酒菜。这是蝉减少的原因之一。
02 路面、树木以及农药
记得以前,在农村老家,院子里、路边上只要是有树的地方在夏天都能找到知了猴。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即使农村也大都完成了路面的硬化。路面硬化使得蝉的若虫无法钻入土里,只能死亡。
除此之外,在我们小时候,密集的大树是很常见的,但是近些年这些大树都已经被砍伐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树苗。这就使得蝉的栖息地越来越少。蝉的栖息地减少,就意味着蝉必须要选择可以供自己吸食汁液的植物,于是,一些农作物就成了它们的安身之地。但是,农药的使用对于昆虫来说显然是致命的。
这也是蝉越来越少的一个原因。
总结蝉的数量越来越少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近些年随着城市环境的保护和一些植物的种植,甚至出现了城市比农村的蝉还要多的现象。不过总体来说,现在的蝉比起我们小时候来说确实少的多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上面说的被大量捕捉、路面硬化、树木减少等因素。
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农村的孩子,记忆最深刻的当数金蝉了,小时候家里穷,很少能吃上肉,要想解解馋的话,就要下午捉金蝉了。天黑之前,就要找小孔,用小树枝一拨,如果洞口越来越大的话,里面必然就是金蝉,晚上拿着竹竿…
小时候金蝉还是比较多的,虽说捉蝉的人比较多,但是晚上收获还是颇丰的,油炸的金蝉至今让人回味悠长啊。可是现在却是很少捉到几个,夏季铺天盖地的蝉鸣也少了啊!这是为什么呢?
一,环境被破坏,树木越来越少,而且树木比较单一
小时候,工业还没有如此发达,树木也比较多,村里到处都是槐树、榆树等等,那时候苹果园里的金蝉是最多的,味道也是最美的,可是随着人们近功近利 ,树木越来越少,而且树种也越来越单一,大都是一些速生的树种。
当树木越来越少,树种越来越单一的时候,金蝉的生存环境就被破坏,所以它很难繁衍,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二,空气质量差,温室效应严重,气候越来越干旱
小时候,我们家乡河塘遍布,降水丰富,可是这些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多,气候普遍干旱,其他地方不说,就说我们这,降水越来越少,地表干旱,即使有金蝉,土表比较坚硬,金蝉难以破土而出啊!
我们是有体会的,只有下雨的时候才会捉到几只金蝉,其余的就被活活的封死在土壤之中了。
三,农药污染气体,污染物的破坏
我们知道,现在污染气体越来越多,这些气体不但对人类有害,对各种生物都是有害的,此外高毒农药等物质也影响着金蝉的生存。
当然,人们的贪婪,过度的捕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无独有偶,越来越少的不只是金蝉自己,村里呢喃的小燕子,池塘里的泥鳅,小鱼都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地球上将只剩下人类孤零零的自己,而且人类也会得很多怪病,痛不欲生。
四,总结
愿我们大家响应国家号召,多种树,少破坏,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愿青山绿水常在,人类的朋友也常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和看法,水平限制,可能会有不当,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吧,谢谢大家!
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谢邀!
小时候,只要有树的地方,到了夏天就能听到蝉鸣,夏天午时蝉鸣声尤其盛行,此起彼伏、至今还萦绕在耳边……
现在知了的蝉鸣声到了夏天很少听见或根本就听不到了,知了确实越来越少,是因为以前大规模的砍伐树林、开荒造田,造房 ,大规模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面积的植被遭到破坏,知了的繁衍之地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现在知了越来越少。
不过现在中国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绿化建设,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到处都是大面积的人造绿色植被,为知了的繁衍创造了条件。我们小区的池塘边的柳树上,樟树等树上,也能听到悦耳的蝉鸣声,说明知了又回来了,随着中国绿化的深入,知了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不仅是越来越少,而且会更少,我们山西这里每晚上,家家户户一齐出动,都去抓知了,每晚一人抓式参斤,卖百八拾元,一家人就是三几百元,我是收购商,一家人卖过八百多元,我们这里王申村更是远近闻名,果圆承包给别人,知了猴不包给人,晚上自己捉知了猴,每晚卖一千元者大有人才,这样下去不减少才怪哩,今年大疫之年,三今五申不让抓知了猴,一人曾罚款6千元,但还有人收和抓知了猴,当人饭店还会偷偷卖熟知了猴。
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夏天是知了繁殖的旺盛期,到了晚上各种树上,农作物上都有知了幼虫的痕迹,特别是白天知了“吱吱”的鸣叫个没完没了。但是现在的夏天明显感觉到知了的叫声没有以前轰隆声大了,就连幼虫也没有以前好捉了,越来越少了。小时候一晚上可以捉上百个,现在最多也就几十个,大家都开玩笑说树园里捉“爬蚱”(即知了幼虫)的人比爬蚱还多。导致知了越来越少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了自身繁殖期较长的原因。有研究指出知了从产卵到雨水或风等将卵吹落到土壤里,知了的卵在土壤中还会休眠一段时间,到最后长成幼虫爬出地面需要最长6-7年的时间。繁殖一代的周期需要几年的时间,可想而知要想增加知了的数量是多么困难,周期长当然影响它本身的数量。
环境因素变化及栖息条件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即知了生存条件的变化包括气候条件的变化,土壤条件的变化,地上栖息条件的变化。现在化肥农药的用量逐年增加,导致土壤中农药的残留量不断累积,知了长成成虫前都生活在土壤中自然不断受到农药残留的毒害,影响卵的成活率。同时化肥的使用使土壤板结严重,再加上近几年的土壤干旱频发,这些因素都影响知了幼虫破土而出,能顺利爬出土壤爬上树的知了数量自然会下降。近几年农村不断发展导致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尤其是知了比较集中的榆树,现在都很难看到了。知了成虫主要靠吸食树木上的汁液生长,这样以来,它即失去了栖息地也失去了食物来源,久而久之数量自然下降。
人为因素导致知了数量变少。现在很多人追捧知了具有药用价值和高蛋白等高营养价值,导致知了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而且价格还比较高。有市场自然就有人想方设法的去捕捉知了,什么在树上缠胶带,往知了洞里灌水、甚至直接将知了卵从土里挖出来,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人们费劲心思捉知了,吃知了,想想都觉得想不让它数量减少都难。且不说知了有没有人们听说的药用和那么高的食用价值,单单是环境本身的改变已经很难使知了维持原来的种群数量,估计今后知了数量会更少。(王)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我是豫北南乐县的,已是知天命之年。对于蝉的记忆很深,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不好,有的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多人家就吃蝉的幼体,我们那里称“马鸡了牛”,每年夏天玉米拔节的季节,正是它破土而出的时候,每到傍晚就有好多人在路边和树林里寻找,大都是拿回家用火烧着吃,有少数人家第二天早上用油煎一下更好吃。
当时受经济条件限制,好多人舍不得夜里长时间寻觅,那时候一节一号电池好像5毛,一个手电筒两节电池,连续照明能撑三个多小时,这也是个不小的开支,有的人夜里掂着马灯找,找不了多久就回家休息了,那时候没人收这东西,人见不得利益,也有不少人担心吃多了中毒,有这样的例子,所以那时候马知了很多,上午休息就休息不好,越热叫唤的厉害,一个叫不一会附近树上全附和着齐鸣,甚是惹人心烦。一年夏天的晚上,我们在屋顶乘凉,闷热的天气导致院子里几棵榆树上的知了叫唤起来没完没了,气得父亲下去树下点了一堆火用脚跺树,落的院里黑乎乎的一片,收拾起来第二天早上喂鸡。
到了八五年开始有人收,好像二至五分一个幼虫,九零年以后收的人逐渐多了,价格张到一毛,这时候人就尝到了能卖钱的甜头,几乎每到傍晚几乎全家出动寻找,那时候有了充电灯,用一晚上照明都没问题。有的人寻找一通宵,有的人骑车去河北、山东那里寻找,一晚上搞个四五十块没问题。到2000年以后,马知了牛竟然进了上档次的饭店,上了餐桌,成了一道名菜,价格也水涨船高,由两毛涨到五毛一个,但此时很难找到了,也有的秋天寻找蝉产卵的树枝,拿回家孵化,也有的人见了效益。
由于人们受利益的驱动,对蝉的过度捕捉,导致蝉的数量减少,现如今的农村夏季蝉鸣声稀稀落落,很少有昔日大合唱的场景了。
综上所述,蝉的数量减少有以下原因,一是人的过度捕捉,二是农药的广泛应用,三是环境破坏,大的树木减少。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您有高见,请赐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