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却生蝗虫,这是为何?
俗话说“旱极必蝗”,也就是说大旱之年通常会有蝗灾肆虐。但是,从食物的角度看,蝗虫以草为食,大旱草木稀疏,为什么还会爆发蝗灾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蝗虫蝗虫是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下所有物种的总称,目前已知的蝗虫种类已经超过了25000种,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的草原以及荒漠地带。从它们的分布,我们能够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蝗虫属于喜热的昆虫。
在蝗总科下比较常见的是蚱科和蜢科两大科下的昆虫,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蝗虫都有飞行能力,但是有一些菱蝗科的成员已经不具备了飞行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粗壮的后腿和更强的弹跳力。不过所有蝗虫的幼虫由于翅膀很短处于发育期,所以当遇到危险时只能靠后腿的蹬力跳走。
从整体上看,蝗虫的体色大都以绿色和褐色为主,因为这两种颜色对于栖息在土地上或者是植物上的蝗虫来说是一种接近原生环境的保护色。蝗虫的发育一共有三个阶段:卵、幼虫和成虫。除去卵无法主动进食外,其他两个阶段的蝗虫都是主要以植物的叶片为食的,当然严格意义上说蝗虫并不是纯正的食草动物,因为有些蝗虫甚至会吃掉同类。
为什么“旱极必蝗”?古代的中国是全世界受蝗灾影响最大也是最多的国家,这一点从各大史册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据统计仅仅是在明清两朝,我国蝗灾的爆发率就高达2.8年/次,而且每一次的蝗灾基本上都与干旱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干旱反而会爆发蝗灾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01 干旱后的河床
蝗虫产卵并不是随意选择一个地方就可以了,它们通常会选择比较潮湿一点的土地。当然在干旱时,这种土地不好找。但虽然表面上看,地面都是干旱的,但是蝗虫产卵时会将产卵器深入地下10公分左右。而干旱会导致许多河流干涸,河流干涸大面积的河床裸露出来,虽然表面上河床也没有水,但是深入地下10公分显然就是潮湿的。
因此,干旱导致的河床大面积裸露,为蝗虫的产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02 草木的分布
一旦大旱,大多数的草木就会枯萎,但是,一些地下土壤比较湿润或者是背阴的地方还是会有草木生存的。此时,为了食物,蝗虫们会由独居,被迫变为群居。因为食物的减少,让它们不得不靠拢。一旦大量的蝗虫聚集到一起,它们的交配就变得容易的多了,而且大量的蝗虫集体交配完成后,再集体产卵,给了后代聚集的机会。再加上蝗虫的卵在相对湿润和高温的环境下,最快21天就能孵化。所以,干旱导致的草木少量且聚集分布,也是蝗灾的诱因之一。
03 存活率
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原本没有群居习性的蝗虫们各自生活、互不打扰。所以,就导致了蝗虫的分布比较的散,这种分布给了蝗虫天敌有利的捕猎条件,比如灰山雀就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在正常的情况下,灰山雀能够消灭其环境中约60%以上的蝗虫。但是,到了干旱的季节,蝗虫由于食物短缺扎堆之后,灰山雀只能消灭其生存环境中不足20%的蝗虫。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蝗虫在干旱的季节群居时,会将自己的体色由绿色变为土黄色,而这种颜色与干旱时的环境颜色融为一体,不利于鸟类发觉。
因此,由于干旱造成的体色改变,大大提高了蝗虫的存活率,这也是蝗灾的诱因之一。
小结:旱极必蝗的说法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干旱导致的河床大面积裸露给蝗虫产卵提供了有利条件、较少且聚集的植物让蝗虫不得不抱团、体色的改变让蝗虫更好的隐藏自己。
只有大旱才会有蝗灾吗?一般情况下,符合“旱极必蝗”的蝗虫都是飞蝗,比如亚洲飞蝗、西藏飞蝗,这些飞蝗飞行能力强、繁殖能力强、破坏力强(食量大),是我国蝗灾最长的蝗虫种类。这些飞蝗大都栖息在河流的两岸,所以,干旱时,河床才给它们提供了有利的繁殖条件。
但是,并不是只有大旱才有蝗灾,有时候降雨也会出现蝗灾。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会说:不是说蝗虫是喜干旱的昆虫吗?而且下雨会让飞蝗无法飞行,造成大面积饿死的情况。为什么会说降雨也会出现蝗灾呢?
当然,降雨出现的蝗灾有几个特定的条件:第一常见干旱的地区阶段性的连续降雨、第二该地区本身就有蝗虫生存。在这里我们举一个现实的例子:非洲蝗灾。
在今年的年初,非洲蝗灾从东非出发一路飞到了亚洲的印度,差一点就影响到我国,而这次的蝗灾就是从东非的沙漠地带开始的,罪魁祸首也是飞蝗,不过是沙漠飞蝗。原本在东非的沙漠飞蝗过着“缺衣少穿”的生活,常见的极度干旱让非洲飞蝗的成活率变得非常的低,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繁衍,非洲飞蝗也进化了繁殖能力,因为只有繁殖的足够多,存活的后代才能增加。
但是,在2019年9月发生在西印度洋上空的一次极强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事件,造成了温度的升高,直接导致了附近东非地区产生了强降水。当时,正值沙漠飞蝗的产卵和孵化期,突降的大雨,如“久旱之甘霖”一样大大的提高了沙漠飞蝗的成活率,最后造成了让许多国家和地区损失惨重的蝗灾。
▲非洲蝗灾路线图
总结大多数的蝗灾都是由干旱导致的,而由干旱导致的大都是生活在河流两岸的飞蝗。但是也不是只有干旱才能导致蝗灾,对于一些常年少雨的地区来说,连续突降大雨也会产生蝗灾。总的来说,一旦一个地区气候反常,就极容易引起蝗灾,这也是蝗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却生蝗虫,这是为何?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大旱之年必有蝗灾,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性规律;在《河南蝗虫灾害史》中对于河南地区发生蝗灾的年份与当年的气象状况互有比对,历史规律也确实如此,如果说一两次如此的话,或许是巧合,但是巧合次数如此之多的话,那可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干旱与蝗灾似乎成为了统一性的话题,干旱之后接着就是蝗灾,在古代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东西方文明将这种灾害归咎于上天对于人类施政者的惩罚,也就是施政不当,遭到天谴。不过漫漫历史长河中来看,干旱与蝗灾都具有十分高的统一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干旱与蝗灾之间的统一性呢?
这就要从蝗虫的生长繁殖规律看了,虽说动物都需要水分,但是蝗虫的取水靠的是植物中,并不像其他动物一般需要单独饮水。因此这一特点也使得蝗虫对于干旱并不敏感,不会因为干旱导致其渴死。但是干旱却提供了另一大优势:繁殖,蝗虫产卵的地方往往需要较为干燥的环境,产卵于土壤,这也就是为干旱条件下,蝗虫快速繁殖扩张提供了先决条件。
对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在内蒙古草原牧场得到印证,对于风调雨顺的年份,往往蝗虫灾害反而没有那么严重,然而干旱情况下,或者草原过度放牧,刺激土表过于干旱后则会导致蝗灾的发生。
蝗虫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迁移能力,这也就使得他们可以迅速从一个干旱灾区转移至另外一个干旱灾区,这也正是1944河南闹旱灾之际,全省大蝗灾的一大原因了。
有印象的老一辈讲,在当年河南发生蝗灾的时候,从地里或者草地过去,黑压压一片全是虫子,而且由于蝗虫数量过大,这也导致群落性的蝗虫飞过之后,农田寸草不生,地里的稻谷、玉米、高粱、谷子等,任你粮食还是蔬菜,飞过之后真的什么收成也就指望不上了。
对于过去那个年代蝗虫灾害发生率高,对于如今来说即便是再度爆发大干旱,其实发生蝗虫灾害的几率也要大大降低很多。比如说在去年我国也同样发生了普遍性的干旱,但是并未形成蝗虫灾害,一来得益于如今的病虫害防空预警,二来如今农田灌溉设备已经比较完善,不至于在田间导致干旱,其三生物化学防治手段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能够对蝗灾寓意有效控制。
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却生蝗虫,这是为何?
今年是“八龙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饼”,按农村老人的说法,“龙多靠,龙少涝”,龙越多越干旱,当然这样的预测没有什么依据,但对于古人来说,遇上八龙治水的年份,估计心里又有一大石头悬着了,就怕预测成真,真的干旱。
蝗灾带来的危害仅仅是干旱,不足以让人们害怕,旧时人们最为害怕的是"旱极而蝗",干旱最多导致粮食减产,但干旱伴随的蝗灾,对种地的老百姓来说,那将会是颗粒无收,是铁定带来饥.荒的。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蝗灾跨度最长的时间也不过是8年一次,而元朝,似乎和蒙古铁骑一起过来的还有大草原的蝗虫,达到了每一年半就会出现一次蝗灾,给人类史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灾.难。
而到了明朝,蝗灾依然非常活跃,崇祯年间,天下蝗灾泛滥,有人说,大明的江山要不是有蝗灾,就凭爱新觉罗的十万铁骑,再给他十万,再给他几个吴三桂、李自成,也起不了什么浪,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并无道理。
为什么大旱之后会有蝗灾?书上早有定论,主要原因: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换句话说,对于蝗虫这种昆虫来说,干旱更适合它繁殖、生存。
干旱年代,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沿岸的泥土成了蝗虫产卵最佳之地,蝗虫产卵在土里,当土壤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卵就会孵化,而产卵最多的时候,一平方米能产下20万~40万粒卵,这是非常夸张的,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大旱之后必有蝗灾的说法。
人们如何面对蝗灾?历史上,百姓对蝗灾极为害怕,认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遇上之后,只能祈祷粮食还能多少再收一点,希望国家能及时播下救济粮,渡过难关。
但也有带头消灭蝗虫的,据说当年唐太宗做了一件事,让全国上下为之震动,蝗灾来临,人们打心里以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只能接受不能反抗,蝗虫更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是神虫,人们眼看着蝗虫规模越来越大,损失越来越大,蝗灾危难之时,这唐太宗当着所有人的面,吃下了蝗虫,引领灾区老百姓一起抗击蝗虫,把损失降到最低。
到了现代,我们国家已经很久没有在出现大规模的蝗灾了,这得益于对蝗灾的监控,西北草原上天气一旦恶劣,蝗虫大量出现之初,就会有专门的人或者飞机过来抛洒杀虫剂,蝗虫难以幸免,所以几乎没了南下造成蝗灾的可能。
总结:到如今,蝗灾是没有了,蝗虫更是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老百姓不仅不怕蝗虫,有的甚至搞起了养殖。随着农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抗击上千年都头疼的蝗灾,成功从源头把农业头号敌人给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却生蝗虫,这是为何?
此地若寸草不生,必不生蝗虫。而你在此地见到的蝗虫,是从其他地方飞来的。
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却生蝗虫,这是为何?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丨 《唐太宗吞蝗》
农村呆过的朋友都知道,淫雨多蚊子,天旱多蝗虫,大旱之年容易出蝗灾。蝗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留,解决问题找源头: 看看蝗虫怎么出现的。
这种颜色蚂蚱有点稀罕哈,谁见过?大家还见过什么特殊颜色的蚂蚱?
蝗虫那些事蝗虫,俗称蚂蚱,春夏生,秋末消失。对很多农村长大的朋友来说,蚂蚱,蛐蛐,蝈蝈,这些都是儿时童趣和美好,当时并不会想太多。
蝗虫,一种喜好温暖干燥环境的害虫,只需从食物中获取少量水分即可,对干旱有着非常顽强的适应力。蝗虫可见于春夏秋三季。
小编很小时不懂,一直觉得大蚂蚱很有爱心,常背着小蚂蚁😂有和我一个想法的么?
蝗虫产卵于土壤中,含水量在10%~20%时的土壤最适合。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生活家具板材含水率就在这个范围。因此,越是干旱,土壤干燥坚实,蝗虫越容易繁殖和存活。
蝗虫品种,全球上万种,我国分布超过1000多种。蝗虫不挑食,各种庄稼、果蔬、杂草、芦苇类、林木,包括烟草…从草本到木本,叶、花、茎和果,都不放过,无所不吃,简直十足吃货。
这并不是蝗虫最恐怖之处。
小编小时最喜抓这种大个,健壮帅酷!腿部力量很强,手没少挨蹬。俺们称“蹬倒山”。
大旱,蝗灾起大旱年份蝗灾严重,主要有三个原因。
1.植物减少,土壤干燥。很好理解,干旱时地面植物变少,有些枯死,土壤水分流失从而干燥,蝗虫大量产卵。理论上,一平方米土壤里可产卵30万粒左右,干燥温暖环境让蝗虫大量繁殖。
这腿往后蹬,上面有倒刺,蹬到手上很疼!
2.河渠水沟等让出阵地。农村朋友知道,田地旁和路边的水沟边、河渠边,这种地方很多蚂蚱。
一旦干旱,水位下降,水面大幅缩小,经常干涸。你猜对了,干涸的河沟地带是蝗虫最喜欢产卵地方。蝗军大量扩充…
3.产卵次数增加。另外,蝗虫产卵次数跟环境有关,干旱年份土壤最佳,蝗虫产卵次数也增多。
因此,一旦干旱,这三个原因让蝗虫一下可能多出无数倍。蝗虫从低空碾压之势,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寸草不生,颗粒不留。蝗灾终于来了…
这种蚂蚱叫啥?大个头俺们叫“草篓扁”,这很小的叫“药蚂蚱”。是一个品种?
潮湿环境为什么没有蝗灾?相反,蝗虫不喜多雨和阴湿环境。
一方面,水分过于充足,蝗虫食物含水量过高,导蝗虫生长缓慢,生殖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潮湿环境破坏蝗虫卵,致成活率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多雨水季节,各种蛙和蛤蟆大量增加,它们都是蝗虫天敌,直接杀死很多蝗虫。
小编陈词无论成虫或虫卵,蝗虫都喜欢干燥温暖环境,大旱年份蝗虫大量繁殖,N倍增加,最终泛滥成灾。所以越是大旱,蝗虫越泛滥成灾。
多雨季节不利于蝗虫生长和繁殖,还多出了很多蛙类天敌,蝗虫自然不会泛滥。
小时抓过蚂蚱不稀罕,大家有没吃过油炸蚂蚱?很香的哈!就是这个季节。
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却生蝗虫,这是为何?
在农耕时代,蝗灾跟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正如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论述的那样:“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水、旱多灾,尚多幸免之处;为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所以人们对蝗灾的忌惮要远甚于其他两灾。
自古以来人们谈到蝗灾往往跟干旱联系起来,就像上文徐光启说的“旱极而蝗”。在古代人们并不了解蝗灾跟干旱之间的联系的具体机理,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例如汉代有一种说法“旱之,鱼螺变为蝗。”,认为大量的蝗虫是由干旱后的鱼螺变成的。
实际上干旱的环境为蝗虫营造了良好的产卵、孵化等条件,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条件就一定会发生蝗灾,并且还要区分开春旱、夏旱和秋旱。例如蝗虫夏秋季节产卵后,遇到充足雨水会“烂坏”,而春天干旱少雨则有利于越冬蝗虫卵的孵化,所以适度、适时的干旱会大大提高蝗虫的繁殖成功率,继而发生蝗灾。
在干旱季节里本来草本植物、禾本植物就不充足,会使蝗虫掠食完当下的作物后,在干旱造成的“压迫机制”下迁徙到其他区域,所以就会发生寸草不生,但飞蝗却蔽天如黑云,声如风雨而过的现象。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和您一起回味乡土、乡村、乡情!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