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专家你们把蜻蜓和蝙蝠弄到哪里了?
相信许多小伙伴都已经发现了,近些年,蜻蜓真的是越来越少见了。记得小时候,尤其在夏季的雨后,街道上总是能够看到成群的蜻蜓飞舞,不客气的说,如果手速快,你甚至能够徒手捉住一只蜻蜓,可见其数量之多。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除了回不去的童年外,原本夏季随处可见的蜻蜓也慢慢的没了踪迹。其实,不仅仅是蜻蜓,还有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原本也是在傍晚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的,但现在也很少见到了,它就是蝙蝠。那么为什么蜻蜓和蝙蝠会越来越少了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蜻蜓都“飞哪去了”?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蜻蜓
蜻蜓是昆虫纲蜻蜓目下所有昆虫的总称,在蜻蜓目下有5个总科总计11个科接近5000种不同的种类的蜻蜓,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寒带还是热带亦或者是温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
所有的蜻蜓的身体结构都是相似的,都有着占据了头部2/3以上面积的眼睛,两对翅膀以及一个细长的腹。蜻蜓的眼睛占头部面积是所有昆虫中最高的,这也就决定了蜻蜓有着很强的视觉能力。事实上蜻蜓头部有着超过2万只眼睛,从结构上看,它的眼睛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一部分主要看整个环境,而下部分主要看细节,正是有着这样的眼睛,蜻蜓的捕猎成功率才如此之高。
▲上图为蜻蜓的头部特写
所有的蜻蜓都是肉食性的,它们主要以苍蝇、蚊子等害虫为食,是不折不扣的“益虫”。在我国一共有超过300多种不同的蜻蜓,仅仅是常见的蜻蜓就有几十种,下面列举三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是身体呈红色(雄性)或者黄色(雌性)的黄蜻蜓;一种是身体多呈淡蓝色(雄性)或者白色(雌性)的蓝面蜓;一种是身体背部呈蓝黑色、腹部呈红色(雄性)或者黄褐色(雌性)的霜白蜻蜓,其中以黄蜻蜓在我国的分布最广,如下图:
蜻蜓的发育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卵、幼虫(水趸dun)、成虫(蜻蜓),与许多昆虫不同的是少了一个蛹的阶段。我们经常听说一个成语“蜻蜓点水”,其实就是交配完成后的雌性蜻蜓向水面上产卵的一个过程。
不同的蜻蜓的产卵地点的选择也有一定区别,总的来说,蜻蜓喜欢把卵产在3个地方:靠近水的植物上、水中以及土壤中。不过将卵产在水中的蜻蜓,它们的卵在水中会沉入水底,当卵孵化后,幼虫可以利用其肠道内的“腮”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幼虫以水中的微生物为食,在水中幼虫需要蜕8-15次皮才会爬上水中的植物,羽化成成虫,这个过程大约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虽然蜻蜓羽化的时间很短,但是整个的幼年期却很长,一般都在1-2年之间,有些蜻蜓的幼年期甚至长达5年。
当蜻蜓成虫后,口器就会变为大颚,非常适合捕猎猎物,群居的它们几乎没有天敌,它们甚至能够单独捕杀比自己体型大的昆虫。
▲上图为蜻蜓的幼虫
数量如此多且天敌较少的蜻蜓都“去哪了”?
上面我们说过,蜻蜓的种类繁多,成虫后天敌较少,而且食物充足(蚊子、苍蝇数量多)。那么,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蜻蜓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呢?原因有三个。
01 蜻蜓的猎物
蜻蜓的猎物几乎囊括了所有比它体型小的且会飞的昆虫。但是,随着农药的使用,许多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就会进食带有农药的农作物,而如果这样的昆虫被蜻蜓吃掉的话,蜻蜓也只有死路一条。
02 蜻蜓幼虫之殇
上面我们说了,蜻蜓的幼虫(水趸)在水中要待至少1年的时间,所以,水趸对水是非常依赖的。一旦水出现了问题,水趸很容易就受到影响。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水已经不再清澈,而这些污染就足以杀死水趸。这是第二个原因。
03 捕鱼
近些年,我们的河里很少会有鱼了,原因除了与水质有关系外,就是人为的捕捞了。以前,在河里捉过鱼的小伙伴肯定对水趸有影响,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生物。大量捕鱼的人也是一样的,收网时,会带有大量的水趸,但是都是简单的仍在了岸边。扔在了岸边的水趸,很难回到水里。因为水趸在水中的移动方式是通过腹部喷水的反作用力移动的。
因此,这也是蜻蜓减少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小结:蜻蜓的减少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活动的原因,其中农药、工业以及捕捞(并不是故意的)是主要的因素。所以,想要重新的看到漫天飞舞的蜻蜓,唯一的方式就是保护环境。
蝙蝠都去哪了?蝙蝠和蜻蜓一样,都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动物。蜻蜓的减少与人类的活动有关,那蝙蝠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其实,与蜻蜓减少的原因也很相似。
第一,食物
全世界范围内有900多种蝙蝠,其中接近700种是以会飞的昆虫为食的。但是,在当下,在人类的居住地范围内,昆虫已经非常的少了,这是蝙蝠渐渐淡出我们视线的原因之一。其次,一些昆虫被喷洒了杀虫剂后被蝙蝠吃掉,也会造成一部分的蝙蝠死亡。
第二,栖息地
蝙蝠是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在白天,它们是需要休息的。而蝙蝠休息的场所一般都是阴暗的洞穴、密林中的树洞中。但是,我们放眼我们的周边,哪里还有什么山洞、密林的存在了,到处都是一片旷野或者是建筑物了。
因此,栖息地的破坏,也是蝙蝠减少的原因。
第三就是吃
在这次疫情之前,许多地方的人甚至以吃蝙蝠为荣,这导致了许多的市场上竟然会公开的售卖蝙蝠。但是,这些吃的人丝毫都不知道,蝙蝠向来就是多种病毒的宿主。同时蝙蝠也没想到,自己堂堂的哺乳动物,进化成如此的模样,并且拥有了会飞的能力和携带许多病毒安然无恙的能力,竟然还有人打它的主意。
总结无论是蜻蜓还是蝙蝠的减少,都与人类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这两种动物都是主要以害虫为食的“益虫”,它们很少会与人类有直接的接触,但是,仍然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可见,保护生物、保护环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了。
昆虫专家你们把蜻蜓和蝙蝠弄到哪里了?
记得小时候,确实有很多蜻蜓,各种各样的都有,尤其到了傍晚,许许多多的红蜻蜓出来觅食,满天都是,我们都知道,蜻蜓是在水里产卵的,进化后才变成蜻蜓,特别是在池塘或者在农田里,由于现在农民朋友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就把蜻蜓的卵给杀死了,所以现在真的没有多少了,至于蝙蝠的减少,还请知情人解释
昆虫专家你们把蜻蜓和蝙蝠弄到哪里了?
蜻蜓等有益昆虫少了怪昆虫学家?真是荒谬的思考角度。某些地区昆虫活动减少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说严重点和每个人生活相关。没有专家的贡献我们可能连饭都没得吃。
昆虫减少怪研究昆虫保护昆虫的科学家,这个角度极其奇葩。部分昆虫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变迁,拿蜻蜓来说,它们的幼虫在水中成活,成年个体也多活动于水边捕食更小型的昆虫,那么它们都离不开水,而现实是因为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的水资源正在重新分布,一些以往水储量较大的区域水少了,也有一些储水量较小的地区水变多了,据观测青海湖的面积已经连续15年以上不断扩张了,这是什么概念?
与此同时,其它的一些内陆湖泊面积却在缩小。水资源分布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一辈子都离不开水源的蜻蜓,它们会很自然地逐水草而居,也就导致一些地区蜻蜓活动减少,不过因为昆虫数量庞大,它们很难灭绝,要知道一两亿年前蜻蜓就已经出现,甚至有数十公分的蜻蜓,而现在蜻蜓依然生活的很好,它们只是去了更利于自己繁衍的地方;而整个地球环境的变化趋势,不是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可以抵抗的,甚至也不是人类可以扭转的;
另一方面是人类的发展,近现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而世界可耕地的面积却相对不足,因此一方面人类开垦更多的荒地为农田,也有少量的填湖造田的举动,另一方面是利用科技改善农作物和农田的手段。为了满足人类的吃喝拉撒,现代农业的重要目的是通过育种、新的化学药物的应用提升单位田地的产量,尽量保证粮食自给,或者需要少量地进口。大部分农田都位于距离大川大河较近的冲积平原、河谷等地区,没有水是无法发展农业的。距离水源较近也是蜻蜓可以飞到的区域,因此以往农村很多地方,一到特殊的节气,就连田间地头也有很多蜻蜓。
农药或者基因编辑的抗虫农作物会导致昆虫的减少,蜻蜓的食物减少了,而药物会随着降水流向河流,新型抗虫农作物也可能减少昆虫的数量,这些因素导致昆虫卵的孵化率和成虫的存活率受到影响,因此某些地方的蜻蜓等生物数量减少,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依然丛林密布、水量充沛、生物资源丰富,由于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一些以往不大适于人类居住的环境有了更多的水资源,只是人类已经形成了很多城市,大规模的搬迁很难做到,所以暂时维持现有局面,而这些地区人类活动少正有利于蜻蜓的捕食等活动。
对于这样的事怎么办?一方面是改良技术,使环境更适宜物种的存活,同时也有利于保证粮食含量,协调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存;另一方面就是“凉办”,人类要发展,向自然索取资源、改造自然的进程不会立马改变,那人类就会持续地影响周围生物的生存,相较于别的生物最优先的当然还是人类,谁不服这句话谁可以去为别的生物献身,不能做到就闭上嘴巴接受事实。
妖魔化专家学者不知什么时候成了潮流,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专家学者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看不到的细节,虽然不排除少数专家观点奇葩,但整个科学界除了发展人类科技,就是想要人类更长久有序地发展,是该受崇拜的对象。
昆虫专家你们把蜻蜓和蝙蝠弄到哪里了?
动物学者表示 无奈 无辜 无助!对动植物有深入研究的都知道 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可他们有权力管地产商吗?能管工业区吗?能管污水排放吗?
昆虫专家你们把蜻蜓和蝙蝠弄到哪里了?
路面硬化,水坑变少,就没有蜻蜓了,平房变楼房,就没有蝙蝠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