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劝说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为何还会得到重用?

一个巴掌拍不响,李世民和魏征的“相爱相杀”,是二人互相选择的一个结果!

众所周知,魏征是唐朝时期有名的“大嘴”,让李世民又爱又恨。他曾经是瓦岗寨李密的下属,后来跟着李密归顺李唐王朝,并归入东宫,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之下。他曾经向李建成提议过,要趁早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可惜李建成顾忌手足之情,一直在犹豫!

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能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呢? 。

首先,李世民最开始启用魏征,是为了收买人心。尽管李建成、李元吉是李世民争夺皇位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没必要把他们的旧党赶尽杀绝。李世民毕竟是一个比较有气量的皇帝,他要给群臣塑造出一个君子的形象, 毕竟如今李建成都死了。 。

第二,魏征拥有忠诚这一品质!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事,魏征早前忠于李建成,那不过是各为其主。毕竟当时他是李建成的属下,自然要为自己的主子着想。所以他和李世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

而在李建成被杀之后,他作为太子旧部,并没有因为主子的失败而见风使舵,另投他处。至于归顺李世民,那是因为李世民当了皇帝,他作为臣子,只是在作自己分内之事。所以,不存在背叛一说。

甚至于后来李世民问他,为什么要想太子献计,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也是十分耿直的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这让李世民看到了,魏征真的是一个忠诚的贤臣, 而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忠诚无疑是一个大臣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而且事实上,魏征不是那种死忠之人,他只是如前面所说的那种,“在其位,谋其事”,无论是李密、李神通、窦建德,他都是忠心事之。

甚至是李世民真正登基当皇帝了之后,魏征依然出言不逊,怒怼李世民!

当然,最重要的是,魏征的存在,能让李世民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

唐朝建立了若干年之后,社会渐渐地稳定下来了!这时候的李世民有些骄傲自满了,生活变得骄奢淫逸了!对此群臣大都不敢说什么,只有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曾经写下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给了李世民一记响亮的耳光。

而多亏魏征的提醒,让李世民悬崖勒马!

这样的一个大臣,李世民肯定不会让他流失掉的!

其实在唐朝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过两个短命王朝了,分别是秦朝和隋朝。这两个王朝都是二世而亡,其原因就在于皇帝宠信了奸臣!譬如秦二世一直宠信着赵高,杨广则是过度倚重了宇文家族。

这两位皇帝的命运都比较悲惨,都是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的手上!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李世民当然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唐王朝重蹈覆辙,所以,他迫切地需要得到魏征这样真正的贤臣的帮助,需要有一个人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做法是正确的!魏征一生向李世民上谏“数十余万言”,时刻都在警醒着李世民,其“贞观之治”,有他一份功劳。

魏征死后,李世民赐谥“文贞”,并将其请入凌烟阁,位列第三位,可见其在李世民心中地位。

其实从魏征和李世民的故事就能看出来,李世民虽然玄武门杀兄逼父,违背天伦,称得上事心狠手辣。但在做皇帝这方面,确实有着他的独到之处,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劝说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为何还会得到重用?

“魏徵是靠骂唐太宗李世民而名垂青史”的说法不妥。我们说,魏徵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辅君之臣,一生开的都是人品和智慧。

我简单说魏徵的上位以及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

魏徵因为给李密献策被看好,而他提出的解困瓦岗军的谋略不被使用,魏徵一走进隋末的乱世就坐的是冷板凳。618年大唐立国之后,乱象环生,四处战事不断。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干掉了李密的队伍,李密投靠了李渊,魏徵跟着一起归顺了唐军。而黎阳一战,魏徵却成了窦建德的阶下囚。世事有时候反着转,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援助王世充的窦建德,魏徵二度归唐。听说过魏徵的宏才,太子李建成被魏徵收入自己的麾下,并且还给了不错的待遇——太子洗马。这时候起,魏徵一心辅佐太子弄事。看到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缝隙,为了让太子能够打出一些战功,魏徵力谏太子平定刘黑闼之乱,增加了太子集团的权重。

而改变大唐历史细节的玄武门之变(626年)中,秦王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质问太子身边的重要人物魏徵,“听说你经常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这时候的魏徵直言快语:“如果太子能够听进去我的话,恐怕就没有现在的灾难了。”看到了魏徵的耿直,李世民赦免了他,并给了詹事主簿的差事。

我们说,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些胸怀的皇帝。在上位之后,就让魏徵当了尚书左丞。他多次私下召见魏徵征询意见,每遇到这种情况,魏徵便实话实说,坦陈看法。他前后建议的二百多项事务,太宗李世民悉数接受。特别是在李世民处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旧部的问题上,魏徵为李世民赢得了人心。贞观三年(629年),做了秘书监的魏徵步入了人生的辉煌期——参预朝政。在长乐公主的婚嫁上,魏徵坚守礼制;在处理贞观积案上,魏徵唯实秉公;在处理陕县丞毁谤皇帝一事上,魏徵以古喻今,打动了李世民等。

李世民曾经说过:在贞观对我尽心尽力、直言献策、利民安国的人就是魏徵了。他甚至把自己的佩刀赐给了魏徵和房玄龄。

特别是魏徵梳理了贞观以来的弊端,在贞观十三年,给李世民上奏《十渐不克终疏》,指出了贞观一朝的疏漏和皇帝的骄纵,提醒李世民坚守初心。李世民看完奏章,心悦诚服,表示“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

643年,魏徵病故,李世民废朝五日。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他和魏徵君臣关系的写照。

所以,魏徵是以直谏、忠义、尽言而名垂青史。

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劝说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为何还会得到重用?

魏征在被李世民重用之前,确实曾是原东宫的旧臣。就是说魏征和李世民原本是敌人般的存在,但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还是重用了魏征,这是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决定是对的,魏征为开创贞观之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两人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一直为人称道。

魏征在跟随李建成之前实际上已经跟了好几个人。他跟的第一个人就是元宝藏,元宝藏当时举兵起义就是为了响应李密,然后让魏征做了典章书记,出谋划策。李密对魏征是慕名已久,但是魏征真正到了李密身边之后却并没有受到重用,反而像是一个花瓶一样,只是用来摆着好看的,他提出的一些好的建议都不能被李密所用,尤其是李密和王世充大战在即的时候,魏征提议应该坚壁不出,但是长史郑颋却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洛阳大战以李密失败而告终,李密遂带着魏征等向西投了李渊。魏征在被冷落了一段时间之后请求安抚山东,得了个秘书丞的职务,奉命招抚徐世绩归降。徐世绩果真就归降了大唐,还开仓放粮准备供应李神通的军队,只是这个时候窦建德来犯,李神通、徐世绩、魏征都被窦建德所俘。然后魏征就在窦建德那里做了一段时间的起居舍人。

李世民攻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魏征就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很受礼遇。第二次讨伐刘黑闼叛乱的时候,李建成挂帅正是魏征给李建成的建议,只是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太晚了,李世民的势力已经初步形成了。魏征给李建成提的很多削弱李世民实力的建议,李建成并没有听从,以至于越来越被动。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和魏征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虽然魏征怼了李世民一把,但是李世民还是让魏征做了詹事主簿,后又引为谏议大夫,开始重用魏征,实际上,不只是魏征这一个东宫旧臣,还有王珪、薛万彻等等,他们都受到了李世民的礼遇,被委以重任。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会重用魏征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两个兄弟和十个侄子,这本身就让李世民的名声变坏,成为他一生的污点,而且李世民的政权并不是那么牢固的,内忧外患在等着他,他需要收买人心,安抚人心,重用李建成的旧臣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魏征正是李建成的心腹,这就是在向朝中的各个势力表明,他对于过去既往不咎,并不会清算太子和齐王的余党,而且只要有才能还是会被重用。

当然,魏征也确实是有才能之人,他能被李建成重用足以说明他的水平。日后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互相成就,不仅在当时创造了贞观之治,更是在后来,留下了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

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劝说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为何还会得到重用?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没有多少合法性。

李建成是合法的太子,并没有多少真正的过失。李世民是厚黑学专家,老谋深算,搞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客观地说李世民是冒了大险的,长安本是李建成的地盘,如果玄武门一击不中,建成逃进宫中,或者李建成听了元吉的劝阻,在东宫不动或带卫队前往,鹿死谁手,真不好说。李世民一气呵成,干掉建成、元吉后,尉迟恭拎着两人的脑袋去吓退了太子及齐王的部将薛万彻,又去逼宫,杀死建成及元吉的所有儿子,李世民才控制了局势,不久被推为太子,处置所有军国大事。

天下尽归李二,但并没有多少合法性。

二、李世民是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想开创个太平盛世,他不愿意仅仅在历史上留下个谋朝篡位的恶名。

天下既定,天下都是他的封地,臣民都是他的臣民。他想利用全国的贤臣打造一个盛世。

建成、元吉两家已灭绝,魏征、薛万彻辈已没有造反的旗帜、实力、兴趣。对李二来说他们都属于人畜无害的。

如重用他们,可以把太子、齐王的手下能臣武将变成国家的栋梁,何乐而不为?

当年齐恒公重用射他一箭的管仲,是一个道理。齐恒公重用管仲,最终称霸诸侯。

三、魏征是个不可多得的既忠诚又有卓越才干的人。

魏征能建议建成除掉世民,证明两点:一是忠诚,人家李家兄弟皇位之争,你参合进去,而且献计下杀手,这是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做法,他对太子的忠诚天地可鉴!二是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建成之所以被诛,是他没有分清形势,没有认识到老二会用性命相搏,有进无退,只想耗死老爹,和平接班。这是做梦娶媳妇一尽想美事啊!李世民有这么老实吗?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有这么老实吗?魏征洞若观火,他是太子府中为数不多的先知先觉者,他的政治才能可称卓越,这样的既忠诚又有卓越才能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

世民推心置腹,感动了也一心成为名臣的魏征。最终君臣行一起,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劝说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为何还会得到重用?

李世民是一代胸怀天下的雄主,玄武门政变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如果他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第二天上午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会发动昆明湖兵变,李世民及他的追随者就会全部死无葬身之地。而李渊为了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已经有了并暗示李世民自行了断的意图。

大唐的江山从策划太原起义到攻灭洛阳,打败窦建德、王世充,几乎所有大战决策都是李世民亲自指挥或者直接参与的,大唐的优秀军事将领很多都曾经跟他出生入死。

换一句话说,即便李世民愿意自杀成仁,恐怕曾经跟过他的谋士、武将也不愿意。因为李世民如果在这场政治争斗中失败,建成元吉必然要对大唐的文臣武将进行一轮清洗。无论个人福祉还是国家安危,都将是巨大的灾难。

当时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站在魏征的当时立场,自然是要忠于太子,并帮助有正统名分的太子打败一切政敌的。最早献计除掉李世民的就是魏征,最坚决要求太子除掉李世民的也是魏征。因为李世民太强大了,即便他什么都不做,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

可以这样理解,倘若没有魏征,也许还不会爆发玄武门之变,至少李世民兄弟们的争斗不会那么紧迫和到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但宽恕了魏征,还到处寻访他,并最终对他委以重任,成就了魏征千古谏臣的美名。

其实能够做到这点,不用猥琐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去猜度李世民的用心,原因只有一个,李世民是一个以天下为重、胸怀坦荡的有道明君。他不但宽恕了为太子出谋划策要弄死自己的魏征,更宽恕了太子的死士薛万彻,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后带着太子府的数千府兵拼命冲杀,差点攻破秦王府。

不要说李世民是假惺惺为了后世声名,他是确实爱惜人才,如果他只是一时算计,完全可以在事后慢慢找理由弄死他们,但是他一直没有,还对这些昔日政敌全部委以重任。

想一想靖难之役的朱棣,不但杀光了朱允炆身边的所有文臣武将,还将朱允炆全家杀绝,女眷不论老幼全部充为官妓,这是何等的残忍和酷烈!李世民如果要这样做,谁又奈何的了他?但是他没有,这就是胸怀气度。

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劝说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为何还会得到重用?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李建成元吉一党死的死降的降,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一见魏征假装非常生气地责问 “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为魏征担忧。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魏征原在隋朝官员元宝藏帐下为官,后投奔瓦岗,619年随李密归顺李唐,李建成用他为太子洗马,曾建议建成瓦解李世民实力和平定山东,李世民见魏征直言不讳,欣赏他的率直,便赦免他,登基后,封他为尚书左丞,经常在卧榻边召见他询问政事得失。李世民重用魏征,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建成元吉尚有不少死忠流散在外,需要姿态收买人心,河北是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地,有不少将士追随他,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河北进行安抚。魏征释放了被押往京城的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仍旧任命官职,见到魏征,河北太子原旧属才相信李世民是真的既往不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魏征有治国大才,性格又刚直不阿,经常犯颜直谏,以能不能兼听作为明君昏君的判断标准,对一些皇帝乐意做而伤民的事据理力争,搞得太宗一想到他就犯怵,有一次,李世民看天所晴好,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突然想到魏征于是没去。后来魏征问他不是要打猎吗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原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君臣虽有小摩擦,还算相得益彰,太宗庆幸自己得到了一位贤才,魏征也欣幸遇到了一位识才的君主,贞观三年,魏征升为“秘书监”、“参预朝政”,居宰相之职,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又加封郑国公。(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次魏征重病要求辞去宰相职务任散官,太宗对他说,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劝谏,我也纳谏如流。黄金埋没在矿里,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作宝贝。因此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衰老,怎能就想辞职呢?魏征听了,只好作罢。

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非常悲伤地说,贞观之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贞观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能推魏征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读史鉴今,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