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濒危动物被人类挽救回来了?
你知道吗?现在平均每小时就有约3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而当下生物灭绝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物种的恢复速度。所以,保护野生物种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之所以会被划入濒危动物中,就足以证明这种动物的稀有性了,因为濒危动物的划分无论是从国家的划分标准还是世界的划分标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数量稀少,有灭绝的危险,而濒危再向上一个级别就是“野外灭绝”了,比如华南虎。那么,有没有濒危动物在数量极少的情况下,被人类挽救回来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在“灭绝线”上被拉回来的动物。
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级动物,它之所以会成为“国宝”,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它是我国独有的物种且分布非常的局限(仅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第二,大熊猫的稀有性,大熊猫是熊科大熊猫亚科下仅存的物种,也就是说如果大熊猫灭绝,那么大熊猫亚科就全部消失了,足见其稀有性。第三是颜值,大熊猫是萌物的代名词,黑白相间的毛发,加上总是安安静静的吃着竹子,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正是分布的局限,让野生大熊猫不可避免的存在近亲繁殖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其次,人类的栖息地扩张也将野生大熊猫的栖息范围进步缩小,最后就是大熊猫的食物单一化,极容易因为竹子的变化而受影响。最终导致了大熊猫成为了濒危动物。
从20世纪的70年代,我国就启动了全国大熊猫的调查,而第一次公布的大熊猫的数量为1050头,到了1980年,第二次调查时,大熊猫的数量为1150头。从1988年,大熊猫被正式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项目后,对大熊猫的针对性保护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截止到目前,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已经于2014年结束,2015年2月对外公布数据,从公布的数据看,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大熊猫的数量正在稳步上升,因此在2016年,大熊猫的保护级别由濒危调整为易危。
亚洲狮在现如今,提起狮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非洲狮,甚至有些小伙伴并不知道亚洲有野生狮子。其实,早在20世纪以前,亚洲狮曾经遍布西南亚地区。但是,在人类的捕杀以及扩张下,在整个19世纪中,亚洲狮的数量急剧下降,到了1907年,世界范围内的亚洲狮仅剩下了13头。为了保护这濒危的物种,印度将这13头亚洲狮全部放入了吉尔国家森林公园中保护了起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人们终于将亚洲狮从灭绝的边缘拉了回来。
2020年的亚洲狮普查数据虽然还没有出来,但是从最近一次(2018年)亚洲狮的普查看,亚洲狮的数量已经突破了700大关。虽然从13-700,亚洲狮的数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近亲繁殖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在2018-2019年一年内就有244头亚洲狮死亡的主要原因。
华南虎华南虎是现存6个虎种中唯一一种是我国独有的,因此它又有中国虎之称,同时它又是现存所有虎种中最濒危的一种。华南虎的命运与亚洲狮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在20世纪以前数量极多的存在。华南虎曾经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山林之地,但是在人类的扩张和数次的“打虎热”下,野生华南虎的数量逐年递减,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市场上流通的虎皮大都是华南虎。正是在如此疯狂的捕猎下,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即便在极大利益的驱使下,全国也仅收到了一张虎皮。到了80年代,全国几乎已经看不到野生华南虎的踪迹、最后一次野生华南虎的调查是1990年-1992年,但是在这两年时间内,调查人员都没有发现一头华南虎。于是,在1994年,华南虎被认为“野外灭绝”。
好在从20世纪的60年代开始,一些华南虎被捕获到了动物园,这才让华南虎这个物种免于灭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存华南虎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10头左右。虽然华南虎的野化训练至今没有成功,但是好在保住了这个珍稀的物种。
朱鹮朱鹮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已经灭绝的物种,因为根据调查显示,从1964年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野生的朱鹮,而当一个物种的数量稀少到调查都很难发现的话,这个物种大概率就是“灭绝”物种了。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对朱鹮的调查,终于在1981年的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之后,为了恢复朱鹮原有的种群,我国先后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现存的野生朱鹮数量达到了1500多只。
总结以上就是几种在灭绝边缘被人拉回来的濒危动物了,虽然这是个令人高兴的消息。但是,究其原因,这些动物的濒危与人类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一旦一种动物进入极度濒危状态下时,再去人为的保护是有诸多的弊端的,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数量稀少造成的近亲繁殖。而且一旦一个物种“野外灭绝”,再想恢复它们的野生种群,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因此,我们不要等着动物的数量到了需要保护的时候再保护,到时候可能就为时已晚,北部白犀牛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有哪些濒危动物被人类挽救回来了?
你这个问题真的是有点难回答啊!我只能写一写自己知道的动物了。濒危动物,说说中国的吧。
1、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宝大熊猫了。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596只上升到2013年的1864只。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从164只发展到375只。也正是因此,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甚至将大熊猫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2、再说说中国的四不象,现在成了国外的麋鹿。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但由于猎杀和环境原因,在清代就基本濒危了,只有北京的皇家猎苑有。晚清欧洲列强入侵陆续将数十只麋鹿运到了欧洲各动物园,中国本土麋鹿完全灭绝。英国一位公爵从19世纪末年开始收购散居在欧洲各动物园的麋鹿,最后得到18只。公爵的后人一直保护并努力扩大麋鹿种群。到1985年麋鹿终于“回家”。中国也因此建立了保护区,并不断扩大种群数量,目前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超过5000头。
3、还有藏羚羊。历史纪录中,藏羚羊的数量曾达到百万只之多,但因国际市场对藏羚羊羊绒的需求,它们从20世纪末开始遭遇大量偷猎,数量急剧下降,1995年全西藏也只剩5万多只。西藏逐渐加大了对藏羚羊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藏羚羊犯罪活动,使西藏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1999年的7万只增加到目前的10万只以上。2012年由于西藏地区人民的极力保护目前数量已上升到17万只。
4、禾花雀学名黄胸鹀,它原来是和麻雀差不多,数量多到到处都能看到,却被广东人吃到濒临灭绝。这是因为广东人错误地宣传食用以禾花雀为主要原料堡制的汤可以补肾壮阳,能极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但这一言论仍然随着粤菜和广东食文化的传播而广泛传播。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后来在各保护机构的努力下,禾花雀才开始慢慢恢复种群数量。
5、还有东北虎。19世纪末全世界东北虎的总数约有2000-3000只,而中国约有1200-2400只。1999年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经下降至5-7只。1986年,中国开始了一项圈养繁殖计划。当时哈尔滨郊区的一个繁育中心只有8只老虎,但今天它的家园已超过1000只。现在中国正开始建造野生保护区,并且逐渐将圈养东北虎放养到野外。
其实除了这些动物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不为我们所知的动物逐渐从繁荣走向濒危最终灭绝,其中很多都是人类造成的。现在有许多濒危动物都需要我们的努力才能继续,甚至还有许多本应该能够存活下去的物种。比如穿山甲、白鳍豚、华南虎、扬子鳄、金丝猴等等。
大家还有什么资料,可以一起分享探讨!愿我们的后代仍然能够看到这些活的动物,而不是只能从教科书上了解它们。
有哪些濒危动物被人类挽救回来了?
危地马拉鳄,又叫墨西哥鳄、莫瑞雷鳄,是一种小型鳄鱼,主要生活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和危地马拉一带。由于它的皮可以制作成钱包、衣服、鞋子等高价值物品,催生了大量的非法猎杀行为,到了1970年的时候,世界上的危地马拉鳄仅剩下几百只了。是一种濒危物种,后来经过当地政府的保护,才稍有好转,现在危地马拉鳄已经在一些动物园繁殖成功了,但偷猎现象依旧不止。
温哥华岛旱獭,这是一种极度濒危的动物。16年前,调查团队发现野生温哥华岛旱獭仅剩22只了,预计不超过一年就会从野外灭绝,而圈养的温哥华岛旱獭放归到野外之后很难存活,后来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克服了很多难题,野生温哥华岛旱獭已经增长到150到200只之间,每年都会有大约50只幼崽诞生,一切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哪些濒危动物被人类挽救回来了?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地球上有95%的物种都消失了,有不少生态学家认为,我们正在处于第6次生物大灭绝过程中。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全球生态综合评估,有15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评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该评估认为,全球每年有8700多种物种灭绝,平均下来每天就有24种物种灭绝。然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得出的结论则是,每天有多达150多种物种灭绝。
不管是24种还是150多种,实际的生物灭绝速率都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400年中,人类仅记录了800起生物灭绝事件,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生物灭绝事件都没有被人类观测并记录到。
幸运的是,自然界中也有不少曾经濒临灭绝的物种在人类的拯救下,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下面介绍的是两种鱼类在国内非常小众,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昆明当地的很多居民应该都不陌生——它们就是滇池金线鲃和银白鱼。
滇池金线鲃在20世纪60-70年代,滇池金线鲃还是滇池中最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是后来由于滇池周边的房地产大规模开发,滇池的水质越来越差,再加上引进的其他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罗氏沼虾、太湖新银鱼等)和过度捕捞,滇池金线鲃的野生种群越来越少了。
▲▲这是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拍摄的一张照片,当时滇池的湖面上布满了一层厚厚的蓝藻。据滇池保护项目的工程师回忆,最严重的时候,滇池表面的蓝绿藻厚度有好几公分,在上面扔一块石头也不会下沉,水质浑浊而且有臭味,甚至还有老鼠在上面跑。
此外,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堵塞了滇池金线鲃的产卵洄游通道,很多达到性成熟的滇池金线鲃根本就无法顺利繁殖后代。到了1986年,滇池金线鲃从湖体中消失了,幸存下来的少量个体只能在滇池周边的溪流和泉池中“苟延残喘”。
2003年,全球环境基金(GEF)向滇池的土著鱼类抛出了一根“救命稻草”,该基金的工作人员表示愿意帮助杨君兴等研究员开展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研究工作,资助的资金高达98万美元(在那个时代,这笔钱绝对算是一笔巨款),由世界银行负责发放。
杨君兴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他曾经带领科研团队研究过抚仙湖鱇浪鱼的生物学及种群资源,研究的成果引起了全球环境基金的注意,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杨君兴终于可以“大施拳脚”,他首先就把目光转向了滇池金线鲃身上。
经过3年多的反复实验,研究人员终于在2007年攻克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育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繁育出来的首批鱼苗有300多尾。到了2010年,云南省的水产科研机构已经可以实现100万尾的育苗量了——杨君兴终于不负众望,交出了一份出彩的成绩单。
经过连续4代的人工选育,专家们还培育出了一个养殖新品种“鲃优一号”,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尝试推广养殖。
滇池银白鱼银白鱼面临的困境和滇池金线鲃类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发现过银白鱼的踪迹。直到2013年,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才再次发现了幸存下来的银白鱼个体。
对于滇池银白鱼的保护,则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2016年,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始了对银白鱼和中臀拟鲿(同样是滇池的特有物种)的保护研究工作。
2017年3月,该研究团队前后分4个批次从滇池中采集了13尾银野生的银白鱼并尝试人工繁殖,第一批就成功孵化出了3万尾鱼苗。他们的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攻克银白鱼的人工驯养和成鱼养殖等关键技术。估计有了滇池金线鲃的育种经验,银白鱼的育种过程应该能够更快、更高效的完成,面向市场进行小规模推广也指日可待。
我们普通人可以为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做些什么呢?水生动物面临的威胁主要来源于水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外来物种入侵以及过度捕捞,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来改善水环境,进而帮助濒危的水生动物渡过难关。
- 1.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要一定拒绝食用国家保护鱼类,尽量少食用野生鱼类,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美味而破坏了野生鱼类的种群资源。
- 2.我们可以积极参与保护水生生物的志愿者活动,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WWF)的湿地使者行动,江豚守望者活动等等。
- 3.对于渔民,可以从合法捕鱼做起,不使用电鱼、毒鱼、炸鱼、迷魂阵等非法方式,网眼的大小以及作业区域要符合当地渔政部门的规范定。
- 4.如果在捕捞或者钓鱼时不小心误捕了珍稀的水生生物(比如中华鲎、胭脂鱼),要在第一时间放生,尽量减少对这些珍惜物种的伤害。
总之,保护濒危水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些水中的精灵,值得我们尽全力去守护!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有哪些濒危动物被人类挽救回来了?
朱鹮一直被当做“吉祥”的象征,被称为“东方宝石”,不仅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就连隔壁的日本都对这种鸟推崇有加,日本皇室还把朱鹮当做是皇室的象征。然而这种鸟在上个世纪时,一度被人类认为灭绝,只有日本幸存几只朱鹮,但这些朱鹮已经全部丧失繁殖能力,所以日本认为等这几只个体死亡后,朱鹮就会彻底灭绝。
但是我国科学家不信邪,为了在我国能发现朱鹮,我国科学家驱车寻找了所有朱鹮可能会出现的地方,最终在陕西的一个农村里发现了7只朱鹮,其中4只成年个体,3只雏鸟。
朱鹮是怎么被救助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鸟类科学家们已经有将近20年没有看到过朱鹮个体了。为了寻找朱鹮的踪迹,我国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横跨了整整9个省市区,行程大约5万多公里,最终在陕西省把姚家沟的一个山林中发现了7只朱鹮。研究发现这7只朱鹮一共是两对夫妇在抚育3个孩子。科学家们对这一发现激动不已,这不仅说明朱鹮在野外还有存活的个体,而且它们还具有繁殖能力。
然而正当科学家们为发现的朱鹮幼体兴奋不已时,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其中一个幼鸟从巢穴中掉落了下来。原来,如果一个巢穴中有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个体,那么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想办法独占父母的食物,甚至不惜将体型较小的挤下巢穴。幸好周围有工作人员设置的防掉落网,雏鸟掉落在网中时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火速运到了北京动物园进行人工养育。
朱鹮在野外的天敌有很多,一些大型猛禽比如:鹰,雕等都是它们的个体,蛇类和猫等也是威胁雏鸟安全的个体之一。
为了保护朱鹮巢穴的安全,鸟类学者们在朱鹮巢穴周围的树上铺上了塑料布,这是因为塑料布比较滑,使蛇和猫等无法攀爬到树上。
为了保证它们的食物充足,鸟类学者们还会定期在周围的水塘中投放它们的食物。也会向周围农民科普朱鹮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朱鹮的认识和保护。
还有一些学者,直接将家安置在这周围,一住就是几十年。但是朱鹮的数量始终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提高朱鹮的种群数量,科学家们选择了就地保护和人工繁育两种方式。
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朱鹮的数量开始直线上升,数量由7只恢复到了上百只,甚至上千只。在今年,我国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的朱鹮个体种树超过了5000只,其中我国境内有4400只,朱鹮也由原来的极危生物降为濒危生物。
朱鹮的野化对于野生动物的救助不仅要拯救它们的个体数量,还要恢复它们在野外的能力。朱鹮的数量虽然提升了,但是大多数朱鹮是在人工基地繁殖长大的,为了恢复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科学家们在当地进行了野外放飞训练。
很多人会认为,动物天性具有野性,一旦它们脱离人工环境,它们就会很快适应大自然。其实并不然。
首先,大多数朱鹮属于人工繁育的后代,它们生活的环境比较安全,几乎没有遇到过大型猛禽和蛇类,躲避天敌的能力较弱。
其次朱鹮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它们喜欢在没有施肥以及施加农药的地方生存,而这种栖息环境非常少。
朱鹮的主要食物是小鱼以及泥鳅,这些食物在野外的数量不是很多,考验着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
为了照顾朱鹮,当地的工作人员会在朱鹮身上安装定位系统,但在过去定位系统比较落后,有时信号无法传达到基地,此时工作人员会走向野外,通过向当地农民打听,以及科普朱鹮的长相等工作来寻找到朱鹮的踪迹。
除了陕西当地的野化放飞之外,工作人员还在我国河南信阳放飞了一批朱鹮,这是因为信阳曾经也是朱鹮的栖息地,再者陕西当地的朱鹮密度较高,一旦当地发生流行疾病,很可能会导致人们辛辛苦苦培育的朱鹮全军覆没。
为了提高种族存活概率,人们在信阳也放飞了34只朱鹮,而这些朱鹮也成功在野外生存并繁衍。不过,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努力。
比如:在这34只朱鹮中,有一对朱鹮产下了两枚蛋,但在孵化期间恰好遇到了清明节,当地的焚烧祭祖时不小心失火,失火地点就在朱鹮鸟巢200米处。幸好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扑灭了火,为了保障万一,工作人员开辟了一条小路,让村民绕道而行。
还有,信阳当地有很多蛇类,这些蛇也威胁着朱鹮幼鸟,工作人员在朱鹮孵化期间,不仅在树下撒雄黄粉,包塑料纸,还动手驱逐蛇。
然而百密一疏的是,朱鹮的雏鸟仍然被蛇咬死了。工作人员为了让朱鹮继续野化训练,在半小时内及时替换了一只雏鸟。原来,只要在雏鸟死后24小时内替换雏鸟,朱鹮还是有可能会把替换后的雏鸟当做亲生孩子。
就这样,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以及雏鸟的努力之下, 在信阳放飞的这批朱鹮成功在野外繁殖了第二代,这也标志着信阳朱鹮野化成功。
总结虽然朱鹮还没有走出濒危危机,但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朱鹮的生活环境以及种群数量都有所提高,相信它们在未来某一天,会摆脱灭绝危机。
有哪些濒危动物被人类挽救回来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麋鹿了!曾经这个物种在中国极其繁盛,“楚有云梦,犀兒麋鹿满之”。这个物种在清末政局动荡岁月里在中国本土彻底灭绝,流散在海外的麋鹿成为复兴这个种群唯一的希望。
英国的贝福特十一世公爵把散布在欧洲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集中到他的庄园里,公爵为这个种群保存了“火种”,让它们度过最黑暗的暴风雨夜,这是惠泽子孙的高尚义举,真正的贵族所为。今天国内麋鹿种群已经繁衍到几千头,它们全部都是那18头麋鹿的后代,每一头麋鹿身上都烙有公爵熠熠生辉的不朽功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