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从食肉进化进食植物了,有没有相反的?
有人说:大熊猫从食肉动物进化成了食草动物,是退化了。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大熊猫虽然主要以竹子为食,但是竹子并不是大熊猫的全部,在大熊猫的食谱中约有1%的食物还是肉食性的。那么,大熊猫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食性改变呢?有没有从食草进化为食肉的动物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大熊猫大熊猫是我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它有着许多的称号,比如“国宝”、“食铁兽”等等。一直以来,大熊猫给人的印象都是憨态可掬,人畜无害的,它总是安静的坐在那里出竹子。但是,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曾是一种纯正的食肉动物。从已发现的化石看,大熊猫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800万年前的始熊猫。
始熊猫的体型比大熊猫要小很多,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只肥胖的狐狸。它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2500万年前的一种古食肉动物,到了距今1200万年前左右时,古食肉动物的一个分支演化成为了始熊猫。
到了距今500万年左右,始熊猫也开始了分化,分化出了两大类,一类是葛氏郊熊猫,它们分布在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的森林中,另一类还是大熊猫的小种,它继续在我国的森林边缘地带过着捕猎小型动物的生活。
之后,葛氏郊熊猫灭绝,只留下了我国的这一支。科学家通过我国大熊猫小种的牙齿化石看,那个时候的大熊猫已经有了吃竹子的习惯,但是,竹子并不是它主要的食物。之后又经过了两百多万年的演化,大熊猫从森林的边缘逐渐的像高海拔的竹林迁徙,最终,那里的食肉动物相对较少,与世无争的它们,躲过了一次次的生物灭绝,最终成为了今天的国宝。
因此,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因为它们不断的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环境的结果,而竹林中,大熊猫属于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而且高海拔的竹林与人的栖息地也距离较远。虽然,竹林的生活让大熊猫成为了99%以竹子为食的动物,但是它们遇到动物的尸体或者小型的动物依然还是会吃掉的。因此,大熊猫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人畜无害,实际上它的牙齿和消化道与其他食肉的熊科动物相比一点都没有退化,所以它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的。
有没有从食草进化为食肉的动物?答案是肯定的。动物无论是向着哪个方向去进化,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活下来,为此,即使大熊猫都是经历了体型由小到大再到小的一个过程,而且食性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自然就有一些动物为了生存,使自己的一些能力最大化,从而有了从食草动物到食肉动物的蜕变。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种比较有代表性且较为人熟知的动物:袋狮
从目前的动物名字来看,只要是有“袋”的动物,大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不得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适合动物生存的地方,这一点从数次的“动物泛滥”就能看出,比如野兔泛滥、野猪泛滥、狐狸泛滥等等,甚至连澳大利亚本土的袋鼠都泛滥成灾。而澳大利亚许多物种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食肉动物的控制,就目前来看,能够对本土生物有一定威胁的食肉动物也只有澳洲野犬了。
但是,早在上新世,澳大利亚并不缺食肉动物,并且在上新世末期有一种大型的食肉动物,它就是袋狮。袋狮是澳大利亚史上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它有着平均1.5米的体长(不含尾巴)以及平均120公斤的体重,从体型数据上看,袋狮与现存的苏门答腊虎有些相似。
根据已发现的袋狮化石看,袋狮的前肢比后肢要粗壮一些,这意味着它有着很强的前肢力量,而且它的爪子与许多猫科动物一样是可以伸缩的,这意味着袋狮的爪子非常的锋利。在配合上它庞大的体型,在上新世末(距今300万年前),袋狮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
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就是如此凶猛的食肉动物竟然是食草动物进化而来的。至于证据有两个:
01 近亲
近亲就意味着基因的相似度很高,而从袋狮的化石的检测结果看,它与树熊、袋熊这些食草动物是近亲。这就代表着,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显然它们的祖先就是食草动物,而袋狮是异化的分支。
02 牙齿
食肉动物的犬齿,可以说是标配了,相比其他牙齿来说,犬齿更加的锋利,更适合捕猎猎物。但是,袋狮的牙齿结构则不同,从袋狮的头骨化石看,它的犬齿已经高度退化,而代替犬齿的则是门齿,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袋狮的门齿进化的更加的粗壮且尖利。
因此,与食草动物是近亲再加上已经高度退化的犬齿,足以证明袋狮的祖先是食草动物了。
总结动物无论是食性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不是“退化”,而是进化,这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发生的一些必要的改变。
熊猫从食肉进化进食植物了,有没有相反的?
有,鬃狼(Chryysocyn brachyurus),已从肉食转为杂食,开始吃水果!夜里和黄昏出行,中南美洲。
熊猫从食肉进化进食植物了,有没有相反的?
目前也有少数动物具备这样的趋势,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河马这种食草为主的动物有固定的食肉习性,若它们熬过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没准也能进化为纯食肉的动物。
进化是适时、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生物而言食草或者食肉都是能量的来源方式。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肠道差距比较大,植物中有很多粗纤维更难消化因此需要更长的倡导肠道磨碎食物,在微生物的帮助下更好地消化植物食物,饶是如此,食草动物对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利用效率也不过百分之十几,好处是植物无处不在,食草动物一般不会缺少食物,即便是热带的食草动物也是这样,它们更注重水源的所在;
而蛋白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所以食肉动物都是短食道,小肠发达而大肠比较短,吃的快拉的快,好处食草动物由于在能量金字塔中更接近作为绿色植物的生产者,因此食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非常多,食肉动物可以根据季节选择在不同时段出现的食草动物,食物也比较丰盛,但是因为能量流动效率只有15%左右,因此食肉动物的数量一般远远少于食草动物。
熊猫从食肉到食草的转变其实也有根由,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熊类(除了北极熊少数类型纯吃肉)严格点说可能都是杂食动物,像灰熊、棕熊都是能捕到猎物的时候吃肉,食物短少的时候吃果子,比如棕熊会首选拥有丰富浆果、水果、肥厚的草叶,膜翅目昆虫和有蹄类动物的地区为栖息地,它们的肠道也适应这样的食物习性。熊猫转为以竹子为主食,但是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会吃点肉的,因为熊猫肠道对竹子营养(本身也没多少营养)的利用效率只有10%左右,因此熊猫一整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啃竹子,好在竹子数量很多,熊猫再怎么吃也吃不完。
(熊的粪便,可以看到很多果子残骸)
世界上也有很多动物食性介于食肉和食草之间,各种熊都有往这方面发展的潜力,有河马、鬃狼等少数类型食性正在转变,科学家在乌干达通过研究1962年10月到1963年11月射杀的928头河马胃容物,食肉行为是其基本生态位的一个固有现象,不仅在水草丰茂的季节是这样,在食物短缺的季节也是这样,原因尚未摸清楚,但是食肉确实是河马所具有的行为,以它们的体型,哪天想吃肉了直接怼鳄鱼也并非没有可能;鬃狼由于体型较小,主要在夜间捕食,也是杂食性的动物,食物包括各种水果、啮齿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随着环境的改变若它们的肉食食物越来越少,也可能向食草转变。
生物的习性并不是固定的,按照如今对人类演化历史的研究,人类也曾在很长的岁月中广泛吃素,后来经历过肉食,如今更多时候是杂食。这也导致我们和黑猩猩、大猩猩的不同,它们的肠道具有更发达的盲肠,但是身体占据全身的比例也更高,这可能是限制它们智商演化的一个因素,而如今它们仍主要蹲在树上吃果子,但偶尔也有猩猩捕食猴子。
熊猫从食肉进化进食植物了,有没有相反的?
食草动物都可以消化肉类 是肉动物不一定能有效消化植物 有条件食草动物会吃肉的 其实食草动物是有更先进的消化系统 只是捕食能力下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