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鲸落,鲸落的意义是什么?
“一鲸落,万物生”这就是鲸落的意义,也是鲸鱼对大海最后的“馈赠”。为什么这么说呢?鲸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何为“鲸落”?鲸落简单的说就是鲸鱼死后,尸体缓缓沉入海底的全过程。有人说:海洋生物在死后,不是大都沉入海底的吗?这有什么好说的。
确实,许多大型的海洋生物在死后是会沉入海底的,但是不要忽略了鲸鱼的体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就是鲸鱼的一种-蓝鲸。确切的说,能够称得上是“鲸落”的都是鲸目下体型较大的鲸鱼。
由于鲸目下的动物要么体型庞大(蓝鲸)、要么群居(海豚)、要么凶猛异常(虎鲸),所以无论是哪种鲸目下的动物,在海洋中都是食物链顶端的存在。不同的是,大型的鲸鱼靠的是体型压制,让自己处于食物链顶端,而它们的食物大都以小型的海洋生物为主,比如蓝鲸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但是它的食物则主要是磷虾。这一点像极了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大象虽然吃的是草(没有攻击性),但是它依然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
大型的鲸类在自然界的生物算是比较长寿的,通常,大型鲸类的寿命都在60岁以上,比如蓝鲸、抹香鲸的平均寿命都接近70岁,有的甚至能够活到90岁以上。这是由于大型的鲸类没有天敌,再加上它们行动缓慢,新陈代谢也比较慢的缘故。
虽然说鲸鱼“长寿”,但是,它们也有老去的那一天。而当它们老去的那一刻开始,就是“鲸落”的开始。
由于大型的鲸鱼体型庞大,所以即使死后,它们在海水的浮力下也是缓缓的落入海底的。比如蓝鲸有着平均160吨的体重,相当于40头成年亚洲象的总体重,所以,它身上的肉自然也成为了其他动物的食物。
由于在海洋中,不同的深度有不同的生物生存,所以,在鲸鱼缓慢下落的过程中,不同生态位中的生物先后分食鲸鱼的尸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鲸鱼(尸体)为食的生态链。而一头鲸鱼沉入海底,至少需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体型庞大如蓝鲸,它甚至需要2年才能够落入海底。
1998年,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个不同种类的12490个不同生物体是依靠鲸落生存的。这就是一鲸落,万物生的由来。可以说,这个说法一点都没有夸张。鲸落的意义对于鲸鱼来说,生命已经终结了,所以鲸落对它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依靠鲸落生存的生物来说,鲸落就是它们生存的根本,就像马儿离不开草、狮子离不开肉一样重要。
而对于整个海洋生态来说,鲸落的意义也是很大的,首先,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态链,不会因为尸体腐烂而对其他海洋生物构成威胁(毕竟体型太大了)。
总结大型的须鲸,并没有仗着自己庞大的身体在海洋中横行霸道,它们以数量较多的虾类为食,而且在死后,还对整个海洋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让海洋的生态更加的完整。正如加里·斯奈德在《禅定荒野》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什么叫鲸落,鲸落的意义是什么?
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鲸落是什么?具有怎样的价值?
2020年4月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TS16科考航次返航,这次任务的最大发现之一,科考船搭载的“深海勇士”潜水艇在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一处“鲸落”,这是我国南海首次发现“鲸落”,它在深海生物圈意义上非常重大!
南海鲸落
这个鲸落位于南海中部的海底山脉上,是一头齿鲸尸体,初步判断是一头鸟嘴鲸,附近有数十只白色铠甲虾、红虾、蠕虫以及数只鼬鳚鱼,随着鲸的尸体方向分布,似乎周围还有大量海底生物正在赶过来!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谢伟副教授仔细观察了这个鲸落,发现其尾部仍然存在有机组织,因此谢伟副教授判断,这个鲸落的降解时间并没有很长!
1987年夏威夷大学的科考人员乘坐潜水器首次发现海底的鲸落生态系统,此后科学家开始研究这个深海罕见的生物聚居区域,1998年时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2490个生物体是依靠鲸落生存的,其中一些海洋生物——包括蛤蚌、蠕虫和盲虾中的稀有品种,它们会在尸体旁一点点吃掉残余物。
鲸落的很多生物都能化能自养的,它们会通过化学反应产生自己所需的能量,因为在如此深度,太阳光无法穿过厚厚的水体到达海底,这些生物演化出了化能自养的能力,这有些类似植物的光合作用!
全球发现的鲸落不超过50个,它在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和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是深海生命的“绿洲”!
鲸落的几个阶段
经常有新闻听到哪里的鲸搁浅死亡,腹中发现大量塑料垃圾,还有鲸在海岸线上搁浅,引发了大爆炸的新闻,当然这个大爆炸得解释下,主要是鲸死后体内有机物腐败产生了大量气体,超过鲸肌肉组织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大爆炸,所以当一头鲸腹部高高鼓起时,千万别靠近,以免爆炸伤人!
地面上鲸腐败分解大家即使没见过,大概也能了解一二,毕竟动物尸体腐败还是见多了!但在水中又是个什么过程呢?一般鲸落的降解会有几个过程:
第一阶段:鲸尸沉到海底
鲸其实并不会立即下沉到海底,BBC的纪录片中经常见到鲨鱼撕咬鲸的尸体,吞食鲸脂等,鲸死亡时大部分都会在水面上浮一段时间,随着鲸脂这些比重比较低的部分被撕咬,脱离,渐渐比重将会大于水,此时则会慢慢沉入海底!
小须鲸被鲨鱼分食
鲸尸在海底的第一阶段开始了,海底的第一批动物就会“闻讯前来”,来分一杯羹的动物包括睡鲨、盲鳗,以及被称为端足目动物的极小虾状甲壳动物,它们会将鲸尸中90%柔软组织分解至只剩鲸骨,这些动物每天都能吃掉数十千克鲸尸,但如果是一头蓝鲸的话,这个时间会持续很久!
第二阶段:无脊椎动物开始登场
这些动物包括甲壳类、软体类动物,以及多毛纲动物,它们将占领前面那些海洋动物遗留的残羹冷炙,其中第二阶段的物种,还可能是某个鲸落的特有物种,比如在1989年发现的鲸落中,生物学家观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蜗牛,这是水生蜗牛中全新的一科,被命名为了Osteopeltidae。
第三阶段:细菌占领鲸落
第二阶段大约会持续两年左右,最后细菌将占领整个鲸落,这个时期的细菌以鲸骨中的油脂为食,它们会将油脂转换为硫化氢,成为亲硫生物,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会超出各位的想象,达到50~100年之久!
和海底热泉和冷泉不一样的是热泉提供的时间几乎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但鲸落生物群体存续时间仍然无法和这些海底烟囱媲美,但对于贫瘠无比的海底来说,这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
一鲸落,万物生,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就这样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这是生态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重要依托!
什么叫鲸落,鲸落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了鲸落,当一头鲸跃出海面,发出最后一声呜鸣,这是这头鲸最后一次拥抱海洋。之后,它将沉入海底,沉入深海的海底,在那里,有一整个食物链的深海生物在等待着鲸。
这就叫鲸落,有句话说的好,“一鲸落万物生”,说的好极了。
深海一般指200米深度以上的海底,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几公里深度。
在深海,由于压强、盐度、亮度等原因,生活在这个区域的生物进食频率非常的低。
一头鲸的重量可以达到数十吨重,当鲸的尸体坠入海底之后,一场饕鬄盛宴便开始了。
先是食肉型的深海鱼类造访鲸的尸体,这些鱼类有时候一年多都得不到食物,这时候肯定是要放开了肚子好好吃一顿的。
等它们吃完打着饱嗝走了之后,马上登场的便是深海螃蟹这一类食腐类的深海生物。
等它们饱餐之后,鲸已经只剩下一副骨架了,但是盛宴还没有结束。
一种食骨蠕虫登场,它们靠分泌强酸来分解鲸的骨骼,一头鲸的骨骼全部分解完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深海生物都得到了食物的补充,开始繁衍和生长,所以说,一鲸落万物生。
鲸落的意义是什么?鲸落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循环轮回。
鲸的生命逝去给了深海许多生物一次生命的机会,这就是生命的循环,生命的轮回。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什么叫鲸落,鲸落的意义是什么?
当鲸鱼在海洋中死亡时,其尸体沉入海底。 生物学家称此过程为鲸落。像深海中温泉一样,鲸落是深海生活的“绿洲”,并在深海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一鲸落,万物生。
2020年4月2日,中国科学院的“探索1号”研究船运送了载人潜水艇“深海勇士”到三亚。这次旅行的最重要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中国海发现了一个三米长的自然鲸落。
什么是鲸落,它对海洋的重要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发现鲸落有什么意义呢?
什么是鲸落?当鲸鱼在海洋中死亡时,其尸体沉入海底。生物学家称此过程为鲸落。鲸鱼的尸体可以作为深海生活的食物。像深海中的热液和冷泉一样,鲸落是深海生物的“绿洲”并产生丰富的生命。在北太平洋的深水域,鲸落确保了43种物种中至少12490个生物的生存,从而促进了深海生物的繁荣。当巨鲸感觉到生命即将结束时,它徘徊在深海中,静静地等待死亡。
鲸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移动清除阶段。鲨鱼和甲壳类动物比比皆是。他们吞噬这位伟大王者的软组织此阶段持续4到24个月,具体取决于鲸鱼的大小。当清道夫走的时候,只剩下了10%的鲸鱼。
第二阶段是有机主义阶段。只有少量的软组织和巨大的鲸鱼骨头。一些无脊椎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会四处走动,并把它们当成家。将不会离开,直到最后的血肉痕迹消失了,该阶段将再持续两年。
尽管这位伟大的王者只留下了一根骨头,但鲸落尚未结束。
厌氧菌重组。这是化学自养阶段。这一步似乎几乎看不见。毕竟只剩下鲸鱼骨头了,但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厌氧细菌侵入鲸鱼的骨骼,分解其中所含的脂质,并利用溶解在海洋中的硫酸盐作为氧化剂产生硫化氢。深海没有阳光,硫化氢是深海的阳光。滋养化学细菌使用溶解的水,氧气从硫化氢中吸收能量,这是一个脆弱的生态循环。如果没有鲸落,则只能从海底的活火山中提取少量硫化氢。因此,鲸鱼的降落足以维持50-100年。
鲸鱼骨头击中并吮吸骨髓后,它们仍继续着陆,巨鲸的矿物残骸被用作礁石,成为海洋动物的栖息地,这是墙着陆的最后阶段-礁石阶段。
发现鲸落意义重大这次我们发现了鲸落。当然这对于海洋生物科学研究非常重要。它可以极大地推动我们的科学进步,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重要方面。
首先,我们的深海潜水艇拥有出色的技术,可以轻松地潜入海底。这必须非常重要,也必须更加重要。如我之前所说,如果我们想了解自然的鲸落,那么必须保证我们的设备性能好。如果这是我们的科学研究,船具有足够的自主性,那么发现鲸落的机会就很高。现在已经发现了自然的鲸落,这意味着我们正在随机巡航南海。维持海上力量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随意利用南中国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它与创建三沙市一样重要。
如果您有其他看法,欢迎在下方讨论,谢谢!什么叫鲸落,鲸落的意义是什么?
巨鲸落、万物生!最近,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一具鲸落,让鲸落这个话题再次火爆网络!鲸落,听起来颇具诗韵浪漫,其实就是鲸死去之后慢慢沉入海底,躯体在海底慢慢分解,并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生物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长达上百年。不知道是哪位科学家起了这么一个极赋浪漫色彩的名字,让本该悲凉的生命谢幕过程多了一丝壮美!
鲸落从鲸的生命停止那一刻就开始了,随着鲸尸缓缓下落,大量食腐动物围上来,将鲸尸中90%的柔软组织吃掉。这个过程被称为移动清道夫阶段,大概会持续4至24个月的时间。
等到鲸鱼的柔软组织被吃光,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登场,它们会把鲸尸剩下的遗骸当做自己的家,在此繁衍生息,一边啃食残余鲸尸,一边不断改变它们自己的新家。这个阶段被称为机会主义者阶段,一般会持续2-4年。
等到鲸尸遗骸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的差不多了,厌氧细菌就登场了,它们进入鲸骨,分解其中的脂类,并且产生硫化氢。产生的硫化氢还能供养硫化菌等化能自养细菌。这个过程被称为化能自养阶段,一般会持续数十年。
等到鲸骨中的脂类被完全分解殆尽,这场漫长的生物分解过程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礁岩阶段,鲸骨的矿物遗骸将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家园。
树叶靠树根汲取的营养变得茂密,而它们最终的归宿还是缓缓落下化作泥土滋养养育自己的树木;繁花绚烂,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全球最大的动物,鲸的谢幕显得壮美而极赋意义,它生于海洋,最终也将自己献给海洋,颇有“落叶归根”之意。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什么叫鲸落,鲸落的意义是什么?
向所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的遇难同胞致哀。
正文:
提到南海,您想到的是什么?清澈见底的海水?五彩斑斓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类?其实大多数地方并不是这样,中国的南海平均深度有1200米呢,而且从构造上看,它是一个巨大的盆地。
图:南海的海底地形示意图。
这个“大坑”有多深?平均4000米,最深处有4570米呢。
想明白鲸落的价值,得先看看苦逼的海洋底栖者。为什么要先说水深?因为几乎一切生命的能量源——太阳光,只能照到水下200多米的深度,再往下,只有无尽的寒冷和黑暗。深度上千米的海底没有藻类,浮游生物也很稀少,基本上全是“生命的荒漠”。只有海星、海参、各种蠕虫和另外一些极其扛饿的生物生活在这里。
图:蛟龙号拍摄的深海底栖生物。
这些地方最大的营养物来源就是“海雪”,也就是上层海域生物的粪便、残片,饥饿是这里居民们的生活常态。一头死鲸的出现对这里的底栖生物而言绝对相当于一场“百年难遇”的奢华盛宴,是这片荒漠中的生命绿舟。
鲸落是什么?鲸落就是鲸类的尸体。因为体积巨大,鲸的尸体无法在短时间内被上层生物消耗殆尽,所以大部分得以沉入海底,给底层居民们提供一顿持续好几年的大餐。
图:南海鲸落。
一头巨鲸死亡后,腐败的内脏会产生大量气体,让鲸的尸体膨胀,浮在水面上。等鲨鱼咬开尸体皮肤(或者自己爆炸),气体排走后,鲸的尸体才会开始下沉。
下沉的过程是缓慢的,最长可能持续一年以上才会到达海底。不同深度海水密度的变化会让鲸尸长时间悬浮于某一深度。这个过程中,鲨鱼、鳗鱼之类动物一直不断地消耗着鲸尸体上的软组织(也有沉得很快的)。
终于,鲸的尸体到达了4000多米深的海底。嗅觉灵敏的机会主义者们马上就会到来。怪异的六鳃鲨、外星生物般的盲鳗、张牙舞爪的螃蟹、迟缓的海星和蠕虫……都会赶过来参加这场宴会。一两年后,鲸尸体上一切能用牙咬动的东西都会被吃光,只剩一具巨大的骨架。
最后上场的生物是厌氧菌。鲸骨内部还有大量的脂肪等营养呢,它们钻到鲸骨内部,靠分解这些脂肪生存。与此同时,这些细菌也为其它一些小型甲壳类生物提供了食物,鲸骨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小生态系统。靠着鲸骨内残余的能量,这个小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上百年的时间(如果鲸够大的话)。
这个过程有点儿类似电影《饥饿站台》,鲸落就是那个载满食物的大平台,供养着各层的食客。不同的是,鲸落会给底层生物保留足够足够……的份额。
鲸落的价值。鲸落可不只是为苦逼的底栖生物提供食物这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条通道,沟通了海洋的各个层级,完成了巨量营养物质向下层运输的过程。单靠上面飘落的“海雪”残渣和细菌的“化能自养”是很难支撑起洋底生态系统的,鲸落提供的能量是维持海底荒漠小绿州的关键。
此外,南海盆地底部是一望无际的淤泥平原,缺少供生物栖息的掩蔽所。平原上“高耸”的鲸落可以给众多生物提供一个优良的居所,即便它已经没有半点儿营养物质了,还是一座山。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