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寿命要比雄性要长?
谢邀。
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题主对哺乳动物有一定的了解,正如题主所说,在自然界中的哺乳动物,大多数都是雌性比雄性的寿命更长,比如雄狮的平均寿命在12岁左右,而雌性的平均寿命则比雄狮要多3年左右,能达到15岁左右,再比如雄性棕熊的平均寿命仅有16岁左右,而雌性棕熊的平均寿命却有20岁左右,并且目前棕熊中“最长寿”的是一头雌性棕熊,活了35年。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雌性和雄性寿命的差距呢?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
大多数哺乳动物雌性比雄性寿命长的原因之一:危险性首先,只要是雌性比雄性寿命长的哺乳动物,大都是雄性比雌性体型要大,而且大都是群居动物。因此,不管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一旦雄性比雌性体型大,那么就意味着,如果是遇到危险,冲在最前沿的一定是雄性。比如狮群中,负责巡视领地的就是雄狮,雄狮需要面对的是其他雄狮的挑战,它们总是在日落之后开始巡视领地,直到次日的凌晨。所以,表面上看,雄狮风光无限,实则它是整个狮群的核心,也是操心最多,更是面对危险最大的。
再比如非洲水牛,非洲水牛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它们往往是有几十甚至上百头水牛组成的一个大群体。在遇到狮子等捕猎者时,断后的一定是“水牛王”和其他体格健壮的水牛。
也就是说,不管是与同类之间的领地之战,还是抵抗食肉动物的保护族群之战,都是雄性冲在最前面。而这些事情并不是偶发性的,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过度的消耗体力,显然不利于自身的健康。
因此,我认为雄性比雌性面对危险的程度不同,尤其是雄性种内竞争激烈,是决定它们寿命不同的因素之一。
雄性比雌性寿命短的原因(二):食物在哺乳动物中,大多数都是雄性比雌性的体型要大一些。而体型更大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支撑。我们举个例子,一头190公斤的雄性东北虎一顿要吃掉15公斤以上的肉,而雌性则仅需要10公斤左右就够了。虽然东北虎捕猎的猎物大都在100公斤左右,但是,它们并不是每天都能捕猎到猎物,所以体型相对较小的动物捕猎一次就能够支撑很长时间,而体型更大的雄性则恰恰相反。饥饿是动物最大的杀手之一。
英国斯特林大学的两位学者肯尼斯·威尔逊和萨拉·穆尔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大多数雄性比雌性寿命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的数量。由于更大的雄性动物需要更多的进食,这无疑也增加了摄入更多寄生虫和细菌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体型更大的雄性体内比同类的雌性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要多一些,这是导致它们寿命不同的另一个原因。
雄性比雌性寿命短的原因(三):生殖系统雌性需要生育后代,这是一件极耗费能量的事情,对雌性相对来说是不利的。而雄性则不需要妊娠期、产仔,按理说,雄性应该比雌性寿命长一些才对。那为什么说生殖系统对雌雄的寿命会有影响呢?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雄性体内的睾丸激素对其免疫系统有细微的削弱作用,而雌性则没有这一方面的困扰。所以,雄性相对于雌性来说,在同样的环境下生存,它们的免疫力也会有些许差距。
这也是导致雄性比雌性寿命短一些的原因。
总结在哺乳动物中,雄性比雌性体型大的要占绝大部分,而正是体型大,成为了雄性比雌性寿命短一些的主要原因,比如危险性、食物以及生殖系统等等。
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寿命要比雄性要长?
很多会诧异,雌性怎么到哪里都有这个优势。
在人类社会,女性比男性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不争的事实。
在各个国家里,女性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长,10个活到110岁的人中,其中有9个就是女性。目前被认可的,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是法国女性的珍妮·卡门特,1875年出生,1997年逝世,寿命122岁。
在动物中,大多数野生哺乳动物也遵循这个原则,雌性动物的寿命明显长于雄性动物。
一直以来,这也只是我们的假设,直到研究小组对101个物种的不同年龄死亡率进行了评估,有了大规模数据支撑,才得出这个结论。
而且,野生哺乳动物的寿命差异比人类更大。
平均而言,哺乳动物雌性的寿命比雄性寿命长18.6%,它们寿命差异比人类男女寿命差异要大的多,在人类中,女性的寿命仅比男性长7.8%。
关于异性之间的寿命差异,研究一直在继续,很多科学家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如果能破解其中的奥秘,那么让男性变得和女性一样长寿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直以来,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
雄性的冒险行为是主要原因吗?
人们普遍认为,男性从事潜在危险的竞争,过着比女性更危险的生活,这可能是他们寿命较短的原因。
有人觉得这个理论非常有道理,确实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在自然界中,雄性为了争夺配偶,都会进行激烈的争斗。
以海豹为例,海豹实行一夫多妻制度,到了繁殖的季节,雄性海豹难免要进行争斗一番,弱者自然会被淘汰。
在人类社会,大部分人觉得男性承担了更多的生活压力,生活相对比较粗糙,自然寿命也会比女性短。
但事实上,科学家认为,性选择的强度并没有直接调节两性之间观察到的寿命差异。
这个社会,女性也承担了不少压力,还要负责生养,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女性的工作强度并不比男性低,因此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
那为什么雌性比雄性长寿呢?
科学家认为,这种差异是由环境和生殖角色所得定的。
一种解释是,雄性通常体型更大,在性特征上投入更多精力,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例如大角羊,雄性有螺旋状盘曲的角,一来可以用来吸引异性,二来也可以用来战斗。
要长出这样的大角,大角羊需要消耗很多额外的能量,因此如果动物生活在恶劣的气候下,雄性更容易受到这些极端环境条件的伤害。
相反,如果动物生活在一个资源持续可用的环境中,它们的寿命几乎没有差别。
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库克里蛇的性别角色和一般生物不同,女性为王,雌性负责狩猎和捍卫领土,因此在这个物种里,雌性寿命比较短。
然而当威胁领土的海龟消失后,就会发现,雌性和雄性之间的寿命差异并不明显。
可见环境对于动物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另一种解释是和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关。
雄性体内含有更多的雄性激素,这种激素会影响免疫功能,代谢异常与很多免疫性疾病直接相关。
当雄激素水平高时,它们会损害免疫防御,使雄性更容易感染和患病。
雄性宽足袋鼩就是典型例子。
这种长得像小老鼠的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属于有袋类的哺乳动物。
因为体内激素水平高,导致它们拥有一个非常怪异的繁殖习惯。
为了繁殖下一代,不吃不喝,争夺配偶大打出手,持续交配时间很长,有的甚至能持续14个小时。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导致身体一下子垮了,再加上高水平的激素,免疫力下降,最终出血,掉毛,感染致死。
基因差异或许才是关键
在人类中,不同性别包含不同的染色体。
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
研究表明,在XX或XY系统中,XX的寿命更长,所以这很可能是性染色体影响导致的。
该理论认为,女性体内多余的X染色体对有害突变具有保护作用,这在其他物种中也适用。
这样非常好理解,有两个X,若其中一个出现问题,还有另一个X可以互补,避免疾病发生,而在XY中,两者并不是一样的,只要一个出现问题,就难以弥补。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母亲的诅咒假说”,也就是说,母亲传递的基因可能会伤害儿子,而不是女儿。
最后
雌性比雄性寿命长,并不能一概而论。
在自然界,决定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鸟类、鹅和蝙蝠中,雄性寿命反而更长,只能说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寿命要比雄性要长?
谢邀,这很好理解,因为承负的东西不一样,承担的责任不同,雄性动物面对的太沉重。
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寿命要比雄性要长?
雄性战斗,衰老后基因退化,没用了。
雌性繁育,只要能生,一直有用。
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寿命要比雄性要长?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中,女性通常比男性更长寿,这一数字甚至可以精确到7.8%。然而,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近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ANS)上的一份研究显示,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134个不同地方的101种野生哺乳动物后发现,在60%的情况下,雌性的寿命往往比雄性更长。更令人惊讶的,这些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平均寿命比雄性的高出18.6%。尽管该研究无法涵盖许多小啮齿动物(缺乏此类数据),但其依然是迄今为止有关动物两次寿命差异的最广泛的研究。关于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研究人员解释道这可能由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其繁殖角色决定的。
有研究认为,雄性(而非雌性)往往需要争夺配偶和食物,这意味着它们比雌性更容易卷入争斗和冲突。麻烦越多,那么早逝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理论涵盖了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包括其他拥有多配偶(一夫多妻制)的动物。然而对于一夫一妻制度的生物,特别鸟类,雌雄寿命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因为雌性在抚养后代、寻找食物和保卫巢穴方面也发挥了同等的作用。但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雌性和雄性的基因差异。
我们知道对于人类而言,女性有相同的性染色体(XX),男性有不同的性染色体(XY),这套 XY 性别决定系统也适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而许多鸟类、爬行动物、鱼类和昆虫采用 ZW 性别决定系统,其中雄性拥有相同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不同的性染色体(ZW)。无论性染色体如何分配,拥有一对相同性染色体的称为同配性别(homogametic sex),拥有不同染色体的称为异配性别(heterogametic sex)。
有证据表明,同配性别可能更容易抵御有害突变的影响,因为如果 X 或 Z 染色体上出现了有害的突变,它在异配性别中更容易得到表达。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这种疾病由 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因此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此外还有研究发现,Y 染色体的衰退或许是导致雄性寿命缩短的一个原因。异配性别的性染色体组成有许多不同方式,有的物种缺失一条性染色体,如蟑螂中雌性的性染色体为 XX,雄性为 X0;有的物种拥有“偷工减料”的性染色体,例如人类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要短许多;还有的物种拥有一对差异较大但体量相当的性染色体,比如鸟类的 ZW 染色体。有研究人员推测,相比性染色体差异较小的物种,性染色体高度退化或缺失的物种当中两性寿命差异更大。
总结下来关于雌性寿命更长的原因可能是雌激素对端粒产生了保护作用。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 DNA,具有保护编码区 DNA 的作用。端粒损伤被认为与衰老和寿命缩短有关,而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够大幅提高端粒酶的活性,进而促进端粒修复。这可能是哺乳动物中雌性寿命更长的原因。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寿命要比雄性要长?
这个其实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哺乳动物在发展的历程中雌性动物要承担生育和哺育后代的任务,大家都知道,怀孕时抵抗力会减弱,在怀孕期间无论哪个环节出错都会造成一失两命的后果,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抵抗力和体质较弱的雌性动物很多在妊娠过程中和它的孩子一起死亡,它的基因不会被流传下来,而雄性无论基因强大与否都有可能通过基因强大的雌性流传下来自己的基因。
这次新冠肺炎爆发,专家发现一些有长寿基因的老年人抵抗力惊人,虽然有一百多岁的高龄,却在得新冠肺炎后仅用六天就痊愈了,这说明人之所以长寿是跟自己的抵抗力挂钩的,之所以发现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寿命长,是因为很多抵抗力弱不可能长寿的雌性动物在妊娠过程中就死亡了,而留下来的是抵抗力交强可能长寿的雌性动物,这些被筛选过的有较强抵抗力的雌性动物老了以后和那些没有被筛选过的雄性动物做对比,当然雌性的长寿概率会高,其实这期间雌性动物为种群能更好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一些抵抗力减弱不能长寿的雌性基因在历史的长河种被淘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