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只蚂蚁被带到千里之外,会和当地蚂蚁认识合群吗?
如果将一个人放到千里之外,他会凭借着自身的社交能力从而融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甚至会学会地方的方言,适应地方的各种习性。但是,如果将一只蚂蚁放到千里之外的蚂蚁群中,它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蚂蚁的习性蚂蚁是蚁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全世界约有超过1.5万种不同种类的蚂蚁。不同的蚂蚁食性也有差别,有的蚂蚁是纯肉食性的,比如黄猄蚁、猛蚁等,有的蚂蚁是纯素食性的,比如会自己“种植”的切叶蚁,当然也有杂食性的蚂蚁,而且大部分的蚂蚁都是杂食性的。虽然不同的蚂蚁食性不同,但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群居动物。
蚂蚁是高度社会性的一种动物,它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社会分工。与其他的群居动物一样,蚁群中也有首领,那就是“蚁后”。不同的是蚁群中的首领除了繁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比如巡视领地的工作是兵蚁的职责,寻找食物是工蚁的任务,而雄蚁则主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的。
虽然蚂蚁很小,但是它们却很凶猛。无论是食物的争夺还是领地的防御,它们都是不计生死的。因此,不同的蚁群之间也存在冲突,而冲突的双方就是两个蚁群中的兵蚁。
将一只蚂蚁带到千里之外的蚁群范围内会发生什么?将一只蚂蚁带到千里之外无疑就是对这只蚂蚁“判了死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蚂蚁遍布世界各地,所以,不论是将蚂蚁带到千里之外的那个地方,都有其他的蚂蚁群生存。而这只蚂蚁一旦踏入其他蚁群的领地范围内,其他蚂蚁敏锐的嗅觉会第一时间发现它。蚂蚁辨认族群成员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气味,生活在同一个蚁巢内的蚂蚁身上的气味是非常接近的,而这只陌生的蚂蚁身上的气味明显的与它们不同,所以,这只蚂蚁就会被其他的蚁群认定为入侵者。
接下来就是一群蚂蚁将这只蚂蚁分食了。
不仅如此,如果将一只蚂蚁带离它原有的族群太长时间,它身上原有的气味也会慢慢的消失掉,所以,即便是将这只蚂蚁再放回原有的蚁群,它也大概率会遭到兵蚁的攻击。
总结这个实验非常的容易实现,不过确实也有些无聊。因为,蚂蚁毕竟也是生命,将它带到千里之外,还不如直接捏死它来的痛快,相信蚂蚁也是这么想的。
假如一只蚂蚁被带到千里之外,会和当地蚂蚁认识合群吗?
小时候,无聊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蚂蚁打架,小小蚂蚁的领土意识非常强烈,一点过界,那爆发的就是惨烈的战斗了。蚂蚁大军之间的战争过于真实,场面震撼。
蚂蚁是集体生活动物,它们的家族分类分工明确,由蚁后主导,依靠工蚁等团体辛勤工作。蚂蚁筑巢而生集体协作,对于体型较小,大脑简单的蚂蚁来说,群体组织是它们在地球得以生存的法宝。
因此,蚂蚁内部群体之间的识别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同一巢穴的蚂蚁会通过熟悉的气味来识别同类,利用信息素传播和交流信息。
而碰到其他巢穴里的蚂蚁成员,它们也会快速识别出来,轻则驱赶,重则撕咬,甚至是发动起战争。
回到题目本身,单独一个蚂蚁被带到远方,很难以共同的信息素来交流,只能被识别为异类和敌人。这个题目也像把一个现代人扔到原始部落里,但是,人起码还是比较智慧的,可以尝试通过语言或者手势表情等交流,能否不被对方吃掉甚至合群,就要看运气了。如果再加持穿越主角光环,那还有大概率还可以成长为一代枭雄。
假如一只蚂蚁被带到千里之外,会和当地蚂蚁认识合群吗?
可以肯定的是不合群。我这里啊有三个原因:
也外一个蚂蚁群体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有一个统治者--蚁后,这个“国家”中分为四个群体分别是蚁后、雌蚁、雄蚁和工蚁4级,它们在群落里作用分别是:
蚁后:又称蚁王,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雌蚁:交尾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交尾后脱翅成为新的蚁后,对某些蚂蚁种类的大工蚁的俗称,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雄蚁:又称父蚁,——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它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工蚁:一般为群体中很小的个体,但数量很多。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虫及蚁后等,它没有生殖能力。蚂蚁是高度的社会性动物。每个蚂蚁都有自己在群体的位置和作用,基本上每个蚂蚁就像设定好的机器一样日日夜夜重复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个体敢于越权做超出范围的事情。下面我有四中假设:
1.假设外来的这只蚂蚁是蚁后图1:白色是蚁后
蚁后这个角色很特殊,是整个群体照看的重点,蚂蚁是分泌物的气味来进行交流的。蚁后是通过分泌物(信息素)控制着整个“蚂蚁王国”。如果外来者是蚁后,那么原来的蚁后会很快的通过自己的“爪牙”确定入侵者,那么它会利用极速通知自己的“亲信”带兵剿灭这个对自己有威胁。所以这个入侵者死的最快。
因此,这个身份的外来者最没有可能混入这个群体。
2.假设外来的这只蚂蚁是雌蚁图2:大个头的是雌蚁
我感觉这要比第一个情况要好。通常来说雌蚁对蚁后的威胁最大,但是并不代表蚁后对所有雌蚁赶尽杀绝,因为在这个“王国”中雌蚁数量并不少,只要这个时候的外来者不做出格事情,蚁后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统治者的为难,下面的个体通常都会辨别身份,并不是所有的蚂蚁脑袋都很机灵,有些蚂蚁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工蚁,它们彼此之间都是通过生物激素--信息素来确定对方的身份,有时候这种信息素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有段时间大家之间的信息确认十分微弱,倘若这个时候外来的雌蚁进入,通常会有较高的机会混入这个群体。
图3:雌蚁
而且雌蚁也是整个群体中最特殊的存在--每个雌蚁有可能有机会通过的夺权成为整个“王国”王后。蚂蚁“王国”并不是一派祥和的氛围,在蚂蚁群体里暗流涌动,有个别有实力的雌蚁通过日积月累的积攒自己的亲信,在蚁后快要死亡的时候,趁乱夺取整个王国的控制。这就是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个蚂蚁群体之间突然互相残杀,原因就是以为蚂蚁“王国”内部的权利争夺也是十分激烈的,这就容易造成外来者趁虚而入混进来。
雌蚁是蚂蚁“王国”最不稳定的因素,也是最有可能让外来者以这个身份混入群体的种类。
3.假设外来的这只蚂蚁是雄蚁图5:雄蚁我们可以得知蚂蚁是个“母系社会”,很显然在这样的社会里,雄蚁的地位不如雌蚁的地位。雄蚁仅仅是繁殖的工具,大部分雄蚁在交配结束后则离群死去。因此一个群体中的雄蚁都时常陪伴在蚁后左右,所以外来者基本上不会出现在蚁群的外围。一旦有雄蚁被发现在外围活动通常会被“自家”的工蚁当成敌人“处死”,下场不比第一个好多少。
不过有意思的是和蚂蚁社会性相同的白蚁,在雄蚁与雌蚁婚飞交配后,雄蚁不会死亡,会与雌蚁筑巢生育,变成蚁王和蚁后,相伴终生。
所以,这个身份的外来者也没有可能混入这个群体。
4.假设外来的这只蚂蚁是工蚁图6:工蚁前面我们说过,一个蚂蚁“王国”工蚁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分工细致,一个十万级别的蚁群,工蚁的之间也并不是十分熟悉,它们通常是各自分工做自己的事情。因此,不同工蚁之间彼此并不是很熟悉,再说了工蚁作为蚂蚁社会最底层的存在,只负责干活远离蚁群核心,这对外来的工蚁来说是混入这个群体的机会,当然这还是要靠着机会。特别是蚁后新老更替的时候,这是蚂蚁社会最混乱的时候。
所以,这个身份的外来者也是有可能让外来者以这个身份混入群体的种类。
综上所述:外来的蚂蚁是否跟当地的蚂蚁是否合群还是要看它们的是什么身份的蚁种,视情况而定。假如一只蚂蚁被带到千里之外,会和当地蚂蚁认识合群吗?
千里之外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很远的距离了,对于蚂蚁来说不要说千里之外了,就是千米之外,也相当于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其实对于蚂蚁来说,千里之外与千米之外没有太大区别,一般蚂蚁的活动范围顶多也只有几十米远,不可能跑到千米之外!
那么如果一只蚂蚁被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合群吗?
很难做到,最可能的结果是饿死或者被杀死。
蚂蚁是一种高度社会性的物种,它们通常拥有自己的“家族”,家族内部分工明确,比如蚁后就是负责繁衍后代的,工蚁就是负责干活的,觅食等。
很多人小时候都仔细观察过蚂蚁的行走路线,好像没有什么规律,其实不然。蚂蚁通常靠释放分泌物(信息素)来交流信息的。蚂蚁在觅食的过程中都会留下气味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个蚂蚁家族交流的主要方式。
而不同的蚂蚁家族会释放不同的气味,被带到陌生世界的一只蚂蚁很难识别其他蚂蚁种群的气味,当然也不可能与当地的蚂蚁进行向人类那样的交流,而且很容易被当地的蚂蚁识别出来,运气好的会被赶走,运气不好可能会被当地的蚂蚁杀死!
即使被赶走了,最终也只能死路一条。蚂蚁属于社会性物种,单个蚂蚁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必须与其他蚂蚁协作才能完成很多工作。
假如一只蚂蚁被带到千里之外,会和当地蚂蚁认识合群吗?
蚂蚁的寿命普遍都很长(繁殖工具雄蚁除外),和它们小小的身体是不成正比的!一般可以达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不等,但如果蚂蚁单独的脱离了整个群体,它一个月可能都活不过去。蚂蚁是高度社会性的生物,在整个群体中各有分工,“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一般在一个群体内有四种分工,对应着四种蚂蚁。
- 蚁后:指的是有生殖能力的雌蚁,体型较大,主要任务就是繁殖后代;
- 雄蚁:负责提供雄性基因,寿命较短,长有翅膀;
- 工蚁:顾名思义负责干活的蚂蚁,都是不发育的雌蚁,体型较小但是数量众多;
- 兵蚁: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体型较大上颚发达,可以轻松的粉碎坚硬食物,同时也负责外出战斗。
一把蚂蚁群中平均有上万个成员,其中大部分都是工蚁,这样众多的蚂蚁数量该如何交流哪?蚂蚁不像人类有认知能力,况且它们的视觉也不发达,主要还是会通过气味交流达成共识。例如如果一只蚂蚁发现了食物,那么在它回家叫人的时候就会留下一路的气味,之后其它工蚁就会顺着这个气味去寻找食物,每次来回继续留气味,直到食物没有不再去了,气味逐渐消失。
如果一只蚂蚁被带到其它蚂蚁群中,它是会被识别出来的,并且它自身也会排斥这样的环境,一是被赶走,第二就是被杀死了。因为这只外来的蚂蚁就像是新蚁群的敌人入侵者一般。大多数的动物都是靠着这样的能力来识别同伴,气味变了自然很容易被发现。
蚂蚁的种类非常的多,世界范围内可以达到15000种,仅仅在我国就分布有300多种,几乎所有的蚂蚁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来生活,主要还是因为个体太小,团队合作群体分工,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会更强一些。蚂蚁有着很强的利它性,是那种为了团队甘于奉献自己的动物,这也是它们在群体内可以详细分工的原因,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大家族。
当一个蚁群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蚁群中也会养育出一群雄性和雌性个体,长大后它们会飞离蚁群,寻找新的地方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群体,这也是蚂蚁种群的一种传承方式。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假如一只蚂蚁被带到千里之外,会和当地蚂蚁认识合群吗?
不合群。一个蚂蚁群有多达50万甚至上百万的成员,分工相当复杂,受一个蚁后统治。蚂蚁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性群居生活与它们之间的高效交流息息相关,信息素是蚂蚁之间交流的主要方法,蚂蚁的信息素包含多种化学物质,每一群蚂蚁都有自己独特的由多种信息素组合形成的特殊气味,蚂蚁对不同的信息素非常敏感,因此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朋友和敌人,嗅出入侵者。
蚂蚁要长途觅食,防止迷路的唯一方法就是跟踪留下的信息素。蚂蚁有一个复杂的嗅觉感受器系统,信息素从各种各样的腺源分泌,如杜福氏腺、毒腺、肛门腺、脚腺、胸腹腺。一个蚂蚁可以使用多种信息素交流,比单一信息素更复杂,蚂蚁拥有昆虫已知的最大的信息素基因家族,超过400个基因,每一只蚂蚁表皮都混合了几种信息素。精确的混合信息素成分是一种有用的解决方案,既可以用于在蚁群内部编码不同分工等级,也可以用于群体之间利用相同特征相互识别。在某种程度上,每一种碳信息素组成都以“化学条形码”的形式共同作用,而群体中的其他个体则用这种条形码来识别蚂蚁的等级或不同蚁群。
此外,每种信息素的持续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许多正在觅食的工蜂,可以记住它们在哪里觅食,并返回这里,这种记忆不需要是大脑中编码的记忆。相反,它可以是信息素追踪系统外部编码的一组记忆。使用几种不同持久性的信息素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提供记忆。特别是,非挥发性信息素可以提供长期记忆,而挥发性信息素可以快速忘记。
蚂蚁也使用其他方式进行交流,不同方式的信号可能结合在一起,促进蚂蚁群体高效组织在一起觅食以及防御,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特别的组织方式,无法在蚁群之间通用。大多数蚂蚁可以通过声音交流,它们用腰部的腹部相邻表面的平行细纹搓板摩擦,发出尖锐的吱吱声,昆虫学家称这种鸣声行为。蚂蚁也可以用膝盖来听声音,通过树叶、巢穴甚至地面来接收振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