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水里游,为什么一些鱼类左右摆尾而哺乳类是上下摆尾,哪个效率高,为什么?
谢邀。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正如题主所说,鱼类的在水中前行靠的就是左右摆尾,而海洋哺乳动物游泳的方式则是上下摆尾。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它们有了这么大的区别呢?哪种效率更高一些呢?我们一一的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鱼类鱼类是水生变温脊椎动物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鳃呼吸,用鱼鳍和躯干的摆动来游泳的。也就是说,鱼游泳靠的不是尾巴,而是身体的左右摆动。身体的左右摆动带动了尾部的摆动,所以我们看鱼游泳大都是左右摆尾的。
那么,为什么鱼类不靠上下摆动躯干来移动呢?原因有两点。
01 鱼的形态
现存的鱼类超过了三万多种,而且随着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更多的鱼类逐渐的被发现。对比一下所有的鱼,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尾巴是垂直于水面生长的,既然垂直于水面,那么如果是在水下上下摆动的话,是不足以产生使鱼移动的反作用力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反作用力就小)。
这是原因之一。
02 鱼类的骨骼结构
鱼类的脊柱由许多块椎骨彼此连结成的柱状骨,而且鱼的脊椎骨呈两凹椎体或双凹椎体的结构,这样的骨骼结构有利于鱼类脊椎的左右摆动(内凹椎体的特性)。并且鱼的整个身体都被由上而下的大的鱼骨支撑着,这样的鱼骨结构不利于鱼的上下摆动。
哺乳动物为什么靠上下摆动尾巴游泳?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点,一个就是尾巴,一个是靠尾巴游泳。这两个关键点就把哺乳动物缩小到了海洋哺乳动物上了,比如海象,海豹等等。我们就简单的以海豹为例来说一下吧。
海豹为什么会上下摆动尾巴来游泳呢?
01 这个问题还要追溯到海豹的祖先上。从进化的角度看,现存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它就是生活在6500万年的小古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不同环境下的小古猫开始了分化,因此才有了现有的所有哺乳动物。而海豹的祖先同样的也是陆地上的动物。
从已发现的化石看,海豹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约2500万年的犬形类动物,它们在2500万年前进化成为了哺乳动物中的“另类”-鳍脚类,其中就有海豹。
所以,海豹完成由陆地到海洋如此大跨度的生活习性的改变。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陆地,它们的脊椎与其他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一样,都适应了上下的运动,比如狮子来奔跑时,脊椎是上下浮动的。所以到了海洋之后,它们依然沿袭着这种运动模式。
02 其次,海洋哺乳动物的尾巴与水面是平行的,而上下的摆动更有利于自己的移动,这一点与鱼类左右摆动是一个道理的。
03 最后是习性,鱼类是用鳃呼吸的,所以它们在水中是不需要换气的,而海洋哺乳动物与陆地的哺乳动物一样都是用肺呼吸的,因此它们需要经常换气,而上下摆动的身体更有利于它们加快它们浮出水面的速度。
左右摆动和上下摆动,哪个效率更高?如果单从速度上来看的话,肯定是左右摆动的鱼类速度更快一些,比如旗鱼能达到9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而海豹的游泳速度仅有28公里每小时左右。
但是,从适用性上看,鱼类适应左右摆动,而海洋哺乳动物则适应上下摆动,正所谓“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从这点上看,两种摆动方式都是相对于它们来说效率最高的。
你说呢?
同样是在水里游,为什么一些鱼类左右摆尾而哺乳类是上下摆尾,哪个效率高,为什么?
题主观察很细致,确实是这样。在水中左右摆尾前近的动物包括鱼类(比目鱼刚生下来也是左右摆尾前行的,长大了才躺下)和海洋爬行动物,它们长着与水面垂直的尾部;所有水生哺乳动物都长着水平的尾鳍,靠上下摆尾前行。这问题比较复杂,要解释清楚,咱得从远古开始说。图:垂直尾鳍的鱼类和水平尾鳍的海豚
悲催的哺乳动物祖先从二叠纪中期开始,合弓纲动物(只有一对颞颥孔,包括类哺乳爬行动物,也就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开始衰落,最后只留下了原始哺乳动物这一根独苗。同时双弓类的爬行动物们却开始壮大,逐渐占领了海洋陆地和天空。哺乳动物祖先的生存空间疾速缩水,为了避免灭绝,它们只能缩小体形,昼伏夜出(恐龙家族夜间视力普遍不咋地),在爬行动物的阴影下艰难求生。图:水龙兽,类哺乳爬行动物最后的辉煌
为了适应夜行,哺乳类进化成了温血动物;为了利于奔跑逃命,哺乳类将四肢挪到了胸腹下方,起跑时脊椎配合四肢下弯上扬,共同发力,这使哺乳动物在速度上一直胜过爬行类一筹。都看过《动物世界》吧,草原上高速奔跑的哺乳动物都是上下摆动躯干,配合四肢动作共同驱动身体的。图:注意这大猫咪脊椎的动作
重返海洋陆地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鱼龙率先返回了海洋。它们四肢长在身体两侧,并没有经历哺乳动物祖先那样的结构剧变,所以回到海洋的鱼龙和后来的沧龙等都延用了鱼类的设计,长出了与水面垂直的尾鳍,靠左右摆尾驱动。图:鱼龙
等到6000万年前哺乳动物重返海洋时,由于它们的身体结构、行走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它们延用了在陆地上奔跑的模式,演化出了平行于水面的尾鳍,继续靠上下摆动脊椎和尾椎驱动前行。图:已灭绝的早期鲸类,龙王鲸
哺乳动物的内脏结构也不适于左右摆动身体。就说人类吧,咱们有5片肺叶,左二右三,左右摆动身体的话会压迫肺部,对呼吸造成影响。你试一下,屏住呼吸站在那里左右摆动上半身,你会感觉到气流在你两侧肺叶间来回流动。这并不会提高你的呼吸效率,反而会影响肺的充气和排气。
爬行动物中,恐龙“意识到了”这个缺陷,所以你看所有需要高速奔跑的恐龙都是两腿着地的,这样能避免身体左右摆动对呼吸的影响。图:龙中博尔特,盗龙类
鱼类模式与海豚形式哪家强原始鱼类的脊椎压根儿就没有上下摆动的功能,它们靠摆动体侧的两对鳍来解决俯仰问题。脊椎上下摆动的功能是两栖类开发出来的。就是说,鱼类几亿年都用左右摆动方式驱动并不是因为这模式有多强,而是在远古根据自身骨骼特点和肌肉分布情况做出的唯一可行选择。图:鱼类始祖,文昌鱼
今天的海洋中,速度最快的生物——旗鱼是用左右摆尾模式前行的;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虎鲸则是用上下摆尾的蝶泳方式前行的,所以很难说两种模式谁更先进,要我说,半斤八两。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同样是在水里游,为什么一些鱼类左右摆尾而哺乳类是上下摆尾,哪个效率高,为什么?
生理结构不一样,鱼有鱼泡,不用担心浮力,只需控制左右行驶;哺乳动物在水里需要上下保持浮力,上下拍动是最好的方式。以上纯属我粗俗的看法。[呲牙][呲牙]
同样是在水里游,为什么一些鱼类左右摆尾而哺乳类是上下摆尾,哪个效率高,为什么?
核心原因是生理结构不同,左右摇摆进行划水的鱼类你看他们身体是垂直扁平化的,他们的脊椎和鱼骨都是竖状分布的,所有他们只能左右摇摆,而哺乳动物是成左右扁平化的,脊椎和鱼骨都是左右扁平化的,所以只能上下划尾巴来前进。生理是根本原因结构
同样是在水里游,为什么一些鱼类左右摆尾而哺乳类是上下摆尾,哪个效率高,为什么?
大型海洋动物首推鲸豚和鲨鱼,当我们在海面上看到远处有个大家伙游过来,怎么知道是凶狠的大白鲨还是温顺的海豚呢?很简单,尾巴竖着的是鲨鱼,横着的是海豚。摄影师做航拍的时候,如何一下子区分鲨鱼和海豚呢?也很简单,左右摆尾的是鲨鱼,上下摇尾的是海豚。鲨鱼和鲸豚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鲨鱼的尾巴是高高竖起的
两种不同的脊椎结构鲸豚虽然现在长着像鱼一样流线型的身体,它们却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脊椎结构与鱼类截然不同,它们的脊椎主要沿上下方向运动,而鱼类脊椎是左右摆动的。尾巴里的骨头是尾椎,为脊椎的一部分,运动方向和整条脊椎一致。所以哺乳动物包括鲸都主要是上下摆尾,而鱼类都是左右摆尾。
鲸豚的尾巴是横着的,分成两叶
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呢?因为哺乳动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鲸虽然现在在海里,它的祖先也在陆地上。在陆地上首要的是站起来,因此要有腿。但动物的腿不能像桌子腿一样,要起到能移动身体的作用,因此需要关节将腿和身体连接,然后按一定方向转动,推动身体前行。
哺乳动物要往前走,四肢是前后摆动的。如果脊椎左右摆动,脊椎运动和四肢运动不在一个平面上,整个身体会非常僵硬;但如果设计成上下摆动就非常方便了。因此哺乳动物最终选择了上下摆动的脊椎,对直立行走的人类来说就是前后摆动。我们应该感谢祖先的这个伟大进化,不然的话我们得像螃蟹一样横着走道了。
瓶鼻海豚
而鱼类从诞生之日起五亿年来就一直生活在水里,从来没有在陆地上生活过,在水里鱼儿不需要腿,身体左右摇摆就能很方便地游泳,因此鱼类从来没有改变过脊椎,保留了原始的左右摆动方式。
我们注意观察可以发现,鱼和哺乳动物有个显著区别是,鱼类脊椎从侧面看是僵直的,而哺乳动物脊椎有一定弧度,看起来弹性十足。
马林鱼骨架
此外,哺乳动物用来支撑体腔的肋骨,连接于脊椎的左、右两侧,而鱼类支撑身体的棘突(就是我们都讨厌的鱼刺)却是从脊椎向上、下生长的,它们都避开了脊椎摆动的方向。鱼类何止尾巴是竖着的,整个身体都是竖扁的,而鲸类的躯体就显得比较浑圆。
哺乳动物都是由鱼类演化而来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但距今约5000万年前,当鲸类的祖先决定重返海洋的时候,它们已经离开水2.5亿年了。它们的身体结构已经高度适应陆地生活,无法变回鱼类祖先的样子。于是,它们只得就现有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前肢特化为鳍状肢,无用的后肢退化,尾巴变得粗大有力。
瓶鼻海豚骨架
受脊椎结构的限制,鲸类无法像鱼那样左右摆动身体,它们发现自己上下摆动身体呈波状游泳更轻松,因此鲸类就选择了这种运动方式。其他的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狮和海牛,都是类似这样游泳的,只不过鲸类最适应水生,尾巴尤其发达,最引人注目罢了。
海豹也是横尾,游泳时上下摆动身体
两种尾巴的优劣鲸豚的“横尾”和鱼类的“竖尾”哪种运动效率更高?更进一步说,脊椎上下运动和左右运动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得区分来看,要说在陆地上,脊椎上下运动的优势很明显,因为这种方式动物移动更快,运动能力更强。
现存陆生脊椎动物中鳄鱼、蜥蜴和蛇是左右摆动的,它们只能肚皮贴地匍匐前行。而高等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的脊椎都以上下运动为主。四足动物源于鱼类,最初也是左右摆动,然而后来出现的新运动形式很快占据了优势。自恐龙以来两亿多年,称霸地球的都是脊椎上下运动的动物。有人认为,恐龙在运动方式上的革命性进步,是它们取得霸主地位的优势之一。
蓝枪鱼冲出水面
不过在水里,上下摆尾和左右摆尾谁都没有明显优势。事实摆在眼前,这两种尾巴谁也没有淘汰谁。鱼类已统治海洋五亿年之久,至今依然繁荣。而鲸类虽然下水只有几千万年,但对海洋的适应无疑也是优秀的,它们目前已经占据了海洋的各大生态位,其中包括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之一蓝鲸,和当今海洋霸主虎鲸。
鲸和鱼类在游泳和潜水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证明横尾和竖尾都能很好适应水生生活。鲸是用肺呼吸的,必须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它们潜水能力不如鱼类。而肺呼吸在有氧运动上占优势,所以鲸虽然爆发力和冲刺速度不及鱼类,巡航速度胜之。这些差异都与尾巴形状和运动方式无关。
蓝鲸不仅是最大的生物,也是巡航速度最快的
最后要声明一点,本文说的是脊椎主要运动方向,并不是说这些动物的脊椎就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运动。例如,蛇的脊椎主要是左右摇摆的,但也具备上下运动的能力。我们人类的脊椎也能在一定幅度上左右弯曲,但明显不如前后运动的能力强。大家日常看到猫、狗左右摆尾,其实它们尾巴左右摆的幅度有限,上下摆却可以达到近180度。
同样是在水里游,为什么一些鱼类左右摆尾而哺乳类是上下摆尾,哪个效率高,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说明题主观察得非常细致,是个有心人。那么,在水中的鱼类和哺乳动物,为何摆尾的方面一个是左右,一个是上下呢?我想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身体结构决定的。鱼类的身体包括骨骼的形状,都是上下扁平的,而肌肉的形状取决于骨骼的特征和分布,所以鱼类的骨骼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身体结构。鱼类身体内部的骨骼分为主轴骨骼和副肢骨骼两大类,其中主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副肢骨骼包括胸鳍、腹鳍、尾鳍等。而胸鳍、腹鳍和尾鳍是鱼类能够行进的重要部位,它们的方向基本与扁平的身体结构一致,也是垂直的,因此在水中摆动时必须是左右方向才能形成推动力。
与之相反,像鲸鱼、海豹、海豚(也属于鲸类)等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它们的鳍或者与水面平行,或者呈一定角度,但不会与水面垂直,因此在滑水的时候,身体的摆动是上下方向。
第二是脊椎的结构影响。除了鳍的生长方向以外,脊椎的结构也影响着身体摆动方向。鱼类的脊椎,包括尾椎,椎体的横突面是左右相连,中间有相应空隙,而上下方向是脉棘,脉棘单元之间紧密相连,保护着里面的血管。因此,鱼类的脊椎从活动受限上看,上下方向是没有活动空间的。
而哺乳动物的脊椎就不一样,和鱼类正好相反。海洋中哺乳动物,它们的祖先其实都是从陆地上重返海洋的,在陆地上长期的进化,使它们的脊椎逐渐适应了身体行走、奔跑、跳跃等活动方式,也就是说倾向于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因此脊椎横突面不是前后相连(直立)就是上下相连,中间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促使哺乳动物的身体摆动是前后或者上下方向。
三是供氧的需要。哺乳动物,无论是生活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都是用肺来呼吸的,特别是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它们需要隔一段时间从海水中游到海面之上,把头或者气孔暴露在空气中进行呼吸,它们因为没有鱼类的鱼鳔,不能通过控制身体里气体的多少来调节沉浮,所以必须通过身体的上下摆动才能实现。
至于哪个摆动方式效率高,这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这么长的时间,两者在海洋中都没有灭绝,从结果论的角度看,肯定是各有千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