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豹子驱赶鬣狗、野犬,为什么不动真格?
谢邀。
话说,狮子和豹子是非洲大草原上体型第一和第二大的猫科动物。这天,豹子和狮子在一起喝茶,豹子(非洲豹)向“大哥”狮子抱怨道:大哥,该出来管一管鬣狗和野狗了,它们的存在不仅将我“二哥”“三哥”头衔统统拿走了,最近还总是抢我的粮食。狮子掐灭了烟头望着远方一望无际的塞伦盖提大草原淡淡的说了句:我老了。然后径直的走了,留下豹子一脸懵的望着渐渐远去的狮子的身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豹子不直接对鬣狗和野狗展开猎杀?还要让狮子来做呢?那么又为什么狮子却不这么做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雄狮驱赶鬣狗)
非洲“二哥”之争在非洲大草原上,除了狮子以外,陆地上最凶猛的食肉动物就属非洲豹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豹)。但是,花豹的处境却非常的尴尬,它的体长仅有1.5米左右(含尾长),体重仅有65公斤左右,比最大的鬣狗斑鬣狗大不了多少,虽然单挑的情况下,非洲豹不惧斑鬣狗,但是无奈对方是群居动物,动则三五只一起上。
而且非洲豹甚至连体型更小的野狗群也无法招架。最后一个大型猫科动物,在非洲大草原上混到了在树上休息,整天为了保护食物担惊受怕的地步。
所以,“二哥”之争,头衔当然落到了群居且体型偏大的斑鬣狗身上,而“三哥”属于体型仅次于鬣狗的野狗身上。
那么,花豹为什么不猎杀鬣狗和野狗呢?其实,上面的“二哥”之争就是很好的诠释。成年斑鬣狗有着平均1.2米的身长(尾巴很短),平均60公斤左右的体重,也就是说花豹的体型与成年斑鬣狗的体型很接近。由于花豹是猫科动物,它的灵活性以及犬齿长度都比斑鬣狗要强,所以,花豹猎杀单只斑鬣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由于斑鬣狗也异常的凶猛,所以生死大战的话,花豹即使杀掉斑鬣狗,自己也会受伤,而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受伤,尤其是独居动物的受伤很可能就意味着死亡。
因此,花豹在面对鬣狗时,主要是以驱赶为主。但是斑鬣狗又是群居动物,它们很少会落单,所以,大多数情况是一群斑鬣狗对一头花豹,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花豹还没等驱赶斑鬣狗,就被对方群起而攻之,最后落荒而逃了。
而野狗也是一样的道理,野狗虽然体型比斑鬣狗要小(体长在1米左右,体重在30公斤左右)。但是,野狗的族群成员数量甚至比鬣狗还要多,所以,花豹遇到野狗,通常也是一对多的场面。
综上,花豹有实力单杀鬣狗和野狗,但是无奈对方不与其单对单,最后,花豹即使有着单杀的能力,最多也是驱赶,第一是避免受伤,第二是对方人多势众,自己打不过。
(几只野狗把花豹逼到了树上)
花豹是怕自己受伤,而且也不具备以一敌三的能力,那么具备这个能力的狮子为什么也以驱赶为主?非洲狮是现存第二大的猫科动物,也是非洲大草原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成年非洲狮的平均体长在2.5米左右,体重在200公斤左右,而且关键的一点是,非洲狮是猫科动物中唯一的群居动物。
狮子的这种体型加上群居的习性,无论是鬣狗还是野狗,都没有与之叫板的能力。但是,狮子为什么不直接猎杀,而是以驱赶为主呢?
原因很简单。有着直接秒杀鬣狗和野狗能力的狮子是成年的雄狮,而母狮由于体型比雄狮差太多(比成年雄性花豹稍大点)是不具备秒杀鬣狗或野狗的能力的,而狮群中主要的成员恰恰是母狮。
所以,如果双方团战的话,狮群的母狮大概率会受伤,所以,狮子也不会冒着受伤的危险去直接猎杀鬣狗和野狗。
而且鬣狗和野狗虽然与狮子的猎物有一定的冲突,但是毕竟非洲大草原别的可能缺,但是就是不缺食草动物,也就是猎物。因此,狮子也没必要冒着风险去赶尽杀绝。
总结无论是狮子还是花豹,面对群居的鬣狗和野狗时,它们会优先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在两者相遇时,狮子和花豹都以驱赶为主,毕竟真打起来,鬣狗和野狗是都有能力让狮子和花豹受伤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动物们相互制约,共同生存。
狮子、豹子驱赶鬣狗、野犬,为什么不动真格?
在动物世界中经常会呈现这样的场面,狮子和豹子捕获猎物之后,周围就会被一群“强盗”所盯上,当然这里并没有歧视的意思。
在自然界中无论靠何种形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只要找到食物填饱了肚子,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这里就不要讲究谁抢谁的问题了。鬣狗和野犬靠着掠夺的方式,可以抢到一部分资源,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而无论狮子和豹子自己抓捕到多少猎物,如果把猎物丢掉了,那么就意味着一种失败。因为每一次捕猎都会耗尽所有的精力,如果得不到回报,影响会很大。每一次狩猎不会轻轻松松的完成,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所有物种的生存能力都是越来越强的。
在非洲大草原上猫科动物的主要代表就是狮子和花豹,而它们共同的敌人主要是鬣狗,尤其是花豹面对鬣狗的围捕抢食,往往毫无还手之力,这还是因为形单影只的缘故。鬣狗都是群居生活的,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捕猎活动都是共同出动,数量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三五十只。
如果面对两三只鬣狗,花豹可能勉强能应付,但是当鬣狗群成员数量众多,花豹也只能放弃猎物逃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只要面对鬣狗就可能被抢走食物,因此花豹打猎成功之后都会把猎物带上树去吃,这让无法爬树的鬣狗只能在树下干着急。
这里问题就出现了,花豹之所以难对鬣狗动真格,主要是周围鬣狗多的时候自己会非常危险,有的时候可能会干脆放弃猎物逃命。非洲大草原上有四种鬣狗,今天就以最常见体型最大的斑鬣狗为例。
班鬣狗是群居生活的,在一个群体中雌性班鬣狗作为首领,雄性班鬣狗在队伍中地位最低,体型也没有雌性班鬣狗大。班鬣狗被称之为非洲二哥,是仅次于非洲狮的存在。它们最擅长的手段是掏肛,因此面对班鬣狗即使是狮子都会小心翼翼的保护好自己,换做花豹可能就更难了。
和花豹不同的是,狮子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它们打猎也是群体出动,当保护自己猎物的时候要强于花豹。尤其是当雄狮出现,甚至可以直接吓退鬣狗,雌狮很难对鬣狗造成致命伤害,但是雄狮就不同了,它们是真的可以杀死鬣狗的。
但即使狮子是群居的,也会经常性的丢掉自己的猎物,因为围攻的鬣狗成员太多,少数的雌狮无法抵抗成群的班鬣狗。在保护自己的猎物的时候,它们不会彻底的去追赶某只班鬣狗,这样就容易失去自己的猎物,因此要对周围虎视眈眈的强盗进行驱赶。
但无论如何狮子和花豹,永远都摆不开追赶在自己身后的鬣狗,有的时候狮子也会抢夺班鬣狗的猎物,而且次数也并不少。狮子和花豹面对班鬣狗只驱赶不动真格,主要还是因为对手太难缠,而自己的目的又是为了保护食物。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狮子、豹子驱赶鬣狗、野犬,为什么不动真格?
狮子、豹子、鬣狗和野犬是非洲最主要的几种食肉动物,有时它们直接争夺同一个猎物物种。因此,它们会尽可能地互相残杀,不是为了食物,而是为了减少对自己的竞争,以及对幼崽的可能威胁。只要有机会,它们都会杀死对方的幼崽。一般来说,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肉味道不好,食肉动物更有可能反击,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一只斑鬣狗不能对抗一只更大更强壮的狮子和豹子。当与母狮打交道时,鬣狗至少需要三比一的优势才能与它们较量,与豹子需要二比一。无论数量多少,它们一般不会冒险与更大更强壮的雄狮纠缠在一起。雄狮的一口意味着鬣狗死亡。 只有雄狮才对鬣狗构成压倒性优势,雌狮和豹子都不行。豹子不成群,遇到鬣狗群只能躲着走,没有树和地形优势的话,它们早就灭绝了。两只鬣狗就敢抢豹子的食物。
雄狮从出生就面临其他雄狮的威胁,直到接管狮群前,都在为谋生发愁。成为狮王有能力对鬣狗赶尽杀绝了,又面临其他雄狮对王位的觊觎,攘外必先安内,孰轻孰重,狮王分得很清。雄狮没有精力干这种人类认为该做的事,何况鬣狗群也不是好惹的,伤人一千,自损八百,最后自己被其他雄狮趁火打劫,为他人做嫁衣。它们不傻。
狮子、豹子驱赶鬣狗、野犬,为什么不动真格?
他们是亲叔。[得意]
狮子、豹子驱赶鬣狗、野犬,为什么不动真格?
不动真格是因为肚子饿,要先吃饱饱,在去收拾你,不代表怕。
先说狮子对鬣狗 ,狮子对鬣狗。
如果狮王在场,一群鬣狗绝对不敢靠近,靠近狮王就咬你。
如果公狮不在 母狮们会一起埋头吃肉。
因为鬣狗这种东西,智力高的很,谁掏屁股,谁骚扰,谁进攻,谁叼一块肉就走,分的明明白白 清清楚楚。狮子在野外长期是处于饥饿状态,能吃一口算一口,吃饱了再谈打架的事情,狮子有几个能天天吃饱的?
你去追鬣狗了,其他鬣狗会抢肉吃。
另外的原因是,雌狮杀死母鬣狗还是有难度的。趁机多享受一点肉比杀一只鬣狗有用的多。
单单论战术,狮子跟鬣狗比差太多了。
奈何非洲二哥硬件实力不够,面对成年公狮子只能挨虐待。
楼主说的狮子不下狠手,那你绝对是再说下花豹为什么不反击,一般花豹遇到鬣狗
一只还能抵抗下 两只还能对峙一下,3只必须跑,不跑等死啊?
不跑肠子都得让鬣狗撕出来,还驱赶,
花豹平均体重是略胜于鬣狗平均值,但是来个老大母鬣狗,你花豹蒙不蒙。
确认过眼神,二哥是你惹不起的人。
还还手, 根本就打不过,鬣狗都是成群行动。
非要较真,偏大个体雄性花豹死斗肯定能打过单只雄鬣狗,但是巨型母鬣狗,胜负就不好定了 。
弄死一只鬣狗,花豹自身付出的代价绝对不会小
但是打完之后,牙也劈了,爪子也断了,浑身都是伤,这只豹子还能活下去吗?
一身重伤,换到了一具尸体,也不好吃。
所以花豹一般不会选择跟鬣狗死斗,不值得,也斗不过,人家跟你玩群殴。看的少,狮子不仅屠杀鬣狗,还会虐杀鬣狗。
狮子、豹子驱赶鬣狗、野犬,为什么不动真格?
因为它们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吃饭,跟人类社会一样,有食草动物的存在,不会硬拼,除非保护幼崽的情况下。但是也得看实力,实力相近的情况下,不会动真格,雄狮除外,如果雄狮看到其它食肉动物的话,只要有机会,绝对大开杀戒,取决于雄狮乐不乐意。雄狮就是动物界的泰森,看谁不顺眼就扁谁,谁叫有那个实力呢。因为除了雄狮,其它动物间做不到秒杀,母狮秒不了花豹,花豹秒不了鬣狗,所以它们之间跟人类一样,都有脑子,这就是物种之间的智慧,谁动真格,谁就是个大傻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