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会灭绝主要是什么原因?

谢邀。

恐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正是因为灭绝的时间与现在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对恐龙这种史前生物的了解依然停留在推断的阶段上。曾经的恐龙与现在的人类一样都占据了地球的统治地位,而且都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一直以来,人们对恐龙灭绝就充满了兴趣,因为一方面了解了恐龙的灭绝能够帮助我们人类更好的生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生命的进化史。那么,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当下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测

由于恐龙离我们现在实在是太久远了,所以,我们对这个时期史前生物的了解只能通过地质层中的元素分布及比列和恐龙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化石。现在的科学家通过动物化石中的C14(碳14)元素的衰减度来判断生物生前生活的大体时间段,根据地质层中同位素的差别来推断地质层的年代。因此,我们对这些时间段的地貌以及动物植物的分布,也是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来推断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准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说法证明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下面我们说几种比较流行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01 陨石撞击说

许多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导致的,而且甚至有许多人都推算出了当时陨石的直径在18000米左右,这颗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了前所未有有大爆炸。而大爆炸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扬尘蔽日、树木枯萎。随着植物的消失,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最先灭绝,而剩下的肉食性动物由于缺乏食物,互相攻击,最后也灭亡了。

关于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是不合理的。因为只要扬尘蔽日树木枯萎,就不是恐龙一种生物的灭绝,而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灭绝。但是比恐龙出现时间还早的鳄鱼依然生活在现在的地球上,足以证明鳄鱼在恐龙灭绝时是有食物的。所有,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02 火山喷发说

这也是恐龙灭绝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意思就是在6500万年前,地壳运动频繁,造成了地球上火山大面积集中喷发。火山的喷发,造成了海啸、气温严重升高等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被认为是冷血动物的恐龙因为无法调节自身的体温,再加上岩浆毁坏了大量的植被以及吞噬了大量的生物,最后造成恐龙灭绝。

对于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比较的荒唐。在地球上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在内,一共有2500多座,固然这些火山集中喷发确实有毁灭性的力量。但是,这些火山在地球上的分布比较的分散,是多么强大的地壳运动能使得在全球上的火山集中喷发,难道是一颗“弹地球”吗?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比较主流的说法外,还有一些“酸雨说”、“中毒说”、“穿越说”等等,许多的说法。但是,这些都是人们的猜测,没有有力的科学数据作为支撑。也正是因为一直没有有力的数据作为支撑,在坊间在流传着上千种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

个人对恐龙灭绝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恐龙的灭绝,就像是曾经的三叶虫、古马陆、剑齿虎等动物是一样的,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没有很好的进化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浅谈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恐龙灭绝的时间。从已发现的恐龙化石看,距今最近的恐龙化石是在6500万年前,因此,我们认为恐龙的灭绝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

6500万年前是白垩纪的末期。白垩纪是恐龙的巅峰时期,因为温暖适宜的环境(被称为最典型的温室气候时代),植物大量的生长(从地质层中大量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化石就可以看出)。由于大量的植被给草食性恐龙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先决条件,所以大多数的食草恐龙的体型由小到大开始转变,而肉食性恐龙为了更好的捕猎和生存也慢慢的进化出了更加庞大的体型。

但是,根据科学家对白垩纪地质中碳元素的研究发现,白垩纪的碳元素含量很高,也就是说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占比也比较的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在这种气候环境下,当时的两极都没有冰川覆盖。

根据现在地质学家的分析发现,到了白垩纪的晚期,地球上的气候突然由热到冷。到了古新世早期(距今6500万年前之后),全球的气温比白垩纪都要低很多,这一点从距今5600万年的古新世后期出现的极热事件就能看出。极热事件时温度比现在高5℃左右,而白垩纪的平均温度比现在温度高4℃左右。也就是说,古新世的极热才与白垩纪的温度差不多。

正是因为突然骤降的气温导致了大量植被的死亡,也导致了一直在“温室”中生存的恐龙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灭绝。

总结

由于恐龙的灭绝距今太久远了,因此,我们也缺少直接的证据和数据来判定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以上是本人对恐龙灭绝的一些个人的见解,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帮忙补充。

恐龙会灭绝主要是什么原因?

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4亿年前的三叠纪。它统治了地球陆生环境长达1.6亿年,灭绝于白垩纪中期之后。部分恐龙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

♛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酸雨说、植物中毒说、地磁变化说、大陆漂移说、物种斗争说等,最让人们能够接受的陨石撞击说与气候变迁说两者综合造成恐龙灭绝比较合理。

♛在6500万年前的一次从“天外飞仙”突然降临,来了一颗小行星,直径φ大概有10千米,它砸到了墨西哥湾,砸出来一个直径φ大概100千米的大坑,然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核辐射,气候变化再不适应当时的地球统治者恐龙了,于是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食草及食肉恐龙们统统地灭绝了。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威力巨大核辐射能量将其把很多尘土飞扬到大气层的平流层之上,它们在平流层停留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就造成了阳光极少能透过大气层照到地面,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大批死亡。植物的死亡导致食草恐龙之类的大型食草动物因食物匮乏而渐渐消失,而食草恐龙的消失导致食肉恐龙因食物匮乏也渐渐地消失。大约有 50%的物种灭绝了,剩下的物种有鱼类,还有一些像小老鼠一样大的小型哺乳动物,这些小型哺乳动物是所有哺乳动物的祖先。

♛小行星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3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和超高的热量,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森林起火,山洪暴发,海啸、洪水和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恐龙会灭绝主要是什么原因?

恐龙在6500万年前突然消失的原因是专家们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大多数支持小行星撞击理论。

然而,中国学者得出结论,恐龙蛋壳从厚到薄到消失的过程已经持续了一万多年,所以碰撞理论是不合逻辑的。研究现存的冷血动物和热血动物的习性,特别是与恐龙同时生存的“原始龙”(鳄鱼)的习性,是揭开恐龙灭绝之谜的关键。

地球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生命变化的基本因素

地球正在由火球逐渐冷却,这是由科学界决定的。它的冷却过程,约39亿年前进入地壳,约35亿年前形成大气和海洋,地球的温度从自身的热量到太阳辐射占主导地位。据推测,当时海水很热。根据能抵抗近100摄氏度高温的细菌推断,地球上的液态水可能会产生生命。

大约25亿年前,当海水冷却到对生命更友好的水平时,地球上出现了生命。因此,生命与地球的温度密切相关。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冷却是大势所趋。由于未知的原因,地球的温度会周期性的变化,第一次大规模的冰期发生在5亿多年前。生物大爆炸和大灭绝反映了不同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由冷变热可能是主要因素。

恐龙生存环境条件和生活习性的推定

资料表明,二叠纪冰川分布广泛,造山运动剧烈,干旱严重。早三叠世第一次大灭绝的发生,促进了生物圈的重要演化,促进了生物圈由中至晚三叠世向湿热过渡。大约2.5亿年前,肺泡爬行动物进化出了恐龙和最早的鳄鱼,侏罗纪恐龙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星球。当时全球气候温暖湿润,昼夜差别不大。温度可能与恒温动物的体温和禽蛋的孵化温度基本相同。

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和家禽的蛋的孵化温度世代继承了动物的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温度,因此推测,当时地球的平均温度是37摄氏度。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动物不需要保暖,并且已经养成了很多动物温血和恒温的习惯。鳄鱼是唯一存活至今的“第一条龙”。鳄鱼有20多种。它是一种温血冷血的两栖动物,产卵。它自然孵化,没有孵化的习惯,但它有埋蛋的习惯。其自然孵化温度应反映当时的温度。鳄鱼现在在自然条件下只孵化40%。人工控制温度从26% ~ 42%,孵化率达90%。气温低于30摄氏度的为女性,31摄氏度时为15%的男性,39%的男性。鳄鱼有埋蛋的习惯。根据这一分析,当时地球表面温度为31-38摄氏度。

数据还显示,当时地球上有茂盛的植物和茂密的森林。食草动物有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那时,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现在的150%。

恐龙有着丰富的食物,没有天敌,长着长长的脖子和高度来吃树叶,身体变得越来越大,最大可达15米,体重可达100吨。恐龙可以长那么大,大气中的高含氧量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种恐龙的巨大体型现在已经让人无法忍受(最大的陆生动物是大象,体重超过4吨,鲸鱼只能在浮力海水中生存,不能超过恐龙个体)。根据当时诺第留斯号化石的18条生长线,估计当时为每月18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要近得多,只有目前距离的65%左右。恐龙长大的原因可能与大而明亮的月球引力对地球的影响有关。

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中期,地球温度下降,一些动物和恐龙灭绝。但由于温暖的环境,有许多新物种的动物和恐龙蓬勃发展。特别是食肉恐龙的出现,导致了动物和恐龙向盔甲和长角的方向发展。由于指甲不能长出毛发,孵化和埋葬恐龙蛋的习惯给恐龙自身的灭绝带来了灾难。

恐龙灭绝的根本原因

恐龙出现在三叠纪中晚期,侏罗纪统治着地球,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消失。近2亿年的时间,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白垩纪晚期地球温度的下降,那时鸟类可能长出了丰满的羽毛。到白垩纪末期,地球的温度大约在6500万年前发生了变化,达到了现在的水平(在那个时期有波动,现在有上升的趋势),比恐龙繁盛时期低了20%左右。

热血恒温器,如无毛恐龙,其体温应与现有恒温器相同(高于或低于36摄氏度)。从恐龙蛋化石遗址的现状来看,恐龙没有埋葬恐龙蛋的习惯,它是自然孵化的。蛋的孵化温度应与温血恒温的家禽蛋在37摄氏度左右的孵化温度基本相同。从三叠纪、侏罗纪到中白垩世,气候温暖,植物繁茂,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温度由暖变冷是对所有物种的考验,适者生存,淘汰不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抵御寒冷,一些人进入沉积物和冬眠在洞穴,如鳄鱼。有些人留长发来保护他们的体温,如动物和家禽。因此,存活下来的海龟和鳄鱼可以钻到沉积物中并埋蛋。

它们还能确保自然孵化,它们的幼崽能熬过冬天。动物和家禽用它们的羽毛和孵化的蛋来避免灾难,所以它们没有灭绝,进化在繁荣中出现。恐龙和在三叠纪发育起来的绝大多数其他动物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在冬天生存,因为它们无法孵化,也无法在自然温度下孵化。出生时的指甲皮肤和毛发无法生长的动物出生后会冻死,后代将无法继续生长。灭绝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恐龙是一个庞大的产卵家族,它已经延伸到海洋,如蛇颈龙。

长期温暖环境下形成的恒温和温血习性使生活在水中的恐龙在陆地上繁殖,孵化温度仅为37%左右。由于没有孵蛋和埋蛋的习惯,当气候变冷时,就会发生分化和解体:它们大多不适应地球的冷却,有的可能直接被冻死;植物也受到影响,恐龙的食物越来越少,体型逐渐变瘦,蛋壳变薄,孵化率降低。经过近一万年的奋斗,他们终于走向了灭亡。只有少数物种长出羽毛,成为鸟类和野兽,发展成新的动物种群,并出现新的繁荣。

恐龙会灭绝主要是什么原因?

关于恐龙灭绝的猜想其实众说纷纭,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定论,这其中相对主流一点的说法就是“小行星撞击说”。

对于“恐龙大灭绝事件”的原因猜想,人们总结除了小行星撞击说、物种争斗说、大陆板块漂移说、气候大幅变迁说、地球磁场改变说、食物中毒说、酸雨说、强治病疾病说等等。

各种假说都有其一定的分析依据,因此至今也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说法,目前主流观点相对认可一点的说法还是“小行星撞击说”,当然其它因素也可能是导致恐龙最终灭绝的辅助因素。

话说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以前的某天,一颗直径大约在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忽然造访地球,这颗小行星以极高的速度冲破大气层,最终撞向了今天墨西哥湾的一处位置,因此也留下了著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十分剧烈,释放出的能量也是极为惊人的,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都在这次撞击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撞击直接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大规模地质灾害,长期的漫天灰尘直接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的温度也因此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实地球上大部分物种都出现了灭绝的情况,当然恐龙也是其中之一。

当然恐龙灭绝事件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在小行星撞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恐龙等生物才逐渐彻底灭绝,这其实也说明造成物种灭绝的核心原因还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以后,很多生物就失去了传统的竞争优势,最终走向了灭绝。

其实如果没有恐龙等大型生物的灭绝,哺乳动物可能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发展空间,相应的人类可能现在还没进化出真正的文明。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恐龙会灭绝主要是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有答案了:恐龙确实是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一次陨石撞击。

首先要说的是位于墨西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如下图所示】。这个陨石坑大概是1978年左右,一名地质学家在勘探石油的时候发现的。这个陨石坑并不是位于地球表面,而是深藏在地下,这名地质学家是通过该地区的重力异常才发现这个陨石坑的。

这个陨石坑大概有多大呢?答案是陨石坑的直径高达180公里,如下图所示,就是当时陨石坑的大小的示意图。根据推测,这颗陨石撞击产生的能量可能高达10^14吨TNT当量,换算成人类最大的氢弹——沙皇氢弹,威力大概相当于200万颗沙皇氢弹同时引爆,其威力可想而知。

根据推测,这颗陨石撞击地球之后,引起了剧烈的地质变化,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而火山喷发使得海量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这些颗粒阻挡了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使得全球气温急剧变化【科学家研究表明,会造成地球的温度下降20多度】,从而极大地瓦解了地球上的生物圈,可能一些比较小的生物还可能存活下来,像恐龙这种需要大量食物的食物几乎是完全灭绝,只有极小的一部分体型较小的恐龙存活了下来,并且演化成了鸟类而继续存在到现在【如下图所示】,所以说恐龙灭绝了也不完全正确。

所以这个逻辑你明白了吗?6500万年前发生了一场陨石造成的大灾难,这场灾难的威力足够恐龙灭绝,而且恐龙也确实在那个时间点灭绝了,因此我们说陨石是恐龙灭绝的真正元凶。

恐龙会灭绝主要是什么原因?

恐龙是很幸运的动物,它们因地球上的大灭绝事件而兴起,独步天下,猖行1.6亿年;恐龙又是很悲催的动物,它们因另一次大灭绝事件而罹难,全军覆没,种群灭亡。

一,关于恐龙灭绝,有不少说法,但最有说服力的,或者说更被接受的,是古生物学家沃尔特.阿尔瓦罗兹等人的研究。他认为,大量恐龙的突然消失,和5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这颗小行星撞击的中心,位于非洲中部尤卡坦半岛的顶端。这次撞击,除了产生剧烈震动之外,还掀起了大量灰尘,导致陆地温度的急剧下降。这带来了其他不利后果,从而使得当时生物区系中的大部分生物灭绝了,包括恐龙。

二,“恐龙”这个名字,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在1842年起的,是希腊语里“恐怖的蜥蜴”的意思。这一类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2.28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晚期。它们的崛起,也是源于生物集群大灭绝。 三,约距今2.5亿年前后的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在一两千万年时间里,连续发生了两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英国古生物学家尼克.莱恩说:那是一个绝望的衰败时代——两次灭绝都分别对应了持续不断的火山活动,地球历史上最广泛的岩浆喷发淹没了广大的区域,将几乎整个大陆埋在了深深的玄武岩之下。岩浆流的遗骸被侵蚀之后形成了阶状的“暗色岩”。第一次发生在2.6亿年前,形成了中国的峨眉山暗色岩; 800 万年之后是第二次更加凶猛的喷射,并且持续了约500万年,形成了西伯利亚暗色岩。他有“同位素标记”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强烈的灼热岩浆和碳发生反应,把巨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喷射到了大气中,空气含氧量从30%降到了15%;水温上升,使氧气溶解度大跌;二氧化碳达到高峰,三项叠加,致使一类有毒细菌迅速繁殖,它们又释放出大量有毒的硫化氢气体,加剧了空气的恶化。地球上一片死气沉沉。 四,学者们认为,当时地球上的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大约95%灭绝了。活下来的,不论是陆地和海中的,都是那些最擅长呼吸的生物——能够应付低氧、高二氧化碳、各种有毒气体混合物的生物。尼克.莱恩说,是那些能够上气不接下气但依然活动的生物,那些住在洞里、坑里、污泥里、沼泽里、沉积物里的生物,那些在没有别的生命愿意待的地方苟延残喘的生物——成千上万黏糊糊的东西。大灭绝之后,最早恢复过来的陆地生物是水龙兽,这是一种挖洞的生物,拥有桶状的胸,带肌肉的横隔膜,体表有骨板,气体通道加宽,还有呼吸鼻甲。它们喘息着从腐臭味的洞穴里爬出来,像松鼠样殖民了空旷的大陆 。 五,在这样的条件下,恐龙“顺势而为”地大爆发了。最初的恐龙,大多个小、肉食。随着大量动物灭绝,空气极端恶化,植物迅速蹿长,绝大部分恐龙变成了素食动物——以植物为食。并且,个头儿迅速变大——有些身长可达数十米,体重能到四五十吨。多数恐龙,要用后腿把躯体支撑起来,以摆脱呼吸和行走之间的矛盾,它们进化成了分割的肺,像是安装了“单向气囊和呼吸泵”。美国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写了一本书,名叫《走出稀薄空气》,他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恐龙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 六,恐龙属于蜥形纲恐龙总目。它们崛起后,或许是对生存环境太适应——有氧能力超高,生活太优渥,所以很多恐龙都“心宽体胖”,个头肥大。学者们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大都不需要在觅食、躲避过程中剧烈运动和消耗热量。可是也因为如此,虽然恐龙中蜥臀目的一小支在几千万年后进化成为了鸟类——它们仍然保留了“单向流肺”,但同时也成为了“热血动物”——其他大多数恐龙,则一直是冷血动物。与鸟类进化的同时,原属于盘龙类发展而来的“合弓纲”中的犬齿类,进化成为了“哺乳动物”,也是热血动物了。别小看冷血和热血的区别,生物学家克拉森和诺莱特指出,热血动物更需要大量的氮,它能够制造足够的蛋白质和DNA,也就更利于进化。 七,当白垩纪末期那次小行星造成的大灭绝到来的时候,气候再次剧烈变化,植物大量死亡,恐龙也灭绝了。著名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说,在那次灾难中,“虽然爬行纲中的恐龙灭绝了,但是其他爬行动物,比如海龟、鳄、蜥蝎和蛇则生存了下来。有些无足轻重,或许是夜行的哺乳动物也生存了下来,并且在古新世和始新世发生了壮观的进化辐射,产生出现存哺乳动物的所有目和许多科。少数生存下来的白垩纪鸟类在第三纪的最初2000万年时间里也发生了类似的爆炸性进化辐射”。

说一句对恐龙不很恭敬的话——它们的前生后世,恰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过几乎所有生物学家都认为,恰恰是恐龙的灭绝,才为后来的哺乳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