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不会吧,我们这里还是按辈分取名字啊。按辈分取名字感觉会比较有归属感,我们这里男的都按辈分取名,就是取名字的时候头大,自己想好的名字还要去看有没有人取过。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不是不流行,而是仍在进行中。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字辈,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女孩是没有的,原来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男孩儿出生起名字,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同一字派的男孩儿,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这叫大名。有的不按字派起名,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贴在堂屋,这叫号对,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大多是这样,包括我。

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结婚时候起的大名,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只在结婚时用一下,所以时间一长,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

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使用一生。如果这个家族大,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第一个是姓,肯定是一样的,第二个是字派,也是一样的,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孝感名人、康熙帝师熊赐履,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他父亲叫熊祚延。他是赐字派,叫熊赐履,他弟弟叫熊赐瓒,他堂弟叫熊赐屿,都是赐字辈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使用了一辈子。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曾经在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现在再不流行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按辈分取名

辈分是某一姓氏,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避免混乱,就从某宗祖开始,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

例如,在司姓中一支,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生,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第一次修宗谱时,从十八世时起,每代一字,称为派:

尚国大迋,以应熙朝,立绍世业,开继光昭,礼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发泰交

第十八代为尚字,十九代为国字……,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为光字,三十三代为昭字 。

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

温恭俭让,兰桂登高,谨遵宗训,信启英豪

问某某人是什么派,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越往上,辈分越大,派越大。越往下,辈分越小,派就越小。

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下面还有32字可用,也就是能用32代,可用800年左右,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

按辈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就以这字再选一字,就是名字了。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光辉、光明等等等等之类,其他亦然。

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依着派字起个名字,很简单,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族内续修宗谱时,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一派人为一代,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

这样,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是否认识,年龄多大,碰在一起了,称呼就不乱套了。

二、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又不跟别人相同。

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字义有丰富的含义,深刻;字形好看,笔画适中;新奇独持,与众不同。

现在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

如果以辈分取名,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族内难免同名。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

正如古语所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所以,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激发孩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在以前农村,可以通过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辈的人。这是因当时农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讲究的。往往某一辈的人会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同一辈的人使用。不过随着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那时按辈分取名的讲究,慢慢就消失了。

是哪些原因,造成曾经按辈取名不再流行了呢?

以我家族为例,我爷爷那辈的人都带有个【元】字辈,到了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是【开】字辈,然后在我这一代是【福】字辈,我儿子这一代人是【建】字辈。

我们那边农村,之所以还能保留以辈分取名,主要还是我们那还建有宗祠,也有族谱,也就保留了这个传统,不过这个传统也不像当初那样讲究了。

比如:我父亲有五兄弟,他们辈分取名,除了第二个字是以【开】字,后面的字也是连贯一起的,这五个字分别是:荣、华、富、兴、贵,组合起来就是姓氏+开+最后一个字。

这种取名方式,不但在辈分在能区分是哪一辈人,从全名来看也能知道谁是老大,谁是老小了。

而我这一代的人除了【福】字是相同,后面的字是连不起来的,我儿子那一代人也是这样,造成这个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就是农村为何不再以辈分取名的原因了。

1、在我父亲那一代的人及其我爷爷那一代的人,当时的农村普遍是多儿多女,一个家庭当中有4~5个小孩是很正常的。这样取名就会比较连贯。

2、但到了我这一代时,那时农村陆续执行计划生育,家中的小孩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你想生几个都行。这时家中的子女就会少,各家取名都是以自己家庭为主。

3、以前农村取名,是需要通过家中的族长、德高望重的老人、读书人(以前农村识字的并不是太多)他们来取大名。

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村有文化的人变多了,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取名,不需要通过老一辈的人去取名。这也造成了每个家庭孩子取名,都有自己的偏爱。

综上所述,以前农村按辈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农村文盲比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读书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时农村家庭儿女也生的多;三是以前农村家族观念比较强。而现在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某些地方连祠堂都没有,更别说族谱了。并且以前在农村有话语权的老一辈人,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好使了。毕竟现在农村很多高学历的人,也有很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家族观念,也就不会再给后代按辈分取名了。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2009年,耗资上千万元、历时10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续修颁谱大典。

新版《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孔氏族人总数约200万人。

翻开这本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你可以看到上至孔子、下至第83代孙的孔氏后裔,他们遍布世界各地,还能看到一大堆极其相似的名字。

孔氏后裔是如何取名的?为什么会大量出现类似名字?

这就得从中国“按辈分取名”的传统说起——祖宗以诗体或对联的形式确定长幼顺序,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即对应着家族辈分。

比如北宋文学巨匠范仲淹,他的家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之所以分别叫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正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应着“纯”字辈。以此类推,再往下孙子就是“正”字辈,所以范仲淹的孙子叫范正思。

而说回孔子家族,在第56代之前的字辈不太严格,同代人最多以同一偏旁或同一字取名。从第56代开始,除个别情况外,孔氏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字表示辈份。

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第56代孔希学、第57代孔讷(字言伯)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变成10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到了清朝,为避开皇帝忌讳,“弘、胤”被改为“宏、衍”)。

到明朝末期,孔家10个“辈字”已用完,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便奏请崇祯皇帝恩准,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字辈赐给第66至第 75 代后人使用。

再到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同治皇帝恩准,新赐第76至第85代的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在1918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草拟第86至105代字辈:“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这就是孔氏后人在家谱中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2009年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中,你可以看到最小的孔氏后裔,第83代为什么会是“念”字辈。

纵观中国历史,从文人志士到寻常百姓家,按照家族辈分取名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非常流行。

但现如今,会按照家族字辈给小孩取名的人,还有多少?“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再流行?我认为根本原因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三种:

1、姓名不再重要,改名成了儿戏。

中国古人信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为人处事讲究光明磊落。而现在年轻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对于父母长辈给的名字,想改就改。

比如前不久,台湾掀起一轮“改名潮”,居然有两百多人把名字改成带有“鲑鱼”字样的。起因是台湾一家日本寿司连锁店推出促销活动,只要1人名字中有“鲑鱼”(即三文鱼)两字,全桌6人即可全部免费;“鲑鱼”同音字者,则可享受五折起的优惠。

为了免费吃寿司,这些人真是把自己的名字当儿戏。而据说有的人因超过3次改名次数,不能再改回原来的名字。

2、宁愿有个性,不能同名字。

当代年轻人谁不追求个性化,“按辈分取名”不仅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容易同名同姓,这就非常容易引发尴尬。

所以在给小孩取名这件事上,现在的父母更愿意按照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的标准。

3、宗族弱化,乡土传统逐渐消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文化被抛弃,越来越多人离开家乡,进入到大城市工作。

以前同姓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现在则变成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彼此间沟通少了,不仅逐渐遗忘族规族训,甚至连祖先留下的字辈都没几个人记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自由个性本没有错。只是不应该以“封建残余”的眼光,看待按辈分取名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至今,靠的不仅仅是史官所记录历朝历代的正史,还有包含每家每户兴衰变迁的家谱。正如司马迁曾说过: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字辈有序,戒训善扬。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以及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放眼纵观历史长河,朝代会更替、家庭会离散、个人会消亡,但唯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而正是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了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在我看来,那些还会以家族辈分取名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透过名字就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

最后,你的名字是按照家族辈分取的吗?欢迎评论分享~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以前的姓名的确是按辈分取名的,人还未出生未结婚,早就把名字取好了,祖辈们把取好的名字按顺序排列后刻在墓碑上。我很纳闷的是,先排好名字不觉得奇怪,奇怪的是,生男生女生多生少不知道,怕只怕出生的男女与墓碑上刻的不一致不相符,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可惜我对这个问题知之甚少,一直没有咨询过先辈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陈规陋习,现在再也不按辈分取名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简直是一改百改样样改,一变百变样样变,无所不变不改。

由于人们为了赚钱发财的心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取得高高的好好的,以前是按辈分取,一代接一代,一代压一代,两代三字浱,两代两字派,现在取乱了,不按辈分了,难以改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