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为啥还有人傻到抢银行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泰安中国银行支行发生歹徒抢银行案件,不到一个小时嫌犯就倍狙击手击毙了。

现在银行安保措施这么严,而且到处都是天眼,即便抢到钱了,也不可能成功逃脱,所以稍微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想着去抢银行,这完全就是有去无回的一种做法。

但是现实当中偏偏有一些人不信邪,偏偏要以身试险。

比如11月15日,在山东泰安某一家银行,就发生了抢劫事件,只不过这些犯罪嫌疑人抢劫没有成功,但在准备逃脱的时候,他们劫持了人质,而且在警方跟他们沟通过程当中他们并不愿意投降,还威胁要跟人质同归于尽,无奈之下警方只能将其击毙,以保障人质的安全。

看到这起事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愣头青呢?为什么傻到要去抢银行,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至于这个人为什么要抢银行,现在已经去世了,所以无法揭晓答案,但在这我们不妨做几种推断,为什么有人会想到抢银行?

在这里首先可以排除那些精神正常而且自己比较有钱的人。

去抢劫银行的目的是为什么?我相信不是为了刺激,肯定是奔着钱去的,如果不是缺钱,我相信没有人会想出如此下策。

假如一个人是正常的,而且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便收入不是很多,但只要够自己的正常开销,我相信没有人傻到会去抢银行。

其次、真正有抢银行想法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

1、负债累累的人。

看到那些有极端行为的人,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负债累累的人,过去几年很多人都到处借各种债务,比如银行贷款,透支信用卡,借网贷,民间高利贷等等。

尤其是一些人被网贷逼得走投无路,负债累累,整天还要面临各种催收,以至于很多人精神都处于崩溃的状态,当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精神状态的时候,很多人就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有些人可能会自寻短见,还有一些人可能会想着去做一些抢劫等极端事件。

当一个人被逼疯了,他确实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候,不排除有些人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反正就这样了,还不如博一把,所以最后就想着去抢银行了。

2、精神不正常的人。

这里所说的精神不正常的人,我觉得可能是一种间接性的精神不正常,如果完全精神不正常,他压根连银行在哪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抢银行了。

但对于那些间歇性精神病人,他们有可能一会好一会坏,所以知道银行在哪里,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脑短路就想着去抢银行了。

但从泰安这个事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人貌似挺正常的,应该不属于精神病人。

3、可能涉赌或者涉毒人员

现在有一些人涉赌涉毒,一旦接触这两样东西之后,很多人都会变得极端,比如有一些人一旦陷入赌博当中,他就可能无法自拔,输掉的钱他们总是想要把它赢回来,但你越想赢,输的越多,输的越多,就容易导致很多人心理崩溃,然后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就想着如何去抢劫、偷盗获取一笔钱,然后再赌一把,把过去的输的钱全部赢回来。

还有一些涉赌人员,这些人平时大多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但是一旦毒瘾上来了,他们会发疯,到时他们才不管三七二十一,脑子完全不受控制,所以做出一些抢劫偷盗的事情,也有可能。

4、被别人要挟。

现在有一些人涉世未深,可能被一些江湖所谓的义气毒害,假如不小心加入了某一些不正规的组织,在这些组织的洗脑之下,他们有可能唯命是从,所以在其他人要挟之下,他们就可能糊里糊涂的参与到抢劫案当中去了。

5、真的是为了寻找刺激。

现实当中有一些年轻人真的是吃饱了撑着,闲来无事就想着去做一些刺激的事情,这些人去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并不是为了钱,完全就是为了寻找刺激,这些人可能是精神状态不太正常的。

6、为了拍短视频。

近几年短视频非常火,短视频的发展能够给很多人带来财富,所以很多人为了流量都是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博取粉丝的眼球。

所以我们不排除有一些愣头青为了拍短视频而故意去抢银行,本来他们只是想拍一些短视频博取眼球,但银行可不是一个开玩笑的地方,如果有抢劫迹象,那事情就很严重了,到时候后悔也都来不及了。

当然以上这几点只是我们个人的一些推断,至于真实的情况如何,需要警方进行深入调查之后才知道。

目前抢劫犯已经被击毙,肯定无法从他口中得知真实的原因,想要调查这个事情只能从他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去调查,从他过往的一些行动轨迹以及所留下的一些资料去推断,我相信很快会有答案的。

这年头为啥还有人傻到抢银行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看报道说一共有5名嫌犯,跑了三,毙了一个,抓住一个,令人吃惊的是,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

嫌犯从中午12点多进入银行,到13点12分被狙击手击毙,不足60分钟。

我在想,嫌犯怎么着也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还有犯罪坐牢的经历。

结果都是小小少年。和参与抓捕击毙他们的武警战士年龄差不多大。

真的,这和我预想得太不一样,我觉得应该就是一个刑释人员,对社会发展进程不太了解。脑子还停留在好几十年前。

可是,没想到都是年轻的孩子。颠覆了我的认知。我非常惊讶。

这些年轻孩子太无知了,太幼稚了,怎么会聚在一起抢银行呢?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吗?

不知道密布的摄像头吗,不知道疫情防控寸步难行吗,不知道走到哪里都得扫码验证吗?

抢劫罪起步刑期就是三年,抢劫银行等金融机构最高可判处死刑。

没文化真可怕,太无知真要命。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不归路。

事实证明,妄图不劳而获以身试法的人,最终结果都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这年头为啥还有人傻到抢银行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我觉得抢银行之人并不是因为傻。从古至今,胆敢去抢银行的,从来就不是善良之人,几乎都是穷凶极恶之徒与犯罪分子。

善良的人哪怕真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即使去讨口要饭、流浪街头、住桥洞、下水道,也不会去偷,更不会去抢。

如今只要你肯放低身段,找一份糊口的工作还难吗?比如去工地搬砖、进厂打螺丝、跑外卖、做保洁、做日结工、打零工,哪一样不能养活自己呢?

由此可见,胆敢以身犯险去抢劫银行之人,无一不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随时做梦都一心想着发横财之人。对于这样的人,又岂是一个傻字就能概括的呢?至于在抢银行之前是怎么想的?这就更简单了,无非是成功了就跑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花天酒地、逍遥快活,失败了则引颈等死、了此一生。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朋友,你认同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朋友,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敬请关注@行走天涯解读人生

这年头为啥还有人傻到抢银行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再傻,也不能去偷去抢啊!

首先我认为抢银行的人无知。

这年头,银行作为金融重地,各种安防措施和安保力量越来越强大,不仅仅到处都是摄像头、电子眼,就是你想进到营业室里接触到现金也比登天还难啊!

或许有人说了,抢不到银行的钱就抢客户的。可是在这个数字时代里,姑且不说客户也很少动用现金了,就是有现金也不可能让你轻易地得手啊。

其次我认为这些人存在侥幸心理。

在一些不法之徒看来,凡事都有空子可钻,都有漏洞。那他真的就想错了,银行这地方,空子不是那么好钻的,整不好就是钻进了囚笼。别说抢银行了,在当今这个法制社会,奉劝那些动歪心思的人,任何的侥幸心理都不要有,哪怕是一点点。

再者就是说想抢银行的人精神上可能不正常。

不排除个别人精神上有问题,想通过抢银行出出风头,从而风光一把,或者想闹出个大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轰动,殊不知,这个事儿除非不闹,闹就是个大的,轻易判刑,重者当场就会让你殒命。

还有可能这个人就是不想活了。

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厌世不想活了,那么谁也阻止不了,那倒还不如自己找个地方去一了百了,不要去银行这种地方,能捞着好果子吃嘛。

人间正道是沧桑。最后奉劝那些想不走正道的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人吧,想要挣钱可以去找个工作,就是不想找工作去捡破烂也行啊,退一万步讲,就是来头条看看,刷刷金币,或者发点微头条,也能挣个三分五分、三毛五毛的呀。

这年头为啥还有人傻到抢银行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2022年11月15日中午12点左右,在山东泰安泰山区财源大街与校场街交界处的中国银行泰山支行发生抢劫案。

一名歹徒持凶器想要抢劫银行,奈何这个银行的安保措施做得非常到位,歹徒抢劫没有成功,想要转身逃跑,并且劫持了一个在银行办理业务的市民作为人质。银行当即就拉响了警铃。

中国银行泰山支行位于泰安区财源大街,离财源派出所只有不到400多米的距离,警方很快就到达现场,当时有许多市民拍到大量的警车民警和武警,而且还有狙击手到达现场。

犯罪嫌疑人在与警方的对峙中没有投降,而且情绪还比较激烈,还叫嚣着要与人质同归于尽,经多次警告无效后,公安机关于13时12分依法将犯罪嫌疑人击毙,人质被成功解救,无其他人员伤亡。

现在处处都是天眼监控,银行的安保措施本身比较完善,这年头,还有人去抢银行,真的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

更何况,银行里面也不一定能有多少钱,一般到银行去取钱,数目较大的存款都要提前预约,银行并不是摆满了钞票。

再者,现在只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社会工种繁多,无论怎样都可以让自己有所选择,好好生活下去,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要去抢银行呢?

即便只有一身力气,也可以在工地上干活只要勤劳肯干,当外卖小哥、快递员,甚至做一点小本生意,卖蔬菜,卖水果都能让自己过平凡而普通的生活。

歹徒妄图通过抢银行来发财,妄图通过不劳而获而过上醉生梦死的生活,与其说此人有精神障碍,还不如说他太过于好逸恶劳、贪得无厌。

这年头为啥还有人傻到抢银行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从整件事看,我觉得他像一个好逸恶劳的人,更像是个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人。

也许经历了重重打击,实在很难生活下去,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抢银行也只是一个临时的决定,成功了还活几天而已。

他知道银行有现金,从挟持人质来看,存在侥幸,一切成功寄托在人质上,既使成功了,也是打算活一天算一天,没有人生念想,思想充满了绝望。

我觉得人生不应如此想,要有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理想,这样人生才有希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