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了吗,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

不是地产公司不拿地了,而是大多数民营地产公司都不敢拿地了,目前真正还继续拿地的主要是以一些央企国企为主。

我们先来看一下2022年各地土地市场的表现。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22年1~8月份,全国土地购置面积5,400万平方米,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9.7%,其中8月份土地购置面积8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6%,跌幅进一步扩大。

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2022年土地市场表现确实并不太乐观,很多地方的土地成交量都明显下降,甚至有很多土地都出现流拍。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北京推出了10块地,全都以底价成交,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土地需求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很多地方的土地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比如2022年8月份,全国主要地级市土地成交1712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377.64万平米,虽然成交面积同比有所上涨,但价格却出现明显下滑,成交楼面均价为1636元每平方米,同比下跌15.78%,环比下跌39.96%。

在土地成交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财政收入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2022年8月份全国主要地级市土地出让金为2244.34亿元,同比下跌4.49%,环比下跌45.25%。

我们再来看一下2022年哪些开发商拿的地多,哪些开发商拿的地少。

下图是2022年1月到8月份中国房地产企业权益拿地金额以面积Top100。

从上面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拿地的大多都是一些国企以及央企,其中拿地金额最多的前10企业分别是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中海地产,招商蛇口,滨江集团,建发房产,绿城中国,越秀地产,中国铁建,万科。

这里面除了滨江集团属于民企之外,其他都是央企,国企或者由央企、国企控股的企业。

另外在拿地金额前100名的企业当中,大多数也以央企和国企为主,民企很少。

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很多民企开发商,2022年上半年拿地都很少,甚至有很多大企业连前100名都没有进入,即便拿地金额进入top是100,但金额也很小。

在民企开发商当中,拿地最多的是龙湖集团,但拿地金额也只不过是133亿元。

为什么开发商不敢拿地了?

放在前几年,各大开发商拿地是非常积极的,所以我们看到各地的土地拍卖非常火热,很多土地都是不断溢价,经常出现各种地王。

但是最近一年时间,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是以低价成交甚至出现流拍,那为什么现在土地卖不动了呢?为什么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不高了呢?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2个方面原因。

第一、没钱了。

很多开发商之所以不拿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钱了,从2020年开始,实际上很多开发商的资金链就开始出现紧张。

尤其是进入2021年之后,在整体楼市表现不佳的背景之下,开发商的现金流都出现了空前的紧张,无论是大开发商还是小开发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

甚至有些开发商经不住压力而出现债务违约,所以当前各大开发商首先要做的是偿还债务,根本没有钱去买地。

第二、房地产表现不景气。

最近一年之间,房地产行业确实寒气逼人,很多地方的房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前段时间多个地方出现了期房无法正常交付的情况,结果导致大家买房的积极性下降了很多,楼市的成交量也下降了很多。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1—8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7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另外商品房销售额85870亿元,下降27.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0.3%。

在楼市表现不乐观的情况下,开发商的新施工面积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22年1~8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7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85870亿元,下降27.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0.3%。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很多楼盘的销售都并不太理想,开发商的建设积极性也降低了很多。

在整体楼市都不太好的背景之下,不论是对大开发还是小于开发商,当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生存下去,而不是盲目地拿地发展,熬过了这个寒冬才有可能谈未来。

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了吗,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

房地产公司不拿地,意味着公司经营终止,整个公司会发生严重内卷:

1、投拓部被综合部合并,或是转岗去干销售。

2、设计部没有设计任务,没有工作可做,大量裁员。

3、工程部、财务部还能持续一年半载,但也是日落西山。

4、人事部很头疼,想出各种理由,在公司利益不损失的情况下让你走人。

5、法务部工作量加大,处理各种人事诉讼。

6、综合部经常被城市劳动执法部门约谈,要求维护员工利益。

7、各部门开始裁员降薪,员工私底下议论纷分,搞得人心惶惶,成天不能正常工作。

8、同行间,同事间,同学间互相打听对方公司情况,互诉衷肠。

9、员工偷偷修改简历,经常浏览一些招聘网站,为自己的后路做准备。

10、微信群里一看到别的公司也在裁员降薪,立马私聊,想知道更多详细的情况。

11、一听到哪个公司在发招聘信息,巴不得立马把简历发过去。

12、现在说得更多的就是,下岗了去跑滴滴,去送外卖。

13、逐步改掉了平时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朋友应酬,聚餐也少了。

14、减少家庭不必要的开支,但是孩子学习玩具花费,媳妇化妆品花费不能少。

15、每天愁眉苦脸地继续上班,等待着公司的进一步安排。

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了吗,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

严重内卷,具体如下:

1、投资部不拿地,全部派去项目协助卖房子!新城控股就是如此。

2、架构调整,不赚钱的部门全部整合。

3、裁员,降薪!

4、招聘一个岗位,会收到一堆简历。

5、大量地产精英失业,找不到工作。

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了吗,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

坐标上海,本人就职于一家知名民营房企,一直以来都是稳健为主,所以现金流暂时安全。今年上海已经完成两轮供地,其中不乏高性价比的地块,但至今未拿一幅地块,甚至压根就没有参与竞拍,足见资金压力有多大。此为背景。

说到内卷,恐怕每一个地产人都深有体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

1、招聘:就拿我们公司来说,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就已停止社招,项目需要人员,要么从其他项目调剂,要么就一人身兼数职,当然工资是不会多一分的。

2、薪资:奖金已经不能保证了,能发一点就偷着乐。固薪目前基本还能保证,听说有部分薪水特别高的已经要求降十个点左右,大多平静接受,毕竟这部分人也不靠这十个点生活。

3、加班:今年开始基本一周六天,雷打不动。别指望加班费,这是你“自愿”的,公司没有明确要求,并且关闭了节假日打卡功能,只能说未雨绸缪的好。

4、裁员:公司算是仁慈的,在民企中能撑到现在没大规模裁实属不易,但平台个别部门确实精简了不少人员,多的接近20%,但也仅限于个别部门。项目层面基本没动,年底会不会有动作只能自求多福了,毕竟没有新项目,老项目又一个个的竣备交付,还是很慌。

5、晋升:今年开始基本没有收到过系统发送的关于晋升通知的邮件,偶尔有晋升的,私下一问,也是升职不加薪。保持平稳心态就好,有工作比啥都强,大环境不好,不能奢望。

还有一个,内卷催生了更多的检查,城市平台、区域平台、集团第三方,各种检查各种评估,打分排名,末位受罚。不幸碰个高压线,直接干人。项目总都战战兢兢,更不用说项目工程师。

虽然如此,仍然庆幸还能在这个行业打拼,身边很多认识的朋友有的失业快一年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转去做物业。寒冬之下,没有人是容易的,坚持下去才是保持希望的唯一机会。

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了吗,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

不是不想拿,而是卖地的要价太高,就以前不久接触的项目为例。楼面价要8500,谈降到8000行不行?不行。配套按规划技术条例可以不配幼儿园,出让条件要求,成本多出2000多万,配套要求除本身配建车位外另外建近500个公共小车位,成本增加约6000万。地铁要求配建近1800平的换乘通道,成本又增加近1300万。算了又算,按现在房价得亏本。[捂脸]

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了吗,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

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本人在地产公司呆了快十年,前二十强的地产公司也呆过两三个,目前仍在地产公司“苟且偷生”,个中体会,真的是一言难尽。

疫情三年,特别是2020年到现在,听过看过太多的房地产公司兴衰更替,唏嘘不已。让人不由得想起《桃花扇》里的那句名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坐标武汉,2022年开年至今,已经有两次集中供地,基本上全部被国企央企瓜分,民营企业基本不拿地。即将开始的第三轮集中供地,相信也是国企央企兜底,让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地产公司不拿地了,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俗话说,生意不好整柜台,房地产公司也不例外:

一、首当其冲的,是投资拓展部门,降薪裁员,或者被其他部门合并,只保留少数几个编制;

二、第二是项目工程部,减少编制,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按时交房即可。严格绩效考核,被裁员的让人惋惜,留下的也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哪天会轮到自己;

三、区域合并,优化组织结构,裁员降薪,取消或减少福利补贴发放;

四、全公司开展全员营销,并有考核指标,每天转发朋友圈,每个月要带多少个人去售楼部看房,完不成的要被考核,扣绩效;

五、开展作风治理专项整顿,每个人都要自查自纠,并定期提交思想汇报;

六、全员开展管理制度、规范、专业技能等学习活动,每周组织培训,培训时间不能选在白天,必须要在晚上下班后;

七、工程重心由以前的进度为主转到主抓质量,每周、每月、每季度开展质量检查,尤其重视第三方巡检成绩,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八、每个人都关注好几个招聘公众号和招聘APP,时刻关注着招聘动向。偷偷更新个人简历,一有招聘岗位放出动辄上千个人投递简历;

九、严格考勤制度,所有人不敢迟到早退。下班后不敢马上走人,都在办公室坐着,等一两个小时过后才打卡走人;

十、员工开始偷偷摸摸看书备考,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准备职称评审材料,为以后多准备点出路,年轻人则在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怎么样,以上十条,是不是每一条都戳中了你?欢迎留言交流,互相慰藉。

地产寒冬之下,公司和个人都不容易。能在地产公司呆到现在的,尤其艰难。珍惜现在的工作吧,能有份工作,还能按时发工资,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明哲保身,静待寒冬过去,春暖花开的那一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