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工资50w,税后工资为多少?
税前工资达到50万,这绝对可以超过全国98%以上的人了。
但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收入越高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所以50万收入应该缴纳的税收可不是小数目。
至于税前50万块钱要缴纳多少税收,这个要分两种情况。
第1种情况、50万块钱完全是工资性收入。假如50万块钱是平时的工资,那需要缴纳的个税是比较多的。
先来看一下平时需要缴纳的税收。
50万的工资,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一年的工资还是一个月的工资,我们就当做一年的工资来看待吧,毕竟目前中国真正能够一个月达到50万块钱工资的很少。
假如一年税前工资是50万,平均到每个月就是4.16万。
如果这4.16万按每个月分别发放,每个月所在单位都需要按照对应的个税税率进行申报,而且社保公积金都是按照工资基数来发放。
那么从1月份到12月份,不同月份需要缴纳的个税具体如下。
通过简单计算,如果一年税前工资达到50万,按月申报的个税总额大概是65675元。
但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年度综合汇算,到了每年3月份的时候,大家就可以申报年度综合所得。
按照年度汇算计算,50万的收入扣除6万减除项以及专项附加扣除之后,实际需要缴纳的个税就只有53000元左右。
如此一来还可以申请退税12670元左右。
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50万的税前收入在扣完社保公积金之后,实际需要缴纳的税收只有53000元左右。
第2种情况,50万块钱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假如一年50万块钱的收入当中,既包括工资性收入也包括奖金性收入,那实际需要缴纳的税收会比全部是工资性收入更低。
我国新的个税征收标准是从2018年10月份开始实施的,当时为了配合新个税顺利推行,我国还推出了个人年终奖金优惠政策。
按照年终奖金税收优惠政策,个人年终所得单独计税,并不会计入到平时的工资性收入当中,而且计税的费率相对比较低,所以真实的税收相对比较低一些。
对高收入人群来说,奖金跟工资单独发放单独计税可以节省不少税费,我们来简单计算就知道。
假如在50万收入当中,有24万是平时的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每个月2万块钱,剩余的26万是年终奖。
那平时24万的工资在扣完社保公积金之后再进行年度综合汇算(我们假设社保公积金按照高档位来缴纳,一年总共6万块钱),实际需要缴纳的个税大约是5500元左右。
剩余的26万年终奖要按照年终奖税率对照表来计算。
按照年终奖个税计算方法,26万平均到12个月,每个月的应纳所得额是21666元,对应的税率是20%,速算扣除是1410元。
相当于年终奖对应每个月要缴纳的个税是2923元,一年总共需要交纳35000元左右。
把平时工资需要缴纳的个税与年终奖需要缴纳的个税加在一起,税前50万最终需要承担的个税总额是40500元左右。
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明显地看出把年终奖跟平时工资分开来,可以省下1万块钱左右的个税。
当然最终能够省下多少,要看平时工资跟年终奖对应的比例。
但不管最终比例是多少,把年终奖跟工资分开肯定是最节省税收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很多单位平时发的工资很少,而留一大部分资金到年终发放年终奖的重要原因。
比如之前就有网友爆料到,有一些地方烟草公司年收入达到三四十万,但平时一个月只发五六千块钱的工资,根本不需要缴纳个税,但年终奖就一次性发二三十万,这样可以节省很大一笔个税支出。
税前工资50w,税后工资为多少?
税前年薪50万元,每月的税前工资为41666元左右。将税前工资换算成税后工资要经过两步,一是扣除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保公积金,二是缴纳个税,之后才能计算出到底能够拿到多少钱。
下面我为大家一步步计算。事先声明,我的计算是以完全按照法律法规的扣费要求来的,有些单位会给员工缴纳最低比例的社保,这是涉嫌违法违规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需要扣除的社保及公积金社保和公积金每月缴纳一次,因此需要用到50万元税前年薪对应税前月薪。
个人承担多少社保和公积金呢?要看缴纳比例和缴金基数。以上海为例,社保(主要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个人承担比例为税前月薪,加一起的比例为10.66%。
缴费基数是以税前月薪为主的,但有上下限,上海2021年(2022年还未公布)的上限基数为31014元,对于年薪50万的人来说超过了上限,则按照上限计算。
因此,每月个人需承担的社保金额共计31014*10.66%=3306元,一年就是39672元。
公积金方面个人的缴纳比例为5%-12%之间,每家公司均不相同,缴金基数与社保一样有上限,上海2021年的标准也是31014元。
那么需每月要缴纳公积金的范围在1551至3722元之间,一年的缴金范围在18612至44664元之间。
这么一来,一年中需要扣除的五险一金总额范围在58284元至84336元之间。
二、需要缴纳的个税为多少呢?并不是50万元年收入均要缴纳个税的,可以在税前扣除以下项目。
1.社保公积金个人承担部分
上面计算过了,为58284元至84336元之间。
2.固定减除额一年60000元,全国均是一样的标准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3.六大类专项附加扣除
该项目因人而异,包括了很多小类,比如父母其中一人超过60岁一年最多能够扣除24000元,有一个孩子一年能够扣除12000元,有正在归还的首套房贷一年能够扣除12000元等。
不同的人项目是不同的,对于税前年薪50万元的人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年龄了,父母在60岁以上,至少有一个孩子,第一套房的房贷估计已经还清了(第二套房房贷不能抵减)。
因此,比较合理的假设是拥有50万元年薪的人一年总共可以在专项附加扣除上减掉36000元。
把上面的三项加一起,,一年中总共能够扣除的金额在154284元至180336元之间,而50万元年薪中需要缴纳个税的部分在319664元至345716元之间。
下一步按照上面第一张表里的税率计算个税。
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31920。
因此需要缴纳的个税最多为:
345716*25%-31920=54509元。
最少为:319664*25%-31920=47996元。
税前50万元年薪的税后到手收入将50万元减掉缴费和缴税部分就是到手的收入了。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到手收入的范围在36.76万元至38.72万元之间。
税前50万元年薪的人,只要单位按规定缴税缴费则到手收入基本就在这个范围内。
不过,一些单位会采取税务筹划的方式为员工减少个税,比如将年终奖单独拉出来计算个税,或者合理分配年终奖和每月收入之间的比例。
这个就没法在本文里一一列举了,计算起来非常复杂而且大部分单位也不会这么做,所以就不扩展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以后我单独写一篇这样的图文。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财,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税前工资50w,税后工资为多少?
这是超额累进税率问题!假如50万/月!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税起征点是5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5000
简单的说吧,假如五险一金为3000元/月,假如养老人2000元/月,假如供养学生1000元/月。那么应发工资约49万。这就是第五档,税率为30%,49×70%=34.3万!
税前工资50w,税后工资为多少?
税前工资50万的人,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是牛人。不知道您说的是月薪还是年薪,姑且以年薪来计算税后工资吧。
计算公式:
税后工资=税前工资-社会保险(三险二金)-个人所得税。
一、三险二金1.缴存比例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个人扣缴比例分别为税前工资的8%、2%、0.2%、4%和(5—12)%。
有的人可能会问,除了三险二金,不是还有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吗?是的,但这二险都是单位缴纳,个人不用扣缴。
2.上下限规定
社会保险缴费是有限制性规定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按照全省上一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和60%确定,例如,南京2020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月缴费基数上限为16842元。也就说,即使您的月税前工资超过16842元,也只能以16842元作为缴费基数。
3.三险二金扣除额
假设您是江苏省人,住房公积金按最高档12%计算,您每月需缴纳的三险二金为:
16842×(8%+2%+0.2%+4%+12%)
=16842×26.2%
=18462×0.262
=4837(元)
全年应缴纳三险二金:
4837×12=58044(元)
二、个人所得税1.个税起征点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正式名称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最新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全年60000元。
2.个税税率表
3.专项附加扣除
2019年1月1日国家颁布施行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可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老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比如您有住房贷款,则可以每月可以扣除1000元,全年12000元免税额。
另外,假设您有一位子女接受全日制教育,按照每月1000元,全年1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4.个人所得税纳税额
根据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使用)税率表,您全年应纳税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亦即:
(税前工资-三险二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税率-速算扣除数
(500000-58044-60000-512000×2)×25%-31920=63569(元)
说明:因为您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0-58044-60000=381956(元),处在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的第4级(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所以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31920元。
结论假如您是江苏省人,去年的税前工资(年薪)为50万,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为12%,您有住房贷款和一个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那么,您2021年的税后工资为:
税后工资=税前工资-三险二金-个人所得税
=500000-58044-63569=378387(元)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因为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同,所以,同样是年薪50万的人,如果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单位、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不同,其扣缴的三险二金和个人所得税会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导致税后工资有高有低,但总体来看应该在36~39万左右。
听了教书匠的解答,您学会了税后工资的有关知识了吗?给您留一道“课后作业题”——假设本例中的税前工资50万指的是月薪而不是年薪,那税后工资又是多少呢?
期待您的答案,更欢迎其他朋友踊跃参与讨论,我也会适时揭晓答案。
税前工资50w,税后工资为多少?
税前工资50万,个税约扣除79080,实际到手42万,具体计算过程:
不知道提问者所说的50万是月薪还是年薪,这里以年薪计算,且是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工资,即月薪50万/12个月=41666.67元。
首先,应上税金额:简单说,简单计算,年度综合收入6万以下的,免征个税。
即50万中,应当上税的金额是50万-6万=44万。
第二,七阶税率:44万应纳税工资中,纳税区间适用税率如下图所示,分别计算一下应纳税额:
1,不超过36000的部分,适用税率3%;
即36000*3%=1080元
2,3.6万-14.4万的部分,适用税率10%;
即(14.4万-3.6万)*10%=1.08万
3,,14.4万-30万的部分,适用税率20%;
即(30万-14.4万)*20%=3.12万
4,30万-42万的部分,适用税率25%;
即(42万-30万)*25%=3万
5,42万-66万的部分,适用税率30%;
即(44万-42万)*30%=6000元
至于后面35%、45%的税率,分别针对的是66万-96万、96万以上的工资收入,50万工资还没达到这个区间,纳税金额自然是0,直接忽略。
计算以上不同部分的纳税金额,得出最终的纳税额是1080元+1.08万+3.12万+3万元+6000元=79080元。
用总收入50万减去扣税金额79080元,实际到手420920元。
以上是一步步计算出来的,如果不想这么麻烦,直接找一个“个税计算器”计算一下就能得出答案,如下图:
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个税金额也是79080元。
第三,最终纳税金额比以上计算还要低一些:以上计算结果是建立在扣除五险一金基础之上的,即每月到手工资是41666.67元,但实际上扣税金额还会低一些,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对于“五险一金”中的个人扣除部分,是可以抵税的:
既然50万元是工资所得,那么就必然缴纳“五险一金”,而五险一金中的个人缴纳部分,是不在计税范围之内的。
全年薪资50万,缴费基数必然不低,其中养老保险个人缴纳比例8%、医疗保险个人缴纳比例2%、失业保险个人缴纳比例0.2%,再加上5%-12%的公积金缴纳,全年个人“五险一金”的扣除金额不会低,几万元是有的,这几万元是不征收个税的。
其二,专项附加扣除部分,可以退税:
个税是预缴,6大项专项附加扣除,第二年可以退税:
1,子女教育:全年1.2万免征额度;
2,继续教育:学历学位4800元或者职业资格3600元,免征;
3,大病医疗:1.5万元-8万元的个人负担部分,免征;
4,住房贷款:针对首套房,每月有1000元的免征,即全年1.2万元;
5,租房租金:与上文所说的“住房贷款”只能二选其一,又根据所在城市不同,免交部分分为18000元、13200元和9600元三档;
6,赡养老人:针对赡养60岁以上父母的,每人每月免征额度是1000万,即如果赡养2位60岁以上的父母双亲,年免征范围是2.4万元。
触发以上专项附加扣除后,3月1日起可以扣税。
综上两大部分,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金额还会少一些。
写在最后:以上只是粗略计算,仅供参考;实际上,对于上班族50万元的收入,大概率不是简单的“固定工资”,其中既有可能包括基本工资收入,又可能包括奖金、提成,甚至是劳务报酬、股息、红利所得,而这些收入又适用不同的个税税率,实际税后收入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税前工资50w,税后工资为多少?
月收入大于5000的人都要注意了: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规则,就可以合理合法的避税,每年帮你节省下一大笔的钱。
收入不同,纳税的税率也相差很大。那税前50万的工资,税后是多少呢?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对待,要看这50万的工资,是月收入,还是年收入。
月工资收入50万月工资收入能达到50万的,那真的是社会精英中的精英了。
1 . 只看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税率如下:
5000元以下的部分,税率为0%
5001-8000之间的部分,税率为3%
8001-17000之间的部分,税率为10%
17001-30000之间的部分,税率为20%
30001-40000之间的部分,税率为25%
40001-60000之间的部分,税率为30%
60001-85000之间的部分,税率为35%
85001以上的部分,税率为45%
如果按照这个征税税率来计算,不考虑其它的扣除(五险一金、专项扣除),那月工资50万,需要纳税为:
3000×3%+9000×10%+13000×20%+10000×25%+20000×30%+25000×35%+415000×45%
= 90+900+2600+2500+6000+8750+186750
=207590元
那税后工资,就是292410元。
月薪50万,年薪600万。每个月到手29万多,每年到手就是接近351万。
这个扣税还是比较吓人的,收入越高,扣的税也就越多。
2 . 扣除五险一金
像在单位企业上班的,只要是正规的,都会缴纳五险一金的。
A . 公积金
像我上班的银行,公积金都是按照最高12%的比例缴纳。同时社保医保,也是按照最高的档次交费。
假设,月工资50万,公积金每个月按照12%的比例缴纳,那每个月就要扣:
50万×12%=6万
自己交6万,公司再给你交6万,一个月就是有12万,一年就是144万。而且公积金账户里的钱,可以购房使用,也可以每年提取出来。
B . 五险
另外,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8%。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比例2%。失业保险,个人缴费比例0.5%。工伤保险,个人缴费比例0.5%。生育保险,个人不缴费,全都是单位交。
月收入50万,除了公积金会扣除12%(6万)外,五险还要扣除11%(5.5万)。
所以,把五险一金扣除后,月薪50万,就只剩下38.5万。你真正需要纳税的钱,就只有38.5万。
按照个税的征收税率,月薪38.5万,需要纳税为155840元。
那税后工资,就是229160元。
C . 收入
月薪50万,年薪600万。在扣除五险一金后,再扣税,月收入只有23万,年收入接近276万。
但是,我们要知道,公积金其实就是你的收入。
如果再把公积金账户里的钱算上,每个月就是:
23万+12万=35万
每年就是:35万×12=420万
年收入50万年收入50万,那可能每个月收入都不相同。所以,就不能单纯用个税税率来计算。我们需要用综合所得税率,来计算税后工资。
1 . 只看税率
综合所得税率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是年收入50万,每年免税金额为6万,需要纳税的金额为44万,那税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36000×3%+(144000-36000)×10%+(300000-144000)×20%+(42万-30万)×25%+(44万-42万)×30%
=79080元
因此,在不计算五险一金的情况下,年工资50万,需要纳税79080元,税后工资就是42万多。
2 . 扣除五险一金
我们按照公积金12%的比例计算,五险11%的比例计算。
年收入50万,扣除五险一金后,就只剩下:
50×(1-12%-11%)=38.5万
按照综合税率表公式计算,需要纳税金额为:
36000×3%+(144000-36000)×10%+(30万-14.4万)×20%+(38.5万-30万)×25%
=1080+10800+31200+2.125万
=64330元
因此,年薪50万,扣除五险一金后,还剩下38.5万。需要纳税64330元,税后还有32万多。
再加上公积金账户里面的12万,那总收入就有44万。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单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避税手段。
六大专项扣除,合理合法的避税手段除了五险一金可以避税外,还有六大专项扣除,也可以合理合法的帮我们避税。
1 . 子女教育,每月扣除1000元。
2 . 赡养老人,每月扣除2000元。
3 . 继续教育,每个月扣除400的标准。
4 . 大病医疗,每年最多扣除80000元。
5 . 租房租金,每月扣除800元-1500元。
省会及直辖市城市,每月扣除1500元。除此之外的城市,人口大于100万,每月扣除1000元。人口小于100万,每月扣除800元。
6 . 住房贷款,每月扣除1000元。
按照个税征收规则,工资5000元以下的部分,是不收税的。超过5000元以上的部分,就要纳税。
但是如果你符合,六大专项扣除里的某一个,就可以提高扣税的门槛。
比如说我自己,因为有房贷,所以每个月征税门槛就是:5000+1000=6000元
等明年孩子读幼儿园后,申请子女教育扣除,那我要再加1000块钱,就是7000元以上的才收税。
等再过几年父母老了,可以继续申请赡养老人,那起征金额就是9000块钱。
所以,只要你月收入在5000以上,都可以好好的看下这六大专项扣除,能节省下不少税钱的。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偷税漏税,是违法行为。
弄清楚征税的规则,合理的使用六大专项扣除,就可以合法的避税,为我们省下一大笔的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