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税退税,农民工可以申请退吗?

最近好多人都在讨论退税的问题,可是做为农民工的我们都是做多少活拿多少钱的。也没想过还要交税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国家退税的话题。我想问一下农民工可以申请吗?

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大老板,只要大家符合个税的退税标准,任何人都可以申请退。

最近一段时间个税正在如火如荼的申报,有些人如果符合条件就可以退一笔不小的费用。

至于大家符不符合退税的标准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是大家已经申报了相关的收入。

这里所谓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劳务报酬,稿酬,特许使用费。

在这些收入当中,只要大家申报了就会被税务系统记录到,但在现实当中有些人的收入是没有申报的,或者申报的数额比较小。

比如有些农民工的工资都是直接发放现金,这种情况在税务系统里面就没有记录到,这时候根本就没有相关的个税缴纳记录。

第2个是大家已经缴纳了相关的个税。

并非每一个人都会扣个税,目前我国的个税起征点是5000块钱,从实际情况来看,全国真正符合个税征收标准的个人只有7000万人左右,相当于绝大多数人在平时都没有缴纳个税。

如果大家在2021年已经申报了相关的收入,而且已经扣除了相关的个税,那就有很大机会可以申请退税。

对农民工来说,大家当然也有退税的机会,个税并不会区分你到底是农民工还是白领或者是企业老板。

现在有些农民工本身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如果大家的收入是通过企业正规的渠道发放,而且企业已经在平时给大家申报收入,并已经扣除了相关的个税,那就有机会退税。

比如有些农民工平时一个月的工资可能达到8000元,如果这些农民工没有缴纳社保公积金,那么一年下来,累计申报的个税就可能达到1080元。

但在进行年度综合所得个税计算的时候,大家需要缴纳的个税可能没有这么多。

比如一个月8000块钱,那一年总的收入是96000块钱,这笔钱减去减除项6万块钱以及附加扣除之后,最终应纳所得额可能为0,这意味着大家一分税都不用缴纳。

如果之前有些农民工每个月的工资已经申报了收入,一年总共缴纳了1080元的个税,那这1080元在大家进行个税综合申报的时候就可以全部退回来。

但是如果这些农民工平时的工资都是包工头直接发放的现金,或者他们通过银行卡转账给员工,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税务人员申报,那这些农民工平时就没有缴纳个税,这时候大家就没有退税的钱了。

关于个税退税,农民工可以申请退吗?

当然可以。税法面前人人平等。

个税退税不分农民工的,只要你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都可以申请退税。

1.上一年度综合所得年收入额不足6万元,但平时预缴过个人所得税的。

2. 上一年度有符合享受条件的专项附加扣除,但预缴税款时没有申报扣除的。

3. 因年中就业、退职或者部分月份没有收入等原因,减除费用6万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企业(职业)年金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扣除不充分的。

4. 没有任职受雇单位,仅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需要通过年度汇算办理各种税前扣除的。

5. 纳税人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年度中间适用的预扣率高于全年综合所得年适用税率的。

6. 预缴税款时,未申报享受或者未足额享受综合所得税收优惠的,如残疾人减征个人所得税优惠等。

7. 有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支出,但预缴税款时未办理扣除的等等。

关于个税退税,农民工可以申请退吗?

只要你能在个税上查到你的收入,每年的收入在12万以下,有学生上学(义务教育),有父母赡养,有房贷要还,基本上都能退,

关于个税退税,农民工可以申请退吗?

可以啊,税法面前人人平等。并不会因为你是农民工都不能退税啊,只要是合法的纳税人,人人都可退税!

关于个税退税,农民工可以申请退吗?

个税退税不分农民工的,只要你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都可以申请退税。

1.上一年度综合所得年收入额不足6万元,但平时预缴过个人所得税的。

2. 上一年度有符合享受条件的专项附加扣除,但预缴税款时没有申报扣除的。

3. 因年中就业、退职或者部分月份没有收入等原因,减除费用6万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企业(职业)年金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扣除不充分的。

4. 没有任职受雇单位,仅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需要通过年度汇算办理各种税前扣除的。

5. 纳税人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年度中间适用的预扣率高于全年综合所得年适用税率的。

6. 预缴税款时,未申报享受或者未足额享受综合所得税收优惠的,如残疾人减征个人所得税优惠等。

7. 有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支出,但预缴税款时未办理扣除的等等。

关于个税退税,农民工可以申请退吗?

可以,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并未对纳税人职业进行划分,凡是缴纳过个人所得税的个人,都可以进行退税申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