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前一个月要做好哪些准备?
临产前一个月
是指怀孕37周-40周之间,这个时候胎儿已经足月了,随时都有可能“报道”。
虽然我家十一是预产期(40周整)当天出生的,但是因为我是第一胎,就像很多人说的“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一样,我们查过很多备产资料,加上长辈的叮嘱,我们提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准备东西了,有的东西买得更早,毕竟37周就已经足月了,如果孩子出生了,早产儿也可以存活的。
准备好待产包待产包不仅包括新生儿的东西,准妈妈的也要精心准备好哦,不然到时候手忙脚乱的缺东少西,可能会让产妇的心情都受到影响。
我当时是现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顺便买了一些待产包组合包,但是后来,我姐提前来我姐看我的时候,也给我带了一份她之前生孩子时用的同款待产包,但是主要是孩子的,大人的她让我自己准备。
各种证件到了孕后期,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所以那些去医院的证件、检查报告、产检建档手册、身份证等等,都要提前归置在一个文件袋里,省的临时发动,疼的死去活来的时候,真的想不起来那些东西在哪里了,办理入院的时候真是多等一分钟都是煎熬。
分娩知识的了解,心理建设很重要特别是第一次生孩子的宝妈,一定要提前了解分娩知识。我身边有很多女生会问我:“你生孩子是顺产的吗?疼不疼啊?听说10级疼痛啊,那不得活活疼死?”
“其实我想有个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不想自己生。”一个97年女同事和我说的。
当时的我很懵逼,那你想得有点多了,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对于这些女生来说,她们对分娩知识的了解只是在疼痛上,被很多网上过大宣传的文案给荼毒了。
所以对于已经怀孕,即将临产的准妈妈们,一定要提前了解相关知识,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以这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产,会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的。
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到了孕后期的时候,孕肚都会很大,有些双胞胎妈妈,那就是走路像“企鹅”了。
很多孕妈妈到了临产前一个月会有一点焦虑心理,就比如我:当时公司有一个女同事,年纪比我大7、8岁的样子,她比我怀孕早1个月,但是在她7个半月的时候忽然就早产了,一般来说,7个半月了,孩子是可以存活的,但是我后来听说,当天出生的时候是好的,第二天忽然就不行了。
从那过后,我就莫名的会焦虑,生怕自己也会出现情况,导致接下来一段时间每天的睡眠都不好,脾气也变得烦躁,一系列的问题都出来了。
还是直到我快8个月了,老公把我送回老家了,在熟悉的环境里,慢节奏的生活,逐渐让我情绪变稳定了。
虽然越到预产期,肚子越大,行动越笨拙,但是一定要保证适当的锻炼,每天的运动量也足够,不然真的是肉蹭蹭的长,到生的时候可能还会没有体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父母家人的万千期盼下来到这个世界的,希望大家可以提前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都能做到母子(女)平安!
临产前一个月要做好哪些准备?
临产前一个月,也就是怀孕37周-40周之间,这个时候胎宝宝已经足月了,随时都有可能要出来了。虽说怀孕40周非常辛苦,尤其是到了孕后期,更是盼着想早点“卸货”,主要是由于临近预产期,准妈妈一般都会比较紧张和害怕,尤其是第一胎的准妈妈,更是对分娩充满了恐惧与幻想。
临产前一个月,这4件事提前准备好,受益的是自己和孩子,哪4件呢?但是作为准妈妈,不要以为生完孩子就解脱了,生孩子也不是说生就生、生出来就完事的事情,生孩子相当于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需要准备很多的。经过漫长的等待,宝宝终于要“横空出世”了,准爸爸要帮助准妈妈做好出生前的准备工作,准妈妈在临产前,也不要光顾着紧张,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做好4件事,让自己和孩子受益。
第一件事:囤货准备,就是待产包,准妈妈与新生儿的必备物品清单,还有陪产爸爸的必备清单一般在孕晚期的前两个多月,大部分的准妈妈就可以准备待产包了,现在网上都有一些待产包,里面的东西都很齐全,准爸爸要分清准妈妈和宝宝的物品,临产前,要逐项检查清单上的东西是否带齐,包括分娩要用到的各种证件如准妈妈的身份证、医保卡、孕期建档手册以及所有的检查单等,还有生产后准妈妈及宝宝要用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最好在临产前一个月准备好,尤其是宝宝的东西,要提前洗好晒好,该消毒的要消毒好,整体好放起来以备用。
另外,陪产爸爸在准妈妈生产前也要做一些准备,陪产爸爸的一些日用品;还有宝宝的名字,有的医院在出生要马上办理医学出生证明;还有提前规划好去医院的最佳路线和交通工具,最后复查去医院的所有物品,保证能够拎包就走。
第二件事:提前了解分娩知识:分娩前的一些信号,何时能真的去医院待产,分娩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让整个生产好过一些宝宝不久就要出生了,作为准妈妈很有必要提前了解一些分娩的知识,同时可以让准爸爸参与起来,一些准妈妈的“恐惧”感,很可能源于不了解分娩的全过程及关键时刻该怎么做,当你对于分娩有了足够的了解以后,反而就更容易冷静下来。
尤其是一些准妈妈在分娩时大喊大叫,这样医生就会“吼叫”,主要是因为在关键时刻担心准妈妈不能很好地配合。在分娩期间,医生与准妈妈的共同目标就是帮助孩子顺利娩出,准妈妈在分娩时要理解医生,医生也会支持、帮助准妈妈,不管准妈妈怎样,医生护士都已经习惯了,不会因为准妈妈的表现而大惊小怪。
准妈妈学会在分娩过程中怎么才能配合好医生,如何正确的用力,这样在顺产的过程中,就可以少受很多罪,出现撕裂以及需要侧切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对准妈妈的身体伤害会更小,也就更加有利于产后恢复。
另外就是临产前的一些信号,虽然准妈妈都有一个预产期,但是不一定胎宝宝就刚好在预产期出来了,有的可能在预产期前就发动了,就是可能要推迟一些。这时候准妈妈准爸爸很有必要了解临产的信号,如见红、破水、规律性的宫缩阵痛等,准妈妈还要学会分辨清楚是不是真临产,真临产的三大征兆见红、阵痛、破水,准妈妈就可以出发去医院了。
还要了解出现这些征兆的正确应对措施,如果破水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准妈妈还没来得及到医院,就可能影响到胎宝宝,准爸爸要让要让准妈妈平卧,放松心情,如果羊水过多,要将臀部垫高,或者将干净的浴巾或者是毛巾垫在臀部的下面,尽快带准妈妈医院待产,不然会引起宫内感染和产褥感染。
准妈妈在了解分娩知识的同时,很有必要做好一些心理准备。在临产前,准妈妈难免心中不安。紧致,吃不好睡不好,不要担心,要相信分娩是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准妈妈要提前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给自己打气,增强分娩的信心,这些正面的情绪会使得分娩的过程会更加顺利,也会更加的安全,受益的将会是自己和孩子。
准爸爸作为准妈妈精神上的鼓励者和支持者,一定要给予准妈妈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准妈妈能积极的面对这个过程,不要总是带来负面信息,让准妈妈未战先怯。在临产前一个月,尽量利用较多的时间陪伴准妈妈,照顾饮食起居,让准妈妈感受到你在和她一起迎接考验,这是准爸爸对准妈妈分娩的最好帮助。
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准妈妈,保持愉悦轻松的精神状态,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只要准时进行产前检查,一般都能顺利分娩;切忌焦虑不安,未带预产期就焦急盼着分娩而乱用催生药物;还有就是避免一些消极情绪,如公婆、亲人的各种压力。尽量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坚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做些辅助于分娩的运动,一切都会顺利的。
产后坐月子很重要,坐不好,以后就会很受罪。在坐月子期间,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照顾,最好是自己能提前安排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人选,月子里谁照顾,孩子谁带,产后吃什么,如何做复检等等这些,提前有个规划,到时候受益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如果准爸爸有时间,最好由准爸爸来照顾准妈妈,可以一起分享宝宝带来的幸福感,对于夫妻之间的感情和新妈妈的产后恢复都有好处。
如果准爸爸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办法照顾,可以由自己的父母来照看,但要考虑父母的身体情况,不可过于操劳。长辈经历过分娩和月子,对于照顾月子期的新妈妈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会让新妈妈安心。不过唯一一点就是,准爸妈与长辈在教育和护理的过程中有现代和传统理念的不一致,应尽量减少矛盾,以和谐为主。
如果准爸爸和长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新妈妈,也可以找一些比较好的月子中心,由专业的月嫂或者护士进行护理。 相对来说,他们更加专业,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家庭矛盾,住月子中心可谓是很不错的方法,不过也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月子中心费用一般都比较昂贵,新爸妈要提前做好规划。
临产前一个月要做好哪些准备?
孕妇生孩子的时候,有很多事情在临产前都要准备好,因为这样在出现临产反应后才不会手忙脚乱。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对孕妇和胎儿都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关于分娩和产后所需要的东西,在孕中晚期就应该着手准备,这样才能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实在没有时间,在临产前的一个准备也行。
临产前一个月,这4件事提前准备好,受益的是自己和孩子,哪4件呢?孕妇的预产期是在孕40周,临产前一个月也就是在36周的时候,此时胎儿还有一孕周就足月了。一般情况下,胎儿足月后孕妇随时可能会出现临产反应。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在临产前一个月就应该准备好。
1.收拾好待产包:
待产包就是孕妇去医院生产时所需要的东西,里面包括了产妇和新生儿所需要的跟多东西。孕妇在临产前一个月就应该准备好,这样在出现临产反应后就可以拎着待产包直接去医院待产了,而不是慌里慌张的准备东西,或者在生孩子的时候再去到处买需要的东西。待产包里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新生儿所需要用的衣服,尿不湿,产妇用的产褥垫,都需要准备。还有很多零碎却又必须得小东西。
2.请好月嫂:
当孕妇生完孩子后,就进入了长达42天的产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坐月子。在做月子期间,不仅产妇需要人照顾,新生儿也需要人照顾。所以,在产前一个月就可以联系好月嫂,在生产后月嫂就可以及时的来照顾产妇和新生儿。
如果不打算请月嫂也需要想好谁照顾月子,可以让老公提前请好假,或者是麻烦婆婆或者妈妈照顾一下。
3.准备好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所需要的证件:
生孩子并不是说到医院把孩子生下来就齐全的事,在生完宝宝出院的时候,还需要给宝宝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和打预防针的本子。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宝宝以后上户口、上学、打预防针都是需要的。所以这些证件都是必须要办理的。所以在产前就应该着手准备一些办这些证件所需要的一些证件,有的地方医院只需要父母双方身份证和复印件就可以办理,而有的地方医院却还需要准生证、户口簿、结婚证等之类的证件。具体可以去医院咨询一下。
4.给宝宝起好名字:
给小宝宝起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宝宝的名字会伴随宝宝的一生,所以在产前父母就可以为宝宝起名字备用。宝宝起名可以起有内涵或者出自于名著诗句里的字,非常的有诗意而且不容易重复。最好不要赶潮流起一些重复率高的宝宝名字。给宝宝起名字也可以让家里的长辈起,或者是避开家里长辈名字里的字,这需要很多时间去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在生产后出院的时候,录入出生证明的时候会填写上宝宝的名字。所以,父母一定要提前起好名字。
在临产前一个月,可以提前准备好这四件事,有利于产妇和宝宝。因为这些事情准备起来非常的繁琐,如果等到产妇分娩的时候再准备可能会来不及或者忙不过来。
国家高级育婴师,集专业和经验于一身的妈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方面的解答,定期分享孕产育儿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临产前一个月要做好哪些准备?
临产前1个月必须准备的4件事情,让我这个刚生完2胎的宝妈来告诉你:
1.准备待产用品
这些东西可以让宝爸帮忙准备的,待产需要准备的用品:
(1)分娩要用到的各种证件
(2)宝宝出生后要用到的东西
(3)女性产后要用到的东西
这些东西最好是在产前一个月就准备好,该清洗的洗了,该消毒的消毒,整理好以后放到一个收纳盒里。分娩的时候直接带去就可以用了。
2. 安排产后事宜
女人产后坐月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要提前安排好,月子里谁照顾,孩子谁带,产后吃什么,如何做复检等等这些,提前有个规划,到时候受益的还是产妇自己。
3. 了解分娩知识
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孕妈很有必要提前了解一下分娩的知识,学会分辨真假宫缩,学习在分娩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和医生配合,这样一来,女性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少受很多罪。顺产时,出现撕裂以及需要侧切的可能性会降低,对于身体的伤害会小很多,有利于产后恢复。
4. 产前心理建设
孕妈在了解分娩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做好心理建设。提前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心态,增强分娩的信心,这些正面的情绪会使得分娩的过程会更加顺利,也会更加的安全。
临产前1个月,产妇随时都可能分娩了,这些都是需要提前准备好的!
临产前一个月要做好哪些准备?
三年前,我家开心小朋友出生了,比预产期提前了一周,大概在38周+的时候,开心妈妈是顺产,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感觉我们一家子都挺幸运。
在临产前,我和开心妈妈最重要的事就为即将出生的开心小朋友准备所有要用的物品,但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有其它一样东西要准备。那一年,开心妈妈34岁,而我已经42岁了,我们还要把心态准备好,尤其是我。
如果一定要说出临产要准备的四件事的话,我认为第一件事,把心态准备好;第二件事,把妈妈分娩要用的物品准备好;第三件事,把宝宝出生后要用的物品准备好;第四件事,把宝宝出生后家庭生活准备好。第一件事,42岁当爸爸,心态最重要。没错,一个已经42岁的中年男人当爸爸心理上总有点患得患失,高兴的是当爸爸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失落的是,当孩子是少年的时候,自己已经接近暮年,精力、体力已经跟不上孩子了。其实,这不就是人生吗,人的一生总是要有遗憾的,但是你获得的一定会比遗憾多的多。
我告诉自己,也许在十年之后我无法陪儿子踢足球了,但我还可以陪儿子去游泳;也许十五年之后我无法陪儿子跳街舞,但我能够用最漂亮的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也许二十年后我已经无法给儿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了,但一想儿子已经可以和我碰杯的时候,泪已满眼。
第二件事,把妈妈进产房前要用的物品准备好。在开心妈妈38周前,我们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平时还一遍一遍去查看,生怕少了哪一样,我比开心妈妈还紧张,惹得开心妈妈没事就嘲笑我。
开心妈妈要用的物品其实倒是不多,主要有四类物品,衣物类、日常用品、文件单据、钱。在这四类里有几样物品务必要带好。
产褥垫一包、卫生巾两-三包;水杯和吸管一定要带上,这样喝水就很方便了;生育服务证、准生证、身份证,这三证带齐了,一直都会用。另外,准备一点巧克力的食品,生孩子会很费体力的。最后,就是把钱带足,除了信用卡之后现金最好也备着一点。
第三件事,把宝宝出生后要用的物品准备好。妈妈要用的主要还都是在住院期间用的,但宝宝的东西最少也要先准备出一个月的量。
宝宝的物品一共有五大类,包括了宝宝的衣物用品、喝奶用品、床上用品、外出用品以及宝宝的药箱。这五大类缺一不可,建议都提前准备一下,因为很多事都是突发性的。
在这五大类物品里有几样是必备用品,第一样木瓜膏,建议各位宝妈一定要买,有了这个蚊虫叮咬,消炎消肿,哪红了哪痒了都能用,就是方便。第二样多功能消毒锅,这个锅可以一直用到孩子3岁,孩子所有要用的奶瓶、水杯、餐具都能消毒。第三样药箱,希望用不上但是一旦有突发状况时可以第一时间拿到。
第四件事,把以后的生活提前安排好。有了宝宝之后,从二人世界就转到了三口之家了,而且在一定时间里可能不止三口,是四口或者五口,那么这么大一家子人在一起生活,就需要宝妈宝爸提前安排好。
吃、睡、日常生活起居,这么多人在一起一定会有诸多的不习惯,那么如何生活需要提前安排好。有了宝宝之后,家庭生活开销也会逐渐增多,那么对于宝爸来讲可能生活的压力就会变大,为了能保证家庭生活宝爸还要更多的付出。
每个家庭所遇到的事情和问题都不一样,所以,要提前准备的也不就不尽相同。有了宝宝之后,生活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无论怎样都尽可能去提前准备好吧。
帝峰原,70后大叔,42岁当爸爸,每天分享育儿经验,希望大家关注我,感谢每一位为我的文章点赞、转发的朋友,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到那些新妈妈、新爸爸、准妈妈、准爸爸们。(原创文章,首发头条,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
临产前一个月要做好哪些准备?
一般到临产前一个月,大部分的准妈妈都会感觉身体越来越沉重,好像自己就是一个“大企鹅”,走起路来一摆一摆的。还有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一晚上要起来上好几次厕所,真是恨不得早点“卸货”。
临产前一个月,具体是指什么时候可能有些准妈妈会好奇,临产前一个月究竟是指什么时候,其实从怀孕37周以后,胎宝宝就已经足月了,随时都有发动的可能性。从这一天开始,到预产期(40周)正好是一个月(4周)的时间。
此外,通常从怀孕36、37周以后,医生安排准妈妈的产检就会越来越频繁,而这也意味着生产即将带来,准妈妈应该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了。
临产前一个月,哪4件事需要提前准备好临产前一个月,也就是孕37周以后,为了准妈妈在临产时不至于手忙脚乱,甚至耽误时间,建议准妈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各种适宜。
◆1、待产包是一定要准备好的去医院生孩子,待产包绝对是少不了的,很多东西(比如产褥垫、奶瓶、卫生巾等等)准妈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以便于在生产的时候可以及时用到。记得朋友以前生孩子没有经验,根本不知道要准备哪些待产包,结果到真正生产那一天,她老公整整跑了一天,才把急需的东西买齐。
由于准备待产包的东西比较多,比较杂,一天两天基本上是买不齐全的,因此建议准妈妈尽量提前准备待产包,里面不仅要买产妇的用品,新生宝宝的用品也不能忽略。此外,准备待产包最好从怀孕7个月(28周左右)就开始,到怀孕8个月左右要基本准备齐全,之后再到临产一个月,别忘了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的东西。
◆2、选好医院并熟悉路线,还有安排好陪护人员
通常情况下,孕晚期的产检都会越来越频繁,在36周以前都是每2周产检一次,而36周以后就是每隔1周或者3天左右就要去医院做一次产检。等到临产前一个月,建议准妈妈尽快选择好生产的医院(一般在哪产检,就在哪个医院生产比较好)。
等选好医院,准妈妈每次产检的时候,还可以多熟悉熟悉路线,以后可根据距离医院的远近来选择何时去医院待产,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距离医院比较远,且路上堵车严重,那准妈妈就需要提前到医院待产了。与此同时,准妈妈还需要安排好去医院的陪护人员(最好是老公、婆婆或者妈妈),现在特殊情况,一般去1~2个人就足够了。
◆3、调整好心态,尽量做到不紧张、不焦虑
等到临产前一个月,可能很多准妈妈都会开始因为对生产的未知和害怕而感到紧张和焦虑,其实在产前调整好心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建议准妈妈多了解一些分娩的知识,学习在生产的时候如何用力,应该怎样跟医生配合。
其次,在生产之前,准妈妈还应该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经常熬夜,不吃刺激性的食物(以免晚上闹肚子影响睡眠),当然,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准妈妈更好得度过难熬的孕晚期。再有就是,准妈妈的心理暗示也尤为重要,尽量多一些正面的积极情绪,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往怀的方面想,准妈妈要增强分娩的信心。
◆4、考虑并安排好出院后坐月子的相关事宜(比如在哪坐月子、由谁伺候月子等等)
一般等准妈妈生完孩子出院以后,就要进入长达一个月(乃至42天)的产褥期了,相信绝大部分的准妈妈都知道,坐月子对女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在这期间,不仅仅产妇需要照顾,刚出生的宝宝也需要有人照看。
为了避免生完孩子手忙脚乱,建议准妈妈提前安排好坐月子的相关事宜,比如在哪坐月子(是自己家还是月子中心,如果是月子中心别忘了提前预约),比如由谁照顾产妇,又由谁看护宝宝(照顾产妇最好是老公或者妈妈,而看护宝宝可以找婆婆也可以请月嫂),再比如多了解一下坐月子期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准妈妈要多跟家人沟通,以免到时候发生矛盾)等等。
总之,在生产前一个月,准妈妈把以上4件事都提前准备好,到时候准妈妈自己和孩子都会特别受益。记得我一个朋友,由于年龄很小就结婚生孩子,很多事情都考虑不周全,结果到她生产的时候,一家人手忙脚乱的,差点耽误了时间,而且她月子也没坐好,落下了很多月子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