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贾平凹真写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当年,《废都》在出版之前,就被各大出版社抢夺首版发行权,出版之后,因为销量太好,加印了两版,结果还是在一个月内被抢购一空,当时的盛况可想而知!

许多人至今仍然怀疑,贾平凹到底是不是写了那些被删去的“XX字”,小方框里的内容是真的有,还是贾平凹与出版商的有意为之?

告诉大家,《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原来是真的写了的,只是出版的时候被删了,只是在国内被禁了!在港、台出版的一些版本当中,都保留了原作的文字(未删减版)。

是因为贾平凹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出版商为了尊重作者的原作,并且还不能因为那些过分的性描写而使读者感产生不适,还要能通过出版审查,才不得已把书中最令人瞩目的女性的描写,以“方框框”和“此处作者删去×字”为标记!没想到这一招竟成了噱头,一下火得不得了!

然而,就是这一部《废都》也让贾平凹从天堂跌到地狱,从被卖得脱销到被一夜封禁,受千夫所指、被万人唾骂,这样的“待遇”在中国文坛恐怕只有贾平凹一人了!

在《废都》一书中存在着许多“有色”的描绘,这无疑是一大忌,被禁多年也是理所当然了。

其实有关“性”的话题,在中国从古自今一直都是禁忌,常常被认为是“隐晦”之物,这种话题都不允许在在大庭广众下谈论。这也恰恰说明了他对男女之间情感,将人性的贪婪欲念和爱恋纠缠刻画的入木三分,其实大都是借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来揭示现实社会的乱象。

这一点他的女儿贾浅浅一定是得到真传了,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都懂得!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性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孔圣人都说过“食色性也”,性和人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色”描写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普遍性,而且对揭示人性、刻画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认为适当的“有色”描写不仅能增加阅读的乐趣,还能更深刻地揭示人性。

《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贾平凹真写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贾平凹先生的《废都》,读过以后看见将近有3万字“作者删去XX字”,贾平凹是真的写了这些性爱的描写。至于我个人怎么看待此事,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本人读过这部长篇小说后,思考一下,我则认为是小说的主人公庄之蝶是在唐宛儿、柳月想依赖他,找个好工作的情况下,乘机玩弄女性。

而庄之蝶是西京最有名的作家,学识渊博,为人仗义,谈吐风趣幽默。然而却是玩女人的高手,凡是见过他的女人,都立即拜倒在他的牛仔裤下。唐宛儿一直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寻找能给她幸福的男人,她的灵魂就体现在这种追求上。他与她彼此得到心理的满足,于是就有了书中两人反反复复的性爱的描写。

年龄刚好18岁小保姆柳月与唐宛儿相似,她看到主人与唐宛儿性爱时,连自己的“外裤都润湿了”。她就是为了依靠名人,提高自己的卑微地位,追求富裕的生活,主动要求与庄之蝶发生性爱之事。而庄之蝶为了自己的名利,不敢与妻子牛月清离婚,但跟妻子同房时,就说自己阳痿。他只想玩弄长的漂亮又年轻的唐宛儿和柳月,因此书中无数次描写庄之蝶与这俩个女人性爱之事。而小说的作者贾平凹先生不敢明目张胆去描写,只好用“此处作者删除XX字”,因为大量的性描写,在出版发行时,各个部门在审查时,是不能过关的。

《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贾平凹真写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陕西作家贾平凹1993年创作的《废都》,自出版以来,能被各行各业读者狂热追捧,根本原因是书中有许多大胆而直白的性爱描写,在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环境里,这本书可以极大满足读者的窥视欲望和猎奇心理。

当然,在性爱描写的文字中,穿插的那些“小方框”,是这部小说的另一大亮点。这些小方框如同魔法一样,对读者想象力的扩展,印象的加深,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贾平凹

因为,文字是实的,小方框是虚的,虚的永远比实的更具诱惑力和杀伤力。

关于《废都》的文学价值,早已形成定论,笔者就不在此啰嗦,笔者只想谈谈小方框。

这些小方框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实际上,连作者贾平凹本人也没有出面澄清过。读者只有见仁见智了。

以笔者理解,这些小方框有以下含义。

《废都》

第一,作者故弄玄虚,刻意吊读者胃口。

这种做法实际上早在标点符号发展定型的19世纪中后期,就有不少作家使用过,尤其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不少作家在性爱描写的关键时刻,常常喜欢使用省略号。

如,爱弥尔·左拉的代表作(1840——1902)《娜娜》,阿奈丝·宁(1907——1977)的代表作《小鸟》和《维纳斯三角地》,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名作《情人》等小说,常常能看到这种情况,以……代替文字,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是他们的精明之处。

贾平凹绘画·流浪狗

第二,作者坚守某种信仰,不该添油加醋的绝不做。

在这一点上,贾平凹还是有底线的,坚守着一位作家应有的担当和良知,明白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又该如何下笔,在整体尺度上把握得还算不错。如果突破“小方框”的束缚,小说立马就变得又污又黄了。

贾平凹书法

第三,规避出版社审查。

上世纪90年代对出版物的审查力度要比现在大得多,如果在一些场景中描写得过于直白,有可能导致小说还未跟读者见面,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如,陕西另一位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跟《废都》几乎同一时间创作、出版和发行,在评选1994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时,为了规避风险,不得不删减了小说中关于性爱描写的1600余字,才顺利获奖。

《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贾平凹真写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我认为是有构思但并没有写出来,这种表现方式是模仿一本古典小说。

模仿《金瓶梅》的表述方式,但显然模仿失败

《废都》的这种形式其实在之前就有过了,把情色描写用“此处省去XX字”一类的话来表示。有一版《金瓶梅》就是用了这种方法,有人说流传的版本就有这样的,也有人说是现代人进行删减之后的,不论怎么样,这种表现方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台湾曾经还有好事者,专门出了一本书用来补足《金瓶梅》中被省去的部分,字数、情节都力求和省去的部分一致,其实也只是一种“游戏之作”而已。大陆应该没有这样的书。《废都》因为名气比《金瓶梅》差得太远,作者依然健在,还没有见过有人去补足这一部分。

此种描写更能引人联想,但终归不是正途

人类的想象力不是文字可以描摹的,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在大家心知肚明的内容上,更能容易让人联想出具体情节。

在古代,小说这种文体本身就是为了消遣出现的,怎么吸引人就怎么写更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并不奇怪。而现在小说的地位已经提高了这么多,贾平凹等人还要如此来写,其实总会感觉有些怪异。

并且这一类作家还有一个特点,仿佛直面这种床第性事就显得很坦荡,其实和认知没有什么关系。性事可以写得很有画面感,也可以写得很雅致,比如苏轼的那一句“一树梨花压海棠”。文学本身就是处理文字的表现力,过分的直白就会显得鄙陋。

这也一种是博眼球的做法,贾平凹的文字经常会描摹性事、丑陋、恶心事物,在其中也会掺杂一些哲学思想。但性事写作其实并不好,有粗鄙的观感,和情节的关系有时候并不大。哲理性思考掺入也显得很生硬,并不能和文字很好地融合。

总之,现在的文坛这种内容充斥,作者们多多少少有点皇帝新衣的感觉,反对他们的人就是思想龌龊的,反而这些创作的人倒纯洁了。

说穿了,就是社会安定之后,以前的正统文坛被他们瞧不起的通俗文学打击地体无完肤,不得不用这种方式吸引一下眼球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贾平凹真写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不瞒大家,当年我是名符其实的“平凹迷”,不管是小说,散文集还是随笔,只要他的书一出,省吃俭用都要买过来一睹为快。所以,对贾平凹的著作还是比较熟悉的。

告诉大家,《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原来是真的写了的,只是出版的时候被删了,于是以“方框框”和“此处作者删去×字”为标记,没想到这一招竟成了噱头,一下火得不得了!

贾平凹在一篇创作手记中曾经特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坦言原文都是写了的,为什么要写,因为觉得“吃喝拉撒性”都是所要表现的人物特征的东西,“吃喝拉撒”都写了,不能不写到“性”,不写就不能体现完整的人物。

手稿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有一些朋友看了,鼓吹说会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小说。但出版的时候,编辑和出版社认为有一些东西不合适,具体说就是性描写。于是编辑大刀阔斧删了很多,贾平凹自己也删了很多。删了以后很多情节就接不上了,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于是采用“方框框”和“此处作者删去×字”为标记。

小说出版以后,贾平凹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久就被封。还有一种传言,说《废都》写的就是他自己,说主人公庄之蝶就是老贾。

当年很多人为了猎奇,专挑方框框的地方读,有些无聊人竟然猜被删了的内容,填空补写。其实若与现代的一些网络文学相比,《废都》真是小巫见大巫。现在还有一些出版社以《废都全本》为噱头营销造势,其实大家根本不用为了猎奇去买了来读,读了会失望,比不读更失望!

欢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麓风轩】

《废都》中“此处作者删去×字”,贾平凹真写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至今还能想起我在郑州排队买书的那个情景。虽然贾平凹老师在出版《废都》之前也出过几本书,但都不及当时《废都》的轰动效应,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这本书的出版一点也不为过。在《废都》之前,同样是陕西籍作家路遥生先的两部代表作已轰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一个是中篇小说《人生》,而另一部是《平凡的世界》,两本书都是描写上世纪陕西农村生活的,在当时流派中,人们都称之为乡土文学,紧随其后,贾平凹老师以描写城市生活题材的《废都》出版了。因为贾老师的《废都》以西安为背景,男主人公庄之蝶和他的女主唐婉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其中有很多性的描写。而且这些描写还比较露骨,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还处在并封闭半开放的边缘,所以当我们看到书中”此处省去多少个字”这是很正常的,然而,就是这种格式,为小说的本身增色了不少。有许多读者怀着好奇之心去猜猜这省去的会是什么字。也许是作者故意给读者留下的悬念,也许是作者为了迎合当时的形势,真的在此处省略多少个字也未可知,因为谁也没有见到过贾老师的手稿,所以,这件事只有贾平凹老师自己能说清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