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发达国家存钱意识比较差,而我们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

在这里要反驳一个观点:只有穷人才存钱,富人都去消费。

我就在银行工作,我们银行存钱的客户当中有很多有钱人,我发现的事实就是:越是富人,他就越有存钱的观念。很多富人,对自己的钱财,规划的特别的好,他的钱都是数十年积累而来的。

反而那些喜欢乱花钱的人,都是脑海里没有存钱概念的人,结果就是手里一分钱没有存住。一遇见着急用钱的时候,就要东筹西借。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大概可以分为下面四个原因。

勤俭持家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血统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刻在骨子里的习俗。

现在生活富裕了,我们父辈那一代,正是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时候。正是家里长辈勤俭持家,才能维持一个个家庭的和睦。

很多男人的梦想,不是找一个四千年一遇的美女,而是娶一个会持家的老婆。

讲究未雨绸缪

中国人讲究未雨绸缪,讲究有备无患。手里面总要存点钱,或是为了应急救命,或是为了给自己养老。

尤其是突发意外或是一场重病来的时候,医院需要交几十万的手术费。你有钱,就可以第一时间去抢救自己的亲人,用最好的医疗方法去治疗,用最昂贵的药物去治疗。

这个时候,你才能深深的体会到,钱真的是命。而当你钱不够,需要到处去借钱的时候,你真的会体会到被整个世界抛弃的无助。

手里有钱,心中不会自卑

当你手里有钱,银行有存款的时候,你去逛街的心态都不一样。好看贵的衣服,不一定要买,但是你敢去看,你敢去试穿。因为你有钱,你能买的起,你心中自信,给别人就是一种自信的气质。

相反,当你没钱的时候,你逛个街都不敢去大商场里。看见好看的衣服,你也没有胆量去试穿。因为你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给你说:我没钱,我没钱,去试衣服又不买,多尴尬,多不好意思。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有钱可以让你不自卑!让你从心底散发出一种自信的气质。

没有太多的投资渠道

大额的现金,放家里太不安全。别说遭贼惦记了,就是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去做生意,没有经商的头脑,盲目的砸钱进去,只能是交学费。现在十个创业的,九个完蛋。剩下的那个,半死不活。

基金和股票,风险太大,一个不小心就会“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至于外面的p2p投资理财公司,都是坑,动不动就是卷款跑人。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把钱存在银行,虽然利息不高,但是本金安全。唯一能保证旱涝保收的,也就只有把钱存进银行里了。

普通人想成为有钱人的捷径――积累

我上班的银行,靠近一个很大的菜市场。菜场里面有很多的叔叔阿姨,几乎是卖了一辈子的菜。

其中有个阿姨,她和老伴两人在菜场了卖菜二十多年了。这个阿姨,每个月都要来我们银行存一笔钱。金额多的时候,也不过一万多块钱。金额少的时候,只有几千块钱。

这个阿姨手里有两本定期存折,密密麻麻的存了十几页的定期。定期的笔数加起来,有一两百笔。总金额,接近100万。

银行存款百万,在我国已经算是有钱人了。根据统计,我国银行存款过百万的人只有0.1%。加上很多人把钱存在理财或者基金、股票里,在我国能拿出100万的人,不会超过500万人。

这个客户阿姨,就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做到了银行存款百万。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积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

挣钱重要,存钱更重要

存钱不一定就能变成富人,但是想要成为富人,必须要会存钱。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手里有钱不自卑,手里有钱不恐慌,手里有钱心敞亮。

想要成为有钱人,不但要学会挣钱,更要学会存钱。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2015年一年,中国的居民新增储蓄的存款就超过了4万亿人民币。按照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总人口13.7亿计算,我国居民人均存款已经达到40291元人民币,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要量入为出,不要寅吃卯粮。民间俗话说:谁有不如自己有,爹娘有,也要伸伸手,丈夫(妻子)有,还要张张口。把钱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就不会为了钱而发愁,这是存钱的主要目的。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利息不足以弥补CPI(物价指数)上涨造成的货币贬值,存到银行的钱等于是越来越少!即便是这样,很多人也宁愿存钱,这只能说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不过,如果有稳妥可靠的收益率更高的理财方式,中国人并不会拒绝。问题是没有这样的理财方式。很多基金理财的起步资金都是5万元,这对于90%的农村人来说都是不小的一笔资金,即便存款超过了这个数额,也会因为担忧而维持存款状态。只有那些有稳定的高收入的人,钱已经快成为符号的有钱人,以及一部分手里有十来万以上存款的年轻人才会进行理财。这无形中就使得储蓄率居高不下。

不妨做一个逆向推导。假如中国人现在都不存钱了,都开始把钱花个精光,谁来负责中国人的开支?这样一想,存钱其实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没必要照搬美国那套体系,目前也学不来。万一丢了工作,贷款怎么还?

一直有人鼓吹美国的模式,主张让老百姓把钱花出去,认为这样就能促进经济增长。银行利息一降再降,就是逼着人们把钱花出去,可惜效果不明显。究竟哪一种模式好,最好再等二十年再下结论!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这是多年的生活习惯所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在稍有余额的情况下,一定要将余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多年前,号召提前消费,也导致一部分人成了月光族,碰到问题会措手不及。

也有部分人提前消费,动用仅有的钱,货款买房,赚的手软,真是撑死胆大的,让人佩服不已。

我等既无贼胆不敢提前消费,也只能存点钱以备万一。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中国人爱存钱,原因有很多。

大家较为公认的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全,人们爱存钱用于防范意外。但说实话,我认为爱存钱的意识,最初还是源自于大家穷。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都很穷。为了给社会提供保障,工人首先在1951年推出了《劳动保险条例》,明确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甚至工人的福利事业等各种有关的待遇。在当时的单位,除了单位的本职工作以外,实际上像一些日常生活的服务也都有,比如说医院、理发、洗澡、供热等等。那个时候我们实施的是国家保险制度,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虽然低,但是确实是非常全面的。

对于农村居民,我们也是通过建立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方式,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保障。

不过在当时,人们收入水平实在是太低了。194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元,1957年为73元。我岳父回忆说,当时100块钱可以建起一座房子,用来娶媳妇。

当时人们确实穷。像一些结婚、买房等无法实行社会保障的事情,人们还是要设法积蓄。说实话,现在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有两个儿子的父亲,我的压力真的很大。很多人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准备套房子,另外结婚、彩礼、装修都是父母的事情。结完婚以后,还得天天去父母家蹭饭吃。

在我们这个地方准备两套房,至少需要400万,不知道未来多少钱。还好孩子小,没有达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又回到那句话了怎么办呢?使劲攒呗。攒什么?攒钱!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事情实现了市场化,反而加重了人们的储蓄意识。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医疗。说实话,尽管近年来医疗保障越来越好,但是医保个人负担确实还在提升。根据卫健委的2019年公报,2018年全国个人卫生现金支出为16912亿元,2019年变为了18489.5亿元。

虽然说大家享受的医疗待遇和水平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确实相应的储备还是应该增加一些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人的意识可能是难以改变了。新时代年轻人却没有这样想,虽然他们会受到长辈的谆谆教导,但是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习惯于使用花呗、信用卡这样的信用产品。

据有关调查显示,90后年轻人人均负债12万元。再说了,现在年轻人买房哪里有几个是全款付款的?很多人一下子就背上了30年的债务。总体来说,中国人爱存钱的意识,似乎也在渐渐改变。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中国人知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所以存点钱备用。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因为凡事都得靠自己,老的要管,小的要养,双方兄弟姐妹也是各种来扒,自己老了还要靠自己,不存钱能行吗?命苦,只能自力更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