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错也是对,却不顾及自己的妻儿。你怎么认为?

“我老爹已经走了,我老娘几毛跟几块都分不清,你赶她回去自己住?”三叔突然吼起来,脖子上的青筋全部暴起,吓得旁边的孩子连退两步。

“没有赶她走,就是让她晚上回自己家睡,反正来回也就五分钟!”三婶解释道。

“那也不行,她不可能回去住的!”

“那你儿子怎么办?他现在都20岁了,难道让他一直睡客厅吗?上次他带女朋友回来都没地方住,现在女朋友也跟他分手了,你觉得这是谁的责任?”

三叔冲三婶吼道:“那是你儿子没本事,留不住人!”

他们的儿子小言在旁边悄悄抹了把泪。在父亲眼中,他就是一个没本事,甚至一无是处的人。

“你总是这样,老娘拼命护着,儿子却不闻不问!我不管,今儿你老娘必须收拾东西回去,让小言搬回去!”

不料三叔无情吼道:“要走也是你走!走了就不要回来了,省得天天罗里吧嗦的!”

三婶睁大眼睛看着他,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她嫁给这个男人快20年了,对他掏心掏肺的,对这个家也是鞠躬尽瘁,为什么就捂不热这个男人的心?

三婶想到这突然觉得心灰意冷,她直接冲上楼,简单收拾几件衣服,仓皇逃出这个家。

这一次,三叔不去娘家请她,她绝对不会回来了!绝对!

那是20年前,三婶第一次见到三叔。那时的三叔话不多,但言行举止都是对他父母的孝敬。

当时三婶看在眼里,喜欢在心上。三叔话不多,她话多啊。而且一个孝敬父母的男人,绝对坏不到哪去。

所以尽管她父母全力反对,觉得这个男人不好,她还是义无反顾嫁给了他。

转眼20年过去了,三叔依然孝敬他的父母。可对她和孩子真谈不上好,态度是极冷漠甚至极恶劣的。

三婶也逐渐明白她父母当初的苦心,他们早就看穿这个男人的脾性,所以才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吧。

可三婶不撞南墙不回头,她父母又有什么办法?

和三叔在一起后,三婶才发觉这男人越来越大男子主义。他只懂疼他父母爱他父母,在全村人眼里,他是大孝子。可只有她知道,三叔对孩子一直非常冷漠。

他们的儿子小言很小就送去外婆家养了,直到两岁多才接回来。

平时在家,两父子都是一个在客厅看电视,一个在房间里玩手机,一点互动都没有。

别人家的孩子看到爸爸回来,都是飞奔过去让爸爸抱,出个门都要黏着。

可三叔出门,他的孩子从来不跟。因为他一次也没招呼过孩子,有时孩子要黏他,他满脸冷漠地推开。孩子被拒绝得多了,就再也不跟他亲了。

这种亲子关系,让三婶感到非常难受。她就开始和三叔吵:“你能不能管管孩子!你说哪有你这样当父亲的,孩子从小到大不闻不问,知道的你是他们父亲,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谁家的孩子呢!”

“孩子自己能吃能睡能玩的,还需要怎么管啊?”

“你要和他们多互动啊,不然孩子能和你亲吗?什么都是我管,孩子又不是没有爹 !”

“我在外面辛辛苦苦赚钱养家,你在家带孩子,不是应该的吗?难道我又要带孩子又要养家,那我要你这娘门干嘛?”

“我这些年也工作啊,我也养家了啊!我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去菜地干活,六点多回来叫孩子上学,接着去买菜。

每天上班我都是最后一个到厂里,又是最早一个下班的,因为孩子还在家等着我做饭呢!

晚上回来我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孩子现在成绩越来越差了,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你不应该管一下吗?”

三婶这十几年来太累了,她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以前三叔有工作,天天在外面就算了,现在在家了,也不搭把手,她真是累得都快绝望了。

“孩子是你教的,你没教好,还赖我了?再说了,做家务带孩子不都是你们女人的活吗?我一个大男人,只要养住家就好了。工作是你自己要去做的,谁逼你做啊?你这不是活该吗?”

他们就这样吵了好几年,可三叔仍然是那个三叔,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突然喜欢喝酒了,而且经常带一些酒肉朋友回家,吃吃喝喝到半夜。

三叔和老婆孩子没话说,和他的酒肉朋友话多呀,他们经常聊到大半夜舍不得散去。

“你这样吃吃喝喝,迟早把身体搞坏了!”

三叔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

后来三叔的父亲因病去世了,二叔一家不愿养老娘,三叔就毫不犹豫把老娘接过来住了。

三叔家的房子也不大,二楼只有三房一厅。他们夫妻睡一间房,小言睡一间,两个女儿睡一间。

三叔把娘接来后,就让她住了小言的房间,从此小言就睡客厅。

这样一住又是很多年。

后来三叔夫妻矛盾越来越多,三天两头吵架,有时是因为孩子,有时是因为他娘。

三叔的娘没读过书,连1块、5块、10块都分不清,甚至简单的1加1都不会算。所以三叔护着他老娘,三婶懂,她也不能有意见。

可每次婆婆做错了事,三婶说几句,三叔都会暴跳如雷,说不能欺负他老娘,他老娘把他养大不容易。

三婶也气啊:“你老娘养大你不容易,我养大三个孩子我容易啊?这些年你在外面吃吃喝喝,也经常带那些酒肉朋友回来,你们是吃饱喝足了,可孩子们就遭殃了,你一回来就打他们骂他们,他们哪得罪你了?你是你老娘的骨肉,孩子就不是你的骨肉了吗?你老娘你要护着要疼着,那你的孩子呢?你能不能把爱分点给他们?”

三婶声嘶力竭,她这些年,忍受了太多不公,她太累了。

可三叔竟然不以为然,觉得是三婶大惊小怪。

这样又吵了好几年。

这一次,三婶是失望透了,她再也不想忍受下去了,所以她收拾了东西回娘家。要是三叔不去接她,她绝对不会再回来。

“爱回不回,这把年纪了,有没有老婆一样过!”三叔满不在乎道。

“是啊,太凶了,不给她点教训老是骂我!”三叔的娘从小没读过书,思想也愚钝得很。

这些年在三叔家,她什么都不会做,明明是个健康的老太太,却整天东游西荡的。吃完饭也不会收拾下,到处都弄得脏兮兮的。

她真是连个孩子都不如。三嫂有时气不过,就说她几句。可她转身就跟三叔诉苦,三叔不问青红皂白,对三嫂破口大骂……

这样的日子过得又辛苦又憋屈,三嫂实在忍无可忍了。

令人费解的是,三叔对三婶的走,竟然毫无在意。他不仅没有去丈母娘家接三婶,连个电话也不打。

三婶走了好几天了,大家正着急呢,三婶突然灰溜溜地回来了。

她肯定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孩子养了这么多年,现在都长大了,眼看就到成家立业的年龄,她还走什么啊。

她可能也想通了,两公婆哪有不吵架的,只要三叔不做什么过分的事,骂几句就骂几句吧,她就左耳进右耳出呗!

写在最后:女人在婚姻中付出太多了,导致她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都选择忍耐。千千万万的农村家庭,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真正离婚的却极少,都是能忍则忍,能过下去就过吧,因为她们也看来开了,离了也未必比不离好过。

一个男人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错也是对,却不顾及自己的妻儿。你怎么认为?

心知道,百善孝为先,如果不懂感恩,就不知道知恩图报;如果不懂感情,就分不清虚情假意;如果不懂责任,就不知道为人师表!会孝顺母亲,证明懂得知恩图报;对错都接受,证明懂得体谅包容;能言传身教,证明懂得潜移默化,要得到先付出,先给人面子,才会收获自己想要的里子!

“一个男人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错也是对,却不顾及自己的妻儿",我觉得有以下7点原因!

1男人有敬畏之心!

对母亲的尊重,体现自己的一份修养,将心比心,因为爱,见机行事,对错都听,是善意的行为,不想伤害母亲,符合情理!

2男人懂得包容体谅!

看懂了母亲的不易,辛苦大半辈子,感恩母亲,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对错都接受,为人子女,也无可厚非!

3男人自身缺乏安全感!

缺乏自信,缺乏独立自主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依赖性强,觉得母亲可信度高,对母亲对错都接受,解铃还须系铃人,给他自信才是解心结!

4男人自身生理特性决定

男人成熟相对比女人迟,又属于粗旷型,若情商不够,智商不用,懒得动脑处理,拿来主义思想,对错都接受,给一些时间,让男人和生活经历一起成长!

5婚后没有及时角色更新!

孝顺母亲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但已为人夫、为人父,照顾妻儿也是责则范畴,多沟通,感情不是问答题,非此即彼,家是讲爱的地方,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就会多收获一份幸福!

6男人的面子在起作用!

人要脸,树要皮,男人也是爱面子的,若对母亲都无动于衷,在女人面前,就会无地自容,在家人面前孝顺父母,对错都听,证明他本性不坏,只要你先给足他面子,你要的里子,就会水到渠成!

7母亲以前过分溺爱或强势!

母亲过度溺爱或比较强势,以前都是母亲说了算,习惯成自然,对错都接受,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放手也是一种爱,子女才能做自己!

男人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他的爱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不要去怀疑,他对你和子女的爱,要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守护,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用你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吸引男人,相信自己的选择,一家人情比金坚,就不会相互猜疑!以下4点建议供参考!

1学会尊重,不要去触碰男人的底线!

养儿才知父母恩,母亲是儿女的底线,作为母亲,你应该可以理解,难道你希望子女不孝?给自己一个台阶,得饶人处且饶人,放过别人,快乐自己,生活不易,还是且行且珍惜!

将心比心,尊重他的父母,才会尊重你的父母,进了一家门,不要过得像两家人,尊重长辈,不但体现你的教养,还能对儿子言传身教,每个人都会老,婆婆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尊重婆婆,就是善待你的将来!

2学会捋顺毛,用心沟通,不要作茧自缚!

男人也会有逆反,如果你对他的父母不好,他就只能用加倍的好去弥补,用心沟通,动之以情,用他能理解、接受的方式,让他脱离妈宝男,承担他的担当,既孝顺父母,又照顾妻儿,做好示范,用心暖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母亲不开心,就会影响他,他不开心,就会影响你,你们不快乐,就会影响子女,家是一个整体,动一发,会牵全身,明里不连,暗里相牵,包容才会快乐多,相信你的体谅和包容,男人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快乐,你才会更快乐!

3学会调整心态,懂得珍惜,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物极必反,不要去为难男人,应该去和他一起分担,鸡蛋碰石头,只会吃亏,硬碰硬,更会两败俱伤,事与愿违,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放过别人,才能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听信目的不纯的煽风点火,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读懂他的良苦用心,若男人不孝顺,潜移默化影响儿子,他的言传身教,最终受益的就是你,不懂感恩,对父母不屑一顾,那才是你余生的悲哀!

4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毁了来之不易的幸福!

站在儿女的角度,看男人,你就会感到心安;站在母亲的角度,看男人,你就会感到欣慰,《世上只有妈妈好》,不应只在儿歌里,和子女一起成长,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把心打开,让阳光进来;把情放开,让爱进来,心宽就是福!

换一个视角看生活,你在桥上看风景,别忘了桥下的人,同样也会看你,换个角度去思考,学会包容和信任,家才会变成温馨的港湾,男人才会更爱你,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武斗场,无论谁赢都是输!

用心经营,用爱浇灌,同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女人是家的风景,风情万种靠你演绎,女人是家的定海神针,惊涛骇浪抑或风平浪静,全由你掌控,你的一念之差,决定着家的喜怒哀乐,家的天气变化!

用心暖心,用爱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用人格魅力,赢得男人的尊重;用智商和情商,赢得长辈的厚爱,子女的骄傲,只有知书达理,才不愧对寒窗苦读!

敬老爱幼,才能共享天伦;爱回归,才有家幸福;家的烟火味、家的亲情味,才是家的灵魂!家和万事兴,读懂男人,内心才会更快乐,你的付出,时间都知道,不信,你去试试?

一个男人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错也是对,却不顾及自己的妻儿。你怎么认为?

这是愚孝,做人得有底线,有担当,特别是男人。有一种男人就是护短,自己的家人都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人可以欺骗别人,也可以被别人欺骗,但唯独欺骗不了的是自己。他可以生活在一个欺骗缥缈的雾中,当噩梦醒来时为时已晚。不管是谁都会犯错误,谁也不是神人,不怕犯错误,但有勇于改正错误的态度和补救措施,一个家庭更是如此。一个人不怕有错但希望能看到事情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的姑息养奸。愚孝的人就是心底不成熟,不敢担当,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和自己的媳妇较劲,你和谁过一辈子本末倒置不知好赖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大男人敢于正视问题如果却是父母错了你可以委婉的说出,取得妻子的谅解,和媳妇说点软话不低气,代替父母向妻子道歉。反之如果妻子有问题也一样提出批评意见站在公正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把家里的问题处理好否则一味的批评无过错的一方,长此下去受累的是你自己,同时也助长了不良的家庭氛围,最后倒霉的就是你自己。请在处理这一类的问题要听听不同的意见及看法。千万别做一个愚昧无知者。

一个男人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错也是对,却不顾及自己的妻儿。你怎么认为?

别说是农村,城市里依然存在这种状况。我就遇到一个愚孝的男人,八十年经人介绍认识了老公,三个多月在母亲的逼迫下结婚了,他家三兄弟一个妹妹,婚后一起吃,他的工资全上交我的交一半。我的一半交娘家,基本没有剩余,我的早歺和午饭在娘家吃因为离单位近,晚上去婆家吃。一直到半年后怀孕后不去婆家吃,因为吃不好。生了孩子鸡蛋自己买,婆婆只管了三天就上班了,然后让老公抱孩子让我们离开。婆婆什么都没买。他还不让我埋怨几句。生孩子十天后我又回到娘家。他和他妈继续上班,而我和孩子只能靠我妈照顾。一周后他才来看一次而且还空着手。心里非常痛苦。与这样的愚孝男人生活真的痛不欲生!

一个男人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错也是对,却不顾及自己的妻儿。你怎么认为?

哪个女的嫁给这种男的那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气都会被气死。孝顺母亲是对的,但不能不分对错,一味纵容。如果男的不管对错,一律站在母亲那边,愚孝至极,那最终家庭肯定会破裂。

家庭关系中,应该是夫妻排第一序列,男的应该更多考虑自己妻子的感受,自己母亲的感受更多应该由父亲考虑的。本来婆媳关系是中国家庭第一大难题,作为儿子,一定得明辨是非,母亲对的得听,错的就必须指出来。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受人尊重的,有些老人很顽固、得寸进尺,知道自己儿子无论对错都帮着自己,她会更加肆无忌惮的惹是生非,有时候也并不是她很坏,只是她自己思想局限性以及自己以前受过婆婆气,慢慢的自己也变成那种人。但是如果作为儿子明辨是非,做母亲的也会收敛一点,不会那么肆意妄为。如果亲人之间界限分明,儿子和媳妇是一家,公公和婆婆又是另一家人,逢年过节多走动,这样关系相处起来就挺好,我们和婆婆就是这么和平相处的。

如果真的遇到这种男的,不管对错一味为着母亲,那就只能离婚,不然会被气死的!如果实在离不了婚,那就自己从这种关系中脱离出来,他爱怎么为他妈就随他去,自己独立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呵呵,周围这种无论对错都为着妈的男的挺多的,遇到了也很无奈很痛苦,只能自己想开点了。

一个男人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错也是对,却不顾及自己的妻儿。你怎么认为?

儿子孝敬父母沒有错。在孝敬父母同时,要对妻儿一样好。这样即是孝敬儿子,又是好丈夫和好父亲多好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