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应该是:一周瑜二郭嘉三法正。

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这三个人不在一个挡次上。

法正在刘备那里,只是一个参军,无论官职还是爵位都不在前面,在刘备军中,属于中偏前的位子。

郭嘉是曹操看重的一位高参,年青有为,出谋划策深得曹操信任。但曹操身边谋士如林,高人很多,郭嘉虽失,对曹操影响不大。

惟周瑜耳。东吴的大都督,孙策的心腹,孙权的重臣。之所谓: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在江东不可缺失也。

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应该是周瑜吧,首先周瑜是死在取益州的路上,东吴四大都督里面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地位无疑是最高的。鲁肃虽然战略眼光不差,但是其人军事能力还是差点。吕蒙战略眼光太差。陆逊的话政治能力有限。唯有周瑜真正的文武双全。他的英年早逝也让东吴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在

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最可惜的是孙权失去了周瑜。

刘备的法正

法正的主要功绩是带刘备入蜀,建议争夺汉中,设计斩夏侯渊。

刘备称汉中王后,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死了。

法正在历史舞台上表演的时间太短,虽然有的人将法正吹得过分了,但法正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诸葛亮就非常称赞法正,并明白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夷陵之战败后,诸葛亮感叹法正死得早了。

法正能够让刘备快速信任他,本就是非常厉害的能力。一个人再有才能,得不到主子的信任也是白搭。

如果法正不死,对蜀汉有什么影响呢?

法正不死,我觉得也改变不了蜀汉的国运,最多能够避免夷陵之战的损失,蜀汉国力相对更强大一点。要是想北伐统一,法正也无能为力。法正在世时,并没能避免荆州的丢失。荆州一丢,蜀汉的路就不好走了。

法正能做的,就是阻止刘备伐吴,保存实力。法正在世,好一点的结果是刘备不东征,积极发展国力。坏一点的结果是刘备丧失了理智,执意东征,法正随军。当刘备与陆逊陷入僵持,蜀军丧失锐气时,法正建议退兵,保存实力。这时候刘备也该冷静了。

指望法正出奇谋打赢夷陵之战,那是天方夜谭。汉中之战,法正出奇谋斩夏侯渊,但刘备最终能得到汉中,靠的是据险而守,与曹操死耗,益州已经全民动员了。陆逊对付刘备,用的也是这招。面对陆逊这样的人,基本上没机会用奇谋。

法正不死,搞不好对蜀汉还会有更坏的影响。法正在世,刘备托孤的对象,也只能是诸葛亮和法正。法正睚眦必报,诸葛亮公正无私。刘备在世时,他们看在刘备的面子上,还能够和平相处。刘备过世后,一山能不能容下二虎,是个大问题。如果法正与诸葛亮斗起来,对蜀汉没有半点好处。

理想状态下,我们可惜法正、庞统早死。到了现实中,想想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庞统、法正早死,对蜀汉未必不是好事。

曹操的郭嘉

郭嘉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分析人心。郭嘉辅佐曹操,所体现出来的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人心。

郭嘉的功绩是辅佐曹操攻灭吕布,建议软禁刘备,提出“十胜十败”说,鼓舞曹操与袁绍决战,预测孙策之死,设计灭袁氏兄弟。

曹操对郭嘉非常信任,打算以后将天下大事托付给他。赤壁之战后,曹操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如果郭嘉不死,对曹魏有什么影响呢?

郭嘉不死,首先就是考虑他对赤壁之战的作用。我觉得即使郭嘉在,也不容易赢得赤壁之战,最多也只能让曹操避免赤壁之战的大败。

赤壁之战时,郭嘉可能还是那个郭嘉,曹操却早已不是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这时候的曹操急于平定天下,尾巴早已翘上天了。虽然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感叹郭嘉死得早了,但即使郭嘉活着,郭嘉的话曹操也未必听得进去。曹操败后叹郭嘉,就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官渡之战时的曹操,对众谋士的计策都会认真考虑,择优取之。到了赤壁之战,曹操已经听不进建议了。周瑜、诸葛亮都能发现曹军的几大弱点,以曹操的能力,不可能发现不了。只是曹操被野心蒙蔽了,选择视而不见。

郭嘉是个宏观战略家,他只会告诉曹操这仗该不该打,至于具体战术,郭嘉也无能为力。郭嘉辅佐曹操期间,我们看到的都是郭嘉建议曹操先打谁,再打谁。等曹操上了战场,具体战术问题,还得靠荀攸为主的众谋士出谋划策。官渡之战,前期就是靠荀攸设计斩颜良和文丑。后期又是靠许攸的建议偷袭乌巢,帮助曹操取得了胜利。郭嘉只说了“十胜十败”,鼓舞曹操跟袁绍干。

曹操赤壁之战,郭嘉就算能帮助曹操躲过火攻,像北军不善水战,水土不服,瘟疫流行等客观因素,郭嘉也改变不了。要想故技重施,让孙刘两家内耗,那是不可能的。孙权和刘备都是明主,鲁肃和诸葛亮也都是非常有眼光的人。郭嘉在世,大概率得劝曹操别打这一仗,还得曹操听得进去,曹操才能避免失败。

曹魏阵营,最厉害,贡献最大的人是荀彧,荀彧一路将曹操辅佐壮大起来的。郭嘉也是荀彧举荐的。郭嘉跟曹操混时,曹操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非常雄厚了。之后荀彧开始待在后方,郭嘉随曹操出征。荀彧的背景、人品和生活作风都在郭嘉之上,谋略也不输于郭嘉。

曹魏阵营人才济济,郭嘉是完全可替代的,前有荀彧,后有司马懿。最重要的是曹操变了。郭嘉不死,对曹魏影响也是有限的。

孙权的周瑜

周瑜是孙策的把兄弟,辅佐孙策平定江东。

孙策死后,周瑜带头效忠孙权,稳定大局,并尽心辅佐孙权。

曹操南下,周瑜剖析曹军弱点,力主抗曹,并率军击退曹操。

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攻取江陵。刘备借荆州,江陵就是根源。

周瑜建议软禁刘备,分隔关羽、张飞为己所用,被孙权拒绝。

之后周瑜又建议取蜀,得到孙权的同意,但是还没来得及出兵,周瑜已经英年早逝。

如果周瑜不死,对东吴有什么影响呢?

法正、郭嘉都只是谋士,周瑜是东吴统帅,地位就已经决定了周瑜对东吴的巨大影响。

周瑜死前计划取蜀,然后与马超结盟,留孙瑜守益州,自己回荆州取襄阳,与曹操争夺天下。

周瑜的计划是极其符合孙权利益的。在周瑜的计划中,他负责打地盘,打下的地盘留给孙家人镇守,这真的是站在孙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避免孙权对自己的怀疑。

周瑜不死,主要是看取蜀计划能否成功,理论上成功率不高。

蜀中山高路远,易守难攻,短时间拿不下的话,曹操也不会坐着看热闹,一定会来捅后方的。

如果周瑜成功,那对东吴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周瑜失败,最多回去重新定计划。但只要周瑜存在,东吴就是个进攻型势力。周瑜敢想敢做,又善于听取意见,东吴的前途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周瑜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东吴的战略国策。周瑜对于东吴的作用,也比鲁肃、吕蒙 、陆逊大得多。

鲁肃的孙刘联盟战略虽好,但是盟友不靠谱,队友不给力,导致东吴在联盟中得不到好处。孙权拿不下合肥,刘备不断发展壮大,却不肯分口汤喝,关羽在荆州上游,还嚣张跋扈,不把孙权放在眼里。

得不到好处的孙权就不爽了,就用吕蒙来抢。吕蒙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与刘备翻脸,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彻底破坏了孙刘联盟。但是吕蒙也不长命,扔下一堆乱摊子就死了。

陆逊出来收拾残局,夷陵之战战胜了刘备,又杀来了曹丕。孙权搭配陆逊,东吴已经完全没有了开疆扩土的能力,只能守住自己的地盘。吕蒙偷袭荆州的目的就是想自己夺襄阳,向北方发展。曹丕将襄阳送给东吴,不久后便后悔了,又派人将襄阳从孙权手中夺了回去。

东吴能攻能守,敢想敢干,战略灵活,又能集思广益的只有周瑜了。东吴最需要的是杀出去,抢地盘,获取利益,壮大实力,积攒争天下的本钱。周瑜一死,这些就都成了梦幻。

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当然是刘备失去法正,因为曹操和孙权手下人才济济,可以补充这个损失,而刘备一下失去了庞统和法正两个关键人物,能够替代的人却不足。

一个政权能够攘外安内,需要三方面的人才,第一类是如同西汉之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馈饷,不绝粮道。这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第二类如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战略指导思想的缔造者,也是关键人物。第三类就是韩信一类的人物,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

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可比萧何,这个没有问题。而法正和庞统要起到张良的作用,至于韩信,刘备有五虎上将,并不比东吴和曹魏差,差就差在无人顶替张良的位置。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法正的死,是刘备失去了一条臂膀,关键是没人可代替,蜀汉只有一个诸葛亮,但是一个国家的运行,远非一个能人就能撑得起来的,诸葛亮最后几乎是被累死的,究其原因,还是人才缺乏,事必亲躬,内外兼顾,铁打的人也撑不起来。

曹操手下能人最多,几乎没有不可替代的问题,没有郭嘉并不会导致曹操他眼中的人才缺口。曹操手下的谋臣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都是旷世奇才,完全能够弥补失去郭嘉的损失。

东吴貌似弱小,但实际上也是人才辈出,很多人物是被《三国演义》弱化了,周瑜死后,鲁肃替代了它的位置,鲁肃在小说里很弱鸡,但是历史上的鲁肃科士威具有战略眼光的战略家、外交家,他是最早制定东吴远期战略方向的谋臣,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就叫战略眼光,所决非一战之功,而是天下走向,制定的不是战术思想,而是战略思想。面对曹操大军,鲁肃坚决主战,这并不是一时意气用事,而是由长远的战略思想。赤壁之战后,孙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陈寿评价鲁肃;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所以鲁肃完全可以替代周瑜。

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刘备失去法正更可惜,曹操失去郭嘉与孙权失去周瑜虽然可惜,但是他们的损失不大,他们还有其他人顶上位置,继续保持曹操的发展劲头。

这要从三国前期,这三个当主公的全局来分析,各自的人才损益对他们的重要性。

一,曹操的人才是车量斗载,失去一两个没有多大关系。

孙权的人才也多,虽然不顶尖,但是这些人才还是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刘备的人才少,即使是平庸的人才,也比较少。这是大方向。相比之下,曹操无所谓,地大物博,人才广有。孙权当得起,刘备捉襟见肘。一般人会说,得诸葛亮庞统一人可安天下。虽然说是这样说,毕竟刘备人少,当不起,死一个少一个,而且庞统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就死了。

曹操失去了郭嘉,曹操并没有损失惨重。虽然曹操口口声声郭嘉如何如何。那是他曹操有鬼板眼,他是在打臣子们的脸。这些大臣一听就知道曹操在发猫儿疯。曹操失去了郭嘉,从大方向看,他并没有损失多少。他只是在落难时才想起郭嘉,他在快乐和顺利时,他就把郭嘉忘了。比如华容道上,曹操先笑后哭,不仅哭而且喊冤一样痛哭流涕地郭嘉长郭嘉短地闹。其实,曹操是在哭自己不听人话刚愎自用。他的人才中,郭嘉再能干有计谋也不只有一个而已,曹操还有仅仅次于郭嘉的荀彧荀攸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就象典韦,他死了之后许诸上场了,照样可以把保卫工作做好做扎实。

二,周瑜是很重要,但是,周瑜在的时候,孙权也没有少操心。

赤壁之战后,荆州还是没有回来,如果周瑜不死 以周瑜的脾气,必然与刘备诸葛亮闹翻,孙刘联盟就回破裂,这正是事孙权担心的问题。周瑜的死,孙权并没有觉得少了什么。倒是鲁肃上台后,荆州问题才缓和了一下。鲁肃上台后荆州虽然没有回到东吴,但是孙刘联盟维持得比较好,孙权是满意的。鲁肃死后,吕蒙上台,荆州回来了,但是孙权很被动。说明周瑜鲁肃吕蒙他们都差不多能干。曹丕东面想得便宜也没有捡到便宜,东吴一直维持着固定的边境线。所以,孙权失去了周瑜,对东吴的大局并没有多大影响。

三,刘备对于法正,关系就大了

法正对于刘备的作用比诸葛亮庞统更大。诸葛亮在政务上处理日常工作有一套,在战略方面不如法正。刘备得了诸葛亮,照样被曹操追着打。刘备去了成都,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都在荆州,孙夫人居然抱着刘禅走了,差点把刘禅带到东吴成为人质。这一大帮人在干些啥事情?

刘备取刘璋,事张松的主意,但是是法正和孟达促成的。在思想上打消了刘备的顾虑。所以,刘备得成都,法正出了大力没有法正,可怕刘备诸葛亮打下成都会费力。刘备得了成都后,法正替刘备设计了取汉中的策略。而且法正亲自出马与黄忠一起杀了夏侯渊,把曹操的气焰嚣张打下去了。法正已经帮助刘备得了成都和汉中,解决了刘备诸葛亮一大帮人的衣食住行。

法正死后,刘备如何人的话都不听,要去打孙权。诸葛亮不得已地叹气说,如果法孝直在,一定能够劝得住主公不去打东吴的。刘备没有人劝说,最后打了败仗,刚刚建立的蜀国摇摇欲坠。

由此可见,曹操失去郭嘉,孙权失去周瑜都不及刘备失去法正的损失更大更可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