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战败武将比开国武将的名气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武圣关羽和岳飞早己封神。霸王项羽也以武力闻名天下,被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是,这三位武将的事业都以功败垂成告终。 相比起来,秦朝白起、汉朝韩信、唐朝秦琼、明朝徐达,这些开国大将的声名反而逊色很多。 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项羽名气大并流传广,得益于写《史记》的司马迁。

关羽名气大流传广,得益于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

岳飞名气大流传广,得益于写《说岳全传》钱彩;以及汉族人民对抗金英雄的崇拜及结局的叹息。

中国历史上,战败武将比开国武将的名气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战败的武将比开国武将名气更大呢?比如,关羽、岳飞和项羽等“败军”之将,为什么比白起、韩信、徐达等开国武将名气还要大?

我认为,这与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有关。中国人崇尚民族英雄,中国人敬仰忠义之士,中国人更敬重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

中国人崇尚民族英雄。岳飞是南宋的爱国将领、抗金英雄。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岳母鼓励他报效国家,从军之前,母亲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岳飞不忘母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每战必胜,立功无数,名闻大江南北。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之母为其刺“精忠报国”四字

中国人敬仰忠义之士。关羽的忠义与勇猛被世人所称赞。关羽,字云长,是东汉末年蜀国的名将。关羽拥有一身高强的武艺,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关羽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从此踏上了征战四方的人生道路。关羽一生甘愿跟随刘备,出生入死,重情重义,他的忠肝义胆更是真正让人敬佩的原因。

△关羽

中国人更敬重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项羽,“少有大志”且“力能扛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秦末,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率兵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进入关中后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他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于兵败于垓下,“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又是一位具有悲剧且悲壮色彩的人,所以受到后人的敬重。

△项羽

同样,关羽和岳飞也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关羽是在败走麦城之后,遇到埋伏被擒,被孙权斩首。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岳飞则更富有悲剧色彩,在与金兵大战且即将大功告成之时,却被昏君、奸臣所害!当岳飞追击金兵距其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收复江山的大功即将告成,皇帝赵构却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自己王位不保;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政权的威胁,竟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之后,岳飞又被奸臣秦桧等人诬告,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在了临安大理寺,年仅39岁。

项羽、关羽、岳飞,不反后人对他们敬重有加,即使同时代的正直之人,对他们也是礼遇有加。

反观白起、韩信、徐达等开国将领,则没有项羽、关羽、岳飞的这些特点和色彩,所以也就没有项、关、岳的名气大了。

中国历史上,战败武将比开国武将的名气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项羽、关羽最后是战败而死,岳飞则是战胜金军被秦桧害死,岳飞不属于战败的武将,虽然项羽、关羽、岳飞三人最后都是惨死,但这三个人的名气要比白起、韩信、秦琼、徐达更盛!特别是关羽,战功不太大,但可以说是古今第一名将!

先看项羽,项羽在灭秦过程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了巨鹿之战,秦军主力主要是项羽消灭,楚汉相争时项羽以三万骑兵突袭刘邦的彭城之战,更是击败五十六万敌军,四年刘、项作战项羽胜多负少,项羽曾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推翻秦朝居功第一,最后被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合围于垓下之战失败身亡,是一个悲剧英雄,因此史记是以《项羽本纪》的皇帝级别记载他的事迹,这是白起、韩信封不能达到的档次!

再看关羽,关羽曾万军之中斩杀敌军主将颜良,这是正史上唯一一次的壮举,也有襄樊之战水淹七军的战绩,史称“威震华夏”同样是史上唯一,当然关羽被吕蒙背后一刀捅死,但关羽的勇与忠义却是世人推崇的,加上有显圣护民的传说,逐渐被神化,是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的神灵,经过历代帝王加封成了“关帝”,关帝庙遍及海内,海外也有很多,享受世间香火,这是其他任何名将都不具备的资格!

岳飞,则是在金国侵略宋朝,屠杀宋朝百姓时崛起的民族英雄,多次大败金军,正欲直捣黄龙时被大汉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之死是令人悲伤的,这个悲剧更容易引起中华儿女的痛心与同情、挽惜与怀念,有《说岳全传》,各种评书民间颂扬!

相比之下,白起是削弱了六国,屠杀上百万人;韩信则是汉朝建国的功臣,但又有谋反之实,后世各朝不可能推崇;秦琼的战功在唐代则不如李靖、李绩等;徐达在明开国将领中却是很厉害,同时还是常遇春、蓝玉等;这些人也都是古代名将,不过没有项羽、关羽、岳飞的故事多,没有这三个人头顶的光环多,所以比他们名声要差点!

中国历史上,战败武将比开国武将的名气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不是绝对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而亡,后来被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加封成为“关帝”“武圣”。和孔子“文圣”齐名,甚至各地立庙建祠的纪念活动超过孔子“文圣”。

关羽之所以被封建王朝不断加封还是敬仰关羽忠义勇敢,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

项羽虽败犹荣,是因为项羽勇敢,个人生活污点较小。杨业失败被俘绝食而死,张世杰、李庭芝、史可法等失败而亡。这些人保家卫国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光荣,所以后世人纪念怀念歌颂他们。

中国历史上,战败武将比开国武将的名气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名气和功名很多时候是不成正比的。

就拿唐初名将苏定方来说,这位仁兄是继李靖之后唐朝最能打的将军,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拓疆万里,然而在民间的戏剧杂平上,这位名将却被黑出了天际,成了陷害忠良的反面人物。在宋朝的时候还有一位叫做潘美的将军,也有着类似的命运。这位宋朝初年战绩彪炳的将军,最后也能陷害杨家将的奸佞小人。

与之相比,在民间戏曲里,被苏定方害死的罗成,还有被潘美害死的杨老令公以及几位公子,那可都是有着光辉人性的英雄人物。人们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同情和哀思,就把同样多的仇恨放在了苏定方和潘美身上,为此编排了很多两人的黑材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对人性的考验来说,往往是在绝境的情况下,才能显露出最真实的品格。很多小说家也擅长于给主人公营造绝境的氛围,以此来衬托主人公作出选择的伟光正,从而凸显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比如,杨过在绝情谷前后几次的悲惨遭遇,从而凸显出杨过的重情重义的品格。所以,人们经常会用遇美妇于密室,拾巨金于旷野,逢仇人于末路这样三种极端情形来考察人性。这些被尊崇的战败武将们在绝境中的人生抉择,让人们看到的人性的光辉。如果不死不足以明志,虽死又何惧?中国人重视义利之辨,重义而轻利。义之所在,九死不悔。这是一种深刻在民族灵魂深处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这些品质的推崇,很容易形成全民的情感共鸣。

战败的武将也不是所有人的名气都大,而是那种功败垂成,让人引发无限联想的武将,才会让人扼腕叹息。因为人们深切地知道,在社会上要想做出一点成绩出来,不是那么容易。功成名就自然值得欣喜,但是在这之前,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失败的痛苦。这些战败的武将,他们可能就差了那么一点运气,就可以改变时势和命运。物伤其类,这种遭遇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不鲜见,人们通过对这样的武将的尊崇,用以向这些不屈的灵魂致敬的同时,也在勉励自己不要懈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坚持奋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与之相比,那些开国武将,往往在生前就已经功成名就,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享尽了世间富贵荣华,史书上也不厌其烦地歌功颂德,让民间对他们的生平了若指掌。这样,一来就少了很多遐想空间,二来则是人们的嫉妒之心作怪,就像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也”。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说,这些人虽然功勋卓著,但是世间已酬其功,民间百姓对待这些人并不觉得亏欠,甚至还隐隐觉得“一将功成万骨枯”,兴亡百姓苦,是老百姓的鲜血才成就了他们的功绩。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性使然。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一个将军最好的宿命,就是被战场上最后一颗子弹给打死。这句话,如果站在人性功利的角度来说,显得世态何其凉薄。可能还是应了那句话,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到头来多数人能做的,也只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罢了。人生匆匆几十年,就凭那尺许汗青,就能尽载是非曲直吗?公道真的就在人心吗?肝胆两相照,去留两昆仑。

中国历史上,战败武将比开国武将的名气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观点,1.生活微苦,那些本是威武刚强的将军,却因为种种原因战败失利、甚至壮志未酬马革裹尸这悲情浪漫主义情怀,容易让人们或同情或感同身受与自己的一些经历联系起来,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更能使人们铭记。2.开国武将虽然和战败武将一样都是不世出的将才,但是在他们的时代他们就像星星一样拱卫月亮,那开国君主往往比他们更杰出更优秀,绽放出比他们更亮的光彩,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自然就使人们对他们的关注降低。3.古代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对于战争的容错率也低,往往一场大型战争的失败就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历史走向,比如安史之乱、土木堡事变等等都是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甚至灭亡,在历史书上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双方军队的长官更是备受史书和人们的关注。4.文人骚客总是命运多舛,那些战败将军们遭遇更能使他们思想共鸣,因此他们极力讴歌,锦绣文章、上好诗词更为战败武将吸引了一大波眼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