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不死,会一统天下吗?

没有疑问。

赵匡胤不死,会一统天下吗?

赵匡胤在统一了南面和西南面的大片江山以后,由于英年早逝,因此没能打败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中国的大统一。也因此,很多人深为痛惜,觉得如果再给赵匡胤几年时光,如果不是有人故意把他毒死(历史上一般认为赵匡胤是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毒死的),那么,赵匡胤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宋朝将成为与之前的汉朝、唐朝一样的朝代,也就不会一直和北方少数民族产生摩擦和内耗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肯定就会到来。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太多生存的空间,因此不可能发展出辽夏金蒙这么多强悍的民族,也因此之后的元朝和清朝也不会出现了。

不过,虽然赵匡胤获得了那么多赞誉,有那么多人把大统一的希望,寄托在赵匡胤的身上。但是我认为,就算赵匡胤没有英年早逝,而是继续活着,他依然不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实现大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画像)

一、实现大统一的时机已经消失。

实现大统一最好的时光,应该是在柴荣时代。柴荣当时只用了三个月,就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个州。但柴荣很快去世,接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江山。然后赵匡胤改变柴荣“先北后南”的战争策略,选择了“先南后北”的策略。

实际上,赵匡胤的这一改变,就把打败契丹,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丢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柴荣时期,契丹刚好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政治不稳。由于耶律德光南下后,虽然灭掉了后晋,但是他也死在了南下的路上。因此契丹内部发生了剧烈的争斗,这种争斗让他们在内战中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再应对南边的国家。当柴荣在全面杀入燕云十六州,准备直取幽州的时候,契丹甚至想放弃燕云十六州。也就是说,赵匡胤如果在这时候,继承柴荣的事业,继续北伐。那么,就算不能完全拿下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也是个大概率事件。

可是,当赵匡胤在平定了南方和西南以后,这时候契丹的内部已经趋于统一。辽穆宗被杀掉,辽景宗继位。辽景宗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他政治清明,任用贤能,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相继崛起,辽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还没有到达辽圣宗与萧太后当政的全盛时期,但是战斗力已经相当强悍。如果这时候赵匡胤发动与辽国的战争,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杯酒释兵权)

二、赵匡胤猜忌武将让军队的战斗力大为降低。

赵匡胤在攻下南方和西南方,实现了小统一的时候,由于害怕整个五代时期,武将做大的事情发生,因此非常猜忌武将。

由于猜忌武将,赵匡胤先是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他的“义社十兄弟”们的兵权。接着又先后解除了其它一些带兵能力很强的将领的兵权,提拔了一些没有什么带兵打仗经验,在军队中也没有什么威望的人来当将领。

接着,宰相赵普又告诉赵匡胤,这样还没有完,因为这样也不能确保军队不造反。就算是一些新提拔的将领,如果他们在军队中混得脸熟了,他们依然有可能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赵匡胤又一次对高级将领的权力进行了拆分,通过拆分后,让高级将领的权力变小。

同时,赵匡胤又对整个军队的体制进行了改变,让最强悍的军队都集中在都城一带,边疆所囤积的,都是一些比较弱小的军队。

这样一来,整个军队的战斗能力,就大为减弱。虽然赵匡胤为了弥补这种减弱,采用削木为“兵样”在全国选人的方式,选择强悍的人当兵。但是,整个将领的能力和权力都大大减弱,整个边防军的战斗能力都大大减弱,当他们去和契丹辽国打仗的时候,还能打败他们吗?

(强大的契丹军)

三、赵匡胤打契丹的愿望变得很不强烈。

赵匡胤在统一了南方和西南方以后,他就没有再对北边发动军事行动了。他之所以不再发动军事行动,他自己有解释。他说的是,设立“封桩库”,筹集银子,向契丹购买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卖,那时候再把这些钱散出去,招募壮士,用来打击契丹。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赵匡胤的心里,已经认为契丹是一块硬骨头,轻轻松松是不可能拿下来的,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而且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同时,赵匡胤的目标还只是针对燕云十六州,完全没有谈契丹全境的问题。

赵匡胤这个认识也是对的,因为那时候的契丹已经强大起来了。但同时也说明,赵匡胤北伐的愿望是不强烈的。没有强烈的愿望,要实现远大的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宋史》等)

赵匡胤不死,会一统天下吗?

我觉得柴荣不死或许就不一样了,他跟赵匡胤的战略就不同,柴荣是先北后南,因为南方那些小国家根本就不足为略,已经是嘴里的肉啥时候吃都可以,而北面的契丹却是大患,事实证明北方邻居才了压在宋头上百年的噩梦。而赵匡胤在篡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直接捡了最容易的南方来打,虽然平定了南方但是却给了契丹喘息之机,契丹开始警觉开始拉拢北汉,最后从赵匡胤到赵光义两任皇帝北伐都没达到战略预期,如果赵匡胤在病变后直接继续北伐那么最起码可能夺回幽云十六州,这样主动权就到了宋的手里,当时辽国就是一盘散沙,等宋平定南方后转向北方,人家契丹换了皇帝,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赵匡胤眼光确实不如柴荣。

赵匡胤不死,会一统天下吗?

宋朝一开国,赵大拿着玉斧在地图上一挥,嗯,云南独立了。单单是这样,题主你说能统一吗?不好管,没办法管的地方就划出去,这就是宋朝。后来夏州看到这种情况,也要闹独立。这在极其混乱的五代都没有过的,郭威在位的时候,夏州要闹独立,郭威直接进行经济封锁,夏州马上就歇菜了。什么叫大智慧,这就是,可惜宋朝皇帝没有。

赵匡胤不死,会一统天下吗?

会,当初赵匡胤定的战略与赵光义不同,

赵光义不知兵。二人曾有争执。

赵匡胤曾说如光义之举,大宋世受北国欺矣。

后来发展正如所料。

可北国曾有使者偶遇赵匡胤,当时其未发迹,寒夜露宿。夜半,睹天中月明,忽诗两句:

未离海底千山黑,

才上天中万国明。

北国使者大惊曰:使此人得志,北国永无宁日矣!

赵匡胤的建国战略部绪,就是一统天下的。

可是其一死,让赵光义给改了。

更可叹

的是他的后人,再无他的心胸气概。

亦无他的力量。

赵构诗云:鸥艇小,钓丝轻,区鱼为网也难任,浅钓纤鳞味更深。

也不想想他祖宗打天下时有什么?

厚了脸皮好意思说。

赵匡胤不死,会一统天下吗?

当然会!

古人说,圣天子百灵相护,大将军八面威风。所以凡是重点人物出场的时候都会附会一些神话故事。

史书记载:赵匡胤出生之时,红光满巷,异香扑鼻,故此赵匡胤小名叫香孩儿。红光满巷有可能是后人杜撰,但香孩儿,由于是乳名,知道的人比较多,应该是极有可能。

中国的史书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皇帝可以看。赵光义在史学家编史书的时候,反反复复的让当时的史学家们修改,史学家为了达到皇帝的满意,也写了很多赵光义露脸的事情。比如也说赵光义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巷;说陈桥兵变之时赵光义拦马上谏赵匡胤,入城不伤百姓。其实很多的资料记载,陈桥兵变之时,赵光义正在开封城家里,根本就没有参与。

赵匡胤的武功在中国古代皇帝当中,应该是最为高强的,或许没有之一。据说大洪拳是赵匡胤所创。手中的一条棍,在当时也是勇冠三军,罕有人敌。赵匡胤亲自参加了诸多战争,在后周时期,讨伐南唐,屡立战功。打仗,赵匡胤是擅长的。

赵匡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化知识也不弱,非常爱看书。后周皇帝柴荣有一次误会赵匡胤,车架之中装有很多金银财宝,未料打开后竟全是书籍。

赵光义在读书方面可能更胜赵匡胤,但在武功方面相差很远。赵光义完成了赵匡胤未完成的一件事情,就是灭了北汉。然后洋洋得意,继续打算收回幽云十六州。没想到在高粱河一战,被辽兵大败,自己狼狈逃窜,腿上中了一箭,险些丧命。回来之时发现皇位差点丢了。因为军中大将发现找不到皇帝,便打算拥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皇帝。

经过这场战役,赵光义再也不敢率大兵,御驾亲征了。

赵匡胤虽然没有收复北汉,但在当时如果赵匡胤还在位的话,收北汉只是的问题。至于幽云16州,赵匡胤在国库里专门拨出一部分钱财,作为收复幽云16州费用。能买回来就买回来。买不回来用这笔钱招募大兵北扫幽燕。

尽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但不代表赵匡胤把擅长打仗的人全部遣散回家。如果一旦北伐幽燕的话,赵匡胤还会启用这些能征惯战之士。

打仗能够胜利个要素:主将,兵力,策略,信心,凝聚力,在这几点上,赵光义都不如赵匡胤。

即使这样,赵光义还灭了北汉,险些成功的夺回幽云16州。如果是赵匡胤还在。统一天下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若水国学,用经典开启智慧,让智慧指引人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