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类人容易得宫颈癌?

宫颈癌是发生在女性身上第二多的一种恶性肿瘤。每年,我国的宫颈癌病例都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查出患有宫颈癌,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名女性死于宫颈癌。

因此,女性发生宫颈癌的几率是非常高的,要尤其关注宫颈癌,做好宫颈癌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因为只有早发现,宫颈癌才有可能被治愈!

那哪类人相对更容易得这可怕的宫颈癌呢?

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HPV);

另一个是虽然没感染人乳头瘤细胞,但存在其他高危诱发因素,这当中有部分是因女性不自爱,自己引发的!

先来看看第一类——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HPV)。这是目前导致女性宫颈癌最常见的高危因素,有99.7% 左右的女性得了子宫颈癌都是因感染 HPV 造成的,在目前研究发现的100 多种基因型的 HPV 病毒中,已确定有13 种基因型的HPV病毒会导致宫颈癌,而且大多数 HPV 相关肿瘤都与 HPV16 和 18 型这两种基因型有关。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你感染了HPV就一定会发展为宫颈癌,得不得跟感染的HPV类型有关,如果你是感染的是高危型HPV,那得宫颈癌的概率自然就会比低危型的高,尤其是你还没能发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让高危型 HPV 的持续感染,那么最终通常就会在你的感染部位发展为癌。

因此,对于女性,在宫颈癌的筛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要做 HPV感染型的筛查!

(这长得跟花似的就是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再来看看宫颈癌其他高危女性人群

第一种是太乱的!美国曾经有一项研究显示:这女性性伴侣数超过10个以上的,占了所有宫颈癌新发病例中的36%左右,这种足于说明多个性伴侣与发生宫颈癌有明显相关性!再加上,如果不慎怀孕,再打胎,会进一步加重宫颈上皮的损伤,提高感染HPV的几率!

第二种是太早的!随着社会进步,这性生活年龄是越来越早,很多女性在自己宫颈上皮还没成熟就有了第一次,甚至几十次性生活,这会严重降低对HPV的防御能力。

第四种是生的多的!不管是刚刚提到的流产流多了的,还是现在说的生的多的,都容易造成宫颈上皮损伤,提高发生宫颈癌几率!

第五种是没钱的!这类人主要是没有经济能力定期做宫颈癌筛查的,简单的来说,就是都混到只能吃泡面了,根本没能力顾及泡面健不健康。因为早期宫颈癌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能通过检查才能发现早期宫颈癌或者是宫颈前癌变!

第六种是没健康意识的!这是大家需要重点提高的,临床上,可以看到有很多女性,不痛不痒就想不到要去医院看一看,查一查,总把医院当做是治疗疾病的机构,实际上,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医院更应该是一个防未病的机构!等你有痛有痒等症状了,往往已经晚了,尤其是对癌症,那都是致命的病!

哪类人容易得宫颈癌?

这个问题涉及到宫颈癌的易感人群、容易罹患的人群以及流行病学知识,我来回答一下。

宫颈癌分两大组织学类型,其中以宫颈鳞状细胞癌(简称宫颈鳞癌,以前占95%)为主,其次是子宫颈腺癌(以前占5%)。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鳞癌的比例越来越小,腺癌的比例越来越高。个别地方的腺癌比例已经达到了20%。此外,还有一种很少见的宫颈小细胞癌,现在称为宫颈的神经内分泌癌,占比更少,一般只有个案,其原因至今不清楚。

宫颈鳞癌的原因现在很清楚,就是感染了某些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 简称HPV),而且这些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导致人体的鳞状上皮细胞发生癌变。在女性主要是发生宫颈癌,其次还有阴道癌、外阴癌和肛周癌;在男性主要阴茎癌、肛周癌。有些有特殊性行为的人,比如口腔接纳了男性生殖器官,还可以有口腔癌(男女均可)、喉癌。只是因为宫颈癌太有名了,所以很多人忽视了宫颈以外的这些部位的鳞癌。其实这是不对的。而宫颈腺癌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有专家认为也与HPV有关,但没有大数据的支持。明确了这一点,就知道感染HPV是患宫颈鳞癌的基础。

但是,感染HPV的人很多,最后得癌的人很少,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感染HPV后,癌症的发生机制问题。感染HPV后,绝大部分人 体内的病毒都会被身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仅极少数人的体内,HPV会长期持续存在。为什么这些人体内的HPV不会被清除,其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鳞状上皮细胞内的P53参与了癌症的发生。P53是一种癌基因,所以身体上携带有这个基因的人,是宫颈癌的易感人群。但我们人体内有几十种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互相牵制,所以并不需要担忧和害怕。

讲了这么多,那到底哪些女性更容易患宫颈癌呢?理解了上面这两点,接下来的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第一,性伴侣多的人容易患宫颈癌。无论是男方有多个性伴侣还是女方有多个性伴侣,都增加了获得HPV感染的几率。即便仅有2个性伴侣,无论是同时还是先后,只要其中一个性伙伴有多个性伴侣(如一次性的性生活),也算有多个性伴侣。HPV的传染虽然不是完全通过性传播,但性传播是HP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性伴侣多的人,是第一个高危因素。其中,与性工作者发生一次性性生活的人,获得HPV感染的几率比长期的性伴侣,更容获得HPV感染,道理很简单哈,我就不深入解释了。

第二,前妻患宫颈癌的男子,再婚后其妻子容易患宫颈癌。这也很好理解:导致前妻宫颈癌的HPV,通过男子传给了现在的妻子或女友,这是第一条的延伸。

第三,丈夫或者炮友患有阴茎癌的,其妻容易患宫颈癌。原因还是一个: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其实,除了阴茎癌外,肛周癌、口腔癌等,也是高危因素。道理你懂的。本来用两个字来写很简单,但我不能写,因为这两个字是“敏感词”。其实,我是非常严肃的科普。这也是第一条的延伸。

第四,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者和HIV携带者。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免疫系统有功能障碍,后者的HIV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功能障碍,其免疫系统很难清除体内的病毒。正常情况下,几乎98%的人在感染HPV后,体内的病毒都会在感染后一年半内被免疫系统清除。但如果免疫系统无论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被破坏了,HPV就在体内就可以长期存在而无法被清除,最后导致癌症的发生。

第五,做过包皮切除的人,不容易得宫颈癌。为什么呢?因为男性的包皮垢内,很容易携带HPV病毒。如果切除了包皮,HPV在男性体内就无处藏身。所以有割礼的一些民族,女性患宫颈癌的人很少。

至于祖上有人曾经得过癌症,反而不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以前认为早婚、早育、多产是高危因素,现在看来是扯淡。这些人容易患癌,是因为她们更多的时间在怀孕、哺乳,其夫在这期间更容易到外面与她人发生性关系,增加了感染HPV的风险而已。虽然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不是必然高危。

幸运的是人类现在发明了HPV疫苗,可以在HPV没有感染前接种,使得身体产生抗体,阻止身体感染HPV,从而降低上面提及的这些癌症的发生。如果经济条件容许的话,建议男孩也接种。

哪类人容易得宫颈癌?

如果你问我,癌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可能会回答你,不知道。癌症的发生和基因、环境、饮食、心理、精神等等因素都有着相关性,截至目前为止,很多癌症发生的确切原因并没有被我们找到。

但是,宫颈癌不一样,宫颈癌的病因相对来说比较明确,是因为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长期感染导致

什么是人乳头瘤病毒(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它分为很多型别,可以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根据导致宫颈癌的致病力强弱,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HPV16、18、51、52、56、58是常见的高危型,高危型的长期感染是造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HPV主要有性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时防护不好,造成自身感染或通过医务人员传给患者)、母婴传播(婴儿通过孕妇产道的密切接触)几类传播通道。HPV的长期感染会导致宫颈病变,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

那么,有HPV感染,就一定会得宫颈癌吗?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家发现,很多女性都在不知不觉中曾经感染过HPV病毒,但是并没有发病,是因为这种HPV感染是一时性的,很快被机体清除,只有长期、持续的感染才会引起宫颈病变。

那么有人肯定就会问了,有没有什么药物能治疗HPV呢?目前阶段,医学上还没有针对HPV病毒的特效药,但适当运用干扰素和增加机体免疫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清除HPV感染

哪些人容易得宫颈癌?

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宫颈癌尤其“青睐”以下人群:

1、多个性伴侣;2、吸烟女性;3、性生活过早(<16岁)、过频;4、过早生育、多产、产伤;5、不洁性生活:尖锐湿疣等性病患者;6、免疫抑制: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或者;7、经济状况低下、低收入、低文化层次人群;8、宫颈癌家族史:家族中有患宫颈癌疾病的病人属于高危人群。宫颈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1、接触性出血:主要表现为性生活后阴道出血,也可以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者绝经后阴道出血;2、阴道流液:多数患者有白色或者血性、稀薄如水样或者有臭味的阴道流液;3、晚期宫颈癌可能表现为尿频、尿急、便秘、贫血、恶病质等不典型症状。如何防止宫颈癌的发生?1、定期妇科检查:宫颈病变从早期发展到恶变需要6-8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如果定期妇科检查,一定会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就可以及早清除将宫颈癌消灭在萌芽中。我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做一次宫颈防癌细胞学涂片以及宫颈HPV检查,如果连续三年没有问题,可以每两年检查一次。 2、杜绝不洁性行为:多性伴侣的女性是子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因此,女性应该洁身自爱,适当节制性生活,避免多个性伴侣或做好保护措施。3、积极预防并治疗宫颈慢性炎症;4、男方有包茎或包皮过长者,也应该定期检查,必要时尽早手术。宫颈癌疫苗有用吗?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相信不少人也听说过宫颈癌疫苗。有报道称,自2006年第一个宫颈癌疫苗上市以来,大量临床试验显示HPV疫苗能够有效防止HPV16、18相关CIN 的发生。

但是,由于宫颈癌疫苗上市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实验摸索阶段,其远期预防效果尚无法得知。目前,在我国内地宫颈癌疫苗并未被普遍推广,关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资料暂时也较为稀少。因此,暂时还不知道宫颈癌疫苗究竟能否真正成为宫颈癌的阻断者。

总的来说,就算是诊断出了宫颈癌前病变也不代表着就一定会得宫颈癌,只要及时治疗就能避免进一步的恶化,大家也不必谈癌色变,坚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宫颈癌的最好方法。

参考资料:妇产科学 第八版 谢幸 苟文丽主编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哪类人容易得宫颈癌?

首先女性最容易发生的恶性肿瘤是乳腺癌和宫颈癌,而宫颈癌对于很多一部分女性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子宫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子宫及宫颈出现癌变及异常,轻者可能不孕不育,重者可能胃及生命,但是得了宫颈癌唯一的治疗措施就是子宫及宫颈的切除治疗,有时候会波及到外生殖器。下边小克为大家普及一下哪类人容易的宫颈癌?

1、过早开始性生活的女孩,尤其是一些地方习俗而过早结婚的,也有些小女孩偷尝禁果,主要是年龄小于16岁的的女性,因为过早开始性生活会影响子宫及宫颈的发育,而且长期的物理刺激容易引起宫颈癌的发生。2、多生多育,早孕早育,因为这些不规律的孕育会导致女性体内的一些激素分泌失调,容易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育有多个孩子的女性需提高警惕。

3、多个性伴侣的人群,这也是得宫颈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过多性生活及性伴侣会改变了阴道里的正常环境,容易感染(HPV)。如果导致宫颈感染,就可以直接感染到阴道或子宫颈,同时机体抵抗力被破坏,就很容易形成宫颈的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异位症)。

关注小克,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识,谢谢!

哪类人容易得宫颈癌?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没有之一。因此宫颈癌的预防对所有女性来讲,都非常重要。

通常正常的宫颈演变成癌症宫颈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有些高危因素可以成为宫颈癌的加速器,导致宫颈癌在短期内发病。

哪类人容易得宫颈癌?

1、HPV感染的女性

通过临床检验发现接近99%的宫颈癌发生于HPV感染有关。HPV全称为人乳头瘤病毒,目前临床上发现的HPV共有160多个亚型,其中约有15种与宫颈癌有关。

因此现代医学预防宫颈癌筛查中也包括HPV筛查。

2、过早性生活

在16岁以前就有性生活的女性,宫颈癌的发病几率会明显增高,这主要应与生殖系统尤其是宫颈尚未发育成熟有关。

3、多个性伴侣

临床调研发现女性多个性伴侣是宫颈癌发病的直接诱因之一。

4、患有性传播疾病

由于几乎所有的性病均可感染宫颈,导致宫颈癌发病率增高。

5、吸烟

很多人都不知道长期吸烟可以导致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并且可以增加感染HPV的几率。

6、分娩次数多

多产,尤其是早年分娩也可以增加宫颈癌的发病率。

7、经济状况低下

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女性患宫颈癌的几率会增大,这与不能做好自我保健,无法定期检查,有病不能及时发现有直接的关系。

如有需要欢迎关注“妇产科女医生毕一鸣”头条号。

哪类人容易得宫颈癌?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经性生活传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而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经性生活传播。宫颈癌的发病高危人群有六类 :一是性生活过早的妇女 ,二是多孕早产的妇女 , 三是自身有多个性伴侣或配偶有多个性伴侣的妇女 , 四是曾经患有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艾滋病毒感染或其它性病的妇女 ,五是吸烟 、吸毒 、营养不良的妇女 ,六是有宫颈病变(长期慢性宫颈炎 、宫颈癌前病变等)的妇女 。

宫颈糜烂、 裂伤或有宫颈外翻的妇女, 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 宫颈上皮细胞可能发生不典型增生, 有少数会发生癌变, 这些妇女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 2 倍以上。宫颈糜烂、 裂伤及外翻, 多发生于早育、 生育过多或性生活过度频繁的女性, 她们很可能发生宫颈创伤。

生殖道患有Ⅱ型疱疹病毒感染的妇女, 其宫颈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 6倍。有多个性伴侣的妇女;生殖道惠有乳头瘤病毒及生殖道湿疣的妇女;配偶有生殖器疣、 淋病、 生殖器疱疹及阴茎包皮过长的妇女, 均易患宫颈癌。吸烟可能是宫颈癌的发病因素之一。据研究, 吸烟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增加2倍。高危患者多为长期大量吸烟的妇女。长期口服避孕药及家族中有宫颈癌患者的妇女,也容易患宫颈癌

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妇女 ,应定期进行早诊 ,并坚持随诊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一是提倡健康 、和谐的性生活 , 提倡一个性伴侣 ;二是定期健康检查 ,及早诊断 ,及时治疗 ,降低发病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