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呈阳性,需要打预防针吗?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说乙肝两对半分别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抗原(也称之为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抗体(也称之为e抗体)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那么我们医生经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有没有乙肝抗体,指的只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因为只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才是我们身体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而题中提到的所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呈阳性,指的就是我们人体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是注射过乙减毒活肝疫苗后,体内产生了具有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因此,这是乙肝感染后或者说是注射乙肝疫苗后,最好的结果,并不需要再接种预防针了!

但注意:这时候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不代表以后不需要补种,因为我们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滴度并不是永远都不会下降的。一般情况下,正常人5到6年左右后会有所下降,因此,在以后生活中要注意隔3-5年最好检查一次你体内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值,一旦发现下降到10以下,必须要补种乙肝疫苗,因为这时候乙肝表面抗体基本上失去了保护作用!如果你是一些高危人群,比如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外科医生等等,长期会需要接触一些乙肝患者的血液样本,那么你每年体检的时间间隔要适当的缩短,最好每年一次或者两年一次!

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呈阳性,需要打预防针吗?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想了解乙肝病毒感染是否存在,有无传染性?或者有无抵抗力等,就要通过化验来确定。

如果已经知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就不必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如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则不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对准备用乙肝疫苗注射以预防肝炎的人,不但应该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而且还必须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人群中大约有40%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这些人是不需要注射疫苗的。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大大减少盲目性和浪费,接种后复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以知道预防注射的效果。

那我们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虽然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并不能得到传播,但我们平时饮食的时候,口腔或者消化道会不小心给骨头划破,造成觉察不到的小小伤口,乙型肝炎病毒会通过这些伤口进入血液,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以平时我们的碗具要消毒,尽量不去没有消毒设施的场所吃东西。

每天吃一些水果,要吃成熟的新鲜的水果,但是要适量,如果吃的太多就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水果储存时间太长会使大量的营养物质消耗,而且腐败的水果会产生有毒物质,损害肝脏。

水果含有多种复合维生素,多种维生素能促进酶细胞分泌,帮助肝细胞进行正常工作。在肝脏能量转换代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很可能造成肝细胞超负荷工作,让病毒和炎症有机可乘,变得更加活跃,促使病情发展和恶化。

要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这样才能对肝脏有好处。

适当的运动不单止对肝脏有好处,对身体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不要酗酒,酗酒对身体没有好处。特别是乙肝患者应该无条件的戒酒,酒喝多了会让乙肝病毒携带者变成患者。

要少吃加工食品,辛辣食品,高糖类和高脂肪食品等。

我们所吃的食物都会经过肝脏排毒解毒,代谢及供机体应用,如果胡乱进食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加重肝脏损害,尤其是乙型肝炎活动期,轻者会延缓病情恢复,重者有可能会引起肝脏坏死。

大家有什么想法或看法请在下方留言,动动你的手指请为我点个赞或关注谢谢!!

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呈阳性,需要打预防针吗?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不需要,你的身体里已产生了乙肝抗体,就表示你以后不会感染乙肝了,和正常人一样,该干啥干啥,没什么要注意的。

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呈阳性,需要打预防针吗?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谢邀回答!你目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祝贺你是好事,说明你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今后不会得乙肝了。那你没有注射乙肝疫苗针,怎么会出现乙肝表面阳性?应该讲你是在日常生活不小心感染了乙肝病毒,隐匿性发病你自己没感觉,幸好你自身免疫功能好,清除了进入你身体中的乙肝病毒,并产生了免疫力。乙肝病毒免疫力标志就是血液捡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如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浓度如大于10lu/ml就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如浓度小于10lu/ml因为低浓度,可以考虑再注射乙肝疫苗,方法:半年内注射三支乙肝疫苗针。生活上像正常人一样,因为你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呈阳性,需要打预防针吗?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表面抗体阳性你要么注射过乙肝疫苗,要么就是你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在自愈了而且产生了抗体(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有1%几率自愈)。不需要注意什么或者吃什么药,正常人

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呈阳性,需要打预防针吗?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说明你身体已经产生抗体,记得多跑步运动,不需要再注射疫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