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不同?
一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家属!
对于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很简单,前面一个是国产的后面一个是进口的,最早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是指的进口的拜耳公司生产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而国产的是后面才出现的,但两者实际上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没多大区别!
区别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虽然两者都称之为肠溶片,说明其对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实际上临床上发现,进口的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际上在胃里的溶出率比国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要低,意思就是说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副作用更小,更安全!因此,对于有消化道出血倾向如胃溃疡史或者HP阳性的、糖尿病、65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建议选择进口的;对于没有消化道疾病出血等病史的,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产阿司匹林肠溶片,还是要便宜点!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进口的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国内只有一种规格:100mg的,在临床上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这么高规格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或者有些需要更高的量,而且遇到肠溶片有一个很大的禁忌:那就是肠溶片是不能掰开来服用的,不是你说只需要50mg,你就可以把100mg的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掰成两半来分开服用的,那是会破坏药品保护胃肠道出血作用的!而国产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有25mg,50mg,75mg,100mg,40mg等多种规格可以选择!
所以,两者最大区别就是:药效相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实质是同一种药物的两种不同剂型的区别,也就说是普通片与肠溶片的区别。
肠溶片是指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肠液中能够崩解和吸收的一种片剂,它是通过一定的工艺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肠溶包衣。也就是说在制备过程中阿司匹林肠溶片比阿司匹林片多了一层肠溶包衣,而在体内的过程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阿司匹林肠溶片是在肠液的环境中才崩解和吸收的,而阿司匹林片是在胃中就崩解和吸收了。一般来说,肠溶片的价格都会比普通片要贵的,那为什么还要做价格相对昂贵的肠溶片呢?与普通片相比,它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呢?
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是对乙酰水杨酸,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的作用,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在解热、镇痛、抗炎方面已经有更好的药物来替代它,而抗血栓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实现的,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是小剂量长期服用的。而阿司匹林是酸性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如恶心呕吐等,长期应用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或者是胃溃疡、胃穿孔等不良反应发生,而将其做成肠溶片,就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从而减少了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用药依据,请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有什么疑问或者观点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不同?
两者成分一样,也就是说作用机制是一样的。但可能剂量、制作、药物代谢、适应症不同。
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是普通的阿司匹林片外面包裹一层抗酸包衣,也就是说可以抵抗强大的胃酸,不在胃内溶解,到肠内,因为肠液是碱性的,所以溶解包衣,阿司匹林和成分发挥作用。可以减少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说阿司匹林肠溶片要饭前服用的原因。
一般阿司匹林肠溶片是100mg,小剂量(一般是100mg)的阿司匹林可以用于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肠溶片就是取这个作用。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片有不同的剂量,0.3g的一般用于消炎止痛。
50mg的也用于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般一日50-150mg服用,因为它是普通制剂,在胃内即可开始水解,所以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相对来说大一点,一般建议饭后服用。
总之,两者都是阿司匹林,大部分在肠内吸收,都可以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点赞是一种鼓励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肠溶片,很多人知道我是抗血小板药物,可是关于什么时间服用大家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和阿司匹林的区别,今天我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身份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在西药领域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吸收进入体内后与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不可逆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有效预防急慢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事件。在刚出生那会,我还是个普通的小片剂(目前临床上很少用到),一般医生要求主人饭后吃掉我,因为我在胃中崩解后,会对胃粘膜造成直接的刺激作用,让主人感到恶心、胃部不适、疼痛的症状。通过食物的缓冲作用,减少了我对胃粘膜的直接损伤。
后来,我就大变身!生产厂家对我做了不断地修饰,给我穿了件特别的衣服———肠溶衣!
不要小看这件外套,它可是一层高分子的肠溶膜,能够抵抗胃内酸性环境,使我在胃内不能任意崩解,乖乖的进入肠道的碱性环境中再分解出来。因为我崩解的位置在肠内,避免了对胃粘膜的损伤,大大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医生开具处方时叮嘱主人:应餐前服用我,这样空腹胃内酸性环境强,肠溶衣不易受到破坏,而且空腹时我在胃内逗留的时间短,有利于我直接进入肠道发挥药效。另外,很多主人还在纠结一天之内的哪个时间段服用我最好呢?关于这一点,我的“家书”中没有提及,不过科学家们已经对我们大家族进行了多中心临床研究。据科学家研究统计:早晨服用我对血压无影响,而睡前服用我可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主人的血压、降低他们的肾素水平及多巴胺等激素水平的分泌。到了夜晚,血小板展开疯狂的聚集活动,睡前把我吃下既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又可以降低血压,一箭双雕的降低心脑血管发生率,棒棒哒!
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不同?
段医生答疑在线🔑阿司匹林片和肠溶片的区别🔑阿司匹林片含大剂量的阿司匹林(300或500mg),用来解热镇痛;肠溶片含小剂量的阿司匹林(50或100mg),用来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因此,在购买阿司匹林时一定要看清楚。
阿司匹林片:(1)阿司匹林片中含有大剂量的阿司匹林,300或者500mg,具有解热和镇痛作用,用来治疗普通感冒和流感引起的高热;各种轻中度疼痛,如月经痛、牙痛、关节痛、头痛等。
注:有些阿司匹林片含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作用同阿司匹林肠溶片。
(2)阿司匹林片,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所以在高热、疼痛明显时服用,能快速退烧和止痛。短期服用,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一天不超过4次。
(3)阿司匹林片的副作用更明显,①阿司匹林可直接损伤胃黏膜,所以尽量饭后服用;②因为阿司匹林剂量大,肝损伤和出血倾向的发生率更高、更严重。
所以目前,已经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用来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肠溶片(1)阿司匹林肠溶片中含有小剂量的阿司匹林(50或100mg),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用来预防血栓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等。
(2)阿司匹林肠溶片,起效慢,维持时间长,所以每天服用一次就行,长期服用。
(3)阿司匹林肠溶片比片剂的副作用稍轻微,因为其具有肠溶外衣,避免被胃酸溶解,然后进入肠道溶解吸收,所以对胃黏膜的损伤轻。另外因为剂量小,对肝脏和出血倾向的副作用更轻。
段医生特别提醒:(1)购买阿司匹林时,一定要知道你想要用阿司匹林来治疗什么疾病。
(2)如果服用阿司匹林是用来预防血栓疾病,最好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尽量别选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片。
(3)目前,已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用来解热镇痛,偶尔成人用到,但一定不要用于儿童。
(4)儿童川崎病可能会用到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
👇关注段医生,健康有养生!👇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老药,这个老药从原来的解热镇痛,到现在的抗血小板凝集,不断的焕发着新生,其剂型也几经改良,越来越先进和合理。那么对于市面上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司匹林普通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阿司匹林目前在市面上剂型多种多样,有普通片,泡腾片,肠溶片,规格也各不相同,有0.5g规格的,也有100mg,50mg规格的,主要还是适应症和应用范围的不同。
通常阿司匹林泡腾片,普通片剂量较大,用于解热镇痛,具有治疗关节痛,肌肉痛,痛经等方面的应用,服用疗程短。由于阿司匹林属于水杨酸制剂,普通片或泡腾片在进入胃部时开始崩解吸收,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由于是短期使用,因此,不会对胃黏膜有太大影响,但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的朋友,如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情况下,还是要慎服阿司匹林来解热镇痛。
而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通常有100mg,80mg,75mg,50mg,25mg等多种规格,市面上也往往以肠溶片的制剂最多,这种阿司匹林的应用,主要是用于抵抗血小板凝集,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长期服用应用最多。因为需要长期服用,所以做成肠溶片的剂型,肠溶片制剂一般在胃内几乎不会被分解,而是进入肠道以后才会开始崩解吸收,因此就大大减少了阿司匹林对于胃黏膜的直接刺激性。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就是肠溶片的外层包裹一层肠溶衣,因此是不宜掰开服用的,根据医嘱,选择相应剂量服用即可。
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很多中老年朋友都在做的事情,那么是不是选择肠溶片,就不用担心阿司匹林可能导致的胃黏膜损伤了呢?当然也不是的,阿司匹林除了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性,这个药物本身的作用机理还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维持胃部粘膜健康的重要元素,因此,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即使是选择肠溶片,也要注意它可能引发的消化道出血风险。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因此,再服药的前12个月,要特别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 一旦出现黑便,呕血,柏油样便等现象,应尽快停药就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