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打了孩子,心情很沮丧,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8岁女孩,从小带到大,没有当过一天留守儿童,平时要啥给啥,现在每天大吵大闹,不讲卫生,没有礼貌,窝里横,窝外怂,没有自信,昨晚又作,被我痛打一顿,我都不知道怎么会把她教育成这样,我该怎么办?以后天天打吗? (还有个弟弟快2岁,但是很乖巧)

很多人都养过小宠物,比如说小狗。在训练宠物狗的过程中,很多人对狗进行打骂。但打骂以后发现,适得其反,狗的服从性反而更差。同样的道理,家长教育孩子,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动手。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对一些新手爸爸妈妈来说,育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恼和困扰。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对孩子动手之后又非常的懊悔,但没过多久,这种情况可能会再次上演。久而久之,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千万不能动手,要循序渐进去引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之所以会动手打孩子,其实是在寻求一种教育孩子的所谓捷径。但你要知道教育孩子本身没有捷径可走。如果经常对孩子打骂,会造成孩子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挫伤,对于孩子的人格以及性情都有很大的损伤,得不偿失。所以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动手。

昨晚打了孩子,心情很沮丧,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谢谢邀请!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和处境。

首先,请收拾好心呢,让我们一块学习和思考,如何与孩子相处。您这个案例很典型。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孩子这样的行为和心理,可能有以下原因:

1. 现在每天大吵大闹,不讲卫生,没有礼貌

---这种现像可能是小朋友的习惯没有养成。小时候,对是非和好坏的分界线没有很好认定清楚。建议多关注习惯养成文章,进一步学习并培养孩子。或是用较好的APP做好行为纠正和习惯养成。

2. 从小带到大,没有当过一天留守儿童,平时要啥给啥,

---平时要啥给啥,这可能养成了孩子的坏习惯,可能存在溺爱。同时,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

3. 没有礼貌,窝里横,窝外怂,没有自信,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小朋友与外界接触少,有点怯场。这种情况建议多带孩子出门,多参加社会活动。二是孩子在争夺关注权,有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他做,他偏是要做。以获得你更多的关注。这种情况,多进行心理疏导,用爱来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关心,感受到爱。

4.还有个弟弟快2岁,但是很乖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都有各自的个性和性格,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另外,小弟弟的出现,是否会让姐姐感到有压力,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理发生了变化?这是父母该多关注的。

孩子的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学习进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昨晚打了孩子,心情很沮丧,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我是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老师,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题主说的打孩子其实是对孩子做错事的一种惩罚,这里我们只要讲清楚孩子做错事要不要惩罚,怎样惩罚,就行了。

孩子犯错要不要惩罚,当然要了。怎么惩罚?我们平常孩子做错事总要给他们讲道理,这是我们大人的习惯,因为我们会讲道理,讲完道理最后还会对孩子讲:你以后还这样吗?,孩子当然会乖乖的说,不这样了,可是过不了多久他还会这样。可能你就会大声吼,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你还这样,最后就要大打出手了,其实不是孩子挑战您的权威,他只是没长记性,为什么记不住?因为他做的错事对他没造成任何影响,就听了你的一通大道理可能还没听懂。你让她如何长记性?

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父亲对我的教育。我小时候做错事,我父亲从不指责我。他只是让我承担做这件事的后果,举个例子,我不小心把茶杯打碎了,我父亲就让我把碎片收拾起来。然后我就非常小心的捏着碎片放到一个小盒子里,结果手也扎破了,还流血了。父亲问我疼不疼?我说疼,父亲就帮我包好让我接着收拾,收拾完了我问,把这些碎片扔哪,屋子外面吗?父亲说,你看行吗?我说妈妈回家看不见会扎她脚吧?父亲说那你觉得扔哪,我说,我们把它埋起来吧!这样谁的脚也扎不住了。于是我们就合力把碎片埋到大路边的土里。整件事,爸爸没讲一句道理,也没有打我,但是我以后再拿杯子都很小心,还告诫妹妹也要小心,因为打碎了,收拾起来很麻烦,弄不好还会扎手,扎手了会很疼。所以孩子做错事,不讲道理,让她承担后果,她会对自己犯的错有很深的记忆

再说问题中的这个女孩,平时要啥给啥的时候,家长已经在暗地里拔高了她性格中任性嚣张的一面,她不知道她要的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只知道张嘴一说就有了,这么容易得到当然也不会珍惜了。而且还会欲壑难平。而作为家长当她要的东西你能满足她时你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只有当你满足不了她的时候,你才觉得她太任性。但是他的坏习惯你已经帮他养成了。几年养成的坏习惯,一时半会儿能改过来吗?不能。那就打喽,真是贯也是你,打也是你。这么说来,是不是咱们家长才不讲道理吧!所以我觉得给孩子一样东西,最好告诉它的来历。你让孩子帮农民收庄家,她会吃光碗里的每一粒米;你让她帮你擦地板,她就不会再往地上扔垃圾;你告诉她做铅笔会砍掉很多枝繁叶茂的大树,她就会很爱惜的把文具都放好。

所以让孩子承担后果,让孩子体会到每一件物品都来之不易,让孩子体会一下你的难处,孩子会成长很多。教育孩子“打”是最后一招,你用的多了,就不灵了。

昨晚打了孩子,心情很沮丧,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感谢邀答!

关于【昨晚打了孩子,心情很沮丧,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呢?】这个问题,我认为打孩子是不对的,打8岁的孩子是更不对的。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你对教育孩子不仅缺乏理论、经验和方法,而且你对教育孩子也缺乏耐心和定力,甚至你还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否则你就不会施展最无奈的办法,去打了孩子,并且打了孩子之后,连自己都很沮丧。下面我来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第一,根据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成长和认识阶段,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承受能力,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你要首先去了解孩子,看看你的孩子属于那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孩子大体上可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其中“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活泼好动,大胆泼辣,易冲动,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典型的多血质的代表。“粘液质”的人自制力强,举止镇定,为人踏实,比如《西游记》的沙和尚。“胆汁质”的人易冲动,易兴奋,热烈奔放,自制力较差,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抑郁质”的人大多行为孤僻,多愁善感,不太合群,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根据以上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人成长大致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壮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同一个人不同的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幼儿期和青春期,虽然是同一个孩子,但是,他(她)的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是很大的,特别是当孩子长到7周岁后,孩子大都进入叛逆期,这时你在用以前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也许就不适合了,甚至适得其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你还用对待儿童的方式教育孩子肯定就更不合适了。因为这时孩子大都以“小大人”自居。也许你说什么孩子都不爱听,甚至还专门与你反着做。因此,管理教育孩子既要懂理论,还要懂方法,更要讲艺术。

第二、要想做一位合格的家长,就必须多学习教育孩子的理论和经验,掌握一些管理孩子的艺术,必须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来启发和引导孩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让孩子做的自己坚决不去做,想要让孩子做的,自己先做好。“以理服人,以行感化人”。家长必须多学习一些科学的成熟的先进的管理孩子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加强自身学习和工作态度,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等各个方面的行为修养。给孩子处处树立起积极向上好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孩子自然而然的也就学着去做。家长就不用再大发雷霆,大打出手,家长也就不会有多沮丧,多无奈了。

综上所述,以上两点,就是我的观点和建议,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敬请老师们留言评论,多多指教!谢谢阅读!

昨晚打了孩子,心情很沮丧,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你好。打了孩子后,父母尤其是母亲往往心痛甚至后悔,这正常。事实上,打是笨办法,万不得已不要动手打。如果孩子确实错了,那不用急,第二天问孩子错了吗?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办?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孩子不认错,就该讲有关故事,从中教育引导,使其明白是非,表明下不违例。如果是大人打错了,应向孩子说明,父母因某事心情不好,生了气错打了你,否则孩子心里憋气,是非难辩,以后只好哄人说慌。所以,教育要讲究艺术和智慧,让孩子心服口服才会有好的效果!

昨晚打了孩子,心情很沮丧,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打了就对了。

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孩子不能打,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打是因为该打,不打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到挨打的程度,如果能够沟通就能解决问题,干嘛要打孩子呢?所以,打不打,看情形而定。

就你家孩子这情况,确实该打,打了以后,你心情不好,说直白点,你正在为自已的不恰当教育在买单。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你教育不当的结果,溺爱,无视孩的错误行为习惯,要什么给什么,不讲礼貌,不讲卫生等等,都是错误教育的结果。

孩子出生,就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画什么,取决于你,如今,这张白纸上被画得乱七八糟,你说怪谁,你说你很难过,是因为自已的失败教育而难受。如今你要做的如下:

1,沉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孩子不知对错,我们告诉她,和她沟通,交流

让她一点一点慢慢改正,毕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改正也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你得有耐心。

2,指示明确,坚持原则。比如你要让孩子不況迷于电视,你一定要规范她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只是口头的数落一堆废话,要实实在在的做,并严格执行,时间长了,她就会自然而然了解到你的态度,并自觉遵守。

3,不乱承诺,承诺就一定办到,不要孩子一有点好的表现,就承诺可以……,买……,你要让她明白,养成好的生活态度是她自巳的事,是她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家长只不过帮她调整人生方向盘的人。如果孩子真的改变了,有进步了,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是必须的,但不过多,表扬不泛滥,这样才能促使她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是我的些许浅见,你可斟酌处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